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上篇)
彭子益
彭子益,昆明醫家,才學過人,出言詼諧辛辣,孤傲不馴,識見超邁不與同道合。負笈遊歷重慶,自薦於吳棹仙創辦之重慶巴縣國醫學校任教。後又到成都四川國醫學院任教。彭氏用氣象學、土壤學、植物學、生理、生化等13門學科證明中國古代文化原則,即“關於生物生命的宇宙中的大氣圓運動”,從而提出古中醫學之原理源出於此。撰著《系統的古中醫學》,創“圓運動中醫學”理論,該書收錄了“生命宇宙,系統原理,處方基礎,傷寒讀法,溫病本氣,時病本氣,兒病本氣,時方改錯,《金匱》藥性、脈法、醫案、女科、外科讀法”等九篇醫論。文中並對中醫溫病、時病、時方等闡述己見。彭氏關於脈法之論述,臺灣著名中醫臨床家馬光亞在其所著《臺北臨床三十年》已予收錄,並認為彭先生的脈法確有可采之處。
全書概要
居今日科學昌明時代而編著學中醫的書籍,一要不但能保存中醫原有的功效,而且要能增加中醫原有的功效。並且要縮短學習成功的學程。方能引起學者的興趣,而學到成功。而增加功效,縮短學程,學到成功,必先使學者澈底認識古中醫學本身真相的究竟。
新舊醫學原則上原有一致之點,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大學叢書疾病總論有云,宇宙間森羅萬象,無非物質勢力運動。物質發生勢力,勢力發生運動。疾病者,細胞之物質勢力運動之變動也云云。古中醫學,人身與宇宙,同一大氣的物質勢力圓運動之學也。自古以來的醫書,未曾將人是大氣生的一語道破,只有似是而非的說法,無澈底明白的說法。求一有原則有系統,使學者計日成功之本,不可得。後人不能認識中醫學本身真相的究竟,無不終身在猜疑摸索之中。猜摸有得,再猜再摸,又不是矣。謂中醫學,自古迄今尚未成立,並非過論。
中醫為人身與宇宙,同一大氣物質勢力圓運動之學,本書本此原則,用中醫原有名辭,以有原則有系統有證據的科學方法編成之,不攙入一句西醫名辭。因物質勢力運動的原則,中西是同的,物質勢力運動的方法,卻不同。中醫的物質勢力運動,是整個不可分析的,是圓的,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攙入西醫名辭,中醫學的本身真相,反遭掩晦。不惟功效不能保存,中醫的本身必致滅亡。
此書自民國十年起歷充太原北平成都重慶醫學教本,南京中央國醫館特別研究班,昆明市中醫學特別研究班教本,前後二十餘年,新舊同學二千餘人,一致歡喜,認為確能使人認識中醫學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縮短學程之本,共修正過三十餘次,此書原名系統學,從同學諸君之請,改名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丁亥端午彭子益重著於廣西博白年七十四歲
本書讀法次序
先讀原理上篇。將二十四節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的降沉升浮簡圖,認識清楚。從降認識起,即得著全書整個雛形。再將十二經圓運動的名辭認識默記,即得著中醫學整個網領。整個二字的意義,言向來學醫,都是枝枝節節去學,無有整個的根本學法。所以中醫本是易學的事,總難學到成功。此書是一整個學法,所以於最短期間,用最少腦力,即能了然中醫學的究竟、而且能運用其方法。
次讀古方上篇。中醫書籍,如無字母無拼法無文法的作文。各是其是,所是皆非。學醫之人,終身皆在猜疑摸索之中,得不到正確的成就,真乃苦事。本書原理上篇如字母,古方上篇如拼法如文法,各篇如作文。明瞭此二篇,即能得著中醫學整個基礎。古方上篇,前六方為內傷病的基礎學。後十方為外感病的基礎學,此篇讀至溜熟,其餘各篇,開卷便成熟書。因全書的原則系統名辭文法,皆在此篇。每日時時刻刻,皆在玩味此篇,一星期功夫,中醫整個的根本便算畢業。如讀不溜熟,以下各篇,便難深入了。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未曾讀好,莫先讀別篇。按次讀去,六個月即能將全書學完。
古方上篇讀後,應讀溫病本氣篇。葉天士王孟英溫病大家,只有經驗,不知原理。自從王叔和誤解內經經文錯起,以致後人將傷寒溫病麻疹,完全學錯。枉死甚多,不解何故。此篇於實在的事實上,揭出本氣自病的原理。又於經驗的事實上,訂出可靠的方法,明瞭此篇,一切外感,皆能明瞭,溫病以外的一切發熱病症,皆能由自己尋出辦法,而少卻多少向來治病的無謂麻煩。
溫病篇讀後,應讀小兒病本氣篇。一面便能醫治小兒病症,知道人身與宇宙同一大氣的圓運動的意義,而加強其往前學習的興趣。
兒病本氣篇讀後,應讀時病本氣篇。人身與宇宙同一大氣的圓運動,顯而易見矣。
繼讀金匱方解篇,古方中篇,古方下篇。金匱方解,是就本方的圓運動、釋明其意義,古方中篇,與古方上篇為對待的學法,如上篇當歸生薑羊肉湯治肝經寒證,中篇白頭翁湯治肝經熱證,相對而詳說其意義之類。如此學法,庶免學中醫先入為主之弊。古方下篇,則推論上篇中篇所引各方,而由此及彼,由少及多,以收舉一反三之效。使學者用極少的思想得到極多的成績。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傷寒論方解篇。乃醫學中的整個大事,須豎起脊樑,立起志向,將他整個澈底學清,受用太多。向來學傷寒論,終身學不明白。本篇讀法,一讀便能明白。
湯頭改錯篇。中醫因無有教科的學法,遂無真正的學者去學中醫。為人開方的醫生,多半是於無聊中看幾本醫書來的。湯頭歌訣,遂成普通無教之教本。理由多錯,經此番改正後,便成必要的好書。
脈法篇。於普通脈學書外,另一篇法,比較易學。讀古方上篇後,便須看的。
雜病篇,乃小品文字。初學甚有益處。
原理下篇。與原理上篇,乃是一篇。有宜於初學時讀的,有不宜於初學時讀的。故將不宜於初學時讀的,列為下篇。古方上篇讀後,隨時可看。
註釋王孟英先生醫案篇。王案輕靈活潑,最能醫治學古方者的板重之病。學古方澈底後,一讀此篇,自然發生靜細思想,臨證時有不可思議之妙用。但須於最後又最後讀之。若古方未學成,此篇不可讀。
生命宇宙篇。用現代十二種科學。證明中醫學本身圓運動的真相。另印單行本,以供不學中醫的科學家瀏覽。因中醫之壞,壞在人人都談中醫,都無一人談得合於中醫學的本身真相,此本出世,中醫學本身真相,自能使人人都能認識。並使世界的人知道我中國文化起源之所在。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上篇總目
原理上篇
古方上篇
古方中篇
古方下篇
傷寒論方解篇
金匱方解篇溫病本氣篇
時病本氣篇
兒病本氣篇
脈法篇
舌胎篇
藥性綱領篇
生命宇宙篇
下篇總目
原理下篇
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雜病篇
王氏醫案篇
湯頭改錯篇
雜說篇
上編各篇,為初學醫時必讀之本。下編各篇,為學醫將成時始讀之本。湯頭改錯篇,則非用汪訒菴重校湯頭歌訣,對照著讀不可。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原理上篇
導言
中醫學,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學,斯言也,人皆聞而笑之。謂其空泛無當也。其實非空非泛,而且非常之實在。本來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學,只因無法得知宇宙,遂無法得知中醫。倘因不知之故,遂將中醫學的本身。改變一個方法去研究他。只有愈走愈遠者。只須尋出一個實在的研究方法,一研究,便得著。便將宇宙得著。得著宇宙,自然得著中醫。此篇乃得著宇宙自能得著中醫之研究法。讀者只須一字不可放鬆過去,總要於實在二字上,尋出著落,便完全得著矣。
著者識
原理上篇目錄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說
陰陽
陰陽未交合圖
陰陽已交合圖
五行
五行整個圓運動圖
五行相生相剋
六氣
六氣圓運動圖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人秉大氣五行而生臟腑
十二經圓運動圖
十二經名辭的說明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圖
大氣圓運動範圍圖說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詳細說明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原理上篇彭子益著李毓涇梁家富劉運玟校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簡明圖說
欲學中醫,須先認識十二經名辭的所以然。欲認識名辭,須先認識陰陽五行六氣的所以然。欲認識陰陽五行六氣,須先認識二十四節氣地面上所受太陽射到的熱降沉升浮的圓運動。
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
秋冬春夏中。西北東南中。
圖的虛線為地面,虛線下為地面下,虛線上為地面上。圖的圓線上方在雲層之際。圖的中心,為一個生物的環境的大氣圓運動的中心。由中心以觀察四維,便見一個生物所在地的宇宙範圍。圖的中心的中字,便是一個讀者。
降者,夏時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中也。沉者,降入土中的熱,沉入土下之水中也。升者,沉入水中的熱,升出土上也。浮者,升出土上的熱,又與夏時太陽射到地面的熱,同浮於地面之上也。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立秋為降之起點,立冬為沉之起點,立春為升之起點,立夏為浮之起點。
