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法实践录(续三)

 学中医书馆 2013-08-10
变法实践录(续三)
6 厚土敛火
  火有虚实之分。根据“虚则补之”和“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当补。厚土敛火法的适应症为虚火。此法实由李东垣氏的“甘温除热”法引申而来,但与“甘温除热”法却又同中有异。其异在于此法除用甘温药厚土敛火外,还可用甘凉药厚土敛火。例如《临证指南医案》载“某,食烧酒辛热及青梅酸泄,遂衄血咳血,心腹极热,五味偏胜,腑阳脏阴为伤”,叶氏用生白扁豆、北沙参、麦冬、白粳米以养胃和脾,即含有厚土即是敛火之意。厚土敛火法首先由尤在泾氏在《静香楼医案》中明白地提出:“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而火自敛”。这里所指的“腹内积久之沉寒”,乃由“中气虚寒”而来,而“胸中聚集之残火”,即李东垣氏《脾胃论》中“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之论的延续。此“残火”之源,亦来自尤氏所说的“中气虚寒”。对此“残火”,尤氏用四君子汤加干姜、益智仁补中州之气,驱阴寒之邪。以“厚土”为手段,以“敛火”为目的。
   [例]周某某,男,61岁。1999年2月23日复诊。数十载田园劳倦,致中州受伤于先;秋冬季入水捕捞,是寒湿乘袭于后。加之年逾耳顺,阴阳气血渐虚,是以近年来神疲乏力,胃呆少纳,脘有胀时,大便溏薄或飧泄,日3~4行。月前口唇舌畔开裂糜碎,疼痛异常,饮食难以入口。前进寒凉,不特炎上之火未泯,且痛泻反增,是舍本求末所致也。不尔,何以四末不温,脉濡无力,舌虽红而有津、苔淡黄而腻却不燥,口虽干而不欲饮乎?拟从本论治,仿连理汤合参苓白术散意立方。处方:潞党参15g,冬白术10g,云茯苓20g,炙甘草、淡干姜、绿升麻各3g,西砂仁(后下)4g,川雅连1g,怀山药12g,薏苡仁30g。2剂。2月25日三诊:前仿厚土以敛火之意立方,服后既少温药抱薪救火而唇舌痛增之象,反见“少火生气”而痛泻轻减之征。穷寇宜追,再大其制。前方干姜量加至6g,川连加至2g,再加益智仁12g。3剂。2月28日四诊:唇舌糜裂处已敛什七,痛势大减,脘胀亦未起,胃纳迭增,大便先硬后软,日1~2行。中气来复,虚火潜消之望,指日可待矣。药既应手,毋庸更张。2月25日方去升麻,加白扁豆12g,干姜减为4.5g,川连减为1.5g,益智仁减为10g。3剂。五诊时自觉无所苦,饮食一若常人。用六君子丸400粒,每次16粒,每日3次以善后。
   分析:本案初诊时原以为患者纳少便溏经年,其病程长,起病在先,病位在脏,为本,为痼疾;唇舌碎痛1月,其病程短,起病在后,病位在外,为标,为卒病。根据《金匮》“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原则,按照先治唇舌,后理纳少便溏的顺序处理,尤其是误认虚火为实火,投以辛凉清散、苦寒泻火之剂。复诊时知唇舌碎痛未见好转而反增腹痛,便溏益甚。遂知先前处理不当,改弦从本图治。以连理汤合参苓白术散增损,意在厚土敛火,其中川连用极小量,一则取其与温热药同用,可敛虚火上炎之势,再则防产生“格拒”,作反佐用。药仅两投,亦寓探病之意。服后有中的之兆,无坏病之象,于是三诊时干姜用量加倍,复参尤在泾治“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案,用益智仁以补火生土。此方拨乱反正,药证相对,服后显效。根据“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四诊时减干姜、益智仁用量,以退为进而愈。
7 引火归原
  肾为水火之脏,肾水也称肾阴,肾火亦称肾阳、命火,水火阴阳之间,既相互依附为用而生化不息,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动态平衡。如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逼阳于上,即火不能藏于原位而浮游,此名“浮火”或“浮阳”,亦称“火不归原”。如将此浮火引归原位,不使浮越于上,则称为“引火归原”。对此,程钟龄氏在《医学心悟。火字解》中非常具体地说:“养子火有四法……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之类是也”。这一应居下位的肾火,一旦因肾阳亏乏,阴寒内盛,逼阳上浮时,则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或称戴阳证。正由于有真假之别,因而临床应注意辨证。惟其下寒,故下肢两足觉冷,溲清便溏;上热,故面色娇红如妆,口舌糜腐,或咽喉痹痛,或吐血衄血。在剖析寒热真假时,应认真辨明其欲与不欲,如口虽渴而不欲饮,身虽热而反欲得衣,以及脉虽大而无力,舌虽红而胖嫩等本质上实寒而现象上似热之象。以上是辨证方面的眼目。“真阳以肾为宅,以阴为妃”,因而治疗上可以金匮肾气丸为代表方,取六味地黄丸补阴以配阳,为收藏肾阳创造基础,做到“于阴中求阳”,“从阴引阳”;以同气相求,气味辛热之桂附引肾火就下——引火归原,归于水中而不再上浮,阴阳得以相配而收“阴平阳秘”之效。还有外治法:①用附片泡水中浸软,或将附片杵烂,敷贴涌泉穴;②用肉桂研极细末,水调敷贴涌泉穴;③用蜜附子含咽。
