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昵称503199 2013-08-12

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2007-03-24 11:37:15)

 

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是楚王室的同宗,贵族出身,他的先祖是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之一。屈原记忆力很好,又有计谋,有口才,年轻的时候就得到楚怀王的信任,重用,26岁时,就当上了左徒,仅次于宰相(当时叫令尹)的官,地位很高,当时直接参与了楚国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无法实现,就在这一年的5月初5,含恨在湖南汨罗江投水而死,享年62岁。       

 

           

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据说,当地人民为抢救他,划着船争相前往,后世演化为“赛龙舟”。唐代刘禹锡《竞渡曲》小序记载,唐代人五月划船比赛的时候,还要高喊“何在”“何在”,以呼唤屈原。宋代苏轼在《屈原塔》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习俗,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包粽子吃,搞龙舟竞赛,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两千多年来,这个习俗延续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化现象。屈原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上为什么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载并不详尽。但是,屈原的作品却以他特有的光辉,史诗般地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历程和艺术成就。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屈原赋》25篇。但《屈原赋》已失传,后代所能看到的屈原的作品,都出自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楚辞》收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和《招魂》,共26篇。这些作品是不是都是屈原所作,历代学者说法不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为屈原所作确定无疑,而《远游》、《卜居》、《渔父》三篇,不少学者认为不是屈原所作。《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是屈原的作品,最早给《楚辞》作注本,写《楚辞章句》的东汉人王逸则认为《招魂》是宋玉的作品,是宋玉招屈原之魂。总之,除去有争议的,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屈原的作品有22篇。下面我们就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ì)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战鼓响。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带长剑兮挟(xié)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实在勇敢啊武艺超凡,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指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怨结,托之以讽谏。”“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中的《九歌》则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的,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内容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其他篇章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因此,《国殇》在《九歌》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赞和悼念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笼住马缰,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后面,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作者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迸。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不能确切指出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时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楚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而是“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ī)薜(bì)荔兮带女萝。 “有人”指美貌痴情的山鬼。阿;指的是山凹。被,通“披”。带:腰带,这里用做动词。薜荔、女罗,藤科植物。这种装束写出了山鬼的野性美。这句是说,好象有个人在山角落,身上披戴着薜荔和女萝。(第一句是作者的叙述。后面都是山鬼的内心独白形式。)
既含睇(dì)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含睇:眉目含情。宜笑:笑得自然得体。“子”是山鬼的恋人,即下文的公子,“予”是山鬼的自称。这句是说,眼神脉脉面带笑,小伙子都爱慕我长得好。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文狸:有花纹的狸猫。辛夷:香草名。这句是说,驾着赤豹带着花猫,辛夷车上桂枝编的旗子随风飘。
被(p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wèi)所思。这句是说,石兰、杜衡戴得满身是,折下鲜花要送给思念的人。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lí)。  篁:竹林。后来:迟到。这句是说,我终日在深山竹林里不见天日,山路难行他大概会晚些时候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hù)。 表:突出。容容:云彩涌动的样子。这句是说,我高高站在山顶上,朵朵云彩在我脚下飘。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杳:深远。冥冥:黑暗。羌:语助词,无义。这句是说,深沉的天空突然变得昏暗,大风吹起来、雨神哗哗地降雨了。
留灵修兮澹(dàn)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yú)!灵修:聪明睿智而有远见的人,这里是山鬼对自己情人的称呼。这句是说,要是他呆在我身边该多好啊,我让他安心逍遥,让他再也不想离开我。岁月不饶人啊,谁能让我青春永葆?

采三秀兮于(wū)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三秀:芝草,一年三次开花,故名。石磊磊,指石头众多。这句是说,山中到处是乱石和葛草,我一年到头就在这里采灵芝。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这句是说,我心里埋怨着你没来,却一点儿不想回去,你是否也思念着我却有事不能如期而来?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杜若,香草名。这句是说,我在这山里饮着泉水、靠着松柏,象杜若般芳香无比。
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jiū)兮狖(yōu)夜鸣。雷填填:雷声阵阵。猨:同“猿”。狖:黑色的长尾猿。这句是说,你心中是否有我?我对此已将信将疑。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猿声响彻在夜空里。
风飒飒sà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这句是说,大风呼呼地吹,树叶唰唰地落,我思念你啊,白白地忍受着忧愁的折磨。
 

