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歌曲主题连奏·乌鲁木齐》·梦回丝绸之路
(图文曲)
历史上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新北道
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
开放、热情、豪爽,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

乌鲁木齐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
车师人。战国时,属古车师人活动范围。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居住着十几个部

落的游牧民,史称“十三国之地”。西汉初年,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
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东汉时期这里是车师六国的一部分。公

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
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就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轮台县城。边塞诗人岑参曾在轮台生

过三年,写下了“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
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

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
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

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
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

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
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

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 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

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
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

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
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

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
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

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1949年9月25
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

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
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新疆古称西域,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

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
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特点是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