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关元穴

 wjg3600 2013-08-12

1、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2、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3、取穴方法: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处(从肚脐到耻骨联合上方为5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然后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取穴。

4、主治功能:关元穴具有补肾壮阳、调理冲任、理气和血、强身健体等作用。常用于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的病症;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等肠腑及泌尿系病症;遗精、白浊、阳萎、早泄等男科病症;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症。

5、主治疾病为:关元穴能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而生发的许多疑难杂症。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6、保健防病:关元穴归属于任脉,又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该穴位于下腹部,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其别名丹田,据《难经集注》云“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该穴长期施灸,借助火力,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培肾固本,调气回阳,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故为保健要穴。

7、文献记载:《扁鹊心书》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什么叫“灼关元千柱”呢?它的意思是说,先把艾绒做成小的艾柱,把这艾柱放在关元穴位上点着做艾灸。一个艾柱烧完换另一个,再点上做艾灸。一个一个地换,做上一千个甚至更多,就是“灼关元千柱”了。
    现在艾柱大了一点,古人做的艾柱常常很小的,只有小麦粒那样大小。
    艾灸关元穴能“令人长生不老”,当然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啦。不过,这“长生不老”之说肯定是不可信的,有些养生保健的功效倒是确实的。
    为什么艾灸关元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因为关元是小肠的募穴。
    募穴是什么样的穴位呢?它是脏腑之气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
    小肠的气是什么样的气呢?
    大家都知道经过小肠的主要经络的名字叫做:手太阳小肠经。它是太阳经,这条经络里运行的是太阳寒水之气。关元既然是小肠的募穴,那么,在它所主管的区域里,也必然是太阳寒水之气的。
    艾灸,是用火点着在穴位上熏。
    在关元穴上做艾灸,就是把艾条点着放在关元穴上熏。艾灸时的火气,会透过关元穴,进入关元穴所主管的充满太阳寒水之气的区域去,除去部分寒气。
    除寒,这就是艾灸关元穴能养生保健的原因。
    为什么除寒就能养生保健,你大概要有这样的疑问了?
    这个道理,其实在《古代养生:艾灸足三里分析》一文里有类似的分析的。
    人过三十,就相当于自然界的秋天来了,也就是人体经络内的阳明燥金之气渐渐旺盛,而生命力却在渐减。所以,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除去随年龄而来的阳明燥金之气,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秋天来了,冬天还远吗?
    人过三十,人生的秋天开始了;冬天的脚步一步步近了。所以,这个时候,不仅仅阳明经中的阳明燥金之气在增加,太阳经中的太阳寒水之气也在悄悄地开始增加的,为冬天的到来作准备。
    在三十以后,“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除去一些关元穴这个人生命要穴中的太阳寒水的气息,可以延缓人的衰老,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人到三十,人生的秋天已经来临,可以常常艾灸足三里,“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人到三十,冬天还没有到来,所以,“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人到五十、六十,冬天已经来了,所以,“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艾灸足三里除燥。
    艾灸关元穴除寒。
    有这两种方法,好像真的可以把人生的秋天、冬天除去,真的可以做到“长生不老”了。只可惜,这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人的力量,又怎能敌得过自然界力量。就仿佛干旱,人无论如何提多少水去浇灌,都不如自然界的一场毛毛雨。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所有养生保健的努力,也只能是减缓年老的来临罢了,想要“长生不老”,绝对没有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也只适用于三十岁以上的成人,其它人群,除非有很特殊的疾病,否则不宜。
    其实,人在三十岁以前,就相当于植物的发芽、成长、壮大阶段,自身拥有强大的生命的力量,只要注意简单的养生常识,如吃足主食、不要熬夜、不要过于劳累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采用艾灸足三里或关元等专业的保健方法。
    还要注意的是:关元穴在脐下3寸,石门穴在脐下2寸。这两个穴位挨得很近。艾灸石门穴是中医自古的避孕方法,所以,想要生孩子的人,不要用艾灸关元穴的方法保健,以防止误灸石门穴,造成不孕。

