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粪堆与拾粪_童年记忆系列

 牛人的尾巴 2013-08-07

粪堆

分类:散文 | 标签: 粪堆  高尔夫  独轮车  粪便  狗屎 
2012-02-07 23:10          粪堆与拾粪   

      

        文 老盐

 

   “粪堆还有发热的时候”,“粪堆里长不出灵芝草,狗嘴里吐不出大象牙”,“粪堆有利而不美,罂粟花有毒而美”、“扫帚响,粪堆长,卫生积肥两相当”、“富不富,看粪堆”、“粪堆里藏着金元宝”。

     我常常认为:普通话的大面积推广,其结果导致许多优秀的民间语言的湮灭。同时随着新事物的发展,旧事物的湮灭,加速了优秀的民间话语的消失。不过今日在这里我不谈语言问题,我要谈的是粪堆。

     粪堆为农家所特有,至于从什么年代和什么朝代开始用粪堆形式进行积肥我无从考证,不过我小时候(七十年代)的农家,院落、田头、屋前、屋后到处都是粪堆。庄稼一只花,全靠肥当家。过去没有化学肥料,庄稼主要靠土肥,土肥主要来自于粪堆,粪便不易直接被庄稼吸收,通过粪堆对粪便的发酵作用,再用于庄稼则施肥的效果更好。

     小时候我们家屋后就有一个粪堆,主要积累自己家里猪的牛的认的粪便,以及我和弟弟到田间拾来的狗、猪、牛、人等粪便。

     拾粪是孩子们除了打猪草、放牛外的另一项家务活,特别在深秋到初冬的清晨,天刚微亮,父亲就把我从床上喊了起来,“快!赶早去田间拾粪!”父亲吆号着,睡眼朦胧的我从床上爬了起来,穿上冰一样的棉袄、棉裤,那时没有衬衣,棉袄、棉裤一个冬天不洗不晒,穿板了,冬天刚穿时象冰一样冷。

     深秋的清楚,空气寒冷,鼻孔里冒着雾气,我用手扒了扒眼屎,赶忙从柴房里拿出拾粪必备的工具——粪扒子、粪箕子。现在的年轻人许多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粪扒子是棍子前面按上一个弯弯的铁制头子,易于把粪扒进粪箕里,同时也是我们赶老窑(类似于高尔夫运动)的工具。粪箕是用荆条编制的携带粪的工具,可以用胳臂挎着。

     狗们有早起到田间屙屎的习惯,有时能看到一泡冒着热气的狗粪,赶紧跑过去,怕被别人抢去,因为拾粪的孩子很多,还有成人。

     粪有硬、有软、有稀、有稠,硬的可以用粪扒一下搞定,软的要费点事,稀的可就难了。干的粪最好,可以用手捡起。

     最喜爱的是冬晨拾粪,粪便冻成一块,用粪扒一扒就轻松进了粪箕里了。可以动作优雅,扒进粪箕后心情舒畅。

     拾到牛粪更兴奋,因为牛粪体积大,可以早早的拾满粪箕回家休息。牛粪一般是头天遗留的多,赶早拾粪拾到的牛粪多是赶早上田犁田的牛留下的,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因为牛早起的时候,家主们一定先把牛赶到自家的粪堆上先解决了。

     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常常告诉我,大人们说白狗屎可以做药,是好东西。但我却一直没有拾到白狗屎,大人们说白狗屎是狗们吃了骨头才屙出的屎,还有大人说白狗屎是狗吃了田间丢弃的死小孩才屙出的。所以后来我却害怕见到白狗屎了。

      记得我家有个独轮车,是父亲在工厂里找人焊的,独轮车两边可以放两个腰形的荆条编制的框,我上初中时,常常在独轮车前面拉着绳子,父亲歪歪斜斜的在后面推着,我们把发酵的肥运往田间。

       从网上检索才知道粪堆还有着这样一段故事:

 

     让我们把时间上溯220年去检索历史。1780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有一位到中国旅游的韩国(当时称朝鲜)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粪堆发出过由衷的赞美。

  此人名叫朴趾源,是韩国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出使中国后写了一本游记《热河日记》。此书读起来的感觉很像今天中国人写的那些旅韩游记,对他所见到的每一件外国事物都充满了好感。所到之处,处处是羡慕,处处是惊叹,他对中国农村的粪堆大大的赞美一番,并且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层次。

  中国农村的院子,到处收拾得整整齐齐,没有一处苟且对付,没有一样杂乱摆放。虽然牛栏猪圈,也疏直有度,即使是柴垛粪堆,也精丽如画。中国的粪堆,堆得方方正正,或八角,或六楞,或者堆成楼台之形。从中国的粪堆就可以知道中国人处处有制度,到处都值得我们学习。

      不想粪堆居然也是中华文明之一,不过粪堆也有不好的地方;其一,粪堆毕竟是粪堆,脏。其二,粪堆生寄生虫,传播疾病;其三,粪堆味道难闻,于环境有污染。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粪堆”这个农耕社会的特色产物会逐步消失。“粪堆”将成为一段历史名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