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华城的起源——嘉靖始为重镇
巩华遗梦 (2010-02-24 16:49:55)

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熜谒天寿山陵寝,驻跸沙河店。《明实录?世宗嘉靖实录》记载:“嘉靖十六年三月丁未,上驻跸沙河、视父皇(朱棣)行宫遗址,面谕大臣复建,无废前规,乃宜筑城设,为久安之图。”随銮大臣、礼部尚书严嵩上奏:“沙河为圣驾祀陵之路,南北道里适均。我文皇帝(即明成祖朱棣)肇建山陵之日,即建行宫于兹。正统时为水所坏,今遗址尚存,诚宜复修而不宜缓者。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若鼎建行宫于中,环以城池,设官戍守,宁独车驾驻跸为便,而封守慎固,南护神京,北卫陵寝,东可以蔽密云之冲,西可以扼居庸之险,联络控制,居然增一北门重镇矣”。
嘉靖皇帝采纳了严嵩的奏议,并下令于翌年后的1538年5月28日(嘉靖十七年五月初一)破土动工,至1540年8月(嘉靖十九年六月),在沙河店以东修建的行宫和环抱行宫的方形城池建成,嘉靖赐名为“巩华城”。于是,巩华城这个“南护神京,北卫陵寝,”的重镇建成,并同时成为皇家祭祖活动的一个安全、便于安顿行程的“展谒皇陵中道休憩”之所。
根据考证,那时的巩华城约900米见方,城墙高9米多,设垛口3602个,内夯黄土,包砌青砖;护城河距离城外20多米,宽6米多,深3米。四门之外护城河均设吊桥(一说是精美的石桥,现已埋在地下)。城的四角设有角楼,为了守卫、射杀攻城之敌,角楼凸出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