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市畲族迁徙发展史的调查

 民族地志 2013-08-08
   江山市有27个少数民族,但世居的少数民族只有畲族,现居住着钟、蓝、雷三姓畲族,有畲族人口636人,其中钟氏畲族496人;蓝氏畲族117人;雷氏畲族23人。钟氏和蓝氏畲族是世居,雷氏畲族是建国后通过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婚嫁等形式来江安家落户。钟氏畲族主要居住在上余镇江村民族村、木车村、塘岭三村、一都江村等地;蓝氏畲族主要居住在保安乡保安村、龙溪村,虎山街道江山底村,双塔街道灵泉村,大陈乡北焦村等地。长期以来我市世居少数民族从何年、何处迁入,一直不是很清楚。就此,今年我们开展专题调查,通过走访少数民族代表人士,首次发现江山钟氏、蓝氏《宗谱》并收集有关畲族历史资料,经深入研究分析,基本摸清我市畲族迁徙发展情况。
    一、   江山市畲族迁徙的基本情况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因受历代封建王朝及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经常东奔西跑、离乡背井,大多生活在穷山区。畲族同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一样, 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1953年国家组织力量开展畲族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12月国家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民族。当时由于历史等等原因,我市很多畲族群众思想上有顾虑,不敢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只有1人承认是畲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98人。1985年后我市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原来未公开自己少数民族身份的人申请恢复、更改了民族成份。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畲族人口为508人。
    历史上迁入我市最早的少数民族是江山洋(阳)坪钟氏畲族,属颍川堂钟氏,发源于河南省颍川县,洋(阳)坪钟氏始祖为日腾公,是钟氏第九十六世裔孙,元朝中期从福建省汀州府(今长汀县)迁移江西省赣南地区,日腾公的第二十一世裔孙兹游、兹适俩兄弟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从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筼筜岗下(今安远县长沙乡)举家迁入江山县一都洋坪(今上余镇江村民族村阳坪自然村),兹游、兹适俩兄弟发现洋坪地方,山高人少,荒坡地易开垦种植,就安家落户生活下来。兹游夫妻在洋坪生活几年后,因思乡心切,返回安远县老家筼筜岗下安度晚年,其独子钟来开一家再从洋坪迁移西安县廿五都金竹头(今衢江区)居住。兹适当年是在妻子英年早逝,安葬了妻子,率四个儿子迁居洋坪的,大儿子17岁,小儿子只有5岁。这说明兹适是因生活的艰辛,千里迢迢,爬山涉水,逼迫辗转近千里流浪它乡的,兹适一家在洋坪安家后,开荒造田,四子中先后有三人娶当地周边女子为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繁衍下来,至今已有280年历史,传世第13代,经多方面考证,可以确认钟兹适(1683年——1765年)为江山洋(阳)坪钟氏畲族一世祖。钟兹适的六世曾孙钟祖甫于清咸丰年间(约1860年)率全家从阳坪迁到鸭青垄(今上余镇木车村)居住;兹适另一个六世曾孙祖金在清光绪年间(约1880年)举家迁到岭阳村(今上余镇塘岭二村)居住,开始了向周边乡村发展繁衍。
    另外,上余镇一都江村钟氏畲族是解放初期从江西省玉山县迁入的,现已传承到第四代。
