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六经八纲

 山东中医竹林 2013-08-07

太阳病可以分为太阳轻寒、太阳重寒、太阳伤热、太阳伤湿、太阳伤淤。纯粹的太阳病,有些轻证,也许喝点热水,喝点姜汤,就可以治好,大家可以灵活掌握。

太阳轻寒就是桂枝汤证,脉浮,出汗,发热恶寒,这个怕寒轻,是伤寒轻证。

太阳重寒包括麻黄汤证和葛根汤证,二者的共同点是脉浮但紧,不出汗,发热恶寒,不同点是麻黄汤证没有颈项强这个症状,葛根汤有。这个怕寒重,是伤寒重证。

太阳伤热就是伤寒论里的风温,风温这个词容易混淆,后代的温病学家也不使用这个词,所以还是改成伤热好,脉洪大,出汗,这个汗出如洗,发热怕热,这个不怕寒,怕热,总想到温度低的地方去,口大渴。咱们民间常说“热伤风”就是这个。伤热和伤寒脉象不一样,怕热怕冷不一样,口渴不渴不一样。所以中医临床一定要辨清病人属于哪一种太阳病,不要有门派之见,不要戴有色眼镜,不要自戴紧箍咒。伤热根据轻重程度选用清法或者下法,切切不可使用汗法、吐法。太阳伤热如果没有里证,使用辛凉解表的桑菊饮、银翘解毒饮,五根汤等。

太阳伤湿就是内里有水饮了,水饮流走于体表了,在金匮要略里叫溢饮、皮饮。咱们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就是有湿了,而且这个伤湿也好和里饮区别一些。伤湿脉滑,不出汗,浑身疼重。伤湿要根据是寒湿还是湿热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寒湿应该使用温法和汗法并举。寒湿应该使用麻黄加术汤,寒湿体内一定没有里热的症状。湿热应该使用清法和汗法并举。湿热应该使用藿香正气水,湿热一定有里热的症状。

太阳伤淤就是血流不畅造成体表的某种肿胀麻木,疮疖斑等证,这个也要分寒淤还是热淤,如果是寒淤,就要温通,寒淤代表的方子是阳和汤。如果是热淤,就要清通,热淤代表的方子是清热活血汤

名称: 清热活血汤

组成: 生地2钱,丹皮2钱,黄柏1钱半,黄连1钱半,黄芩(酒炒)1钱半,侧柏叶1钱,赤芍1钱,牛蒡子(炒,研)1钱,连翘1钱2分(去心),甘草1钱2分,薄荷叶8分。[1]

出处: 《会约》卷二十。

太阳病和其他五经病的合病并病。

临床上见到太阳伤寒少阴沉寒合病,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方。一方面有伤寒的全部症状,另一方面病人尺脉微细,四肢常不温,常思睡。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本来是太阳伤寒病,可是经过误治,使用攻下药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还在,又添加了新的疾病,只觉得胸满难受,这个胸满不是真正的胸满,不是热,而是因为攻下之后,胃腹部空虚了,被寒邪攻占了,寒邪之气太盛,往上直冲,所以直觉胸满的很,但是真正的热证症候一点都没有,所以不能再使用攻下药了,也不能使用其他清热药、吐药。因为芍药是寒药,所以也不能使用了。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太阳伤寒和少阴沉寒合病,伤寒外感的一切症状都有,但是肚子不痛,尺脉微细,微微怕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伤寒,得病八九天了,已经使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发过汗了,但是还没有好,病情象发疟子一样,一日发作二三次,发热恶寒,发热多怕寒少,脉不再是浮了,而是微缓,这是病情转好的征兆。但是反复发热,并且身体发痒,这令患者很担心。仔细询问,得知其人不呕,大小便也正常,这说明疾病没有入里,脉微,怕寒,这是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正是疾病好转的迹象,但是就差发一点小汗,汗出不来,所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需要强调的是,此时不能使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或桂枝葛根汤,这些都是发汗重剂,如果重发汗,一定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变症的。实际上,这个病是太阳病里面的一个很轻的病,所以药量十分轻,但是病情的表现似乎很复杂,和人们的正常认识相差很远,所以治疗上一定要取得病人的相信,否则,即使你开了药,病人也不一定会吃的。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伤寒,使用了桂枝汤,结果发汗太过了,脉仍然浮,没有变弱变缓,治疗上继续使用桂技汤。如果象发疟一样,一日两次定期发烧,那么这也是病情将好的征兆,是太阳病里面的轻病,只要稍微发点汗就可以好,应该使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太阳伤寒,也正确地服了桂枝汤,结果发汗太过,津液尽失,邪热乘虚入里,十分烦渴,怎样喝水也不解渴,脉洪大,这是胃里圈着热气了,太阳伤寒已经转化为阳明实热了,必须使用清法,不能使用其他汗、吐、下法。代表方子是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本来是太阳伤寒,经过桂枝汤的治疗或者误治之后,仍然发热恶寒,里热多外寒少,会感到口渴或者咽干,小便会发黄或热,四肢也会有轻微的疼痛感,脉不再浮了,而是变得微弱,这是身体里缺乏津液的缘故,切切不可发汗,也不能单纯地使用清法,更不能使用吐、下之法,必须表里双清。这时,太阳伤寒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太阳伤寒和阳明里热并病了,应当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校二份,越婢一份。