   斗转星移,社会在前进,生活在变更,新的病情也在不断出现。就“火不归原”而言,除上述上假热而下真寒外,还有阴虚阳浮一候。此证病机为:肾阴耗损,无以恋阳,封蛰失司,于是肾火妄动,或称龙火上越。在这一病变下,往往有面色浮红,头目眩晕,目赤,耳鸣,咽喉干痛,口糜,牙痛等阴虚阳浮、火不归原的症状出现。处理此证,同样采用引火归原的治法,代表方亦为金匮肾气丸,以及右归丸等。我治阴虚阳浮证多以六味地黄配鹿角胶(或鹿角霜)、菟丝子等温而不燥之品,亦可用七味都气丸,或口服六味地黄汤,另用肉桂末敷贴涌泉穴,作引火归原之计。此外,阴虚火旺者也常有面赤颧红、眩晕等见证,临证时要注意与阴虚阳浮者作出区别。阴虚阳浮者阴既虚,阳亦伤,因而多自远房闱,下肢甚至四末欠温;阴虚火旺者阴已虚,阳又亢,以致相反地性欲亢进,遗泄频作,五心烦热,急躁易怒等。当然还有脉舌可辨,如能细心体会,当不致误。至于治法,则前者宜引火归原,用七味都气丸;后者应滋阴降火,宜知柏地黄丸。
   [例1]黄某某,男,41岁。1996年7月11日诊。患者原不嗜酒,客岁新春,亲友聚会,强饮烈性酒后,翌日即咽喉疼痛,多次用西药抗生素,中药苦寒清利咽喉、甘寒养阴等罔效,于邻市特来就余诊治。望诊局部红赤而润,语音较低,口中和,不欲饮。舌红而嫩、苔薄白有津,脉虚细而数,按之无力。询知肾泄6载余,日必便溏3~4行,序届小暑,而四末欠温。证属喉痹。其咽喉赤痛,似属火象,实为浮阳,当引火归原,“于阴中求阳”。仿仲师方,金匮肾气丸主之,桔梗汤亦主之。处方:淡附片、粉甘草、射干各3g,上肉桂1g,熟地黄(西砂仁2g拌)12g,山萸肉、怀山药、建泽泻、云茯苓、玉桔梗、怀牛膝各10g,粉丹皮6g。1剂。复诊时自述无不良反应,遂将前方中的附片、肉桂各加1g。2剂。药后咽喉痛减什七,红赤渐隐,原方再服2剂即瘥。改方先后用四神丸、连理汤、参苓白术散加大黄,续治月余,肾泄亦向愈。
   分析:本例患者咽喉疼痛不属实热,其可辨之处如下:①咽喉虽红而润;②脉虽数而虚软无力;③舌虽红而嫩,有津,且不渴;④患者年逾不惑,《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五八,肾气衰”,又罹虚寒性肾泄6载;⑤虽无形寒怯冷之象,却有炎暑肢清之征;⑥咽喉疼痛一载有半,已进寒药多剂无效而肾泄增剧。“寒之不寒,是无火也”的训言,应予考虑。再者,“少阴绕咽”,该患者咽喉之所以色红疼痛,实乃肾火循经上炎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指出:“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以此用金匮肾气丸补阴扶阳,滋水壮火,以引火归原;复入甘草、桔梗以清在上之虚火,再参入射干以理喉痹,牛膝以引火下行,俾成上下分消之势。药证相对,症情迅即缓解。
   [例2]戴某某,男,29岁。1975年6月20日诊。乃翁得子于晚年,尊躯不足于先天。多年来腰酸腿软,头目眩晕,耳鸣频作,遗精不已。迭进知柏地黄丸清泄相火,梦遗甫止5月余而滑精又现百日。4月前膝以下欠温,迄今犹形寒怯冷。据述近5日先是头面火升,面赤如妆,继之咯吐血丝,口糜,口渴喜热饮,饮水不多。舌红而胖,脉大而虚。证属真阴亏耗,阴寒内盛,肾火上浮。法当阴阳两补,引火归原,仿七味都气丸出入。处方:肉桂心3g,鹿角霜、熟地黄、建泽泻、山萸肉、怀山药、怀牛膝各9g,煅磁石(杵碎先煎)30g。2剂。复诊时咯血即减,余恙渐退。前方加菟丝子9g,续服2剂。此后证情日有好转,方药略有增损,先后选用过川续断、补骨脂、五味子等,但治法从未变更,共服药14剂而逐渐向愈。
   分析:本例先天不足,元阴元阳亏虚,无怪其少年时即腰酸足软,头目眩晕,耳鸣诸症丛生。后因遗精频作,恐惧而就诊。窃思青年梦遗,责之相火内炽,龙雷不藏,投以知柏地黄滋阴降火,论理原无不合。惜乎不明“衰其大半而止”之训,苦寒迭进,相火虽平而肾阳受戕,命火式微,有开无阖,是以遗泄停止未及半载而精滑作。如是者又淹缠百日,近4月来不仅膝下欠温,且节届夏至而仍形寒怯冷,一派虚寒之象毕露,却又出现面赤如妆、咯吐血丝、口糜等貌似火热的戴阳证。从口渴喜少量热饮,舌红而胖,脉大而虚等见证,以及寒象已经日久,“火”象仅现5日的病程看来,戴阳的诊断可以成立。考虑到患者缠绵多年,水火两伤,论治之计,舍引火归原莫属。然骤用金匮肾气丸,又恐辛热伤阴,为此改用七味都气,另用温而不燥的鹿角霜,全方润燥合施,刚柔并进,阴阳两调,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