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网:《唐山地震29年祭》

 wyh1007 2013-08-10
【2005年7月,凤凰卫视播出了《唐山地震29年祭》。在时隔3年发生了汶川地震之后,重温这部访谈录,更加令人震撼。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之际,本人如实地整理了这部访谈录的梗概。作为知识界的同仁,我们反思过去,不是为了抱怨历史,而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肩负起对未来的社会责任。】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地震中超过24万人殁于瓦砾,16万多人顿成伤残,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近30年来,人们都认识这只是一场不可抗拒的天灾,然而2005年一位叫张庆州的唐山人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唐山警示录》,在书中,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唐山大地震这场劫难之前,中国的部分地震专家和民间监测点,都曾经上报过地震预报。就在离唐山不远的青龙县,因为对临震预报非常重视,采取了避震措施,虽然房屋被损坏18万间,却无一人死亡。为了解唐山大地震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情况,我们(指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驱车赶赴唐山进行调查采访,首先找到了《唐山警示录》的作者张庆洲,并采访了多位历史见证人。随着他们的讲述,时间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唐山大地震的前夕。

  1968年,中国地震地质科学家把唐山划进了地震危险区,这一年杨友宸受命组建唐山市地震办公室,很快,他在唐山组织了40多个地震观测点,建立起了唐山地震监测网,为的是预防唐山地震。这些固定网点的工作程序是每天测,一天测三遍。比如像乐亭红卫中学侯世钧,上午8点,中午12点,下午6点测,每天测完3遍后,再填图。这种群测群防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预防地震的主要办法,中国在“群测群防、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上,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

  1976年初,唐山市委主持召开唐山防震工作会议,杨友宸综合唐山地震监测网的信息,公布了唐山地震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在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它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1976年5月,在国家地震局济南工作会议上,他向中国地震界的官员、专家、同行们郑重提出,唐山市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到了1976年7月,唐山地震监测网各个监测点观测到的异常也越来越明显,在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后,一些监测点相继发出了短期即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7月6日,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1933年生,进修矿井地质及物探专业,唐山地震中母亲遇难)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作出强震临震预报。7月7日,山海关一中的吕兴亚根据水氡观测数据和磁偏角的异常,向河北省、唐山地区地震部门提出书面预报意见,指出山海关以西100公里之内,可能7月底、8月初有一个6级以上地震。在唐山二中的监测点,田金武老师带领的科研小组通过绘制磁偏角、地应力发生异常变化的曲线图,并按照地震预报三要素,也成功地预测出了唐山大地震。

  唐山乐亭红卫中学的侯世钧(1941年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根据地磁、地应力、土地电三种观测手段,以及他考察的宏观现象,也正式发出书面临震预报,指出在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侯世钧的两份地震预测上报到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台。他报了之后,在大震前5天,唐山地震工作队的2个地震专家来了,肯定了侯世钧的观测、分析、数据是准确的。两位专家临走前,侯世钧补充说,这么大的异常,我虽然报的是5级以上,实际上我测的是最低6.7级,最高可达7.7级。

  大震即将来临,唐山地区很多民间地震监测点,包括唐山八中、十中、开滦赵各庄矿相继传出最新震情预报,唐山自来水公司、电厂、钢铁公司、开滦各厂矿、洼里、殷各庄、新城子、河沿庄变电站等地震监测网点,以及昌黎后土桥、陡河地震台等专业站台,也发来临震异常资料和地震预测报告。通过各种手段监测的临震异常以及临震预报不断向唐山、河北、国家地震局汇集。1976年7月14日,地震发生前14天,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主持在唐山召开了京津唐渤张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近百名中国地震界的官员、专家等到唐山二中参观地震科研小组的工作。唐山二中科研小组成员王书蔚向代表们叙述该小组的意见,就是近期有7级以上,甚至可以近8级的大震。