    迁入江山的蓝氏畲族为一支三系。据《保安蓝氏宗谱》记载,蓝氏先辈在东周时期就称为苗裔(古时称畲族为“苗裔”)。江山蓝氏畲族始祖德庆公在明朝初年因战乱受株连,从福建省汀州避难到江西省赣南长宁县(今寻乌县)黄田坑。德庆公的第四世裔孙蓝克昌再迁居会邑(今江西省会昌县)石螺盆。第十三世裔孙蓝启清到浙江省台州等地经商路过江山县,发现江山县西乡里大(达)岭(今双塔街道灵泉村)地方四面环山,环境优美,适应人居住,就赶回赣州会邑石螺盆。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家首先迁居江山里达岭生活。经考证蓝启清当年是走江西省上饶———玉山———常山——江山里达岭线路来江的。蓝启清(1720年——1801年)为里达岭蓝氏畲族一世祖。
    德庆公的第十二世裔孙蓝景玉、贵玉俩兄弟听远房侄儿启清介绍江山是个好地方,在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间,就约堂兄名玉、鲁玉四家人先后举家向江山迁移,经过福建省浦城县,进入江山古镇廿八都,当他们翻越古道仙霞关时,看见仙霞山下保安桥地方,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民风朴素,就在保安乡保安村安家落户。景玉(无嗣)、贵玉及四个儿子启昆、启岗、启寿、启禄留在保安创业发展,大家团结一心,勤俭治家、不畏劳苦、起早摸黑、诚信经营、日积月累,经过二代人的努力、建造了房屋、购置田地、山场,已经成为保安地方的小康人家。并在廿八都小竿岭购置大量山地,为了便于管理,贵玉曾孙升旺率领全家在光绪年间(1895年)移居保安乡龙溪村安家。蓝贵玉(1739年——1827年)为保安蓝氏畲族一世祖,自贵玉在清乾隆五十二(1787年)年间迁居保安乡以来,至今已经有220年的历史,传授10代,后人分散在江山、衢州、杭州市、江苏省南京市、甘肃省、台湾省等地工作居住。
    名玉的儿子启德后来从保安迁移西邑雨潭祭底(今衢江区岭洋乡)居住。鲁玉的儿子启美一次去里达岭看望远房堂兄启清,偶然游览江山县城西乡西山岭后(今双塔街道江山底村),见这个小村庄风俗纯朴、人敦古朴,就独自举家从保安迁入西山岭后安家,因此,蓝启美(1761年——?)为江山底村蓝氏畲族一世祖。
    保安蓝氏畲族一世祖贵玉与江山底村蓝氏畲族一世祖启美是叔伯叔侄关系,即贵玉的父亲同启美的爷爷是亲兄弟。保安蓝氏畲族一世祖贵玉和江山底村一世祖启美与里达岭蓝氏畲族一世祖启清的关系就比较远了,相隔七、八代,他们同属于江山蓝氏畲族始祖德庆公第五世裔孙蓝松岗的后代。
    二、   江山畲族生活特点及人口发展情况
    迁入江山的钟氏和蓝氏畲族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勤奋创业,融入当地社会环境,很快适应江山生活习惯、克服语言障碍,扎根于江山。钟兹适率四个儿子及后人在洋坪这荒无人烟的穷山沟里,继承家族优良传统,牢记先辈参与大禹治水的精神,在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上,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披荆斩棘,肩挑手挖,开荒造田,造出梯田100多亩,为自己及后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生活发展空间。蓝贵玉以独特的眼光看准“浙闽咽喉”仙霞关重要地理位置,认准保安这个山清水秀的古镇,既是居住人的好地方,又孕育着巨大的商机。蓝贵玉率领四个儿子,一边搭建草屋居住,安置生活;一边利用千年古道优势,开展运输福建省物资产品和经商务农,经过短短四、五十年的艰苦创业,就积累了原始资本,开始建造砖瓦房,购置良田和山场,过上安康生活。里达岭蓝氏和江山底蓝氏后代也在当地得到较好发展。
    钟氏和蓝氏畲族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畲族民族生活习惯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一方面钟氏和蓝氏畲族迁入江山后,为了防范受到种族歧视,不敢公开自己少数民族身份;另一方面由于迁移江山的钟、蓝一世祖,都是率未成年儿子来江,安家后陆续娶江山当地女子为妻,经过一代又一代地相传,随着时间推移,畲族民族特点、语言、习惯等都被江山当地语言、生活习惯所代替,完全融入江山人民之中,生活习惯已被江山本地化。
钟氏和蓝氏畲族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重家教,把家教作为传承家族的一项重要事项来抓,世代继承家规家教,养成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务孝弟、习勤俭、兴教育、睦宗族、崇节烈、恤孤独”。教育钟氏、蓝氏子孙人人勉为孝子、孝养父母、尊敬长辈,为子孙后代做出榜样;治家理财要开源节流、不勤则绌、不俭则滥、不管从事何职业都要衣食俭朴;重视子女教育,要求人人都要识字学文化,认为识字是做人最重要资历,对有意学习者加以栽培造就成材,对不善于学习的也要其掌握粗浅文理,在社会上能立足;同族不分富贵贫贱皆属一体,永言孝思,同族和睦;做人要讲道德,凡忠臣、孝子、义夫、节妇都要正气挺然,后人要将其芳名列入宗谱;对鳏寡孤独的穷人,无论其亲疏都应当加以抚恤帮助,使这些人好好生活。严格的家规,优良的传统,使钟氏、蓝氏二个家族在江山大地繁衍生息至今,人丁兴旺。