秋分前,土上熱多,土下熱少。秋分則土上與土下的熱平分也。春分前,土下熱多,土上熱少。春分則土上土下的熱平分也。
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熱,多至極也。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熱,多至極也。降極則升,升極則降,升降不已,則生中力。亦大氣圓運動自然之事也。
植物經秋而葉落,植物個體的熱下降也。經冬而添根,植物個體的熱下沉也。經春而生發,植物個體的熱上升也。經夏而茂長,植物個體的熱上浮也。熱的降沉升浮於植物個體求之最易明瞭。
說植物個體的熱的降、沉、升、浮,即是說宇宙大氣的熱的降沉升浮,即是說人身的熱的降沉升浮。圖的虛線,在宇宙為地面之際,在人身為胸下臍上之間。在臍上二寸。
熱性本來升浮,不能降沉。熱之降沉,秋氣收斂之力降沉之也。熱降,為生物有生之始,熱不降,為生物致死之因,詳下文各篇。秋氣收斂詳下文。
陰陽
一個生物所在之地,太陽射到此地面之光熱,就是陽。此地面的光熱已過,與光熱未來之間,就是陰。(伏羲畫卦—為陽卦――為陰卦其義即此)陽往上澎,陰性下壓。陽性直上,陰性直下。陰陽交合,發生愛力,彼此相隨,遂成一個圓運動。陽性動,陰性靜。靜則沉,動則浮。由靜而動則升,由動而靜則降。升浮降沉一周,則生中氣。中氣者,生物之生命也。此大氣的圓運動之所由來,亦即造化個體之所由成就。人秉造化陰陽圓運動之大氣以有生。人的個體,即造化個體的遺傳。先認識造化大氣的陰陽,自能認識人體的陰陽。五行者,陰陽二氣整個升浮降沉中的五種物質。行,即運動也,生物個體,皆有陰性陽性者,大氣中有陰陽故也。此中醫陰陽二字之來源也。造化二字,乃宇宙大氣圓運動時,生育生物之稱,亦即宇宙之稱。
陰陽未交合圖
陰陽已交合圖
五行
一年的大氣,夏氣屬火。太陽射到地面的熱,夏時為多,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火也。熱則上浮,故夏時大氣熱浮而屬火氣。夏時太陽旺於南方,故南方屬火氣。一日之午時,亦屬火氣。午時太陽的熱,射到地面的多也,春分至立夏的熱,稱為君火。小滿至小暑的熱,稱為相火。君相二字之義詳下文。
秋氣屬金,秋時太陽往南,地面的壓力漸大,天空之間,金氣彌漫,大氣的壓力,即金氣之下降也。天空的金氣,至秋始顯,故秋時大氣,涼降而屬金氣,造化之氣,東升西降。降氣旺於西方,故西方屬金氣。一日之酉時,亦屬金氣。酉時金氣涼降之力獨大也。天空之間,指地面之上言。金氣詳宇宙篇氣象學的證明。
五行整個圓運動圖:
此圖乃假設五行運動停止時之圖。運動圓,則五行融合,只見中和,不見五行。五行一見,便失中和,便是病了。凡說宇宙,便是說人身。因人身是宇宙圓運動的大氣生的。為宇宙的遺傳體故也。此宇宙,名曰關於生物生命的宇宙。
冬氣屬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陽射到地面的熱所產生。今夏太陽射到地面的火熱,即是來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火熱,必須經過秋時降入土下,經過冬時,藏於土下的水中,然後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時大氣沉而能藏,沉而能藏者水也。大氣熱則上浮,寒則下沉,故冬時大氣,寒沉而屬水氣。南方在地面之上,北方在地面之下,故北方屬水氣。一日之子時,亦屬水氣。子時,大氣沉極之時也。關於生物生命的宇宙,是上南下北,大氣上浮之方為南,下沉之方為北。
春氣屬木,一年的大氣圓運動,冬時為終,春時為始。終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時,太陽射到地面之熱,經秋時金氣收而降於土下,又經冬時藏於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氣溫暖,則往上升。此溫暖之氣,交春升洩出土,草木發生。故春時大氣,溫升而屬木氣,升氣旺於東方,故東方屬木氣,一日之卯時,亦屬木氣。木者水中火氣,由封藏而升洩之氣也。
中氣屬土。一年的大氣,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故春氣屬木,夏氣屬火,秋氣屬金,冬氣屬水。升浮降沉、運動一周、而為一歲。夏秋之間,為圓運動的中氣。地面的土氣,居升浮降沉之中,為大氣升降的交合。故中氣屬土氣。金水木火土,大氣圓運動之物質也。行,運動也。此中醫五行二字之來源也。故人身亦有春夏秋冬,亦有東南西北。
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物質,各有能力。木氣有疏洩能力,火氣有煊通能力,金氣有收斂能力,水氣有封藏能力,土氣有運化能力,能力亦稱勢力,亦稱作用。
春氣由冬氣而來,故曰水生木。夏氣由春氣而來,故曰木生火。長夏之氣由夏氣而來,故曰火生土。秋氣由長夏之氣而來,故曰土生金。冬氣由秋氣而來,故曰金生水。夏秋之間為長夏。
收斂作用,制疏洩作用,故曰金尅木。煊通作用制收斂作用,故曰火尅金。封藏作用制煊通作用,故曰水尅火。運化作用,制封藏作用,故曰土尅水。疏洩作用,制運化作用,故曰木尅土。運化者,運動化合也。煊通者,煊熱通散也。土尅水者,土能傷水分也。
相生者,大氣圓運動次序的先後。相尅者,大氣圓運動對待的平衡。相生者,補其不足。相尅者,制其太過。相生相剋,皆圓運動自身維持自身運動之圓而已。天人之氣,和平則無病。運動圓則和平,亦和平則運動圓。相生則和,相尅則平。相生相剋者,中醫學的生理、病理、醫理之事也。一年的五行圓運動,要歸納一日看。一日的五行圓運動,要歸納一息看。一呼一吸則大氣升降於人身,成一整個也。天人的天字,乃整個造化的簡稱。
六氣
一年大氣的圓運動。春木主生,夏火主長,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長收藏化,五行圓運動之成功也。六氣者,風熱暑濕燥寒。乃五行運動不圓,作用偏見之氣。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氣。君火運行,重在上升。相火運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入水中,再由春升上,乃為君火。而君火又隨相火下降。名曰五行,其實六行。因六氣各有事實,故又曰六行六氣。
六行六氣,是融合極密,分析不開,和平不偏的圓運動。木氣偏見,則病風。君火之氣偏見,則病熱。相火偏見,則病暑。金氣偏見則病燥。水氣偏見則病寒。土氣偏見,則病濕。故六氣名目,而有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之稱也。內經謂在地為五行,在天為六氣,在事實上,說不過去。
六气圆运动之图
此即五行圖,加一相火,名曰五行六氣,其實六行六氣。陽升陰降,自然之事。陰性本降,三陰之升,陰中有陽也。陽性本升,三陽之降,陽中有陰也。金木水火,分主四維。相火土氣,同主中宮。中宮在地面之際,四維距地面較遠。
六行六氣的圓運動,四節一氣。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屬初之氣。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屬二之氣。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屬三之氣。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屬四之氣。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屬五之氣。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屬六之氣。此時令病發生之根源也。圓運動的天人一氣,時令病上,最為顯著。內傷雜病,亦屬六氣,特不似時令病關係生死之速耳。因時令病,乃整個六氣分散,中氣消滅極易,故死甚速也。
厥陰風木
地面上屬陽,地面下屬陰。初氣之時,大氣由寒而溫。地下水中所封藏經秋收來的陽熱,動而上升。此陽熱與水化合,是為木氣。木氣者,一年之陽根也。大寒節氣,當陰極之時,故稱厥陰。厥者,極也。木氣主動,動而不通,則成風。故稱風木。
少陰君火
二之氣,亦從地下陰位升出地面,即木氣上升之氣也。此時大氣較熱,不似厥陰之陰極,故稱少陰。木氣上升之氣,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時下降的陽氣。此陽氣,由地下升至地上,照臨大宇,光明四達,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稱君火。此時大氣由溫而熱,又稱熱火。
少陽相火
三氣之時,地面上陽熱盛滿。經暮夜大氣之涼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當暑熱上騰之時,旋降旋升。地下水中,為生物生命之所從出,此陽熱實為生命之本,地面上陽熱盛滿,地面下所得陽熱不多,故稱少陽,此陽熱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氣。中氣旋轉,則上下交濟,有如相臣之職,故稱相火。此火不降,暑熱薰蒸,又稱暑火。
太陰濕土
四氣之時,地面上陽熱盛滿,地面下舊有的陽氣,亦升上來,地面上非常之熱,地面下非常之寒。熱屬陽,寒屬陰。大氣陰多,故稱太陰。火在水下則生氣,火在水上則生濕。此時地面上陽熱盛滿,尚未降入土下。寒熱相逼,濕氣濡滋。土氣在升降之交,故稱濕土。
