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叙事方法-概括

 蒹葭苍苍!!! 2013-08-08

 概括叙事的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第四章的前十讲,重点讲解了怎样写好一事一叙的写人命题作文,在叙事上重点讲解了如何详写一件事。这一讲重点讲解如何概括叙述事件,以及概括叙事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为何要学习概括叙事

    (一)是行文详略处理的需要。一事一叙的记叙文相对比较少。大多数作者写人物命题作文的时候,习惯写几件事。在写几件事的时候,有的作者采用并列详写的方法;有的,因为文字限制,根据材料的典型程度,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考试命题作文,都有字数限制,因此必须学会概括叙事的方法。

    (二)是突出主题的需要。一篇文章只写一件事,虽然可以通过事件选择、情节选择、细节选择的典型性来突出主题,也可以通过细致的描绘来凸显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文采魅力,但是一事一叙的文章,一个最大的弱点是——“以点带面”,通过一件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一件事再典型,也具有偶然性。一个人偶尔做一件好事,即便轰轰烈烈,也不能印证此人必定具备某种品质(可能是伪装的,也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只有通过多件事共同印证,说明这种行为是一种常态化行为,才能凭借事实说明此人的确具有某种品质、性格,才能让读者信服。

    (三)是立体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我们要赞美的某个人物,常常兼备多种优秀品质。而一件事往往只能表现一两种品质——因此单一叙事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出现平面化的特点。人物形象单薄是一事一叙文章的第二个显著弊端。要立体塑造人物形象,必须写多件事;要突出主要人物的核心品质,就必须详写体现核心品质的事件。这样同一篇文章内部的几件事在写法上就出现了详略之分。详写一事之法,前面已经讲过。要想把那些略写的事件写好,我们就必须学会另一种叙事方法——概括叙事。只有掌握了概括叙事的方法,我们才能用最少的文字,多角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次要方面,变平面形象为立体形象。

    二.概括叙事的方法

    (一)一事一句偶发——无细节轮廓叙事法

    通常运用一句话来概述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这句话从事件的整体着眼,只描述事件的外部轮廓,不描述事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和细节。在叙事时,通常不交代或模糊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比如,有时候、有一次等等。叙事的要素构成只有主要人物和具体行为。

    例如:1.妈妈带我去看售票员如何售票;2.奶奶要我每个故事读三遍;3.老师教我们写诗等等。

    (二)一事一句常态——无细节轮廓叙事法

    基本写法和上面的第一种方法完全一致,只是在叙述的时候,加入“经常”、“总是”、“始终”、“一直”、“常常”、“每天”等词语,标明这种行为经常发生,是一种常态——通过常态来突出人物品质的恒定性。

    例如:1.母亲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2.家里总是干干净净;3.早晨我还没起床,可口的早餐早已摆上了桌子(虽然没有写每天,但语境中的“早晨”的含义就是“每天早晨”。

    (三)轮廓+细节综合——叙事法

    概述事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括叙述事件的轮廓;第二部分抓住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中的一两个细节,概括叙述,突出人物性格品质。可以写常态内容,也可以写偶发内容。

    例如:1.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概述事件总体轮廓)有一句话总是挂在她的嘴边——少睡点觉,困不死人!(描述语言细节,突出母亲勤劳的品质)。2.年关的时候,爸爸也会带我去商场。(概述事件总体轮廓)辛苦一天,满载而归,于是爷爷、奶奶、我和妈妈都有了新春的礼物,东西发完了,才会发现,礼物再多,总是没有他自己的。(描述结果细节,凸显爸爸心里装着家人,唯独没有自己的慈父形象)。3.初二的时候,于老师开始担任我们的班主任。(概述事件总体轮廓)从此,每天吃午饭的学生群里,多了一位长者,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们学会了饭后如何清洗餐具,整理书桌。(抓住三个细节——和学生一起吃饭、教学生清洗餐具和整理课桌,突出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育人精神)