 

  

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徐悲鸿《山鬼》111x63厘米 1943年作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灵芝及约会她的恋人。郭沫若根据于字古音读“巫”推断于山即巫山,认为山鬼即巫山神女。巫山是楚国境内的名山,巫山神女是楚民间最喜闻乐道的神话。这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全篇通过女主人公的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神女赴情人之约、而情人爽约时的那种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内心世界。她登高远望、伫立山巅,不顾风吹雨打,痴情等待爱人的到来。但爱人始终不来,她开始自我宽解,继而疑虑丛生,最后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伤心孤独。全诗既洋溢着古老神话的色彩,又表现出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感受。


    从屈原个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看,山鬼这个在凄风苦雨中痴情等待的形象,无疑是流放中的诗人忠君忧国、期盼回到楚王身边的个人思想身影。山鬼的爱情强烈、固执、不顾一切,更追求生命的美好。这是一首爱情之歌,也是人生理想之歌。《山鬼》与屈原伟大的人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爱恋是息息相通的。山鬼是屈原心中的美神。


    从色彩的点染上看,诗中用美丽的薜荔、女萝、石兰、杜蘅等香草装扮神女,鲜艳的服饰显现了她的婀娜多姿,含蓄地表达了她赴约时的欣喜心情。而山中昏暗阴晦的天气,阴森恐怖的夜晚,则映衬着她孤寂凄凉的心境。环境与心态,色调与情调,是前后和谐一致的。


    从气氛的渲染看,天气阴晦,风雨无常,乱石堆积,葛草蔓延、秋风萧瑟、深夜猿鸣,种种重彩渲染,增强了画面效果,深化了诗的意境,使神女悲切愁苦的心境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情与景,意与象,主观的心情与客观的环境,二者浑然一体。


    从两极心理的对照描写看,幻想中灵修的乐而忘归与现实中神女的惆怅忘返、艳丽的香草和恶劣的天气、神女美丽的外貌和逐渐凄凉的内心、神女的多情和公子灵修的薄情(诗中曲折地反映了这点),形成了反差较大的鲜明对比,将人情意态表现得深婉有致。


    本诗语言华美,恰当地运用象声词语,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富于音乐美。诗人还借鉴了当时楚国民歌长短参差、多用“兮”字的自由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想象丰富、构思奇伟,熔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山川花草于一炉,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串讲屈原的几篇作品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等等,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等等,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此外,抒情和叙事结合,句式以七言为主,每句中间都含有语气词“兮”字,语言华美而富有文彩等也都体现了屈原诗歌的一贯风格。

 

 

