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宁陇头传统节日——正月二十二迎大德老爷

 沪学 2013-08-06

普宁陇头传统节日——正月二十二迎大德老爷  

2010-12-06 18:09:38|  分类: 潮汕文化 |  标签:伯公  乡民  老爷  大德   |字号 订阅


广东省普宁市陇头乡,建于明末初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这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乡民为建设桑梓,代代辛劳,辈辈奋进,承先启后,薪火相传。乡史上有一件事为乡民一直传颂着,这件事成了家乡传统节日来源,它就是陇头正月二十二。

一、正月二十二的由来

正月二十二是怎样来的?这要从“大德”显圣灵退贼兵说起。乡民流传着这样一件事,在距今300多年前,郑国胜(乡民称其国胜贼)带兵攻打陇头寨时,乡民崇心供奉的南门大德老爷显圣灵,把乡寨变成一座大山,且天空浓雾弥漫。使郑国胜的兵马晕头转向,不得近前。国胜不信,说明明前面就是陇头寨,怎么会变成这样?便改日再来,但也出现同一现象,几番如此,国胜不得不拜服,并扬言,请大德老爷显灵还原乡寨给他看,他决不再伤害乡寨及民众。于是,大德老爷显威灵,顷间,烟消雾散,大山消失,陇头乡寨就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国胜见状,敬佩不已,特题书“洋洋如在”牌匾敬赠大德老爷。大德老爷从此更受崇拜,有求必应,神恩浩荡,庇佑着乡民及四邻黎民。据说那次大德显灵退贼兵,是农历正月二十二,乡民为感谢神恩,报功崇德。当天夜里,载歌载舞,虔备祭品,敬拜大德老爷,该夜满寨香火通明,热闹非凡。历史上称为“陇头正月二十二夜”。每年到了这一天,乡民都要虔诚敬拜大德,以谢神恩,这风俗一直延续着。“陇头老热廿二”,成了远近人们的口头禅,后来乡民特把每年正月廿二定为敬念大德老爷的“陇头传统节日”。到了近代,纪念“传统节日”更加隆重,乡里组织了文娱队,有英歌、大锣鼓,以及其它各种文娱节日。该天在全乡游行展演,出门在外的海内外乡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家团聚,参加纪念传统节日,敬拜大德老爷,四邻乡民也都来看热闹。真是普天同庆。从此,大德神恩家喻户晓。大德神恩深入人心,大德老爷成了陇头乡民的精神支柱,大德精神一直凝聚,团结着陇头乡众,一直鼓舞着乡民奋进向前!

二、正月二十一夜拜伯公

正月二十一之前,陇头乡的五个自然村落的村道口上,都搭起了高大的彩门牌坊,上挂春联。每付对联都以“陇头”冠首,其中,各嵌有一个“春”字,它充分展示了陇头人迎春,闹春的豪放激情。正月二十二迎大德老爷的前一晚上,即二十一晚上,要拜“伯公”(“伯公”是潮汕人对土地神的称呼,农历三月廿九是伯公生日。陇头的“大德老爷”,其实属于土地神,是“伯公”,但潮汕人对神仙的称呼统称“老爷”,因此,“迎大德老爷”,很多时候也称“迎伯公”)。这个晚上热闹非凡!

第一个热闹的地方——供奉伯公的大棚。

在正月二十一之前,会在伯公的庙前搭起一个大棚,以供奉伯公、摆放供奉物品。正月二十一晚上,伯公就从庙里被请到大棚来供奉:
图片

然后挂上众多精美的供奉物品,如为伯公准备的袍:
图片

大红灯笼:

图片

棚内摆放的二十四张八仙桌,更有各式各样巧夺天工、富含寓意的供奉品。如“吊丁油粿”——谁家生了男丁就要给亲戚朋友送这种粿;
图片

如“石榴粿”——想生男孩的人都会偷偷拿几个回家吃的;
图片


又如寓意财运亨通,财源滚滚,或寓意吉祥如意、风调雨顺的折“大金”……



图片
图片


(前一幅图为“第一桶金”——用了一千多张“大金”折叠而成,可想其手艺之讲究,第二幅图为“双龙戏珠”,做工亦很精美。)


有这番一年也才一次的做工讲究的展示,乡民们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大饱眼福的机会,不大的棚内是人挤人,热闹非凡。

 

第二个热闹的地方——棚前的空地。

  棚前的空地给乡民摆桌子拜伯公用的,除了祠堂提供的部分八仙桌供乡民摆放自己的祭品以外,没位置摆放的则需从自家搬来桌子。乡民们也很自觉,同行的桌靠桌,同排的则留下一条条小通道,虽然人很多,但都不会乱。而自家拜伯公用的祭品除了每家每户必备的元宝蜡烛、大袍之外,任君选择,大多都是烟酒茶、鸡鸭鹅、水果、斋菜等等,从昏到素,无所不有。图片

  棚前空地是各家各户的“大本营”,怎能不热闹呢?

