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海回眸:血液的理论——从谬误到真理

 昵称535749 2013-08-07

  临床医学从盲目放血到胡乱输血,从发现血液循环理论到认识人类血型系统,输血的安全性终于得到了保证。在这个从谬误到真理的过程中,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盖仑是古罗马著名的医生和自然科学家。他在解剖生理学领域建树颇丰,但他对血液的很多观察和认识都是错误的。比如,他认为血液的中心在肝脏,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如同大海的潮起潮落,心脏的心房之间和心室之间有小孔相通等。由于盖伦的权威地位,他的错误无人反驳,关于血液系统的认识直到17世纪哈维建立血液循环学说时才得以纠正。

  哈维对心脏的构造很了解。根据实验,他首先证明了心脏是血液运动的原动力。利用各种动物反复进行实验研究10余年后,即1628年,哈维发表了他的名作《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在这本仅有67页的著作里,他勇敢地揭示了前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错误理论,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讥笑和打击。巴黎大学的教授长期拒绝承认哈维的发现,仍根据盖仑的学说来授课。真理终究会得到时间的验证,血液循环学说使得生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血液循环学说的提出促使输血成为一种时髦的治病方法。人们大胆地把动物的血直接输入人体,或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有时能获得成功,有时则造成死亡。直到1901年,美籍奥地利人兰德茨坦纳发现了血型,认识到人体存在三种不同的血型,即A型、O型和B型。1902年,他又发现了AB型血型。兰德茨坦纳指出不同血型的人相互输血会造成凝血现象,导致死亡。为纪念兰德茨坦纳的贡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共同决定,把兰德茨坦纳的生日,即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日。

  对一些患者来说,献血者是他们的救命恩人。世界献血日的确立一方面是感谢那些为拯救生命而自愿奉献的献血者,颂扬他们的无私之举;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成为献血者,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

  最早把兰德茨坦纳的血型理论用于指导临床输血的人是卡雷尔。1906年,他把输血者的动脉连接在受血者的静脉上获得了成功。1914年,一些学者发现加入柠檬酸钠可防止血液凝固,间接输血法得以发明。于是,很多国家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血库。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如果献血人数占一国人口总数的4%,即可满足国家临床用血的基本需要。无偿献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瑞士的献血率为9%,美国的献血率为8%,日本的献血率为7%。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尼泊尔、缅甸等也实行了无偿献血制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无偿献血的现实仍不容乐观,献血率低于1%的国家有73个。2012年,我国人口的献血率只有0.87%,低于世卫组织1%的警戒线。

  血液以其夺目的红色,生命的红河,寓意了每个生命都如火般的激情。献血是光荣的奉献之举,希望在人们的社会中能有更多的人在享受健康生活的同时,也享有奉献者的光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