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穴刺法 透穴刺法又称为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此法具有取穴少,得气穴位多,疗效好的特点。金元医家王国瑞大力提倡透穴刺法,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等的记载,即是对透穴刺法的具体应用。而后《针灸大成》对透穴针法又有所发挥。 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三种。 (一)操作方法 1.直透法 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刺入腧穴得气后,针尖继续刺入,在相应腧穴得气后,方可实施相应手法。 2.斜透法 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针刺得气后,可施行相应手法。 3.横透法 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在得气基础上,施行相应手法。 (二)临床应用 1.适应范围 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头痛、胸痹、心悸、哮喘、胃下垂、痹证、痿证等,以病程长、病情顽固者为宜。 (1)直透法主要用于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经的病症。如阳陵泉透阴陵泉治膝痛、胆道疾患,悬钟透三阴交治偏头痛,太溪透昆仑治疗肾虚牙痛、足跟痛,内关透外关治疗胁挫伤等。 (2)斜透法多用于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的透刺,如阳陵泉透足三里;或同一经相邻穴位的透刺,如曲池透手三里等。 (3)横透法一般多用于头面、胸背、四肢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亦可用于病邪位于浅表的疾患。如上星透神庭治鼻塞,百会透前顶治巅顶痛,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歪斜,中渚透液门治手臂肿痛,肾俞透志室治腰痛等。 2.临床特点 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精简用穴。透穴刺法取穴较少,由一穴而入,然后向其他穴位多向透刺,可减少皮表刺破的次数,避免多针多穴带给病人的痛苦和损伤,同时又不影响针刺疗效。 (2)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用透穴刺法可采用定向深刺透穴,以达到治疗目的。如秩边深透至归来可治疗前列腺炎。又如归来向会阴部斜向透刺,能对膀胱平滑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发挥治疗作用,用于顽固性遗尿症有较好的效果。 (3)透穴刺法可根据腧穴深层解剖特点,灵活掌握针刺方向和深浅程度,达到常规针法难以取得的较强针感,从而扩大了腧穴主治范围。如下关穴,略向下直1.5寸,可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颌或舌根,用以治疗三又神经痛;向前、后方斜刺透穴,深1寸左右,酸胀感可扩散至下颌部,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沿皮向地仓、颊车方向透刺,深1.5~2寸,可使针感扩散至面颊口齿部,用以治疗面瘫和牙痛等。 (4)同经邻近穴透刺,可达到两穴同取达不到的治疗作用,有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如内关透间使,可促使针感向肘肩传导,直达心胸,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等。表里阴阳经透刺,协调表里阴阳。如大陵透外关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显著,以一针透刺阴阳两经,原络相配,使其气血疏通、阴阳平秘,有安神泄热之效。 (三)注意事项 1.透穴刺法应因人施术。年轻体壮、气血旺盛、针刺耐受性强或感觉迟钝者可选用本法。老人、体弱、气血虚、针刺敏感者慎用本法。孕妇、婴幼儿忌用本法。 2.手法要轻柔,针尖刺入皮肤后,进针宜缓,捻转幅度和用力不宜过大,一般在透刺穴位得气后,仅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以防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滞针。 3.透穴刺法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行针推进时(尤其在胸背部)要缓慢,另外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脏器损伤(如气胸)。 4.透穴刺法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不一定要透达另一穴的表皮下,也不必穿透另一穴的皮肤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