陽明燥金
地面上為陽位。五氣之時,地面上盛滿的陽熱,經秋氣之收斂,正當下降。中土之下,陽氣充足。濕氣已收,大宇光明。陽盛而明,故稱陽明。金氣當旺,濕氣收,則燥氣結。此時地面上空的金氣,壓力極大,故稱燥金。
太陽寒水
六氣之時,地面上的陽熱,經秋氣之收斂,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造化之氣,中下為本。中下陽多,故稱太陽。此陽熱降入水中,水即將他封藏不洩。此時大氣降壓,水外即寒。水外已寒,則水內陽藏,故稱寒水。
五行的運動圓,合成一氣。木升金降,木不病風,金不病燥。水升火降,火不病熱,不病暑,水不病寒。土運於中,土不病濕。運動不圓,升降不交,各現各氣,則病風、熱、暑、濕、燥、寒。病者,大氣病也。人身之氣,亦如是也。初氣之時,宜養木氣。二氣之時,宜養火氣。三氣之時,宜補相火之氣。四氣之時,宜養土氣。五氣之時,宜養金氣。六氣之時,宜補水氣。相火下降於水中,為君火之始氣。君火者,相火之終氣,君火又隨相火下降也。
人秉大氣的五行而生臟腑
人秉大氣的木氣而生肝臟與胆腑。造化的木氣,乃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由秋季降入冬季,再由冬季水中,升出春季而成。人身的木氣亦然。肝胆的體質,均在右。肝經的作用在左,胆經的作用在右。必胆經相火,由右降入下部水氣之中,再由下左升,然後發生肝經作用。肝經有病,診在左脈。左腹有病,治在肝經。肝膽主筋,有疏洩作用。人身處處有疏洩作用,處處有木氣。
秉大氣的火氣而生心臟與小腸腑。心與小腸主血,有煊通作用。人身處處有煊通作用,處處有火氣。
秉大氣的金氣而生肺臟與大腸腑。肺與大腸主皮毛,有收斂作用。人身處處有收斂作用,處處有金氣。
秉大氣的水氣而生腎臟與膀胱腑。腎與膀胱主骨,有封藏的作用。人身處處有封藏作用,處處有水氣。
秉大氣的土氣而生脾臟與胃腑。脾與胃主肉,有運化的作用。人身處處有運化作用,處處有土氣。
秉大氣的相火而生心包臟與命門腑。命門亦稱三焦。心包與命門主油膜,有燔灼作用。人身處處有燔灼作用,處處有相火之氣。右腎內的白油,即是命門相火。心房為心臟,油膜包住的心尖,為心包臟。燔灼,即是燃燒。
胃為脾之腑,脾為胃之臟。臟者,藏也。腑者,化也。陽性化,陰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陽氣而生腑,秉造化的陰氣而生臟。腑為陽,其色明。臟屬陰,其色暗。陽而明,故能化。陰而暗,故能藏。此臟腑二字之意也。他臟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氣,疏洩不及,則現無汗、尿少、糞難、腹痛、脇痛、婦人月經來遲等病。疏洩太過。則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婦人白帶,月經來早等病。疏洩不及者,水中的火氣不足,疏洩太過者,金氣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氣,收斂不及。則現汗多,頭暈,發熱,咳逆,上氣,遺洩,尿多,痿軟等病。收斂太過,則現惡寒、糞艱,胸悶,無汗等病。收斂不及者,木氣過於疏洩。收斂太過者,火氣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氣,煊通不及,則現血痺,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過,則現舌痛,喉痛,心跳,心煩等病。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氣虛。煊通太過者,中氣虛,金氣不降也。
人身腎水之氣,封藏不及,則現陽越,頭暈,發熱,足腫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氣收斂之力衰,木氣疏洩太過也。腎水無封藏太過之病,腎水愈能封藏,陽根愈堅固也。
人身脾土之氣,運化不及,則現腹滿,停食,上吐,下瀉,四肢不舉,全身倦怠等病。運化不及者,水火之氣虛也。脾土無運化太過之病,有土氣填實之病。土氣填實,則不能運化也。
人身相火之氣,燔灼不及。則現下寒,腎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氣少也。相火無燔灼太過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於水中,水中有火,則生元氣。相火不降,則燔灼於外,而發燒熱也。外之燒熱愈大,內之相火愈少也。
圓運動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五行之病,皆運動不圓,作用分離,不能融合所致。以上各病,略舉數端,以概其餘。
大氣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開的,人身亦然。五行融合,中氣之事,造化個體的中氣,在地面之際,而分佈於整個造化之間。人身的中氣,在胸下臍上之際,而分佈於整個人身之間。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軸則旋轉於內,輪則升降於外。此中醫的生理也。中醫的病理,只是軸不旋轉,輪不升降而已。中醫的醫理,只是運動軸的旋轉,去運動輪的升降,與運動輪的升降,來運動軸的旋轉而已,由輪而軸,是為先天,由軸而輪,是為後天。易經河圖所以表示先天後天的生理的運動,病理醫理,都在其間矣。河圖詳生命宇宙篇。
由輪而軸者,由升降而成中氣也。由軸而輪者,由中氣而成升降也。大氣是實在的物質,大氣的物質運動,有一定的方法,有顯明的程序,有各別的作用。由各別而共同,由共同而各別,此圓運動的河圖,所以立造化之極也。
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經秋金收降於土下的水中,經水氣的封藏,陽熱與水化合,升出地面而成木氣。木氣再升而成火氣。是為四象。四象運動而生中氣。中氣亦名土氣,土氣在四象之中也。此一個五行的圓運動,稱曰宇宙。宇乃大氣圓運動的個體,宙乃大氣圓運動的範圍。此宇宙的範圍不過地球與日球公轉之間,地面上之際,極小極小的一段。是尋常的,是現成的,是自然的,是簡易的。人身個體,是宇宙圓運動的大氣生的,為宇宙的遺傳體。故曰,人身一小宇宙也。
十二经气圆运动图
西方以金氣為主
東方以木氣為主
北方以水氣為主
南方以火氣為主
中央以相火土氣為主
十二經名辭的說明
手太陰肺經辛金,手陽明大腸經庚金。肺為陰臟,大腸為陽腑,同秉大氣中金氣而生,庚辛者,分別金氣的陽性陰性之稱。金氣有收斂作用。肺經金氣的收斂作用,由上而下,大腸經金氣的收斂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手者,肺經自胸走手,絡大腸,主降。大腸經自手走頭,絡肺,主升。太陰陽明者,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大腸經秉陽金之氣,肺經秉陰金之氣,兼秉陰土之氣。
足太陽膀胱經壬水,足少陰腎經癸水。腎為陰臟,膀胱為陽腑。同秉大氣中水氣而生。壬癸者,分別水氣的陽性陰性之稱。水氣有封藏作用。膀胱經水氣的封藏作用,由上而下,腎經水氣的封藏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足者,膀胱經自頭走足,絡腎,主降。腎經自足走胸,絡膀胱,主升。太陽少陰者,太陽寒水,少陰君火。膀胱經,秉陽水之氣,腎經,秉陰水之氣,兼秉陰火之氣。
足少陽胆經甲木,足厥陰肝經乙木。肝為陰臟胆為陽腑。同秉大氣中木氣而生。甲乙者,分別為木氣的陽性陰性之稱。木氣有疏洩作用。胆經木氣的疏洩作用,由上而下,肝經木氣的疏洩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足者,胆經自頭走足,絡肝,主降。肝經自足走胸,絡胆,主升。少陽厥陰者,少陽相火,厥陰風木。肝經秉陰木之氣,胆經秉陽木之氣,兼秉相火之氣。
手少陰心經丁火,手太陽小腸經丙火。心為陰臟,小腸為陽腑。同秉大氣中火氣而生。丙丁者,分別為火氣的陽性陰性之稱。火氣有煊通作用。心經火氣的煊通作用,由上而下。小腸經火氣的煊通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手者,心經自胸走手,絡小腸,主降。小腸經自手走頭,絡心,主升。少陰太陽者,少陰君火,太陽寒水。心經秉陰火之氣,小腸經秉陽火之氣。兼秉陽水之氣。此陽火乃太陽寒水封藏之大火,故小腸經,稱太陽。
手厥陰心包經相火,手少陽三焦經相火。心包為陰臟,三焦為陽腑。同秉大氣中相火之氣而生。相火有燔灼作用。心包經相火的燔灼作用,由上而下,三焦經相火的燔灼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手者,心包經自胸走手,絡三焦,主降。三焦經自手走頭,絡心包,主升。厥陰少陽者,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三焦經秉陽性相火之氣,心包經秉陰性相火之氣。兼秉陰木之氣。
足陽明胃經戊土,足太陰脾經己土。脾為陰臟,胃為陽腑。同秉大氣中土氣而生。戊己者,分別為土氣的陽性陰性之稱。土氣有運化作用。胃經土氣的運化作用,由上而下,脾經土氣的運化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足者,胃經自頭走足,絡脾,主降。脾經自足走胸,絡胃,主升。陽明太陰者,陽明燥金,太陰濕土。脾經秉陰土之氣,胃經秉陽土之氣,兼秉陽金之氣。
十二經的經字,有經過之意。臟腑如儲電之瓶,經如傳電之線,又經管之意也。