    从钟氏畲族人口发展情况看,自1728年(清雍正六年)江山钟氏始祖钟兹适带4个儿子在洋坪落户,第二代4个兄弟中先后有长子、三子、四子娶妻成家,分家独立门户;第三代有7个兄弟生育第四代19个兄弟,第五代生育37人,中途亡命15人;第六代生子女49人、亡命21人;第七代生育64人、亡命10人;到1925年时,《洋坪钟氏宗谱》记载,第八代有45人、第九代刚出生6人,200年的历史,传承了八、九代,从当初的父子二代5人,增长到八、九二代的51人,年平均人口增长率只有4.6%。因为当时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等原因,人口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很高,人口发展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建国后,广大钟氏畲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身体素质显著增强,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人口发展平稳增长。据今年8月份调查,目前生活在江山的钟氏后代有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世裔孙,共计476人,年龄最大的是九世裔孙82岁,年龄最小的是十三世裔孙只有1岁。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蓝启清首先率三个儿子,从江西省会邑石螺盆(会昌县)迁入江山里达岭,蓝启清的三个儿子先后成家立业,但只有二儿子奇玉(1764年出生)养育儿子永泰一人传承下来,永泰生于清嘉庆六年(1802年),永泰并兼祧为大伯相南的儿子,永泰也只抚养带大一个孩子,名叫如昌,生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属第四世;第五世有五个兄弟,其中长子大富生一子,老三大兴生五子;在第六世六个兄弟中,只有老三大兴的长子蓝寿长,单独承担起传宗接代的重任,1924年后生育三子并带大,从1773年到1930年,经历了六代,人口从第二代三兄弟到第七代还是兄弟三个,150年的时间,人口零增长。第七世裔孙蓝则良、则友等三兄弟在建国后,成家立业,人丁开始兴旺,现在生活在江山的有第八世裔孙5人、第九世裔孙9人、第十世裔孙6人。另外,还有生活在杭州市、衢州市等地第七、八、九、十世裔孙12人。
    保安蓝氏畲族第二代四兄弟从1806年起,到1925年,经历了120年历史,传承至第五、六代,二代共有人口39 人。再至今日,又过去80多年,现在有保安蓝氏第七、八、九、十代四代裔孙生活在江山,共有人口62人。现在健在的七世裔孙中年龄最大已经86岁。另外建国后,还有20多人参军后转业、大中专毕业分配等分别工作生活在衢州市、杭州市、江苏省南京市和甘肃省等地。
    江山底村蓝氏畲族一世祖是鲁玉的儿子启美,大约在1790年从保安乡迁居西山岭后安家,到1925年,140年过去了,传承到第五代时只有兄弟二个人。目前生活在江山底村和城区的蓝氏畲族后代是八至十世裔孙,人数不多,共计34人。近年还有第九、十世裔孙3人迁居宁波市工作。
    从调查研究江山钟氏、蓝氏畲族人口发展情况看,从1728年至1949年的230年里,畲族家族存在四种现象:一是单兼祧普遍,兄弟中有的家庭无嗣,就要从兄弟中孩子多的家庭中过继一个儿子,相互支持:如果兄弟间孩子不多,有孩子的家庭必须兼祧为长房的儿子,保证家族后继有人。二是单身汉多,由于居住在山区,生活条件差,交通相当闭塞及个人原因等等情况,造成单身汉偏多,人丁不兴旺。三是倡导恤寡独,针对单身汉多,孤家寡人多现象,宗族族长经常教育族人要尊重孤寡老人,倡导救济孤家寡人,承担家族和社会责任。四是匪患多,在清朝民国时期,山区土匪猖狂,据《洋坪钟氏宗谱》记载,就有十几次遭遇土匪抢劫,钟氏子弟被杀5人,财物被抢。建国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述四种中国旧社会特殊现象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