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预报那么难,为什么海城地震预报成功了?

 老羊铲史 2021-01-04

1.

1975年2月4日,10时30分。

辽宁省政府向全省电话通知,发出明确临震预报,要求工厂停产,成千上万人被动员到寒冷的室外。广场上停满装着药品和食物的车辆。

19时36分,7.3级地震发生。

这是我国成功预报的第一个中强地震,在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损失惨重,却没有能像海城地震那样预报成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地震专家李善邦在总结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经验是这样的:

第一,政治领导贯穿着全部预报过程,从布置前兆侦察,发动群众,以至发布紧急警报,采取预防措施,每一关键环节,都有党的领导。

第二,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可以预测亦能预防,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发动群众,开展群测群防工作。要做好专群结合,认真研究核实前兆真象,并勤向上级汇报,使领导上得以随时掌握最新情况。

第三,综合各区异常现象时,始终注意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因细微而忽略。严格区分干扰与前兆。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地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最主要的前震震群发育很正,且很集中。自2月1日至4日19时半主震发生前,在石硼峪地震台共记录到前震527次,专业数据分析,知其是前震,注意其发展发现都集中分布在北纬40°38′—42′,东经122°44′—51′之间,就表明这地区附近很可能就是未来危险的震中区。

李善邦说:

海城地震的预报是成功的,但这并不表明地震预报问题已得到解决。实际上,如同海城地震这样容易掌握的前兆现象是很少有的。

那么,海城地震前都有哪些前兆,这些前兆是怎样被掌握的呢?

2.

李善邦把海城地震预测成功的第一条就是政治正确,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正规的中国地震预测始于周恩来总理视察邢台地震以后,对中国的地震预测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

1966年3月,邢台发生两次地震,百姓生命财产损失严重。

公元777年,这里曾经发生过大地震,但一千多年来一直未震,人们以为地震危险已经解除,在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上被列为低烈度区。

所以这次地震让人措手不及。

周总理三次亲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同时代表中央对地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他的亲自敦促和指导下,组建了专门的地震办公室,召开了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成立了国家地震局,建立起了数以百计的地震台构成的监视台网。

就是这个台网,捕捉到了海城地震。

3.

2020年7月12号早晨6时38分,唐山古冶发生5.1级地震。

专家说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很多人表示不服,因为唐山地震已经过去44年了,人们觉得这个余震余的有些长。

其实,对于有了45.5亿年的地球来说,44年就是一瞬间,这次古冶地震就是上次地震的余震。

1975年的海城地震的追踪就是十年前的1966年的邢台地震开始的。

1966年3月邢台地震以后,到1976年,十年的时间,余震尚未完全停息,而且强烈地震还不断发生。

1967年河间6.3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而渤海地震就发生在鲁东至辽南地震活动带的中间。

鉴于辽南存在地震危险,1970年3月,辽宁设立了省地震办公室,在国家地震局的帮助下,开展了地震预报研究。

随即,有计划地进行了地面测量并建立了微震观测台网。

大地测量是地震台的日常工作之一,最早是从日本开始的,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每五年进行一次水准测量,每十年一次三角测量,观测大地的起伏变化。

辽宁地震台网根据1970年两次水准测量结果,发现辽东半岛向北西西方向倾斜,并在近期有所增长,而在西边盘锦一带则有局部隆起。

地震观测的结果是1972年以来,小震较多,且都环绕着海城一带分布,活动还逐渐增加,至1974年,比前增加了三倍。渤海沿岸验潮计记录的总结亦表明辽东半岛向西北倾斜,而营口一带,则有断续上升的迹象。

综合以上一系列不寻常的现象,使人怀疑,在下辽河现代凹陷地区的东侧,可能正在酝酿着危险地震,很值得注意。

1974年12月12日,本溪葠窝水库附近发生地震(Ml=4.8),人民虽感到强烈震动,但没有遭受损害。

据群测群防监视网的报告,震前地下水发生变动,在丹东一带的井水有变化,动物(包括穴居动物)有异常反应。地震台网亦观测到前震和相当数量的余震。葠窝地震震中就在下辽河凹陷的东缘,但是否为所预期的地震还不能肯定,但震级过小,也可能不是主震。值得注意的是丹东一带的异常现象,震后并未消失,且有所增加,联系到西边盘锦一带的局部隆起,使人怀疑可能还有北东向构造正在活动酝酿着更大、更危险的地震。

又根据微震观测台网的资料,营口——海城一带的震情也在变化中,这里正是两种构造体系的交汇处,因此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危险地区。

鉴于上述情况,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在国家地震局的协助下,进一步加强了临震监视工作,增设了流动观测台,扩大了群众侦察网,并准备了防震措施。

1975年1月以后,地下水的变化和穴居动物的异常反应愈来愈多,出现异常的范围亦逐渐扩大,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丹东、营口、海城、盘山、锦县一线,以及鞍山、辽阳一带,并向东北方向延伸。同时,小震活动亦渐增多,情况愈趋紧急。

此时,民间关于“地动”的小道消息已经人心惶惶了。

4.

大震终于来了。

1975年2月1日开始出现前震。

根据营口石硼峪地震台记录,最先发生的是一个震级小于1的极微震,频率增加很缓,

2日只有7次,震级均小于1。

3日白天仍只有两次,至傍晚(18时后)才急剧增加至61次,震级最大为3.2。接着继续猛增,震中集结在海城附近。

至4日午前,达到最高潮,最大震级为4.7。

李善邦说:

过午不久,突然迅速下降。

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大震即将发生的信号。

辽宁方面会商认为:大震将要发生,2月4日上午果断通报。

主震于2月4日晚7时半发生,地震区震摇很剧烈,为本区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

房屋被震倒一百余万间,因事前作好了准备,人已离开住宅,牲畜已赶出棚厩,所以伤亡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5.

关于海城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了。

但李善邦总结的经验值得重视,但因为《中国地震》这样的著作太过于专业,很多人顾不上去了解,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有必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李善邦总结的第一条非常重要,政治正确是需要决策人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一旦误报,给社会带来的混乱的责任,不是每一个领导都敢承担。

其次,广泛的发动群众,密切观测各种变化并及时上报,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觉悟和品质。

1974年6月29日,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把地震危险性通知各相关地方政府,要求各地做好测群工作.

1974年11月,辽宁省发现大量宏观异常,冬眠蛇出洞,老鼠成群出现,井水突然升降等。

这些都有助于专业机构作出判断,这些都是海城地震得以成功预报的条件。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在祭奠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和重视,加大预报地震和预防地震的投入,建立健全预测网络,把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本文主要参阅李善邦《中国地震》,地震出版社1981年出版。

承德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强烈的地震,三百万年的磬锤峰告诉你了原因

又地震了,预报地震有多难?

为什么来到唐山,我又一次泪流满面


华燕检测感谢您关注  老羊铲史

验车到华燕   快捷又方便

地址:承德市开发区东西营(鸡冠山地质博物馆对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