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平这座古城,宛若江南水乡,如今将涅磐重生

 古稀老人赵 2017-05-25

以前的推送中咱们提到

在昌平地界上曾相继存在过

十三座城池

并且还有一句短歌谣可以概括

“六城守边关 四城为州县 二城居百姓 一城迎皇上”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其中“迎过皇上”的

巩 华 城

沙河行宫——巩华城的前身

聊到沙河行宫

当然要先说说沙河是如何形成

远古时期

由于源于昌平西北部山区的水流汇集

大量积沙淤泥沉积形成三角扇形冲击平原

将河道一分为二

当地百姓便将北侧之水成为北沙河

南侧之水称为南沙河

发展至宋元时期

南、北沙河周围还是一片荒凉

只有若干人家以捕鱼为生

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

于永乐十二年(1421)

在南北沙河之间的小平原地带建造了

巩华城的前身——沙河行宫

沙河行宫位置就在现巩华城附近

主要用于皇帝北征、建陵路途歇脚

直到正统元年因为一场洪灾

在这之后的七十年里

皇帝往返住宿沙河之时

都以行帐作为休息之所…

巩华城的兴建与命名

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五月开始

皇帝朱厚熜终于决定

在重修沙河行宫的基础上

于行宫之外围筑沙河城

历时两年半后的嘉靖十九年(1540)六月竣工之后

嘉靖帝亲自赐四面城门名称

“扶京门” 南门为“扶京门”,起“扶护京师”之意

展思门 北门为“展思门”,起“展陵怀思”之意

镇辽门 东门为“镇辽门”,起“镇固东辽”之意

威漠门 西门为“威漠门”,起“威扬大漠”之意

及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二月

世宗皇帝在给沙河城守备官曹松的诏旨中

将“沙河城”改称为“巩华城”

包含着“巩守京华”的深刻意义

自此,“巩华城”才正式出现于明朝的历史记载当中

历尽沧桑,期待重现辉煌

据古籍记载

当时南沙河河宽水深,西衔远山,烟波浩渺

九孔安济石桥横卧于碧波之上

巩华城雄踞北岸,城楼巍峨,墙堞庄严

泊岸上人来人往,搬粮运货

商旅匆匆,驼铃声声,一片繁忙景致

两岸稻香荷艳风轻水静,鱼翔水底鸥鸟低飞

真乃一派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象……

时至如今

巩华城已经走过了四百七十余个年头

曾经的宏伟历经沧桑之后已是满目疮痍

残存的瓮城和城门之上的石刻依然

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怎样利用巩华城厚重的文化底蕴

再创巩华城今日辉煌

已经成为政府、商界、百姓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令人欣喜地是

昌平区委、区政府正在把巩华城与

明十三陵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

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已经将巩华城的抢救、保护、管理、利用

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北京市政府也已经把巩华城的保护利用

列入北京TBD建设规划之中

日前所有关于巩华城旧城改造的计划和建设

都与旧城内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管理利用融为一体

应该说巩华城焕发青春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前五百年的沧桑与五百年后的辉煌将在这里实现传承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