默記此圖,為研究本書第一功夫。如難於默記,將每經名辭前三字,隨後再記亦可。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手之三陰,自胸走手。足之三陰,自足走胸。將此八句,先為記熟,再記各經,亦是捷訣。如記不熟,全書皆無著落矣。特別注意。歷在各校,得到最優成績,即三日之後,默寫此圖的好處。自修之家,不能自己督率,自己默寫此圖,用力多,成功少,可惜之至。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图
二十四節氣圓運動詳細說明
小暑大暑二節。太陽直射地面的熱,稱之曰暑。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熱此時最大也。太陽的熱,為萬物生命的原素。此熱經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經冬則沉而藏於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與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際。交夏浮於地面上的天空,再經秋偕地面新到之熱,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圓運動也。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遠也。熱之能降,金氣之力。
立秋處暑二節。此節,為一年圓運動的起點,立秋時,距地面不遠的天空之上,壓力初降。降到處暑,此壓力增多,遂將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熱,壓入土內。處者,歸也,入也。言地面的熱,經秋金之降,歸入土內也。此時正當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第五庚日起,為末伏。伏者,言金之降氣,將地面之熱,降伏而入於土內也。初伏前,地面雖熱,不覺有熱氣薰鼻。初伏以後,地面上即覺有熱氣薰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覺熱氣由地面上蒸,特別濃厚,即是暑氣入地的前驅。中伏過了,便是末伏。末伏在處暑前後。一過處暑,地面上便覺清涼,便是暑氣入地已多之現象。庚金之降氣,即大氣的壓力。詳宇宙篇氣象學的證明。
秋氣肅殺,此殺字,古文亦作降字解。人都認為生殺之殺,以為秋深葉落,便是殺氣。不知葉之生也,乃根下之陽上升於枝,葉之落也,乃枝上之陽,降入於根。諺語有葉落歸根之言,言始終仍是一事云耳。立秋處暑之後,陽氣下降,萬物得根,人身即較強健也。處字讀杵。
白露秋分二節。熱降液生,此時地面,早晚便有露氣,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熱多,地面下的熱少。到秋氣下降,暑氣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時,地面上的熱,與地面下的熱,多少一樣,上下平分,故曰秋分。
寒露霜降二節。過了秋分,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多,天空的壓力,壓入地面下者亦多。地面上遂寒冷起來。白露時的露,但覺得涼,此時的露,便覺得寒。再過半月,地面上的熱,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氣中收斂力量更大,寒氣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內的感覺,特別明顯。東南方亦感覺秋後屋內有熱氣。此時地面上覺得涼,地面下便已溫了。人身亦下部增溫也。
立冬小雪二節。一年的大氣,秋降冬沉,春升夏浮。名是大氣在降沉升浮,其實是大暑小暑的陽熱,在降沉升浮。立冬者,降下的陽熱,開始在沉也。倘或今年小暑大暑之時的陽熱,不降沉下去,或降沉者少,明年春夏,便無陽氣升浮上來。不惟禾稼無粒,人身且多虛寒死病。陽熱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涼而寒,地面下由溫而熱。寒則收斂力大,雨便成雪也。鑛坑下的工友,夏著綿衣,冬則赤體,地面下夏寒冬熱之故。
大雪冬至二節。大雪之時,陽熱下沉愈深。地面上的雪愈大。見地面上的雪大,則知地下的陽熱沉的愈深。氣體的圓運動個體,陽熱降極則升,冬至者,陽熱降極而升之位也。此時若天暖不冷,或聞雷,或起霧,陽氣外洩,便起上熱下寒人死最速的溫病。來年春夏病更大也。冬至之時,天人的下部陽多,陽多則動,多病遺精白帶。
小寒大寒二節。降極則升,這升降是帶有直上直下的性的。不能生育萬物。生物的大氣的升降,是圓的,陽熱之性,原是動的,動則直上,自然之理。惟其冬至後,繼以小寒,再經大寒。寒能封藏,陽熱經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沉於地下水中的陽熱,為萬物發生的生命根本。冬至後,寒藏的足,根本深厚,生長乃足。故冬至後寒冷,明年乃能豐收,乃無危險的病。向來無冰雪之地,冬季亦須寒冷,乃能少病。地下水中封藏的陽熱,升出地面,則成雷,成霧。冬季陽熱應當封藏,而反升洩,根本拔起,故重慶冬季霧大,病人多宜附子補陽。
立春雨水二節。冬寒之後,春氣轉溫,溫者冬時封藏於地下水中的陽熱,升出地面,火從水出,其氣溫和也。立春者,大氣的陽熱,由沉而升也,雨水者,陽熱秋降,地面氣冷,露則成霜。陽熱春升,地面氣溫,雨則成水也。此時陽根動搖小兒即多虛病。
驚蟄春分二節。冬時陽熱,收藏於地下水中,萬物即隨陽熱之下沉,而蟄藏。交春鳥獸交尾,蛇蟲啟蟄,草木萌動,萬物隨封藏的陽氣升發起來,而驚動也.春分對秋分而言。秋分節前,地面上陽熱多,地面下陽熱少。秋分節後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春分節前,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春分節後,地面上陽熱多,地而下陽熱少。地面下陽熱減少,故春分後的時令病,多是下虛。
清明穀雨二節。陽熱初升於地面,陽氣彌漫,地面不明。經春分節後,再升於地面之天空,則地面清明也。此時陽熱升出地面者多,雨水亦多,好種穀也。陽熱升出於地面者多,地下陽根則少矣。所以此時外感發熱,食涼散藥多壞。
立夏小滿二節。地下封藏的陽熱,由升而浮,則成夏季。立夏以後地面陽熱較多。滿者,地面上陽熱滿也。曰小滿者,比較大暑而言也。此時地面陽熱小滿,不止舊年降沉的陽熱,升現出來的關係。今年太陽由南往北,地面受熱的關係,亦居其半。但生物的陽根,則舊年降沉的陽熱,負責較多。地面之際,陽熱小滿,地面之下,陽熱已大虛矣。故小滿節後,多下寒之時病也。
芒種夏至二節。地面之際,陽熱小滿,雨水又足,麥穗生芒,將成熟也。夏至者,至者,極也。冬至為陽熱降極而升之時,夏至為陽熱升極而降之時。夏至之後,經小暑大暑,於是立秋。冬至之後,經小寒大寒,於是立春。立春則陽升,立秋則陽降。夏至陽降,必經小暑大暑之熱,然後降。冬至陽升,必經小寒大寒之寒,然後升。升降的範圍大,則由升降而生的圓運動的中氣足。所以夏極熱,冬極冷的地方的人,特別聰明。冬至以後,交立春而後陽升。夏至以後,卻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陽已先降。造化之道,惟恐陽氣不降。因陽性本升,所難得者,陽之降也。所以內經曰,夫虛者,陽氣出也。夫實者,陽氣入也,陽升則出,陽降則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則倦怠。交秋冬則健康也。
二十四節氣,簡言之,就是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經秋降入土下,經冬藏於土下的水中,經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經夏浮於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下。升降一週,則生中氣。圖中之太極圖,表示中氣之所在。中氣者,萬物之生命也。
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長,春升夏浮。升者陽熱升也。浮者,陽熱浮也。降者,陽熱降也。沉者,陽熱沉也。藏者,藏陽熱也。收者,收陽熱也。長者,長陽熱也。生者,生陽熱也。
吾人所在北溫帶地面,夏至之時,見太陽往南,地面之天空上的壓力向下,地面上的太陽熱力,遂往下降。冬至之時,見太陽回北,壓到地面下之水中的壓力,仍往上收,壓到地下水中的太陽熱力,遂往上升。週而復始,遂成二十四節氣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所謂大自然的宇宙,如此而已。甚尋常事耳。一日之卯午酉子,一年之春夏秋冬也。傷寒論腸胃之熱證,申酉時必熱加。遺精白帶,半夜病作。春病溫病,夏病霍亂,秋冬人則身體特別健康。皆大氣運動整個發現之事實。所以學中醫學,必先學知大氣。必先學知二十四節氣。
讀此圖要整個的讀。在讀陽升,就要注意陽降,在讀陽降,就要注意陽升。在讀地面之上,就要注意地面之下。在讀地面之下,就要注意地面之上。在讀春,就要注意秋。在讀冬就要注意夏。在讀右下左上,就要注意中。將圖的左右上下,合在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上下看,便知人身一小宇宙一氣運行之妙,而得到治病的竅要。
