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村开展扫盲运动的回顾

 xghuang163 2013-08-07

4)我们村开展扫盲运动的回顾 (解放初期小镇上的那些事儿,)

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乡村也开展了一场扫盲运动,

**乡村开展扫盲运动,为农民办起了夜校。

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正直土地改革结束,农民政治上和经济上得以翻身。农民要当家作主人,由于在旧社会,农民祖祖辈辈上不了学,念不起书,成了睁眼瞎的文盲。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让农民文化翻身,扫除文盲,是新中国农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教肓运动中,农村扫盲任务更加艰巨,人面广、环境差,缺经费的情况下,各村办校,各显神通。

19513月常熟县举办了民办教师培训班, 培训班地址在虞山西面(麓)的山脚下宝岩寺内。民办教师是从全县各地乡村中抽调而来,年令小的才14岁,大的有37-8岁。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有小学四年的、有小学毕业生的、还有读私塾的。大家在一起集训了二个月。大义乡派我去参加了集训。

我是第二次离家过集体生活,自带个人被子和洗脸盆等洗刷用品,被分配在约有20多平米的空屋里,有30多人挤在一屋。空屋靠两边墙根铺上一排稻草,一块“打地铺”睡。每个人只带一条被子,自愿结合,两人配对。我与邻村的钱叔(本不认识,后来的事,他儿子与我在一个连队服兵役)结合,一条被堑在下面,一条被子盖,两人睡一个被窝。

集训期间免费供应伙食。开饭时按预先编好八人一组,一组一份菜。早晨(餐)馒头和白粥,每组再配一盆小菜。小菜花样蛮多,如盐菜、盐罗卜、什錦菜、红白乳腐等,每天换着;中、晚餐白米饭,每组配三个小菜,一罩一花一素。用洗脸盆盛(装)菜,菜是定量,馒头和白米饭放开肚子管饱。各人用的筷子和碗自备,自已洗个人保管。用餐没有固定食堂,没有桌椅板凳。天晴在外面砖地场上,一堆一堆八人蹲在那里吃;雨天,大部份领回菜到宿舍,八人自选一席地就餐。

培训班二个月,每周学习六天,每天正规作息时间。早晨做做操,活动身体,上下午各三个半小时正课,听报告、学习、讨沦,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分四层意思:1 扫盲意义,端正态度;2 如何上好课,怎么备课,怎么讲课3 学习课文,扫盲有专门课本;4 如何做好动员组织工作。晚上大部分时间自由活动,每周组织2-3次集体活动,教唱歌、做游戏。记忆犹新的是找朋友游戏。就是人围成一个大圈,先出来4-5个人在圈内,大家拍着手,咀里唱着:找呀找,找到一个朋友,敬个礼,握握手。圈内的人沿着人围内圈,边跳边找人,找到了人,进圈内两人一边唱一边跳,晿完一曲,然后两人对换,换出去的人再去找朋友,就这样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找呀唱呀跳呀,约一个半小时活动。

培训班结束后,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的人,属于义务的民办教师,没有一分钱的酬劳。哪里来回哪里去,回到原来乡村 , 有乡里指定几个自然村,联合筹办扫盲夜校。我们有七个自然村,为农民办起一所扫盲夜校,老师只是我一人。办校是各自然村的骨干分子齐动手。

一,选择校址。在祝家庄自然村东头,有两座庙宇,分上下两座。上面有一座大庙宇,共有三间屋,东边是守庙人住一间屋,西边有二间屋摆供的泥菩萨。下面一座小庙宇,也有二间屋大。将上面的大大小小的泥菩萨,都集中到下面的二间小庙宇屋里,让这些泥菩萨,也过集体生活去,不分等级,不分大小,各占其位,不谋其职了。大庙宇的空(腾)出的二间屋,进行简单补墙粉刷,作为扫盲夜校的大课堂。

二,条件简陋。上课的桌椅板凳,利用庙宇里的现成供桌等,虽大小不规则,进行少些修理,摆起来也像个样子。晚上照明,农村没有电灯,用的汽油灯,一种打气的烧煤油的灯。学员在汽油灯下的明亮,在汽油灯边的光线差,有时汽油灯故障,学员点上自带蜡烛照明上课。