 

  第三个热闹的地方——香炉周围。

  正月二十一夜拜伯公,除了本乡的乡民,邻乡的乡民也因大德老爷恩泽显赫,特地跑来上香表意。甚至连海外的侨民也会在正月二十一赶回来拜伯公。因此,这一个晚上,大德老爷的香炉是香火鼎盛,源源不绝。
图片

  第四个热闹的地方——捐款处。

  一个盛大隆重热闹的祭祀活动,需要不少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便是善男信女们的添灯添油的捐款。
图片
图片


  每位捐款的善男信女都会收到一双“大吉”(即柑橘),只要捐款达到四百,即可赠送“大德老爷”灯笼一对,若捐款达到一定数额还可以上芳名榜。

 

  第五个热闹的地方——戏台。

  在供奉伯公的大棚对面,会搭一个戏棚来演潮剧。虽然潮剧会连续演几天,但在二十一日晚上是最热闹的,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到台前凑一凑热闹,更有老戏迷早早搬着凳子占个好位子等待开戏。



图片
图片



第六个热闹的地方——戏台旁的“火。”

在戏台侧面,是放烟花的地方。如此热闹的节日,怎能少了漫天灿烂的烟花来一同庆祝呢?二十一日晚上,是一个不眠夜,各式各样的烟花不断上演,形状各异、五彩缤纷。

放烟花的同时,也有人放孔明灯。这个时候放孔明灯,倒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有小孩子为了好玩,为了让亮丽的夜晚更增色彩。

这里也是元宝蜡烛焚烧的地方,邻着的路旁也插满了各乡民捐来拜伯公的大香柱。所以这里的热闹是热闹在火,而非人。
图片

 

三、正月二十二迎伯公

正月二十二日,方圆数十里的乡村到处呈现出一派节日欢乐的景象,浓烈的气氛吸引了周边村寨的村民纷纷前来观看热闹。而这一热热闹闹的前期准备也是很繁杂的,除了培训参加迎伯公的锣鼓大队中的部分人员、准备物资外,二十二日当天的准备也很多。早上八点整,村里的“老大”(即六十岁以上的,儿孙满堂的老人)在伯公前三叩首、聆听祭文,举行隆重祭拜活动。


图片
图片


而此时,锣鼓大队也在村址出发。整支队伍浩浩汤汤,一、两千人。他们凌晨三、四点便到村址化妆,更有化妆要求较高的凌晨一两点就到那里化妆。
图片
图片


下面简略介绍整支大队伍的构成:

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乡里的“五套班子”(即村委书记、副书记等等):
图片

当然,前面还有各家各户为表迎接以及为弄得热闹而放的鞭炮,也有为锣鼓大队顺利前进而开路的警车。

其次是锣鼓开道:


图片


锣鼓是为后面的“头帆”开道的。“头帆”两米多高,很重,需要由三名男子轮流来拿,但也不是一般人能拿。能拿头帆的都是乡里的“后生仔”——要求未娶、五官端正、品行好、家世背景也要好。
图片

紧接着的就是后楼小学的仪仗队,包括鼓号队、彩旗队以及花环队由后楼小学选人并组织训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下来就是穿金戴银,乡里未嫁的姑娘队伍——标旗队。所有标旗上都绣有吉祥话,表祝福,如:吉祥如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等。

走在最前面的是与前面“头帆”相对应的——“头标”。头标是标旗队里最大的一只旗,也需要乡里的“雅姿娘仔”才能拿——未嫁、漂亮、品行好。所有标旗队的姑娘都是身着旗袍,脚着绣花鞋,而耳朵、头发、手、脖子等一切可以装饰的地方,她们都不会漏掉,因为这不仅是展示她们风采、家世的时候,更是关系到她们能否被注意到,以后嫁个好夫家的时候。
图片
图片

  标旗队之后是担花篮的队伍。这支队伍是由十几岁的漂亮小姑娘组成,一般要提前半个月训练,讲究协调、讲究步伐轻盈。姑娘们挑着10来斤重的花篮担(双手无需扶着扁担),一手叉腰,一手拿着手绢前后摆动.她们和着锣鼓乐的节奏,迈着轻盈的步伐,加上薄薄的扁担在行进中一颤一颤的,显得相当的婀娜多姿!

图片

紧接着就是大锣鼓,由车乘载鼓及打鼓的人,后面的锣鼓队有十八面小锣、四面小镲、两面大镲。打击乐的青年排成两部分,男女各站前后。
图片图片

  打锣之后还有吹弹拉奏的小青年队伍,是由经过培训的中小学生组成。使用的主要乐器有二胡、琵琶、胡琴、笛子、萧等等。(以前这部分是由乡里有才华的中年男子组成的二胡、萧、笛队伍,但后因这些乐器越来越少人练习,于是考虑由学生来担任,并加入了琵琶、胡琴等乐器,丰富了音乐。)
图片
图片
图片

队伍中还穿插戏曲表演。一般由十几个小孩子人组成,但不会在路上表演戏曲,只是身着戏装、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下图便是2007年的折子戏《井边会》及《状元出巡》片段。


图片
图片
图片


戏曲表演之后是腰鼓队,也由小学生组成。腰间别着小鼓,随着前面的锣鼓声而击打小鼓,不断跑动,红绿相间,十分活泼、生动。
图片
图片


前有“头帆”,后有“二帆”——“八音班”,同样气派!


图片
图片

而在最后压轴的就是“英歌队”——特色鲜明,气势恢宏,融民间舞蹈、南拳套路和戏曲演技于一体。“英歌舞”相传自明代中叶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共108人,扮演梁山泊好汉借闹元宵攻打大名府,搭救宋江的故事。 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或一手一木棒、另一手持小鼓,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其中,还有一个拿着“蛇”的舞者,是英歌队的领头,指引队员做不同的动作及队形变换。另外还有两个戴着面具的“媒婆”,做一些幽默的动作,引观众哈哈大笑。
图片

 

 每年一次的这样的文娱活动,其资金来源是捐款(每年数额都达百万之上),大概会花上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组成人员大约有1500人,都是陇头的王姓家族,无论男女老少。历时一天,除去化妆等前期准备,基本都是早上八点开始到下午五点结束,走遍陇头五个自然村,最后回到后楼村村址。

正月二十二,对于每一个陇头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的这个节日一到,海外侨胞,出门在外的族亲大都赶在这几天回乡,共度传统节日。所以,这一天不仅是迎老爷,看热闹好日子,更是一家团聚好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