節氣的節字,就是竹節。節與節之間,是滑利的。一到節上,便難過去。宇宙大氣,交節必鬱而後通。久病之人,交節前三日多死。大氣鬱人身亦鬱。久病之人,腠理乾塞,交節不能通過,是以死也。凡病節前起色,以後即愈得快。可以見中醫學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學矣。故學知二十四節氣,須用功夫,一點不可含糊。務必於事實上,隨時隨地找出憑據,欲找憑據,須在病人身上去找。我常謂在家讀醫書,不如醫院的看護士容易明白。時時與病人不離開也。中醫無醫院,只唯讀空書耳。書再不好,更無法學。二十四節氣的圓運動圖,中醫的醫院也。
科学的大气物质圆运动图
此圖的範圍,即是二十四節氣的範圍。同溫層,是宇宙的大氣圓運動個體上方的外方。有定溫層,是宇宙大氣圓運動個體下方的外方。均與圓運動的大氣個體無關。地心熱力,在有定溫層以下甚遠之處,亦與圓運動的大氣個體無關。大氣圓運動個體的關係,只是地面上原有的陰冷,與太陽射到地面上的陽熱,澎壓交互不已的變動而已。此宇宙是與生物生命有關係的宇宙。關係云者,二十四節的大氣降沉升浮的圓運動也。
大气圆运动图说
原理上篇終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古方上篇
導言
原理篇如字母、此篇如拼法文法作文。學會字母拼法文法、一切作文、自能尋出辦法。疾病雖多、方藥雖多、只分內傷病外感病兩門。本篇引用經方,共十六方。前六方為整個內傷病之法。後十方為整個外感病之法。整個云者,知道具體的、乃能知道抽象的。而抽象的原則、即是具體的原則。前六方作一整個讀,後十方作一整個讀。讀至爛熟之後,自然發現意想不到之領悟。蓋本篇如電力、以下各篇如電光。電力充足,電光自明。本篇讀至爛熟,默寫無差。以下各篇,到眼皆是熟書。少費多少腦力,便得著整個的成就。如讀不爛熟、以下各篇,便費力多成功少也。因以下各篇的原則系統名辭文法,皆在此篇之故。
著者識
前六方目錄
理中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麥門冬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小建中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當歸生薑羊肉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腎氣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大黃黃芩黃連瀉心湯證治的本位的意義
後十方目錄
桂枝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麻黃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四逆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附子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烏梅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大承氣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桃核承氣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小柴胡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大柴胡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理中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人參(即黨參)、白朮各二錢乾薑炙草各一錢
古法煎藥,只煎一次、分作三服。今人煎藥,一煎二煎三煎、其害甚大。只煎一次、藥質所含之成分,配合調勻。煎二次三次、藥質成分、有多有少、便失制方的意義。與病機不符,服之即生他弊。亟宜煎一次,分三服也。
此方名理中湯。以此方作丸,名理中丸。用蜜為丸者,每服三錢至六錢。用水為丸者,每服二錢至四錢。溫開水吞送。此分兩係普通常用分兩,凡古方分兩、用一者,今用一錢便合功效。古方人參即黨參。
治夏月寒霍亂,上吐下瀉,頭痛、行動無力、不渴者。脈象虛大、或微小。右脈較左脈尤微小者、病危。
此人身上下左右俱病。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氣之法也。人身分上下左右中五部。上部之氣、由右下降。下部之氣、由左上升。中氣居中,以旋轉升降。整個的圓運動圓、是為無病之人。上部之氣、不能右降,則頭痛。下部之氣,不能左升,則行動無力。而實由於中氣虛寒、不能運化於中所致。中氣虛寒、所以胃土之氣上逆、而作吐、脾土之氣下陷、而作瀉也。中軸的旋轉停頓,四維的升降倒作、圓運動成了不運動。故上下左右俱病。不渴、無熱也。
言脾胃必稱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氣而生。脾胃病濕,因土氣為濕也。脾胃病寒、因土氣根於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運動,是為升降。脾胃秉土氣,故脾經病則不升,胃經病則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質,則濕寒升降、皆無根由矣。
夏月的大氣,中上燥熱、中下濕寒。體氣偏於燥熱之人,感觸大氣之燥熱、引動了本身的燥熱。於是燥熱偏勝、津液被劫,運動不圓,遂成熱霍亂。體氣偏於濕寒之人,感觸大氣的濕寒,引動了本身的濕寒。於是濕寒偏勝,熱力消減,運動不圓,遂成寒霍亂。
人身之氣、乃升降運動息息皆圓之體。今升降大亂,中氣暴亡、頃刻即死。故曰霍亂。霍者、大也。又散之速也。
此病土氣濕寒,中氣大虛。此方白朮燥中土之濕,乾薑溫中土之寒,參草補中氣之虛。中土溫運,胃經復下降之常則吐止,脾經復上升之常則瀉止。胃氣降則上部氣降、頭自不痛。脾氣升則下部氣升,自能行動。中氣運而整個升降復,是以諸病皆愈也。此土氣濕寒之下瀉,小便必不利也。中土濕寒,運動停頓、木氣不能疏洩,故小便不利。
土敗中虛,故脈微小。右為土脈、右脈尤小者、中土之氣將亡、故危。陽敗中虛,脈亦虛大。虛大脈,較微小脈病輕。
人身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中醫之法,運軸以行輪之法,運輪以復軸之法,軸輪並運之法而已。此方,運軸行輪之法。
認定著落、為本書要訣。認定土氣濕寒,朮薑便有著落。認定中氣大虛,參草便有著落。認定上逆下陷、由於土氣濕寒、中氣太虛、本方理中、便有著落。余方準此。
麥門冬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麥門冬六錢人參三錢炙草三錢粳米三錢大棗三錢(劈)半夏三錢
棗有大小不同、故用以輕重為準。不劈開煮不透。故用棗務必劈開。
治火逆、咳嗽上氣、咽喉不利者。脈象虛而濇。
此治肺經金氣不降之法也。平人中氣旋轉,肺氣下降,故不咳嗽。肺降金收,故火不上逆。火降則氣降,故不上氣。氣降生津,故咽喉清利。
言肺必稱金者。因肺氣以收斂清涼下降為常。能收斂清涼下降,則肺氣不病。收斂清涼下降者,造化金氣之能。肺秉造化金氣而生,故不收斂不清涼不下降,則肺氣病焉。故治肺氣之病,必用收斂之法,清涼之法,下降之法,然後病愈。只言肺病,不稱金病。則清涼收斂下降,皆無根由矣。故言肺必稱金,言脾胃必稱土,言肝胆必稱木等。皆古中醫學之定法,亦古中醫學之妙法。
此病由於中虛不運,肺氣偏燥,傷及肺液。肺燥氣逆,收令不行,故咳嗽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也。
方用炙草以補中氣,粳米大棗人參以補中生津,麥冬以潤肺燥。肺氣逆者,胃氣必逆,故用半夏以降胃氣之逆。肺降津生,收斂復舊,故諸病皆愈。脈象虛濇。濇為津液不足之象。虛乃中氣虛也。
此病之咳嗽,乃無痰之乾嗽,此乾嗽與咽喉不利,即火逆上氣的事實。氣往上逆,因火逆也。火之上逆,因肺金燥也。
治肺金之燥之藥,只麥冬一味。而中氣之藥,如此之多。因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本乎自然。必以中氣藥輔肺金之藥、肺金乃能降耳。且土為金母,補土以生金,圓運動之力更速也。此軸輪並運之法。
小建中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飴糖二兩調服炙草二錢大棗肉六錢桂枝錢半生薑一錢炒白芍三錢
治虛勞裏急、腹中痛、衄、手足心煩熱,咽乾口燥,夢中失精、四肢痛者。脈象浮虛、或濇數。
此治胆經相火不降之法也。虛勞者、氣血皆虛,勞極困乏之意。裏急腹痛者、胆木不降則肝木不升,鬱而不舒,衝擊作痛也。肝胆的肉質、俱在身右。肝經胆經的作用、則胆經作用在右、肝經作用在左。必胆經相火下降之氣,藏於少腹。然後發生肝經作用。胆經作用在右降,肝經作用在左升也。言肝胆必稱肝木胆木者、木本生火。胆木降生相火,肝木升生君火。人身肝胆、秉造化的木氣而生、所以肝胆之病、屬木氣之病。
衄者,鼻中血出。肺竅於鼻。胆木不降,相火逆行,肺金被刑,不能收斂也。肺秉造化的金氣而生,有收斂的作用。金性收斂涼降、火性發散熱騰。造化的火氣,能尅金氣。人身的火氣、能尅肺氣。故曰肺金被火刑尅,不能收斂也。
手足心熱煩者,甲木不降、心包相火逆行,故手心熱。乙木不升,鬱生下熱,故足心熱也。甲乙乃分別木氣的陰陽的符號。不曰甲木乙木,只曰胆木肝木亦可。惟不曰胆木肝木,只曰胆腑肝臟則不可。只曰胆腑,如何能使手心熱。只曰肝臟、如何能使足心熱乎。手心、乃心包經穴道。心包屬相火,故胆經相火之氣不降、心包相火不降、手心即能作熱。足心乃腎經穴道。肝木生於腎水,肝木之氣不升、下陷於腎水之位、故足心即能作熱。