艾灸关元穴对培补元气功效卓越,当你元气充盈时,相当于激活了你的自愈程序,元气就会主动寻找你的病灶,出现元气在体内通窜而攻伐病灶的现象,这时有些症状好像有病情加重的感觉,你一定不要怕,这就是养生家说的气攻病灶现象,是人体的自愈精灵在发生作用,只要坚持数日,不久健康又会回到你身边。所以艾灸关元穴还能治疗些难症,恶症,如胃溃疡、溃疡性结肠、胃癌、肝癌和其它恶性肿瘤等。病是邪气,元气是正气,邪不压正这个成语就是说,只要正气充盈,病邪之气就很快逃之夭夭。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又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这是说用针和药治不好的病,只有用艾灸才治得好。而且艾灸不管是阴虚、阳虚的病都可以治,艾灸对百病都有效。艾灸是前人给我们留下宝贝,然而今人居然弃而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长寿秘诀 善用足三里
  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一直是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在古代的日本东京(古称江户),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之后,依照习俗,三河国的174岁的万兵卫第一个“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问万兵卫有何长寿之术。万兵卫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德川听后,很是感慨。而三里穴这个长寿穴也因之脍炙人口,并进而日本人——“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时灸曲池,促耳聪目明,预防中风”的灸法保健习俗也就形成了。

  其实,日本人善灸法的习俗来自于中国,特别是其中“灸足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决,更是为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足三里”的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如何找“足三里”呢?有两个方法:

  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脚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扰,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

  其二,伸足取之,在膝下胫骨粗隆最高点下一寸,外开一寸处。它和阳陵泉的关系是斜上下各差一寸。即足三里比阳陵泉低一寸,再外开一寸处。阳陵泉在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之间,向下呈三角形,下角即是穴位,此穴压之酸困,可用之证实足三里的位置。

  以上说的尺寸是按骨度法从外踝尖至膝眼折作一尺六寸计算的。

  “足三里”的特性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廪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生化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灸“足三里”有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的作用。

  灸“足三里”的意义

  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溢血后遗症及其它病症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却病延年,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羸瘦、腹膜炎、肠雷鸣、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灸足三里穴相当有效。但胃酸过多空腹烧心者,不宜灸足三里,灸其邻近处阳陵泉有良效。

  有健步作用: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诸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风湿痹痛、末稍神经炎等。

  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其它各种慢性病:如眼疾、视力减退、鼻病、耳病、过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

  灸“足三里”穴的方法

  灸的方法很多,但普通人用灸“足三里”的方法取养生保健之效,可用直接灸的方法。直接灸可以自己操作,不需要别人帮忙。

  基本作法:端身正坐,取好穴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点个点,打各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比麦粒稍大也可)的圆锥形之艾柱,然后把它直立放置于穴位之上,再用线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掐灭,或快速捏起;第二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次一般灸9次(壮),至发红或起小水泡即可。如感觉疼痛,则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轻扣“足三里”穴的周围,就可减轻痛苦(如果马上掐灭,则不会太疼,会有轻微的热感)。如此灸数次,再灸就不太痛了。灸过十几次之后,就会感觉一热即过,已无甚疼感了。如果灸的轻一些,一般不会化脓(此法日本目前比较流行);若重一点,初灸之后,局部会变黑、变硬、结痂。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后再灸。一般说灸化脓多属于无菌性,勿须顾虑。化脓能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自我灸“足三里”,我提倡多采用非化脓法(有感觉就去掉或按灭);如果采取化脓法,最好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笔者多年来一直直接灸“足三里”,亲身体会到,灸法不仅没有任何痛苦,而且温热舒适,直达深部,有放散到远方的感觉,好像刺入一根热针,有非常美妙的传感作用。灸“足三里”后不曾感冒,自觉身心舒适,精力充沛。

  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之,用灸法向“足三里”要健康、要长寿,关键的关键是亲身实践。

足三里是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