  就在唐山的地震工作者频频发出临震预报的同时,有不少在北京的地震专家,例如黄相宁(1937年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1966年开始地震科研工作),也曾经发出过临震警告。在1971年到1981年11年间,黄相宁的地震地质、地应力预报地震小组,向国家地震局以书面形式,正式预报了4.7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短临预报175次,联合国全球计划对175次短临预报进行了严格评审打分,成功率为33.1%。这是一个令国际地震界为之兴奋的百分比。黄相宁说,他当时每一年都给中国地震局写一个年度报告。1975年12月,他给中国地震局写了《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提出了唐山地震的危险性:华北地区,1976年,尤其可能在第一季度,从河北省乐亭(唐山地区的一个县)至辽宁敖汉旗、锦州一带,及其东南的渤海海域,可能发生大于6级地震。还提到,根据震级经验计算公式算,这个地震是7.3或者7.1级,误差正负半级。鉴于7月份出现的更严重的情况,他们在7月14日又向上作了一次汇报,预报了两个区域,一个是吉林繁峙、舒兰、张家口一带,就是北京西北面这边,再有一个就是宝坻至乐亭和渤海地区,包括唐山,在7月20号至8月5号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1941年生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0年到国家地震局工作,其旱震研究在中国地震界乃至国际地震气象学领域独树一帜)也同样作出了唐山地震的临震预报。耿庆国介绍说,6月19号北京出现了降水异常,然后从7月1号到7月5号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这三项指标都出现了异常,已经有四项了,只差一项,就是地下突破。他沉不住气了,于7月6号去了唐山气象台,收集唐山的资料,也发现同样这些天也有异常;7月8号到天津气象台,7月9号到廊坊地震台搜集资料,7月10号晚上回到北京,7月11号就就向北京地震队当时主持工作的邢景孟、业务组组长鲁连勤、业务组副组长张国民汇报,说当前气象异常,除了旱重背景之外,气象短临异常发展得很快,得赶快抓一抓临震,因为这个异常出现在北京,怕北京有很大的麻烦。北京地震队对地震科研人员提出的七大异常极为重视,并于7月14日提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详细汇报。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汪成民等一行15人迟至26号才前来会商。7月27日傍晚,预感到就要地震的耿庆国打电话给北京地震队值班室。嘱咐他们收集宏观异常。值班的告诉他,廊坊水氡出现突跳……

  7月28日3时42分,东经118度11分,北纬39度38分,震级7.8级,烈度11度,震源深10公里——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在那场灾难当中,整个唐山都被夷为了一片平地。

  然而河北省青龙县的县城虽然距离这里只有115公里的距离,整个县在大地震当中却没有一个人死亡。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就是1996年4月,青龙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评选为“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范”。说到青龙奇迹,有两个人不能忘记,一个是王春青,一个是冉广岐。王春青当时在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1976年7月14号,他参加国家地震局汪成民主持的群测群防交流会。汪成民在座谈会通报了一些单位的震情意见。又听唐山二中田金武老师讲,按照地震三要素,7月底8月初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王春青丝毫不敢耽误,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家乡青龙,把大地震的信息第一个带回了青龙。时任青龙县县委书记兼县长的冉广岐(1938年10月当兵,1974年任青龙县委书记,1978年任保定市委副书记)在接到王春青的汇报后当即主持召开了县常委会讨论地震震情问题。在当时上级政府都没有进行地震预报发布的时候,他冒着丢官的危险,于7月25日做出决定,必须在7月26日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青龙县从那一刻开始,上上下下都处于临震状态。1976年11月8日,国家地震局发出的《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说,唐山地震使青龙县房屋损坏18万多间,其中倒塌7300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全县47万人逢凶化吉。

  创造奇迹的还有开滦矿务局,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矿务局万名矿工成功脱险的奇迹,为人类防灾备灾提供了又一个典型范例,开滦比青龙也许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地震科学家难以确定临震日期的情况下,人类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防灾备灾。开滦矿务局本着“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原则,立足于“有震、大震、早震”的思想,始终把井下的防震抗震工作摆在首位。他们没有把防震措施停留在文字上,而是在震前作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防震领导小组,并层层成立一个组织,为井下矿工安全脱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还抽调大批人力物力,对井上井下的抗震能力进行加固维修。地震发生时,在吕家坨矿竖井的梯子间,当时滞留井下的有一千多人。副矿长贾邦友很镇定地指挥着。首先是不要乱,每一级该负什么责任都有明确的分工。当时贾邦友就往井口一站,“女同志先上”,女同志上完以后新工人上,新工人上完以后老工人上,共产党员最后上。在井口,先上井的人都没有走,他们在余震中一直耐心等待,一直等到早上八点多钟,贾邦友最后安全返回地面。吕家坨矿井下工作人员无一伤亡,一千多人在险象环生的地层深处死里逃生,他们创造的井下奇迹让人感动,也绝非偶然。