咽乾口燥者,甲木不降,風熱耗傷肺液也。風者,人身之動氣,為木氣所發生。甲木下降,風氣自平。甲木乃陽性之木。如其不降、陽性主動,風氣亦動。風動狂肆,肺金不能收斂、則肺家津液即被風木耗傷。金傷不降、火氣不收、故燥熱也。肝胆,病則疏洩。疏洩者。木氣之作用。凡動風發熱,皆木氣疏洩使然。故言肝胆,必曰木氣,惟肝胆本臟肉質有病,則曰肝臟胆腑也。
夢中失精者、甲木不降,相火拔根。子半陽生、陽生木動。經脈滯塞,運動不通。陽氣鬱阻,故疏洩而夢中遺精也。婦人帶病、亦經脈滯塞,甲木不降,水氣不藏之故。
四肢痛者,肆肢秉氣於脾胃。土困木賊、津液乾枯。脾胃病於內,榮衛經絡瘀塞於外也。榮衛,詳下文桂枝湯麻黃湯。
木火金水俱病,中氣之虛極矣。中氣虛極,不能運化四維,故病如此。
此病全由胆經甲木不降,尅傷中氣、相火上逆,燒灼肺液、腠理瘀塞而起。故方中重用芍藥,以降甲木斂相火而通腠理。重用飴糖,以養津液。並用炙草薑棗以補中氣而調榮衛。甲木乙木本是一氣。甲降則乙升,故重用芍藥以降甲木,輕用桂枝以升乙木。木調土運、肺降津生、火降歸根、中氣轉旺。經氣之升降既復,木不尅土。脾胃氣和,飲食加增、氣血充足、故虛勞諸病皆愈。腠理,詳原理下篇。脈象濇而數。濇為津少,數為中虛。又為虛熱。浮虛者、火逆中虛故浮虛也。
降胆經必重用中氣藥,中氣旋轉則四維升降也。建中氣必降胆木,四維升降則中氣旋轉、中氣生於相火也。此軸輪並運之法。
當歸生薑羊肉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當歸三錢生薑三錢羊肉半斤
治寒疝、脇痛、裏急、腹痛、及產後腹痛者。此病脈象虛大,或細微。
此治肝經木氣不升之法也。肝經木氣者,生氣也。溫暖滋潤、則生氣充足,條達上升,而化心火。如不溫暖滋潤,則肝陽下陷,生氣下鬱,而病寒焉。
足厥陰肝經,下絡睾丸。肝木下陷,陷則生寒。故病寒疝。疝者,睾丸腫痛,木氣結聚成形也。胆經循右脇下降、肝經循左脇上升。肝家生氣鬱而不升、是以脇痛。肝木之氣、升於左而發於右、循行腹部全體。生氣鬱而不舒、升不上來、故病裏急腹痛。產後腹痛者,產後血去、溫氣消失、肝經生氣不足,木氣鬱而不舒也。當歸溫補肝血,羊肉溫補肝陽,滋補木中生氣、以助升達。加生薑以行其寒滯、故諸病皆愈也。
肺金應乎秋氣、清涼則降。肝木應乎春氣,溫暖則升。此方所治各病、皆肝木純寒,無一些風燥之病。所以服溫暖之藥,諸病皆愈。脈象虛大細微,皆肝經陽氣不足、因而生寒之象。
肝經因寒不升,而現寒疝等病。此等病都不能食者,四維不能運動、中氣因以不足故也。人身中氣旋轉、則四維升降。四維升降,則中氣旋轉。凡病愈的結果,在四維升降,而中氣復原。中氣復原,生命乃能復原。古方之有補中藥者、直接補中之法。無補中藥者,皆調理四維之升降。以復中氣之法。此方當歸生薑羊肉溫補肝經、使其上升。即是調理四維之升降,以復中氣之法。四維之運動圓、則生中氣是也。此運輪復軸之法。
腎氣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乾地黃六錢薯蕷四錢山茱萸二錢粉丹皮三錢茯苓一錢澤瀉一錢桂枝一錢去皮附子二錢
治虛勞消渴,小便過多,或小便不利。裏急,少腹拘急者。脈虛兩尺極微。
此治腎經水氣不升之法也。腎水者、人身津液之存於下部者也。津液來源、在於肺金。津液消耗,在於肝木。腎水主藏,肝木主洩。木氣疏洩,則生風氣。消渴者、腎水被風消耗,水氣不能養木。風氣愈增,且消及肺家津液也。肺液被消,故渴。
人身小便流通,原賴肝木疏洩之力。平人小便亦不過多,亦無不利者,木氣和平、疏洩適宜也。消渴之病,水火不足,不能養木。木氣失根,忽而疏洩太過,忽而疏洩不及。疏洩太過,則小便太多、疏洩不及,則小便不利。虛勞裏急、少腹拘急,皆水氣不足,木氣失根,鬱而不舒耳。
方用地黃潤木氣、調疏洩,而保水氣。薯蕷補金氣,助收降,而生水氣。茱萸斂火,丹皮清熱,苓澤除濕。濕者、木金升降不遂,土氣鬱而為濕也。用附子補水中之火以培木氣之根也。用桂枝、達木氣之鬱也。水火俱足、木氣得根。故風平渴止,小便照常,諸病皆愈。水中火足,則生木氣。水中有氣,則木氣上升。木氣上升,則疏洩自調。脈象兩尺極微。腎為人身津液之主,候在尺脈。津液少故兩尺脈微。兩尺以候腎,左尺以候水,右尺以候腎水中之相火。此病兩尺脈微,右尺必較左尺更微。所以養水藥中,又用附子。附子大熱,專補下焦相火之藥。中氣為生命之主,腎氣為中氣之根也。消渴,小便過多,小便不利、裏急,少腹拘急、此木氣成風的事實也。
造化之氣,春木主升、秋金主降。木升生火、火氣又隨秋金而降入水中、金降生水、水氣又隨春木而交入火內。木升金降、火水交濟,四維既圓,中氣自旺。人與造化同氣、無病之人的氣化、即是一個腎氣丸。病此病者,服此方後,病愈身安,精神爽健、飲食增加。即是四維的升降既已復舊、中氣的旋轉、因而照常也。此運輪復軸之法。
大黃黃芩黃連瀉心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大黃一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麻沸湯漬少頃,熱服。沸水多時、泡如麻子細、為麻沸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脈洪,重按不空。
此治心經火氣不降之法也。人身水氣在下、火氣在上。水氣在下、應往上升。火氣在上,應往下降。火者,動氣也。火氣不降,動而上逆、則吐血衄血。手之三陰,其氣主降。心氣不足,降氣不足也。法當用三黃以降心火。漬而不煎、取味最輕。麻沸湯,性輕而浮。使三黃之性緩緩下行也。曰瀉心者、只降上脘以上之火、不降及中脘之意。如瀉及中脘、便生大禍矣。心火不降,心包相火不降也。心經君火不病。脈象洪,洪乃上盛之象。浮多降少、故上盛而洪。重按不空,故可用三黃。
火氣最易直上,全賴金氣收而降之、入於土下。吐血衄血者、金之降氣、被火之升氣所傷、金之收令不行也。三黃苦寒,將火降下,肺金乃收。運動復圓、故病愈人安也。病愈人安者、四維升降,中氣復旺也。此運輪復軸之法。
圖的說明
將此圖合在自己身體上、揣想五行整個圓運動的生理與病理與醫理。揣想明白,便得著整個醫學的基礎。此圖君火相火、均往下降。君火為相火的終氣,相火為君火的始氣。造化之氣、今年太陽直射地面的相火,降入冬季水中,明年由水中升至地面的天空,則成君火。人身之氣、今日胆經的相火、降入腎水之中,明日由腎水中升至心房、則成君火。雖是五行,實是六行。
人身一小宇宙。中土旋轉於中央,火金右降於南西,水木左升於北東。理中丸、中土不運之方。麥門冬湯,金氣不降之方、小建中湯,胆經相火不降之方。當歸生薑羊肉湯,木氣不升之方。腎氣丸、水氣不升之方。瀉心湯、心火不降之方。人身六行六氣之病與治法,即以此六方為大法。大法者,大概以此為準之法也。此六方、須作整個圓運動讀。
方名 證狀 原理 治法 脈象 備考
理中丸 上吐下瀉頭疼行動無力不渴 中氣虛土氣濕寒 補中燥濕溫寒 微小虛大 治中土不運法
麥門冬湯 火逆咳嗽咽喉不利上氣 中氣虛肺氣燥逆 補中潤肺降肺降胃 虛濇 治肺經金氣不降法
小建中湯 虛勞,裏急腹中痛,衄,手足心煩熱咽乾口燥,夢中失精四肢疼痛 中虛胆逆,土木兩枯,相火外洩,滯塞榮衛。補中氣降胆經相火潤燥通塞濇數或浮虛 治胆經相火不降法
當歸生薑羊肉湯 寒疝腹痛脇痛,產後腹痛。 肝經寒 溫潤肝經 虛大或細微。 治肝經木氣不升法
腎氣丸 虛勞消渴,小便不利,或小便過多,裏急。小腹拘急。 腎氣不升 補肺滋肝除濕補火 兩尺極微 治腎經水氣不升法。
瀉心湯 衄血,吐血 心經降氣不足 降心氣 洪重按不空 治心經火氣不降法
人身疾病多矣。事實上只分內傷病、外感病兩門。內傷病、不論何經有病、仍是圓運動著的。必待積年累月,形質力量損壞消滅,不能運動。中氣不能復生。然後人死。
外感病,六氣運動失圓之病也。初則一氣偶偏,繼則一氣獨勝。一氣獨勝,諸氣敗亡。中氣消滅、所以人死。前六方治內傷病、除理中丸證、中氣暴亡、其死甚速外。其餘各病,皆可徐徐調理,將五行運動失圓之處,調之使圓。若外感一氣獨勝之病,治救稍遲,即致死亡。因形質不易損滅,氣則易於消散也。外感病以傷寒論為宗。傷寒病,分榮衛表病。臟腑裏病。少陽經病。外感風寒、項強,身痛,惡寒、發熱、可發汗而愈之病,為榮衛表病。陰臟病寒,溫補乃愈。陽臟病熱,攻下乃愈之病。為臟腑裏病。表主外,裏主內也。不在表,不在裏。不可發汗、不可溫補,不可攻下,和解乃愈之病。為少陽經病。少陽經病、在表裏之間也。
榮衛的意義
宇宙間澎力壓力混合而成圓運動的大氣個體。內含一開一合的作用。開則疏洩,合則收斂。疏洩則成風,收斂則成寒。人身陰陽混合而成圓運動的氣體,內含一開一合的作用。開則疏洩,合則收斂,疏洩則發熱,收斂則惡寒。疏洩謂之榮、收斂謂之衛。疏洩者,木火之氣。收斂者,金水之氣。木火之氣,由內向外,有發榮之意、故曰榮。金水之氣,由外向內、有衛護之意,故曰衛。榮衛者、臟腑以外,整個軀體圓運動之氣之稱。整個圓運動分離,則疏洩偏現而榮病、收斂偏現而衛病、分而復合,榮衛交互,圓運動恢復整個、則汗出病愈也。榮衛為風寒所傷,則榮衛分離也。分離小則病輕,分離大則病重。
桂枝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芍藥三錢炙草二錢大棗六錢生薑三錢桂枝三錢
水四杯、煎成二杯、溫服一杯,飲熱稀粥一杯。覆衣,取微汗。如不汗、再服一杯。如仍不汗、再煎一劑。服如前法。禁生冷粘滑油膩肉麵酒酪五辛臭惡之物。
治榮衛外感於風。項強,頭痛、身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
