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动的生命之花——输血的发展史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流动的“生命之花”

               ——输血的发展史

      医疗剧《LIFE》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您说生命的中心是什么?我想回答是血液,是在我们身体各处流淌的鲜红色的生命之花。”

      在人体内,血液占体重总量的十三分之一。从盖伦时代的人们认识到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到今天我们对血液有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血液的探究。在这一条漫长的道路上,输血的发展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盲目的早期尝试

      出于对血液的崇拜,人类在探索血液与健康的过程中做出过许多代价极高的尝试。

      在古埃及时代,一些王公贵族常常残酷地杀戮,用俘虏的血液沐浴,妄想以此除去疾病,延年益寿。公元1492年,罗马教皇伊洛赛特八世重病昏迷,旁人在医生的建议下一连杀了三个健康男子,让他喝他们的血治病,结果喝血不久伊洛赛特八世就死去了。

      言论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输血的实践发生在公元6世纪英国的亚瑟王时代。一位名叫乔弗洛的将军在一次战争中受了重伤,失血过多奄奄一息。有人大胆地用芦苇管把人血直接输送到将军的血管里,竟奇迹般地救话了他的生命。另一种说法是人类的第一次输血发生在十七世纪。当时人们错误地把血液看作是决定人类一切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一位法国医生应一名妇女的苦苦哀求,把被认为“决定文静性格”的羊血输给她性格暴躁的丈夫。丹尼士大胆地将羊血分三次输进这位男士的血管,最终致使他在痛苦与狂躁中死去,成为人类输血史上的牺牲者。

      以上两种都是人们基于宗教认识和推测的大胆尝试,实际上直到1628年,英国医生、生理学家哈维发表了血液循环论,奠定了输血的理论基础。

基于科学理论的输血探索

      最初人们对于血液运动的认识极为模糊,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人的空气。古罗马医生盖伦通过结扎血管解剖活体动物的方法,发现了血液,纠正了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错误想法。

      盖仑创立了一种血液运动理论。他认为,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血液由腔静脉进人右心,一部分通过纵中隔的小孔由右心室进人左心室。心脏舒张时,通过肺静脉将空气从肺吸人左心室,与血液混合,再经过心脏中由上帝赐给的热的作用,使左心室的血液充满着生命精气。这种血液沿着动脉涌向身体各部分.使各部分执行生命机能,然后又退回左心室,如同涨潮和退潮一样往复运动。右心室中的血液则经过静脉涌到身体各部分提供营养物质,再退回右心室,也像潮水一样运动。

      盖伦的血液运动理论在今天看来有许多错误,但在当时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奉为圣经。比利时医生维萨里、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和意大利解剖学家法布里修斯等人曾先后通过实验反驳盖伦的理论,但都各有缺陷,且未使社会对于血液运动的认识有显著的进步。科学的血液运动理论最终由法布里修斯的学生,英国人哈维建立起来。

      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发现心脏的左右两边各分为两个腔,上下腔之间有一个瓣膜相隔,它只允许上腔的血液流到下腔,而不允许倒流。哈维接着研究静脉与动脉的区别,他发现动脉壁较厚,具有收缩和扩张的功能;而静脉壁较薄,里面的瓣膜使得血液只能单向流向心脏。结合心脏的结构,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血液是单向流动的。另外他还通过定量实验证明,人体内的血液是循环不息地流动着的,这是心脏搏动所产生的作用。

      1628年,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基于哈维的学说,人们进行了一些科学的尝试。

      公元1665年,生理学家劳维尔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输血。两年后他又把这种方法冒险运用于人体并取得成功。不久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丹尼士运用同样的方法,用225毫升羊血挽救了一位8岁贫血病患儿的生命。

      然而在这一条基于科学的发展道路上,不少绊脚石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放慢步伐。

输血疗法的曲折发展

      丹尼士在那名贫血患儿的救治中取得成功后,又多次用小羊血输血,先后有四名患者死亡。死亡的四人中有一名叫艾美特的患者,他先后三次输血,前两次都成功了,却在第三次输血后突然死亡。艾美特的家属将丹尼士连同他的输血疗法告上法庭。从此,输血作为治病的方法在法国被禁止。

      无独有偶,英国一位病危的青年人在被输入羊血后起死回生,使得输血疗法被许多医生分分效仿,因此造成了许多例死亡。不久后,英国也做出了禁止输血疗法的决定。

      直到150年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才真正认识输血的重要意义。为了抢救产科大出血病人的生命,开始大胆进行了人与人之间输血的尝试。从那时起,输血才真正作为一种医疗手段走上正轨。

促进对血型的认识

      公元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根据他经常目睹输血病人有时平安无事,有的却痛苦死去。他执着于探究这其中的道理。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许多类型,于是他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3种:A、B、O。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凝血、溶血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人体内,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两年以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将试验范围扩大到105人。他的两位同事阿尔弗雷德·范·德卡斯特罗( Alfred von Decastello)和阿德里亚诺·图里 (Adriano Sturli)又发现一种较少的血型AB型。

      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10年后,他的有关血型发现被美国人指出:输血之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

      从此,人类输血的历史揭开了新篇章。

      兰斯坦纳于193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输血在中国

      四种血型被发现后,1903 年,威尔(Richard Weil)第一次异体输血取得了成功。Hektoen于1907年提出“交叉配血”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美国医生奥坦伯格(Ottenberg)完成了首例运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他还观察到了血型的孟德尔遗传,并发现了O型血的通用性。

      1914年,比利时人修斯廷(Hustin)发明了枸橼酸钠血液抗凝剂,解决了血液采集后凝固的问题。

      1937年,美国芝加哥第一医院血库建立,开启了输血为临床服务的管理工作。1940年,奥地利医生菲利浦(Levine)与兰斯坦纳(Landsteiner)发现了Rh血型,使得异体输血变得更安全。

      1959年,盖博森(Gibson)首次提出成分输血概念。

      成分输血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并成为今天临床输血的常规。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成分输血已占用血量>90%。成分输血是输血史上的一次革命。

      六十年间,输血技术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回顾中国的输血发展史,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开展直接输血,自此中国输血疗法的新大门终于打开。在战争不断的日子里,输血疗法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从1944年开始,沈阳、南京、昆明等多个城市相继建立血站。1958年,中国医科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血站。八十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开始推广无偿献血,到九十年代,无偿献血在中型城市也开始得到普及。1995年,徐州成为国内首个无偿献血突破一万人次的城市。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开始施行,有偿献血被取缔,无偿献血制度正式启用。

      回顾输血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其间经历了由愚昧到科学,由残忍到文明的历程。在漫长的数百年中,关于血液的知识在人群中越来越普及,输血的重要性和规范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谓没有辜负为输血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是作为医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播血液相关知识和宣传无偿献血的任务。我们应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传播爱心、奉献“生命之花”的队伍中来。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2、任思婳.输血的昨天与今天[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8):20-2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5.08.010.

3、“医学界”公众号:14张图告诉你“输血的发展史”

4、百度百科:Karl Landsteiner

5、百度文库:输血发展历史

6、“咸阳市中心血站”公众号:图说中国献血史

作者简介 /Profil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