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安县畲族同胞源流

 民族地志 2013-08-08
      闽南山城———漳州市华安县是畲族聚居地,现有194户、1148人,他们分别居住在新圩镇官畲村、高安镇坪水村。这里曾是古畲邦之域,古老、朴实、勤劳的畲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我国东南地区的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源流于神农氏的后裔。华安县官畲畲族《蓝氏族谱》(修订本)中记载:“公乃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冈之子。”“早期从荆楚之地传入福建”。

  至迟在公元7世纪时,畲族就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形成强大的民族,这个时期的文书均一律称畲。公元8世纪初,畲族在强盛发达的唐王朝统治下,加快汉化。在闽南,畲民在陈元光的“唐化里”怀柔政策下,汉化的进程更快。宋朝几百年间,畲族同胞的社会文化发展更快。历史上,九龙江流域曾是古畲民聚集地,但由于社会变迁,现在畲族同胞居住最多的还是福建的闽东地区,这与唐王朝陈政的“靖边方”和宋末元虐畲民志士迁往闽东定居是密切相关的。然而,作为古畲邦之域的九龙江北溪,从源头到海口都有畲民居住,漳平市有山羊格,华安县有官畲、坪水村,长泰县有坂仔里,龙海市有隆教,漳浦有湖西和赤岭。

  唐兴地志载:“龙溪隋县有九龙山,下有九龙水。”这里指的九龙水就是流贯华安县全境的九龙江北溪。解放后,华安县境内出土了许多石器,这些旧、新时期的石器证明、远古北溪就有先民居住并从事生产开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溪先民的社会文明程度也不断发展、早期就形成典型的氏族社会。华安仙字潭刻石就是先民社会文明的一个划时代的杰作,从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看,仙字潭岩刻是一部社会风俗录,是北溪先民的历史记载。岩刻的内容至今未获诠释,有的观点还有争议,但对北溪古蛮族先期文明社会的存在是统一的。这支古蛮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史书上尚有多处未加以标明,很值得人们予以探索,以正其源。从华安县官畲蓝氏族谱中记载:畲族的祖辈是从荆州迁徙过来,也有迁往北方后再迁入福建的。据查,华安县坪水畲族原居地的古地名曾号为荆都(现代的荆都在坪水之西归属南靖县管辖),是否为了纪念早期从荆州迁徙过来,未可否认。现代的畲民虽然汉化颇深,但他们仍然信“狗祖宗”,每年五月十五、七月十五祭祖时,在拜祀“《开山公据》”后,大力诋毁陈政、陈元光,咒骂“开漳圣王”灭祖灭门之仇恨。从这一点又证明了现代畲民是北溪古畲邦的后裔。

  北溪作为古畲邦之域,他们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创造并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畲族同胞是一个朴实、勇敢、勤劳的民族。纵观畲族发展史,是一部歌海洋的历史。从炎帝吹叶生音到榆罔吟歌射猎,从源流《高皇歌》的产生到近代对唱的山歌,每个时代都是用歌代替文化教育,以传承本民族历史礼仪、教道与族规。现在保存的有:《豹王歌》、《钟景祺》(双帕锦香亭)、《兰佃玉》、《奶娘传》、《成双歌》、《十更歌》、《八仙歌》……这些歌包括社会活动各个方面,构成其民族的文化特色。

  畲族的民歌,基本上是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畲民中流传,代代相承。民间中虽然有一些手抄本、从官畲、坪水两村现代畲族的社会文化看,畲汉两族文化早已达到相当程度的融合、基本上是汉文化社会。

  然而,畲族作为一个民族体系,其民族文明仍有其特色也在不断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繁衍在北溪流域畲族的社会习俗看,其许多社会风情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风采。

  综观官畲、坪水两村的当代畲民,他们仍然保持畲民族的传统习惯,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气息,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发布时间:2006-1-24    来源:山客之家   作者:李东渊 唐朱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