此治榮衛表證,偏於疏洩之病之法也。風者、空氣中疏洩之氣。榮者,人身中疏洩之氣。疏洩故發熱惡風。疏洩故汗出。風性疏洩故脈緩。緩者、疏洩虛散之意。榮衛行身之表。榮衛病故脈浮。衛傷榮鬱,榮衛不和、故項強、頭痛,身痛。衛氣收斂、與風異性。故風不傷榮而傷衛。衛被風傷,病卻在榮。風傷衛而榮病者、衛傷則衛的收斂作用減少,榮的疏洩作用加多。多則鬱,鬱則病也。
此方用芍藥收斂榮氣之疏洩,以交衛氣為主。用桂枝者、桂枝實表陽,調榮衛也。榮氣偏鬱,運動不圓,中氣必虛。故用炙草以補中氣,生薑大棗助胃氣,補胃液。以調榮衛也。芍藥斂榮氣之疏洩者,降胆經也。服此湯後,中氣復而榮衛和、故汗出而病解。已經自汗傷津,故飲熱粥助津液,以作汗也。禁生冷諸物者,榮衛根於脾胃。榮衛鬱則脾胃滯。生冷諸物增加脾胃之滯,榮衛更不能調和也。榮衛,詳原理下篇。
麻黃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麻黃三錢杏仁三錢炙草二錢桂枝二錢
水五杯,先煎麻黃,減二杯。去沫、入諸藥,煎二杯、溫服一杯。覆衣取微汗,不用飲粥。禁如桂枝(湯)法。
治榮衛外感寒邪,項強,頭痛,身痛、骨節疼痛,無汗惡寒。脈浮緊者。
此治榮衛表證,偏於收斂之病之法也。寒者,空氣中收斂之氣。衛者,人身中收斂之氣。收斂故惡寒。收斂故無汗。收斂故脈緊。緊者收斂閉束之意。榮衛行身之表、榮衛病故脈浮。榮傷衛鬱、榮衛不和,故項強頭疼身痛,骨節疼痛。榮氣疏洩、與寒異性。故寒不傷衛而傷榮。榮被寒傷、病卻在衛。寒傷榮而衛病者,榮的疏洩作用減少,衛的收斂作用加多。多則鬱、鬱則病也。
此方用麻黃疏洩衛氣之收斂以交榮氣為主。用桂枝者、桂枝益表陽、調榮衛也。衛氣偏鬱、運動不圓,中氣必虛。故用炙草以補中氣。用杏仁者,衛閉則肺逆作喘。杏仁降肺逆也。不用生薑大棗不飲熱粥者、未經自汗,中氣與津液未傷也。服此湯後,中氣復而榮衛和、故汗出而病解。此證項強身痛、較桂枝湯證重。衛氣閉束之故。
桂枝善實表陽。桂枝湯證自汗出,表陽虛、桂枝與芍藥之收斂、相輔而行也。麻黃湯證之用桂枝、麻黃發汗、最虛表陽。桂枝所以善麻黃之後也。
陰陽二氣合成的圓運動個體、一開一合。榮氣疏洩,病在開,桂枝湯以合之之法為治。衛氣收斂,病在合、麻黃湯以開之之法為治。榮衛分離,中虛之故。桂麻二方,皆重在補中。此傷寒表病之大法。一切外感病發熱惡寒之法統此。桂枝湯並非治外感入了身體之風。風傷衛耳、風並未入了人身也。麻黃湯並非治外感入了人身體之寒。寒傷榮耳、寒並未入了人身也。芍藥所以收斂榮氣,非散風也。麻黃所以疏洩衛氣、非散寒也。若果風寒入了人身,豈有反用芍藥收斂,而病愈之理。
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芍藥錢半桂枝錢半麻黃錢半杏仁一錢炙甘草錢半生薑一錢紅棗肉三錢
治榮衛雙鬱,發熱惡寒、無汗,項強身痛,八九日不解、形如瘧者。脈虛。此榮衛雙解之法也。外感之病、偏於疏洩,汗出發熱。偏於收斂、無汗惡寒。榮衛之氣,如環無端。單衛鬱者少、單榮鬱者亦少。榮鬱衛必鬱,衛鬱榮必鬱者實多。不過分何方鬱的輕重耳。
此榮衛雙鬱,多日不解。既現榮衛雙鬱之證、而脈轉虛。虛者、不偏緊不偏緩、微弱之象。微弱之脈,病勢不盛。榮衛單鬱者病重,雙鬱者病輕。單鬱者、一方隔絕之勢。雙鬱者、雙方欲和之機。雙方欲和而未能,故用桂麻二方、減輕合用以和之。服後得欲似汗即解矣。
榮衛單鬱,中氣大虛,易入臟腑。榮衛雙鬱、雙方平衡,中虛較輕。故病八九日有如瘧狀、仍在表也。
此三方為治外感表病大法。榮鬱發熱,偏於疏洩。衛鬱惡寒,偏於收斂。是對待的。表病不解,入臟病寒、入腑病熱、亦是對待的。榮衛病,乃人身榮衛為風寒所傷,而榮衛自病。並非風寒入了榮衛為病。入臟入腑云者、亦臟腑自病,並非風寒入了臟腑為病。此點要緊、切不可忽。
中氣不足、故榮衛偏鬱。中氣敗甚,故表病入裏。裏氣偏寒之人、故臟病。裏氣偏熱之人,故腑病。名曰表病入裏、其實乃臟腑裏氣自病。自病二字解決,全部傷寒論解決。一切外感病解決。
榮衛之氣,外發則吉,內陷則凶。榮衛病、總以早得汗而解為好。汗則外發也。以上榮衛表病。
四逆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附子三錢乾薑炙甘草各二錢
治太陰病,自利,腹自痛,腹滿而吐,食不下,脈沉而微。
此治太陰脾臟病之法也。脾乃陰臟,陰中陽足,則脾經上升,與胃經合成圓運動。陰陽和平,不病寒也。病則太陰陰盛、胃陽消滅、則病濕寒。寒濕偏多,故自利,腹滿,吐而食不下。水寒火滅、木氣失根,鬱而衝擊、故腹自痛。此火土兩寒。中氣將脫、危險極矣。
此方用炙草補中氣,用乾薑溫中寒,除濕氣,用附子溫腎水以救火。火土俱復,陽與陰平,運動復圓,所以病愈。
此六氣運動不圓,太陰濕土一氣獨勝之病。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脾陽素虛之人,病即由表入裏、則成此病。或表證才現,裏證即作、則成此病。病成之初、必面色灰黯、精神短少,舌胎灰潤,而口淡不渴也。表證裏證兼現者、先溫裏,後解表。陰盛陽微,故脈沉微。
表裏本是一氣。表氣偏、裏氣必偏。所以表病不解,裏病必作。裏病已愈,表病自愈。表氣病,裏氣不病者,必中氣健旺之人。裏氣的陰陽調和,不成裏病。裏病一成,便成生死問題矣。他臟他腑準此。
附子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附片白朮茯苓人參炒白芍各三錢
治少陰病,手足寒,背惡寒,踡臥,但欲寐,骨節痛、脈現微細。
此治少陰腎臟病之法也。傷寒病,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陽腑病熱、陰臟病寒。少陰腎臟、病則陰寒。水寒尅火,火滅土亡。危險極矣。
四肢秉氣於中土。中土陽亡,則手足寒冷。陽入於陰則寐、水寒無陽,則踡臥欲寐,而不能寐。腎主骨,腎寒則背脊惡寒。水寒土濕,木鬱風生、則骨節痛。此病致死極速。
此方用附子溫補腎陽。人參茯苓白朮、補土洩濕。芍藥和木息風。附子溫補腎陽,易動風木之氣。附子與芍藥並用、腎陽復而風木不動也。已現骨節疼痛,風已起矣。故既用附子以溫水,又用芍藥以息風也。火土復而木氣安、陽與陰平、運動復圓、是以病愈。芍藥性寒、最敗腎陽。此方與附子同用,附子溫補腎陽也。風乃木氣,非風寒之風也。
此六氣運動不圓,少陰寒水,一氣獨勝之病。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腎陽不足之人,病即由表入裏,則成此病。或表證才現、裏證即作,則成此病。病成之初,必神色黯淡,惡寒氣微也。水寒土敗,陽微氣少,故脈微細。腎陽亡、故腎水寒。
烏梅丸證治本位的意義
烏梅三十枚蜀椒當歸各四錢桂枝黨參附片各六錢乾薑二錢黃連二錢黃柏細辛各三錢
共搗篩蜜為丸,如梧子大。服二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三十丸。烏梅先用醋浸一宿、飯上蒸,搗如泥,和各藥為丸。用時如無丸藥,可減輕用分量六分之一、煎服。日三服,隔二小時服一次。
治厥陰病、厥熱往返,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飢不欲食、食則吐蚘、心煩,有時安靜,靜而復煩、脈虛細急數。
此治厥陰肝臟病之法也。厥熱往還者、厥為寒冷、厥陰乃陰寒已極,微陽初生之氣。厥陰風木、子氣為火,母氣為水。厥陰病則風動無定,或見子氣而病熱。或見母氣而病寒。故熱後復厥、厥後復熱。平人之厥陰、不病厥熱者、中氣旺而水火交也。厥陰一病,風木尅土。中氣既敗、水火分離。於是火氣現而熱、水氣現而厥。熱多則火土復而人生,厥多則火土亡而人死也。
消渴者,風木之氣、因水寒脫根而疏洩上衝。疏洩傷津、故渴而欲飲,飲而仍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者、足厥陰肝經為風木、手厥陰心包經為相火。肝經木氣上衝,而心包相火又因中氣虛敗,不能下降。故氣上衝心,心中熱痛、飢不欲食。食則吐蚘者,風動耗津,故飢。土氣已敗,故不能食。蚘乃木中陽氣所生,中下既寒,蚘不安居。食後胃上加溫,蚘避寒就溫、故上行而吐出。心煩者、蚘乃肝家陽氣所生、蚘動則陽動,陽動故心煩。
此病水寒火熱,木枯土敗。方用附子蜀椒細辛。溫水寒,而培木氣之根。黃連黃柏清火熱,以保木氣之津液。桂枝當歸溫養木氣,以息風氣。人參乾薑以溫中補土,烏梅大生木液。而補木氣。風盛則木氣自傷,惟烏梅能補木氣也。水溫火清,木和土復。陰陽平和,運動復圓,是以病愈。
此六氣運動不圓,厥陰風木一氣獨勝之病。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肝陽不足之人,病即由表入裏,則成此病。或表證才現,裏證即作,則成此病。病成之初,必氣微而躁煩不安也。木氣動而耗津,故脈虛細。微陽拔根,中氣虛極,故脈急數。
烏梅丸為肝臟陰寒之方。黃連黃柏大寒之藥,乃如是之重者。水寒則木鬱生風,風又生熱,熱又傷津,津傷則風更動。寒不去風不息,熱不去風更不息。寒溫並用,木氣之本性使然。此方雖寒溫並用,仍以溫水寒為主,清火熱為輔。六氣中惟風木複雜。風木能研究澈底,餘皆澈底矣。以上三陰臟病,臟病忌發汗。
大承氣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大黃四錢枳實芒硝各二錢厚朴八錢
治陽明病,胃家實,日暮潮熱,六七日不大便,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腹滿痛拒按。脈大而實。
此治陽明腑病,腸胃燥結實證之法也。承氣者,承中氣也。中氣左旋化陽,右轉化陰,陰陽平均,中氣乃治。陰進則陽退,陽盛則陰消。陰陽偏勝則中氣傷而人病。陰陽偏絕,則中氣亡而人死。三陰病,陰盛陽絕。大承氣湯證,陽盛陰絕。當此之時,陰陽平均的中氣,幾乎有陽無陰了。日暮潮熱者,陽明燥金,氣旺於申酉之時。燥金氣旺,每日申酉加熱,如潮來之有定時。此時胃中陽旺,故陽明病必此時熱增也。譫語者,胃中津液消亡。心火不降,燒灼神昏也。手足濈然汗出,六七日不大便者,胃腸燥極也。腹滿痛拒按者,腸胃有燥屎結實也。傷寒論云:胃中有燥矢。乃胃中食物,被燥氣煉乾云耳。故曰胃家實也。矢,古屎字。