    (四)轮廓+细节+感受(结果、影响)——完备叙事法

     第一句概述整个事件;第二部分,挑选事件中的一两个细节进行概括描述;第三部分是这些细节带给我们的感受,或生成的结果。这是概述事件中最详细的一种形式。

     例如:我的同座非常讲究仪表。(概述事件轮廓)无论是上学,还是参加活动,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就连鞋带也要系得整整齐齐,左右对称。(概括描述细节)大家跟他在一起,不知不觉都变成了干净人。(细节带来的影响)

     三、概括叙事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

    (一)运用形式

    概括叙事,一般不会出现一件事单独运用的情况——绝大多数都是并列叙述几件事。有的,几件事表现同一个主题;有的每件事表现一个主题,多件事表现人物形象的多个侧面。

    例如: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待全家人都了起床,洗漱完毕,餐厅里早已是饭菜飘香。放学的时候,我时常会带小伙伴到家里来一同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很多人当着我的面感叹——你们家的东西,好像永远都是那样的整整齐齐。家里人如果有谁找不到东西了,总会问妈妈在哪里——似乎一根螺丝钉,一卷胶带,都装在妈妈的心里。妈妈是家里最后一个睡觉的人。卫生间是她为每个平常的日子画上句号的地方,在母亲的眼里,每天都有必须清洗的东西。

    上面的例子,并列概述了三件事,表现的是同一主题——都是赞美妈妈的勤劳品质。

    又如:李老师的家距离学校,虽然有十几公里,但她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有时候我们因为磨蹭或贪玩迟到了,总会找很多理由,但没有一个人敢把距离远作为借口的。到了清明节,老师会带我们到校园周边去植树。印象最深的不是栽了多少棵树木,而是那块永不变更的提示牌:地球是我们的家,自己的家靠自己美化! 我们班的同学做作业都非常工整,非常认真,因为李老师的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即便一个标点,也会被老师指出来。

    上面的例子,并列概述了三件事,表现了李老师不同的品质:一是工作勤勉;二是环保意识强烈;三是做事严谨,三件事,从三个侧面,塑造了李老师勤勉、环保、严谨的形象。

    (二)运用位置

    1.用在文章开头

    先通过并列概括叙述多件事,然后以过渡句结束,引出下文要详写的典型事件。

    例如:我的奶奶 

    奶奶到晚年的时候,家里的生活已经非常富裕,但奶奶从来没打过车,到死也不知道坐的士是什么滋味。家里的菜都是奶奶从市场上买来的。她每次买菜,都要比别人多出二十几分钟,不是因为走路缓慢,而是要货比三家,并且始终要挑最便宜的买,这也注定了我们的饭桌上,从来吃不到嘴新鲜的蔬菜。到晚年的时候,奶奶还保留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以至于邻里和亲属都认为爸爸妈妈虐待奶奶。但这些还都是些小事,最让我们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的“精彩瞬间”,发生在去年的端午节。

    ........ 

    开头概述三件事,共同表现奶奶的节俭,然后运用过渡句—— 但这些还都是些小事,最让我们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的“精彩瞬间”,发生在去年的端午节,引出要详写的事件。如果受文字限制,篇幅比较短小,前面的三件事,也可以缩减为两件事。同时,这个开头概述的几件事,都是表现同一主题——奶奶节俭的,也可以采用立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件事,表现奶奶一种品质,然后过渡,引出下文表现奶奶核心品质的典型事件。

    2.用在开头之后,中心事件之前

    文章单独写完开头,然后并列概述几件事,表现同一主题,或多侧面立体塑造人物形象,最后是过渡,引出下面的中心事件,和中心事件构成先“面”后“点”的写法。(几件事共同构成一个“面”,后面详写的事件构成一个“亮点”)

    例如:爷爷

    他,只是我的一个邻居,和爸爸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我都说不出来他的姓氏。之所以我愿意亲切叫他爷爷,就像叫亲爷爷一样,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我的感觉始终是:不是爷爷,胜是爷爷!(独立开头

