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李白的《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1,何时见阳春2。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3,八十西来钓渭滨4。
宁羞白发照清水5,逢时壮气思经纶6。
广张三千六百钓7,风期暗与文王亲8。
大贤虎变愚不测9,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10,长揖山东隆准公11。
入门不拜骋雄辩12,两女辍洗来趋风13。
东下齐城七十二14,指麾楚汉如旋蓬15。
狂客落魄尚如此16,何况壮士当群雄17。
我欲攀龙见明主18,雷公砰訇震天鼓19,帝傍投壶多玉女20。
三时大笑开电光21,倏烁晦冥起风雨22。
阊阖九门不可通23,以额扣关阍者怒24。
白日不照吾精诚25,杞国无事忧天倾26。
猰貐磨牙竞人肉27,驺虞不折生草茎28。
手接飞猱搏雕虎29,侧足焦原未言苦30。
智者可卷愚者豪31,世人见我轻鸿毛32。
力排南山三壮士33,齐相杀之费二桃34。
吴楚弄兵无剧孟35,亚夫咍尔为徒劳36。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37,神物合有时38。
风云感会起屠钓39,大人(山兒)屼当安之40。
【注释】
1.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山名,喻小人。《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已不传。
2.阳春:阳光明媚的春天。春至一阳生,故称春天为阳春。《楚辞?九辩》“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
3. 朝歌:殷都,在今河南淇县。屠叟:指姜太公,即周文王时人吕尚,又称太公望。棘津:古渡名,即今河南延津,在今滑县西南古黄河上。
4.渭滨:渭水之滨。相传吕尚五十岁时在棘津卖食,七十岁时在朝歌屠牛,八十岁时在渭水垂钓,九十岁时遇到文王被重用,辅佐周文王,成就一代功业。
5.宁羞:能羞?
6.壮气:振奋的样子。经纶:原指整理丝线,喻指治理国家。
7.广张:指每天设置钓具。三千六百钓:指垂钓达十年之久。
8.风期:期遇。暗: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此二句是说吕尚有“一举钓六合”、志在天下之心,命中注定要与周文王有所遇合。
9.大贤:指吕尚。虎变:虎秋后换皮毛后换发光彩。《易经?革卦》“大人虎变”。此句是说贤者一旦遇到机会,便能骤然得志,不是愚人所能预料的。
10.高阳酒徒:指刘邦谋臣郦食(yì)其(jī)。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前往谒见,通报人说有个儒生来求见,刘邦说,我正忙着夺天下,没有时间见什么儒生。通报人对郦食其说了,郦食其瞠目按剑对通报人说:“去,再去向沛公通报,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于是郦食其便闯了进去,长揖不拜。其时刘邦正让两个婢女洗脚。郦食其跟刘邦说,争夺天下要靠贤人出谋划策,哪里有这样接待贤人的道理?刘邦赶紧停止洗脚,请郦食其上坐。向他请教军国大计。起草中:起于草野之中,喻出身贫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未遇沛公刘邦之前,为人贫而疏狂。
11.山东隆准公:指汉高祖刘邦。山东,泛指华山以东地区。战国时期,秦在太华山以西,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在华山以东。隆准,指高鼻梁。《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12.骋雄辩:尽情施展雄辩的游说口才。
13.辍洗:停止洗脚。趋风:急趋如风,飞快赶上前去。
14.齐城:指楚汉相争时期齐国所辖之七十余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对峙时,郦食其前去游说齐王,孤立项羽,使齐王田光愿以所管辖七十二城归汉。
15.指麾(huī):指挥。如旋蓬:像蓬草一样地随风旋转,这里形容轻而易举。这句是说郦食长于谋略,楚汉两国将士在其谋划的战争忙于奔命。
16.狂客:指郦食其。落魄:形容处境困苦艰难。
17.壮士:李白自指。
18.攀龙:即攀附天子以建功立业之意。
19.雷公:雷神。砰訇(pēnghōng):象声词,形容雷声很大。天鼓:《初学记?天部》引《抱朴子》:“雷,天之鼓也。雷神曰雷公。”
20.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游戏者将一支箭向壶中投,投中者受赏,不中者受罚。玉女:《神异经?东荒经》上说,神仙东王公常与一玉女投壶,如果投中了,天就开口微笑,如果投不中,天就开口大笑。此处指在唐玄宗周围的奸邪群小。
21.三时:指晨、午、晚三时,即一整天。
22.倏烁:形容闪电耀眼倏忽而逝的样子。晦冥(huìmíng):昏暗。
23.阊阖(chānghé):神话中的天门。九门:九重门。
24.扣:撞击,敲击。阍(hūn)者:看守天门的人。此二句源自《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余。”。
25.白日:一语双关,既指太阳,亦喻皇帝。
26.忧天倾:用“杞人忧天”典故。《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这句是说皇帝不明白我的心意,还以为我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27.猰(yà)貐(yǔ):传说中的一种吃人的猛兽,比喻朝中权奸。《述异记》卷上:“猰貐,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之君即隐藏,无道君即出食人。” 这里是比喻朝中权奸像猰貐一样凶残吃人。
28.驺(zōu)虞:传说中的仁兽,相传“不践生草”。《诗经?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毛传:“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这里是说自己的理想是朝臣应如驺虞一般仁爱。
29.接:指用箭射杀飞动的目标。猱(náo):兽名,猿类,身体便捷,善攀援。搏:搏击,搏杀。雕虎:条纹斑驳如雕的老虎。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语典。
30. 焦原:传说春秋时莒国有一块约五十步方圆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渊,只有无畏的人才敢站上去。《尸子》卷下曰:“莒国有石焦原者,广五十步,临百仞之谿,莒国莫敢近也。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齐踵焉,所以称於世。” 未言苦:不以为惧。
31.卷:收而不用,指不参与政事,柔顺而不忤于权贵。用《论语?卫灵公》“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语典。豪:指不知进退,逞强好能。