陽明燥金,大腸主氣,胃土從化。金氣以收斂為能,故金燥必結。故燥屎堅硬也。陽明胃腑燥熱之證,亦有瀉稀水放屁,而潮熱譫語,腹滿痛拒按者。此腸中必有燥屎數枚。所謂熱結旁流,亦大承氣湯證也。凡用下法,總要以手按大腸部位,名曰腹診。
此方大黃芒硝,攻下燥屎。枳實厚朴,開通滯氣。陽退陰復,中氣承接,運動復圓,是以病愈。
此方妙處,在大黃枳實性寒,芒硝厚朴性熱。寒熱混合,則生圓運動的作用。如不用芒硝厚朴之熱,只用大黃枳實之寒,直攻而下,一定將人下死。脈實而大,陽熱充滿之象。與三陰臟病,陰盛陽微,是對待的理法。世謂芒硝性寒,錯誤。
但是要用大承氣湯,須先以小承氣湯試探。服小承氣湯後,放屁,是有燥屎。可用大承氣湯。若不放屁,是無燥屎,便不可用。小承氣湯,大黃二錢,枳實一錢,厚朴二錢。
此六氣運動不圓,陽明燥金,一氣獨勝之病。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胃陽偏旺之人,病即由表入裏,則成此病。病成之初必蒸蒸發熱,汗出氣盛,而舌胎乾黃。數日之後,乃成此證。不比三陰病成之速也。此病表證未罷,裏證續作。當先解表,然後下裏。與三陰表證裏證兼現,當先溫裏,然後解表,是對待的理法。一氣獨勝,諸氣消滅,圓運動解體,所以人死。
桃核承氣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桃仁三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二錢大黃二錢芒硝一錢
治太陽腑病,其人如狂,少腹急結,內有蓄血,小便利者。脈象沉實。
此治太陽膀胱腑病之法也。太陽之腑,膀胱也。膀胱位在少腹。膀胱有熱大腸血瘀,故少腹急結。血熱必神亂,故人如狂。熱實,故小便利。熱結在裏,故脈沉實。
此方大黃芒硝,以下膀胱腑熱,桃仁以下瘀血。膀胱腑雖有實熱可下,而胃中卻無可下之物。硝黃極傷胃氣,故用炙草以補胃氣。用桂枝者,達表氣也。因太陽膀胱之經,在榮衛之內。膀胱本腑有熱,其經氣即將榮衛之熱,引入本腑而成此證。故用桂枝將其經氣,仍達於表也。小便如不利,內熱未實,便不可下。如血自下,血去熱退,不必服藥自愈。
此六氣運動不圓,太陽腑熱之病也。病在榮衛,不速汗解。平日血熱陽勝之人,病即由表入裏,表證不罷,裏證即作,則成此病。病成之時,但覺少腹急結,忽然發狂也。以上陽明太陽腑病。腑病忌發汗。
小柴胡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柴胡黃芩法半夏生薑人參炙草各三錢大棗肉六錢
治少陽經病,寒熱往來,口苦,目眩,耳聾,咽乾,胸滿,脇痛,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脈象虛小弦數。
此和解少陽經病之法也。少陽胆經,居榮衛之內,臟腑之間。此經一病,陰陽不和。陰鬱則惡寒,陽鬱則發熱。鬱而不解,故寒熱往來。胆經不降,相火上逆,故口苦耳聾目眩咽乾。胆經自頭至足,循耳後,下胸,環胃,循脇。胆經不降,故胸滿脇痛不食心煩喜嘔。胆經與三焦經同屬少陽相火。胆經相火,既上逆不降,三焦經相火,必下陷不升。上逆下陷經氣結滯,故病有以上諸證。三陽腑三陰臟是平列的。少陽卻無腑證,而有經證。是平列中的不平處。
此方柴胡,升三焦經之下陷,黃芩降胆經之上逆。胆經逆胃經必逆,半夏生薑降胃經之逆。相火上逆,中氣與津液必傷。薑棗炙草人參補中氣生津液。中傷火逆,臟陰易動。故重用補中之品,以防止臟陰之動也。此病上逆下陷中虛,此方一面升陷,一面降逆,一面補中以調升降。此和解之法也。火陷中虛,故脈虛小。木火結滯,故脈弦數。
大柴胡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柴胡黃芩法半夏各三錢大黃枳實生白芍各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六錢
治少陽經病,寒熱往來,口苦目眩耳聾,嘔而下利,胸下痞硬,脈象右實左弱。
此和解少陽之經兼下陽明腑熱之法也。如小柴胡湯口苦目眩寒熱往來等證,又兼嘔而下利胸下痞硬。嘔利為胆胃二經熱滯,痞硬為胆胃二經橫結,下利為胃腑之熱。於小柴胡湯去參草之補中,加大黃枳實以清胃熱,加芍藥以降胆經而舒胃經。一面和解少陽之經,一面下胃腑之熱也。
小柴胡湯證,脈象虛小,略兼弦數。虛小者,中陽虛而三焦之氣下陷。弦數者,木火病而胆經之氣上逆也。
大柴胡湯證,脈象右實,左弱。右實者,陽明胃腑熱滯,左弱者,木氣結而津液傷也。
此二證,大柴胡湯證少,小柴胡湯證多。因中虛不運,榮衛乃病。中虛之家,胆經相火易為上逆,相火上逆,中氣更虛。故小柴胡湯證多。胃陽盛乃病大柴胡湯證,胃陽盛則中氣少有虛者。中氣不虛,榮衛偶病,自能汗解。不至入少陽經也。故大柴胡湯證少也。名曰入少陽經,其實乃少陽經自病。
此六氣運動不圓,榮衛表病,未得汗解。臟腑陰陽,又不偏動。病氣既不外出,又不內入。少陽經氣被迫而成之半表半裏病也。以上少陽經病。
少陽經病,不可汗,不可下,不可溫,只可和解。柴胡湯和解之方也。不可汗,柴胡略有汗意。不可下,黃芩略有下意。不可溫,黨參炙草生薑大棗略有溫意。此和解之事實也。
圖的說明:發熱為榮氣疏洩之病,惡寒為衛氣收斂之病。衛氣之收斂,能交榮氣之疏洩,則榮不發熱。榮氣之疏洩,能交衛氣之收斂,則衛不惡寒。榮衛相交,中氣之事。
厥陰病,為肝臟病寒之病。太陰病,為脾臟病寒之病。少陰病,為少陰腎臟腎水病寒之病,非少陰心臟君火之病。乃少陰腎水無陽,寒水尅火之病。少陽之陽足,能交厥陰,則肝臟不病寒。陽明之陽足,能交太陰,則脾臟不病寒。太陽之陽足,能交少陰,則腎臟不病寒。
陽明病,為胃腑病熱之病。太陽病,為膀胱腑病熱之病。太陰之陰足,能交陽明,則胃腑不病熱。少陰腎水之陰足,能交太陽,則膀胱腑不病熱。惟少陽胆腑,附肝臟而生,入胃腑而下,胆的本身,卻無腑病,只有經病。少陽病之寒熱往來,乃肝臟之陰與胃腑之陽之氣。
表裏本是一氣。表氣的榮衛偏盛,裏氣的臟腑即偏鬱。榮衛不得復和,則表氣的榮衛偏的愈甚,裏氣的臟腑即愈鬱而愈偏,遂成陽腑病熱,陰臟病寒之病。如表氣不得復和,裏氣又不偏盛,則成少陽經病。此整個圓運動的傷寒論的原則也。榮衛病,乃榮衛被風寒所傷,而榮衛自病。並非風寒入了人身為病。此點認清,不惟傷寒論的原理明,溫病疹病一切外感病的原理俱明矣。一部傷寒論,如內容六瓣之一橘。榮衛如橘皮,臟腑如六瓣,少陽經如橘絡也。
方名 證狀 原理 治法 脈象 備考
桂枝湯 項強頭痛身疼發熱汗出惡風。 衛氣受風所傷不能交榮,榮氣鬱故偏現本性而疏洩,疏洩故發熱 斂榮氣以交衛氣脈浮緩此方用芍藥之理不可含糊。外感之病,非風寒入了人身作病,乃榮衛被風寒所傷,人身的榮衛自己作病。此點解決古醫學復明矣。
麻黃湯 項強頭痛身疼骨節疼痛無汗惡寒。 榮氣受寒所傷,不能交衛,衛氣鬱。故偏現本性而收斂,收斂故惡寒。 洩衛氣以交榮氣。脈浮緊麻黃湯證病在收斂偏盛,桂枝湯證病在疏洩偏盛。時令收斂則麻黃證多,時令疏洩則桂枝證多。大氣寒則收斂,大氣熱則疏洩。
桂枝麻黃各半湯 惡寒發熱無汗項強身痛數日不解 榮衛皆鬱 雙解榮衛脈微弱芍藥麻黃並用。一開一合。榮衛雙鬱,一定之法。後人不解桂枝湯用芍藥之理,一心總以為是風寒入了人身,須祛風提寒之藥,冬多用些才行,於是外感病誤於升散藥者多矣。
四逆湯 自利腹痛。腹痛漲滿而吐食不下。 火土雙敗 燥濕溫中補火脈沉微三陰臟病不下利者不死。下利不愈者必死,下利乃太陰之事,脾陽不衰不惟太陰不病,即少陰厥陰亦可不病。太陰脾土關係大矣。
附子湯 肢寒背惡寒踡臥,但欲寐骨節痛。 水寒土敗風動 溫水補土息風脈沉微細小少陰一氣,心臟與腎臟屬之。心屬火腎屬水,土敗中滅水火分離,水寒尅火故少陰臟病法當溫水氣之寒,扶土氣之衰,同時兼防木氣之動,少陰多死證,火不生土,木又尅土之故,方中不用甘藥嫌壅滯也。
烏梅丸 厥熱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飢不欲食,食則吐蚘,心煩有時安靜,靜而復煩。 水寒火熱木枯土敗中氣虛寒。溫寒清熱補中養木息風脈虛細急數厥陰木氣,在春冬之交。微陽升動,陽根不足一動即洩,所以厥陰多死證也。少陰厥陰之死證非醫誤之過,乃木氣水氣應有之事。
大承氣湯 胃實潮熱手足汗出譫語,六七日不大便,腹滿痛拒按。 燥熱結實胃有燥屎 下燥屎脈大而實胃家陽實全是陽盛之象。脈則大實,重按有力。當表證已罷,蒸蒸熱盛之時。以調胃承氣湯和其胃熱,不致成大承氣湯證也。調胃承氣湯詳傷寒讀法篇。
桃核承氣湯 發狂少腹急。 膀胱熱結,少腹有蓄血 下熱攻血顧中達表脈沉實膀胱腑證(極)少陰臟病寒。分見三陰。陽腑病熱統屬陽明。故古人以三陰與陽明對稱。
小柴胡湯 寒熱口苦目眩耳聾咽乾胸滿肋痛而兼嘔煩。 少陽經病臟陰易動 和解經氣預防臟陰脈虛小弦數此證常有十數日不愈者。因少陽經氣居半表半裏之間,既不能出表,又不能入裏之故。所以非和解不可。
大柴胡湯 寒熱口苦目眩耳聾而兼嘔,下利胸痞而硬。 少陽經病腑熱已結 和解經氣兼腑熱脈右實左弱此證只須認明有少陽經證,則下利係陽明熱利顯而易見。面上神色。是陽象無陰象亦易分辨。
讀傷寒論十方讀法五條
一要先將內容六瓣之一橘的譬喻明瞭。
一要先將榮衛臟腑少陽經病的各證狀名目,分別記清。再合成一個整個記清。
一要於記清之後默記溜熟。
一要於默記溜熟之後,將各證狀的所以然,與治法分別記清,再整個默記溜熟。所謂電力充足,電光自明之功效,於最短的期間,便能得到整個成功的基礎。
一難經曰: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溫病,四曰濕溫,五曰熱病。傷寒有五的傷寒二字,乃外感之統稱。二曰傷寒的傷寒二字,才是傷寒麻黃湯證的傷寒。仲聖傷寒論三字的意義,乃外感論意的義。此點要記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