三,组织动员学生。凡是七个自然村(后来成为一个黎明大队)的文盲, 男女不分,年令不限,都可以参加扫盲夜校学习。旧社会农民念不起书,不识字只有被欺负。现在上课不要钱,还发书,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扫盲。

农民学文化的积极性很高,经过简单动员,就很快有来自七个自然村的男女农民共有70多人。参加扫盲学员的年令,小的14,大的40岁上下。参加人数占这个年令段的文盲约75%45岁以上农民没有参加扫盲。因为夜学校空间有限,已经座无虚席。所以没有深一步动员。

四, 学习时间。每夜上课二小时。晚上从七点开始,九点结束。为适应农业生产需要,我们夜校坚持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前后陆续坚持上课近二年时间。即19516月开始,直到19536月止。在这期间一直是我当义务老师,扫盲就一个班级。

五,学员学文化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精神也很认真。风雨无阻,按时上课。离学校最边远的朱家海自然村学员,晴天要步行20多分钟,学员从不缺课迟到,有的伤风感冒也坚持上课。学习好的学员能读写1200,学习慢的也可读写600字上下。

**适应农村农民特点,灵活教学。

学员学文化的积极性很高,要保护和保持这积极性,必须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效果。面对的对象农民,虽年令大,识字记忆力差,但辛勤劳动者,社会经历多(丰富)的特征。农村扫盲必须适应这个特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活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这就要求当教师的了解农民特点,应人施教。

1,结合实际教学。

当时扫盲运动全国上下的热烈响应,学员学文化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学习中碰到一些现实问题,成年人家里事多,精力难集中,记忆力又差。头一天教的生字,第二天又“返”生了。扫盲课天天上,生字难记牢。怎么办?能让农民记忆力增强,我们采取措施是: 

让农民先从自己的名字学起,会按笔划顺序写出来。再从生活中熟悉的经常接触事的字认识。如学写各种农活、农具和牲畜的名字,以及生产的农作物名称,做什么,学什么。过去只知名称,逐步能写出字来。由于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字,觉得容易记住了。

2,教唱歌与识字结合。唱歌顺口易记,一支歌很快会唱。很快能单独享出来,歌字一点不会差。顺口地念下来,就很快记住了。

3,攻坚战识字。把生字写在纸片上,随身带在身边,有空拿出生字纸片看一看,一天攻下几字,积少成多。

4,从简到难认字。先在课本里检笔划少的先教,笔划少的一目了然,好认易记,再教笔划多的字。

5,把字拆开来教。笔划多的字看着复杂,拆开来又好认又好记了。“好”字分开成女和子。“碧“字拆开成‘王’、‘白’、‘石’,糯米的“糯”,拆开了成“米”、“雨”、“而” ,写起来又易,认起来好识。

6,对比式教字。同音字,如“九”、“久”、“酒”、“旧”之类,一次认好几个字;一字多用,如”字,有耕地 耕作 耕牛 耕种等,一次认五个字;反义字和词,如正与反,上与下,干旱与水涝,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等,识字快、明意思。

7,还有结合当时政治运动的标语和口号认字。土地改革、统购统销、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大张旗鼓,雷厉风行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以及“五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总之,结合日常生活中事,发生在身边的事,遇到的实际的事出发,使学员教的字感到不柏生,耳濡目染地结合起来,使人听、看、写与认的字一致,读了、记了、写了一致,易记难忘了。

195211,常熟县举办了“速成识字法“教学班,全县民办教师参加学习了一个月。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又把扫盲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用这个方法帮助农民扫盲,能事半功倍。于是,把它运用到扫盲教学中,在学习生字之前,先教农民学注音符号。开始有些不习惯, 注音符号曲里拐弯的像丘引爬到了书本上,学起来又点费劲。伯、迫、墨、佛,常熟土音读音不精确,所以拼音也不准确,没有坚持下来,不了了之。不是”速成识字法“的教学方法不好,而且群众老师是业余义务的,不是专职职业老师,老师本身没学通,发音不准确,怎能胜任教学呢。

后来这个夜校的七个自然村,成立为黎明大队。这些大队干部和小队干部,都是参加过扫盲夜校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起到点作用。

夜校老师自已去夜初中读书,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后有担任黎明初级社,会计,就脱离了扫盲的夜校,就此夜校就仃办了。

 19560214,老师参军了。以后就不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