太阳伤寒,结果服桂枝汤或下之后。病情没有任何缓解,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身上无汗,心下自感满微痛,小便不利,这是因为胃有停水,水既不外越发汗,也不从小便排出。注意:这里主要是脾虚不能任水,既没有里热,也没有全身疼痛的大青龙汤证,这时,太阳伤寒实际上已经转化为阳明停水证了,所以只要利了小便,寒邪和水饮就可以消解。应该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表面上看起来是太阳伤寒,但是这个病还有心烦,脚挛急的症状。心一烦,就是有里热了,脚挛急,是缺乏津液的征兆。实际上,这是个太阳伤寒和阳明里热合病,应该使用表里双解之法。如果不详细辨证,就会误用桂枝汤攻其表,一旦使用,便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这时候应该使用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如果继续发汗,复加烧针者,津液尽失,四肢厥逆,病情入三阴,则当使用四逆汤主之。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寸口脉浮大虚,微热怕寒,这似乎是纯粹的太阳伤寒病,可是按法治之,不好反剧,甚至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这是为什么呢?寸口脉虽大实虚,微热,实际上透漏了个中消息,这是太阳伤寒病和少阴病合病。临床上长期低烧大多都是这种情况,因为肾阳不足,里有寒,正气不足,如果单纯的使用桂枝汤发汗,是无法将寒邪驱逐走的。不仅不能驱逐走,反而因为过度发汗,正气进一步亏虚,津液尽失,于是引起厥逆,咽中干,烦躁,甚至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如果仅仅是咽中干,饮甘草干姜汤。如果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如果是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就要使用承气汤了。