  开滦矿务局从成立地震办公室那天起,也同时开始抓地震预报。7月27日18点,距离唐山大地震还有9小时,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再次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作出强震临震预报,比辽宁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矿务局地处极震区,8个矿和一个建设中的矿均处在9-11度烈度区,70%以上的建筑倒塌或严重破坏,输供电系统、运输系统以及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等关键设施破坏严重,当时开滦矿工滞留井下的有1万人左右。但大地震中共震亡7人,只井下工作人员的万分之七。其中,唐山极震区,唐山矿零伤亡;10度烈度区,马家沟矿震亡4人,赵庄矿震亡2人;9度烈度区,唐家庄矿震亡一人。他们创造了防灾抗灾的奇迹,而他们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他们对地震的重视。

  唐山大地震前,中国有中长期预报、有年度预报、有临震预报,但最后却造成超过24万人罹难的严重后果,这其中的教训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当记者问到,如果事情再一次发生在今天,灾难是否可以避免,黄相宁说,现在不可避免,今天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的水平,我认为比唐山地震之前,大幅度地下降、下滑。当问及原因时,黄相宁说这可能与学术之争有关。如果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基础,那么地应力应该受到大量的支持和保护。但是现在恰恰是相反的。在80年代,在泉州开了一次会,把群测群防中的“三土”,就土地电、土应力、土地磁全部否定了,就是唐山地震前群测用的、而且作出预测的这些方法,还有海城地震前群测预测地震的方法,在那次会议上全部给否掉了,今后在地震系统不再开展这种方法的观测。耿庆国也说,地震前有些手段,像土地电、地应力方法都给拿掉了。唐山地震后,形成这样的局面,说地震不能预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能够预报的是骗子;科研课题远远的是聪明人,结合地震预报搞科研的是傻瓜,这是很痛心的事情。他说,如果再继续坚持周总理生前的“地震工作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方针,那么地震预报还会走得很好的。现在是两条腿缺了一条腿,专群结合、群测群防都削弱了,那就很麻烦了。黄相宁也认为,只要按照唐山地震之前那种作地震预测道路去走,那么地震预测预报,是可以实现的。去年12月26号的印尼的9级地震是在唐山大地震发生28年之后发生的,如果唐山地震的预测不被否定,把唐山地震之前中国的地震预测方法、做法、体制,能够向世界上推广,那么很有可能,这次9级地震会得到一定的减灾效果的。

  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张庆洲认为地震预报不仅仅是政府官员的事,不仅仅是地震部门的事,它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比如说地震科学家测出来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能要有地震。政府部门接到地震预报反过来问科学家你有多大把握,科学家往往哑口无言。于是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很难发布地震预报,所以说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如果是真的发生地震了,老百姓又怨声载道,责问政府,政府无言以对。这就是说在社会公众、政府、地震科学家当中形成了三堵墙。如何打破这三堵墙,人类应该找一条出路。

  现在,人类面临第5个地震高发期,可是依然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地震预报途径,最近有不少科学家提出了对于地震预防应该采取开放型的防灾备灾,所谓开放型的防灾备灾,就是要打破政府、科学家、公众之间的三堵墙,青龙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科学家、政府、群众充分交流信息,成功预警,从而使青龙避免了一场大劫难。

  1976年,龙年,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度。回首当年,对于唐山大地震实在有着太多的遗憾。假如能够重视唐山民间监测网和地震专家的意见,假如能够认真收集地震前的宏观异常,假如能够贯彻“地震预防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方针,假如能够采取开放型的地震预报措施,惨绝人寰的唐山大地震或许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回顾唐山大地震,正像张庆州所说的那样,一个民族如果能够正视自己的弱点,那么这个民族就还有希望;一个人如果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那这个人就还能够进步。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无视自己的弱点或者过失,那将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庆幸的是,虽然等待了29年,像《唐山警示录》这样的书终于还是面世了,它意味着中国人终于有了勇气去面对过去,面对所有的历史。而我们也相信,人类终究会一点一点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生命的尊严毕竟高于一切。(完)

  文献地址:http://itv.ifeng.com/play.aspx?id=2ffd50ce-f853-4e dc-a318-2e0e1137d08e

为日本大地震默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