    读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很晚才到幼儿园来接我。每天放学,我就像一个孤儿一样,站在幼儿园的门口,可怜巴巴地盼着父母早点接我回家。爷爷知道了,告诉妈妈:我闲着也没事,你要是信得着我,我帮你接孩子!从幼儿园出来,看着那些摆在街边叫卖的玩具,以及又甜又凉的雪糕,我就挪不动脚步了,这时候,他就会从兜里掏出一个手绢包,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满足我一切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愿望。父母下班晚,跟着爷爷久了便觉得很无聊,每每这时候,他就拉着我的手,坐在楼前的石凳上,给我讲司马光砸缸、讲曹冲称象等有趣的故事。(并列叙述三件事,构成一个“面”)

    现在我已上了小学,那段稚嫩的时光,至今仍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然而说起我们祖孙二人之间的事,最难忘的,发生在四年以前的中秋节。(承接上文过渡,引出下文的核心事件)

    3.用在中心事件之后

    以中心事件为“点”,然后概述几件事,铺开一个面,与前面的点构成先“点”后“面”的写法,共同表现文章的主题。不同的是,并列概述之前,必须加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链接前面的“点”和后面的“面”,保证衔接连贯。

    例如:上面范例《爷爷》,就可以通过使用位置调整,转化成这种用法。

    他,只是我的一个邻居,和爸爸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我都说不出来他的姓氏。之所以我愿意亲切叫他爷爷,就像叫亲爷爷一样,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我的感觉始终是:不是爷爷,胜是爷爷!(独立开头)

    爷爷对我,有着特殊的情感。(过渡,引出中心事件)

    ......(叙述中心事件——这里省略了)

    其实,这只是我和爷爷之间的一件感人故事,在我童年的岁月里,爷爷对我的关爱,就像早晨的露珠,挂满了记忆的枝头!(过渡,引出由并列叙事构成的“面”)

    读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很晚才到幼儿园来接我。每天放学,我就像一个孤儿一样,站在幼儿园的门口,可怜巴巴地盼着父母早点接我回家。爷爷知道了,告诉妈妈:我闲着也没事,你要是信得着我,我帮你接孩子!从幼儿园出来,看着那些摆在街边叫卖的玩具,以及又甜又凉的雪糕,我就挪不动脚步了,这时候,他就会从兜里掏出一个手绢包,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满足我一切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愿望。父母下班晚,跟着爷爷久了便觉得很无聊,每每这时候,他就拉着我的手,坐在楼前的石凳上,给我讲司马光砸缸、讲曹冲称象等有趣的故事。  

    四、练习实践 

    (一)以“我最亲密的小伙伴”为题,以概括叙事为手段,完成下列作业:

    1.并列概述三件事,表现我的小伙伴同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

    2.并列概述三件事,多角度立体塑造小伙伴的人物形象(一件事表现小伙伴一个性格或品质特点)

    3.以并列叙事为手段,写一个开头,并在本段的结尾,以过渡句引出中心事件(不需要写中心事件)

    (二)分别以下面的中心事件为“点”,分别在这个中心事件前后,加入并列叙事段落,表现人物其他本质特点,立体塑造人物:

    上了初三,人累,心更累。夜的燥热,扰乱了我的心绪。我索性推开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抓起一本《意林》,想在书房这个独立的空间,忙里偷闲。

也许是因为自己读得过于入迷,或者是父亲的脚步太轻,刚刚读了不到十分钟,一抬头:父亲竟赫然站在我的身后,一张脸,挂着几个世纪的冰霜……

他劈手将我手中的课外书夺了过去,重重地砸到了地上,然后指着我的脸:“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这里看闲书!”那紧咬的嘴唇、喷火的双眼、颤抖的手臂、近乎歇斯底里咆哮,一瞬间把我惊呆了!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父亲,我甚至觉得,这一刻,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变成了他的仇人。学习的压力,内心的烦躁一下子点燃了我心底压抑了太久的愤怒:老虎也得有打盹的时候,我难道就不能休息一会吗?学习学习学习,除了学习你还知道什么?我弯腰抓起地上的书,直挺挺的站在爸爸的对面,眼里盛满了不满和愤怒,“不我就不去学习,乐意怎么样随你!”

书房,刹那间陷入一片死寂,凝重的空气里只剩下我和父亲针尖对麦芒的目光。

父亲显然没料到我的反抗会如此强烈,突然愣在了那里随即“啪”的一声,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我推开爸爸,冲出书房,冲出家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