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天北手痒,也赋打油诗《石钟山》一首:
佳木葱茏怪石堆,
阁檐亭角欲高飞。
石钟山上百千客,
多为东坡一记来。
石钟山的大门离湖口镇街道非常近,大约不足百米。街道上有一斜坡,走几十公尺便到,进入要买票,每人72元,但包含去看江湖水的船票。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心争之地。

登临山上,远可眺庐山烟云;近可睹江湖清浊,浑浊的长江水滚滚东流,浩翰清澈的鄱阳湖水北流长江,江、湖水的汇合处,江水赤红,湖水淡黄,水线分明,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据说合流近50华里而不混。回来后问了度娘才知: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很难混成一体。眼见如此奇景,如果不写几句打油诗,实在有损当年读大学时诗社副社长之名,于是《江湖情》新鲜上市:
大江东去湖北来,
万里长驱万顷怀。
携手相拥入海去,
浊清从此分不开。


沿着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级小道,迂回曲折,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沿途可见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昭忠祠、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古雅园林建筑,这些风格各异的景点之间,明暗相映,高低不同,藏露结合,虚实相间,使人往往在山穷路尽之时,又另辟蹊径,别有洞天,令人回味无穷。

山上石刻玲琅小巧,虽经世世代代风霜侵蚀,战乱破坏,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仍有近200余幅,唐魏征的“清翁方纲”;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常遇春的“记怀天地”等都是石质翰墨中的珍品。
在山顶的锁江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石钟山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之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因篇幅有限,只摘录了冒牌诗人天北之南的打油诗《锁江亭》一首:
江亭欲锁大江流,
我上层楼望眼收。
万里山川唯一揽,
仙境奇景此处留。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楼下回廊池中的红鲤很有灵性,无人打扰时排一字长蛇阵玩,水面略有动静则纷拥而至(有图为证)。难得遇上这么可爱的鱼儿,诗瘾顿发,遂题《七绝同韵 观鱼三首》:
其一
碧水为家叶掩身,
凌波境里不沾尘。
不知凡世忧愁事,
故摆朱身笑客人。
其二
才趁轻风弄浪痕,
又凭队列媚游人。
池鱼不食鄱阳水,
哪得悠闲静雅身?
其三
长立池边静默人,
曾经一梦逐红尘。
群鱼自在逍遥久,
何惧游时叶掩身。
值得二提的是:我的同伴对我说,如果让他在庐山与石钟山之中选一地居住,他绝对会选后者。
值得三提的是:这次江西游我食了南昌的黄丫叫,品了庐山的石鱼,尝了九江的鲈鱼,吃了鄱阳湖的银鱼,但觉得石钟山下的新鲜湖虾味道最鲜美。
不讲吃的了,回到正题,不然我这吃货的口水都流键盘上了。石钟山是儒家的圣地,又是兵家的要塞。被称为”江湖锁钥”的石钟山屡受战火硝烟洗礼,虽然留下了创伤,但也流传了许多可颂扬的英雄事迹。
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形的奇特,声的奥妙,色的绚丽,在天地间增添了一块潇潇洒洒令人销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钟声”,让人惊奇,这“钟声”的境界,在于一个“空”字。这“空”声是来自洪荒时代的声音,悠远峻冷,天地震惊;这声音带着铁质,带着峻冷,经过历史的打磨,竟变成一部活的历史,让后人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