纯粹的葛根汤病,但是又多了一个自下利的症状,这个自下利是寒性下利,还是热性下利?葛根的性味是甘平,甘平之药当属于温性药。葛根汤治疗的就是纯粹的太阳病,是驱外感寒邪的。所以,这个自下利应该是寒性下利,既然是寒性下利,那似乎应该是厥阴病了,应该使用真武汤了。可是大家要注意,厥阴病自下利是一个长期慢性病,而葛根汤这个自下利是外感后突然下利的,因为胃肠阴阳不能正常升降而造成的。所以,这个病,并不是真的太阳伤寒和阳明热病的合病,而是太阳伤寒和阳明受寒的合病,如果阳明病都是热证,哪里还能使用葛根呢?至于葛根芩连汤,这才是太阳伤寒和阳明里热的合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胡老先生还有瑕疵。
伤寒,胃里又有停水,只想吐,这是太阳伤寒和阳明停水证,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伤寒,医生误下,结果下利不止,邪热乘虚而入,变成了热利。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太阳伤寒变成了太阳伤寒和阳明里热并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小儿热利多属此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伤寒与阳明停水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阳明如果有热,是不能发汗的,现在虽然喘、胸满,是因为胃里有停水,胃寒,水气上冲,所以觉得胸满,喘,所以仍然使用温药发汗,宜麻黄汤。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或者身重,不汗出而烦躁者,烦躁,是因为阳明有热,必须表里双解不可,如果单纯发汗或者单纯清里都是不行的,都将变症丛生,临床也有不烦躁的,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指征来判断一定有内热,必须使用大青龙汤。这个证实际上是太阳伤寒和阳明里热并病。这个大青龙汤的服法也不一般,只要发汗后,症状一消失,立即停服。如果发汗后症状还有,那也必须等到汗停后方可二服。不可多服。 这个病和麻黄加术汤类似,但是麻黄加术汤证没有内热。这点必须分辨清楚。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这是太阳伤寒和阳明停水并病或合病,所以一方面要发汗,一方面要去寒利水,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汤证,误下之,微喘者,一方面桂枝汤证仍在,另一方面因为误下导致寒邪入里,腹满腹要痞,水气上攻肺部,所以喘。这是太阳伤寒和阳明虚寒并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内有热者,这是太阳伤寒与阳明里热合病,急则下之,应该使用承气汤;如果小便清者,知没有传到阳明,仍是太阳伤寒,当须发汗。
太阳伤寒,误下之后,病已入里,然而又误发汗,结果造成整个白天烦躁不得眠,夜晚倒安静,不呕,不渴,既没有阳明热证和水证,也没有太阳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这是因为误下误汗之后,寒邪入里,变成了少阴沉寒证,所以用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太阳桂枝汤证,发汗后,身反而疼痛,脉沉迟,这是因为发汗后津液里虚,胃气更加虚弱,这是太阳伤寒和阳明虚寒并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太阳伤寒,发汗后,因为津液大量丧失,导致里虚,寒邪化热,上冲及肺,咳嗽而喘,这时病情已经发展为太阳伤寒与阳明里热合病,不可再进行单纯的发汗,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汤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这是因为发汗过度,津液亡失较多,胃口组织失养而悸动不已,咽部也有轻微的干痒感等,还没有严重到化热的地步,但已经有了趋势。所以是一个桂枝汤证和阳明里热的一个极轻证。
桂技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太阳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脐下动悸,比心下动悸要严重些,因为发汗太过,津液丧失过多,不再仅仅是阳明的胃部了,而是向下有发展到三阴的肾部的倾向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太阳伤寒,发汗后,腹胀满。因为发汗太过,外邪虽解,但是导致了里虚,阳明胃部既寒且有停水,所以腹胀满是虚胀虚满,这是阳明停水证,应该使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伤寒,误吐误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证实际上是阳明里寒和停水证,这个病和葛根汤有点类似,但是葛根汤一是有表证,发热恶寒不出汗,二是葛根汤证无论躺着还是站着病症都是一样的,没有缓解;这个苓桂术甘汤证没有表证,躺着的时候会缓解甚至头眩会消失,一站立起来就头眩,就加重。这是二者重要的临床区别。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伤寒,发了汗病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仍然怕冷,一方面咽部有些干,一方面脚也有些挛缩,脉微细,这是因为阳虚的原因。这是阳明里热轻证和少阴病的合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伤寒,发汗后,又经误下,病不仅没有解,而且又新添了烦躁,四肢厥逆,小便不利,胃有停水,脉象微细。这时病情已经发展成为阳明停水和少阴寒证合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太阳伤寒,发汗后,不恶寒,反恶热,这是因为寒邪化热,病情由表及里,发展为阳明里热病了,必然发热怕热,口渴,大便干结。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这也是太阳病由表及里了,入了阳明胃部了,是阳明里热轻证,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株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太阳伤寒,发汗后,不渴者,胃有停水,小便不利,心下微结,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伤热,误发汗后,水药不能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太阳温病,一定要使用清法,不能使用汗、吐、下法。发汗吐下后,因为津液进一步亡失,必然会引起阳明心部、肺部、胃部的诸多不适,胸部因为组织缺乏水分而感觉微结或大结,会感到虚烦不得眠,咽部会感到干燥不适,胃部会感到说不出来的烦闹。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个,先煮栀子得二分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伤寒误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心烦,是有里热了,腹满是虚满,这是阳明里热和阳明里寒交织病证,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伤寒,误下之后,身热不去,微烦。一方面,寒邪入里化热,一方面,寒邪入里了。上面是热,下面是寒。寒热错杂。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这些情况多数情况是里有停水,里有大寒。这个病已经不是太阳病了,而是阳明停水和太阴病的并病了。为什么不是少阴病呢?因为少阴病是脉微细,但欲寐。太阴病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腹满就是虚满,吐就是因为有寒有停水,自利这是太阴的典型症状之一,而且因为寒啊,肚子经常要痛的。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误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这是寒邪因为误下之后,直接攻入三阴,所以下利清谷不止。这时应该救里,宜四逆汤;如果误下之后,一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是典型的少阳证,半寒半热。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了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太阳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
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此本柴胡证,可是又有阳明里热证,大便微结,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但是医生先是发汗,发汗病情没有缓解,又看到大便不行,遂又误下之。误下之后,表证仍在,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又下利。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 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