32.轻鸿毛:指全无价值。用司马迁《报任安书》“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语典。此句是说若我像不明进退的愚者那样逞强取死,世人定会轻看我。
33.力排南山:极言力大,可以推倒南山。三壮士:指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
34.齐相:指晏婴,春秋时人,相齐景公。二桃:指“二桃杀三士”之事。《晏子春秋》内篇卷二载:春秋时齐国有三个壮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事得罪晏子。一次,齐景公赐给三壮士两个桃子。晏子让他们计功而食之。公孙接、田开疆各争得一个桃子。结果,通过表功,古冶子的功劳最大,反而没有得到桃子。二人感到惭愧,自杀了。古冶子觉得为争得桃子而害得二人自杀,于声誉有亏,也自杀了。此二句是说即使是像古冶子那样有万物不当之勇的壮士,到头来也被晏婴用谋略轻易杀掉。前人多认为李白此处暗指裴敦复、李邕等被奸相李林甫陷害致死。
35.吴楚弄兵:指西汉景帝三年(前145年)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剧孟:汉景帝时期贤人,洛阳人,事迹见《史记?游侠列传》。
36.亚夫:西汉名将周亚夫,是周勃之子,汉景帝派他去平叛七国之乱。咍(hāi):嗤笑。尔:语助词。《史记?游侠列传》载周亚夫率兵到河南时,得到了剧孟,高兴地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力已矣。”此二句说失去了剧孟那样的贤才,要想成大事,只能是徒劳。李白以剧孟自比。
37.张公:指西晋张华。两龙剑:《晋书?张华传》载,斗牛间常有紫气,雷焕观天象,知为剑气之精,且在丰城。于是张华补雷焕为丰城令,雷焕到县,掘狱屋地基,得到龙泉、太阿二剑,遣使者送给张华一柄,自己留下一柄。张华得到剑后,写给雷焕的信中说:“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后来,张华被杀,他的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他的儿子雷华带着父亲所遗之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其腰间跃入水中,雷华遣人下水捞剑,但只见水中有两条长有数丈的龙,不见了宝剑。雷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
38.神物:指两龙剑。合:会合。有时:有早已注定的时机。
39.风云感会:指君臣遇合。屠钓:指吕尚。
40.大人:雄才大略之人。(山兒)(nìe)屼(wù):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说迟早会有风云际会之日,且自安心,以待天时。
【评析】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李白袭用旧题,引用了大量典故,表达了为国担忧,而又怀才不遇的复杂情感,显示了诗人豪放洒脱、乐观达信、不屈于权贵和恶势力的人格魅力。全诗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期,前人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此诗是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开元之世政治清明,诗人正等待时机,期盼风云之际大展宏图。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当时,唐玄宗恣意玩乐,李林甫等权奸当道,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李白想进谏玄宗,改革朝政,不仅未成,反遭“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
全诗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姜太公与郦食其的遭际。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显示了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第二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
第二部分以《离骚》式的想象,写谒见天帝的阻隔。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为了求见“明主”,他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高兴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耀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昏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诗人在天国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诚”以下十二句为第三部分。在这部分,诗人一连串写了七个传说或历史故事,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猰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理想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庸碌之辈趾高气扬,有才能的人反而受到压抑,世俗的人将我看得比鸿毛还轻。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了。这一部分的显著特点是思维的跳跃。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忽而自负,忽而自伤,忽而自慰,一波三折,成迂回盘旋之势,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
第四部分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诗的意境奇幻多姿,错落有致。无论是节奏变化,还是思维跳跃,读来全然不觉有安排的痕迹,一切如由胸臆中喷薄而出,这便是太白的天才之处,也是太白的“无敌”之处。
【思考与研讨】
1. 诸葛亮在《泰山梁甫吟》中写道:“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离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李白与诸葛亮的《梁甫吟》都写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比较他们各自作品情感基调以及表现方式的同异。
2. 举出本诗所使用的典故,分析一下用典的好处。
3. 李白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你认为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