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雨三】毕生临证脉法经验总结

 辉草6263 2021-01-25

【王雨三】脉法刍言

自古以来,医书之多,不知其数。大都只以外表之见症而言,不知外表之见症不可凭,多有似是而非之症。甚至有外表之见症,与内部之实在根源适得其反。唯有凭脉论症,不论其外表所见何证,照脉治之,绝无不应手者。
每见世俗之医,往往仅以望闻问治病,对于切脉,不过虚应古事而已。虽有学习脉理,只知浮沉迟数为已足。不知浮虽为表邪,如见浮濡、浮微、浮散、浮革、浮芤、浮虚等脉,补之尚恐不及,岂可从事泄表耶?!沉则为里矣,不知寒邪深入于少阴,脉必沉紧。故仲景云:少阴病,身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可谓里乎?!至于湿热内阻,脉必沉迟,岂可温乎真元?!亏极并亡阳证,脉必数大无根,即喻嘉言谓“愈虚则愈数”而可清乎?!

故学脉必须先学二十八脉之形象。如能将二十八脉之形象辨别清楚,然后可知各种之兼脉。兼脉一明,则凡百病症之根源,莫能逃遁于指下矣。如此治病而不效者,未之有也。以其病有千变,脉终不变。病形虽同,而病情迥异。以何部之虚实,即知何脏腑之虚实。虚则补而实则泻,以协于平,而病不治自愈矣。即《内经》所谓“平则无病,不平则病”也。假使不知其脉,虚实何能分晰?!虚实不明,而治病不遭覆辙者,我不信也。以其五脏各有胜负,寒热竟如冰炭,邪正即如仇敌。治疗一差,性命立休。亦即《内经》“毋虚虚,毋实实,而贻人夭殃。毋致邪,毋失正,绝人长命”之谓也。梦寐思求,对于脉理粗知一二,用敢略陈梗概,望世之高明者正之是幸。

辨脉形与主病
浮芤洪大革,皆浮候之阳脉,而形体相似也;濡虚散,乃浮候之阴脉,亦形体相似也。
紧实长滑数动促,形体亦相似,皆阳脉也;沉伏牢弱,阴脉之形体相似也。
细微与短,结代与涩,迟与缓,形象亦均相似,皆阴脉也。
脉相似而实异,又主病不同,不可不辨。粗心按之,似难分晰;细心察之,条分缕析。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分之脉。如有别脉相兼,则主病各异。李士材《脉诀》云: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食。
芤脉浮大而革,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主失血之候。
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主阴虚火旺之候。
大脉浮洪而散,按之无力,主阴虚之候。
革脉弦大而芤,如按鼓皮,主精血耗损之候。
濡脉浮软无力,主水火两亏之候。
虚脉浮大而空,主气血不足之候。
散脉散漫不聚,主卫阳散失之候。
沉脉沉在筋骨间,主在里之病,视兼何脉,即主何病。李士材《脉诀》云: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沉实积滞,沉弱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微阴寒,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伏脉重按至骨始见,主阴寒凝结之候。
牢脉沉而坚硬,主阴有余而阳不足之候。
弱脉细软无力,主气血两亏之候。
弦脉端直如弦,主水饮,又主肝木太旺之候。
紧脉弦而有力,绷紧之象,主积寒之候。
实脉浮中沉皆有力,主实邪盛极之候。
长脉过于本位,主阳气有余之候。
滑脉往来流利,主痰食内积之候,实火之证亦有之。
数脉一息过于四至,为阳热之候。
动脉厥厥动摇,为阴阳不接续之候。
促脉数时一止,为热极之候。若见短促,为真阴虚极之证,切忌寒凉。
迟脉一息不满四至,主阴寒之候。
缓脉不急不徐,为夹湿之候,又为胃气之脉。
细脉细直如丝,主气血亏损之候。
微脉极微且软,主虚极且寒之候。
短脉不及本位,主气虚之候。
结脉缓时一止,主阴寒凝结之候。
代脉动而中止,亦主气血不接续之候。
数脉本属于热,然元气虚极,阳气将亡,往往亦见浮数且散或细数无根之脉,此皆虚寒之极,亟当温补,切忌寒凉。
迟脉本属于寒,然阳气被外邪遏抑于内,或湿热内伏,亦见弦缓、沉缓之脉,宜清泄不可温热。

此皆脉之变者也,切脉者宜融会贯通以细参之。至于切脉,必先审其六部之本脉(如心脉之洪大而散,肺脉之浮涩而短,肝脉之弦细而长,肾脉之沉石而濡,脾脉之和缓且软,皆本脉也。又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乃四时之本脉也),本脉不见,即是病脉。病脉之形,不外乎此二十八脉也。病脉见于何部,即病之在于何经。虽病情之变化百端,亦不能眩惑于心目也,为医者亟当细心参透之,庶可为人司命焉(此约略言之,至于详细学习,须读王叔和《脉经》,并李时珍《濒湖脉学》,以及李士材《四言脉诀》等为要)。

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掺入六味地黄汤附桂八味汤之类。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难两经谓之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掺入黄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黄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黄人参芍药汤
如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黄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
如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
如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导赤散主之。
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
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
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唯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脉之部位相生相克

左尺肾水,生左关肝木;左关肝木,生左寸心火,并右尺命门火;右尺命门火,生右关脾土;右关脾土,生右寸肺金;右寸肺金,生左尺肾水。循环无端,毫不间断,故谓之相生也。五脏相生,则五脏平和而生生不息,故无病而寿。五脏不相生,则生机绝灭而疾病丛生矣。
治之之法,唯有补其下元之水火,如附桂八味丸之类。以肾为先天之本、立命之源,即《难经》所谓:“尺犹不绝,何忧殒灭。根本犹无害,枝叶将自生。”即见此相生之脉,皆自下而上,可不信乎?!
左尺肾水,克制右尺命门火;右尺命门火及左寸心火,克制右寸肺金;右寸肺金,克制左关肝木;左关肝木,克制右关脾土;右关脾土,克制左尺肾水。其克制者,恐其亢甚也,亢则害矣。假使火无水制,则燎原莫遏矣;木无金制,则横逆无道矣;金无火制,则肃杀太过矣;土无木制,则顽固而无生化矣;水无土制,则泛滥而无归宿矣。《内经》云: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生则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亦即《内经》“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强者折之,弱者济之”之义,亦使其五脏更相平而不病矣。
由是观之,则脉之不相生为病,病由所生者之不足,宜补其母。脉之不相制而为病,病由制胜者之不足,不能胜其所胜也,宜补其制胜者之母,而微泻其有余。假如肝之有余,即是肺之不足。治法必须补其脾,而泻其肝,即仲景所谓治肝补脾之法也。何以不补其肺而补其脾?盖脾为肺母,虚则补其母之义也。况木盛必克土,补土既可生金,又可自强而御侮,一举而两得之,此即上工治未病也。余脏类推。

作者:王雨三,编辑整理/刘继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