九章·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qiān)? 纯:正,常。震:震动。愆:罪,这里是受罪的意思。这句是说,天命真是无常啊,为什么要让百姓遭殃?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句是说,他们是妻离子散哪,在这二月天逃向东方。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江:长江。夏:夏水,古河名,在今湖北省境内,出于长江,由今江陵县附近向东南流至监利县,再向东北流至沔阳县入汉水,今已改道。夏水由江陵至监利一段与长江很靠近,所以这里同时讲沿着长江、夏水流亡。这句是说,我离开郢都要往远方啊,沿着长江、夏水流放。
出国门而轸(zhěn)怀兮,甲之晁(zhāo)吾以行。 轸:通“紾”指心头扭结,悲痛。甲:古代以十干(甲乙丙丁等)、十二支(子丑寅卯等)相配纪日,“甲”是十干之一。晁:同“朝”,早晨。这句是说,走出都门心里沉痛啊,甲日的早晨我启程远航。
发郢都而去闾(lǘ驴)兮,怊(chāo超)荒忽其焉极? 闾:里门,指家乡。怊荒忽:遥远的样子。屈原辞中常有三个字组成的状语放在句首,这是一例。焉:何,哪里。极:至,尽头。这句是说,从郢都出发离开故乡啊,那遥远旅程的尽头又在何方!
楫(jí及)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楫:桨。齐扬:并举。容与:缓慢行进。这句是说,桨儿轻举,船儿慢行吧,伤心的是这一去再也见不到君王。
望长楸(qiū秋)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xiàn现)。楸:树名,落叶乔木。淫淫:泪水多的样子。霰:雪珠,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而凝成的小冰粒。这句是说,遥望那高大的楸树而叹息啊,眼泪纷纷就象雪珠一样。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夏首:夏水的起点,在郢都附近。按夏水起源于长江而流经郢都东南,屈原出郢都后,先由夏水西行入江,然后才顺江东下,所以这里说“西浮”。龙门:郢都的东门。这句是说,过了夏水头向西航行啊,回头看不见郢都东门的城墙。
心婵媛(chányuán蝉元)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zhí直)。婵媛:情思缠绵的样子。眇:通“渺”,辽远的样子。蹠:践,落脚。这句是说,情思绵绵说不尽的忧伤啊,更不知将要落脚在哪方。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焉:乃。洋洋:飘泊无依的样子。客:这里指流浪在外的人。这句是说,随波逐流在江河之上啊,飘泊无依沦落他乡。
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凌:登,乘着。阳侯:传说中的波神,这里指波浪。氾滥:大水涨溢。忽:飘忽的样子。薄:通“泊”,停泊。这句是说,航船在浪涛里颠簸啊,忽高忽低要驶到哪一处岸旁。
心絓(guà挂)结而不解兮,思蹇(jiǎn简)产而不释。絓结:牵挂。蹇产:曲折,不顺畅。释:解开。这句是说,心有牵挂郁结难解啊,思绪曲折没法叫胸怀开朗。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运舟:行船。这句是说屈原乘舟东下,过了洞庭湖与长江的汇合之处(在今湖南省岳阳县附近),这时上游在身后,是广阔的洞庭;下游在前方,是不尽的长江。这句是说,驾船驶向下游啊,身后是洞庭,眼前是长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这句是说,离开那世代定居的故土啊,飘飘荡荡来到东方。
羌(qiāng腔)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yú于)而忘反!羌:楚方言,发语词。须臾:片刻。反:同“返”。这句是说,梦里都想着归去啊,何曾有片刻忘记故乡。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夏浦:夏水之滨,指夏口。夏水在沔阳县注入汉水,又东流至汉口(今属湖北省武汉市)汇入长江。夏口即汉口。这句所写的情况是屈原已过了夏口而更向东行,所以说“背夏浦而西思”。这句是说,离开夏口想念西边的郢城啊,故都越来越远真叫人悲伤。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坟:水边高地。这句是说,登上高坡以远望啊,姑且解一解我的愁肠。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江介:长江两岸。遗风:古代楚国遗留下来的淳朴风俗。这句是说,这一带土地平宽,还没遭敌人摧残啊,看江边风俗淳美更叫人心伤。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miǎo秒)南渡之焉如?当:面对着。陵阳:地名,即今安徽省南部青阳县以南的陵阳镇,在大江以南,青弋江以北,为屈原向东流放最远之处。焉至:到哪里去。下句“焉如”义与此同。淼:大水茫茫的样子。这句是说,到了陵阳还要去往哪里呀,经过茫茫水路被抛弃在江南。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夏:通“厦”,指楚国宫室。两东门:郢都东关的两座城门。这句是说,想不到郢都宫室变成荒丘啊,为什么东关城头会野草凌乱!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这句是说,郁郁不乐年复一年啊,紧接着忧伤的还是愁烦。
惟郢路之遥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这句是说,通往郢都的路是多么遥远啊,恨不能跨过这长江夏水长流漫漫。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这句是说,岁月飞驰真叫人难以相信啊,流放这么多年仍然不得回还。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jiǎn侘傺(chàchì诧斥)而含慼。蹇侘傺:困顿失意的样子。慼:同“戚”,忧伤。这句是说,郁积的苦衷向谁诉说啊,困顿失意满腹辛酸。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chén陈)荏(rěn忍)弱而难持。外:表面。承欢:凌趣奉承。汋约:同“绰约”,姿态柔美的样子。谌:诚然,实在。荏弱:软弱。难持:靠不住。“持”通“恃”。这句是说,阿谀奉承之辈看起来花枝招展哪,实际是软骨头怎把危难承担。
忠湛湛(zhàn战)而原进兮,妒被离而鄣之。湛湛:深厚的样子。进:进用,为君国效力。被离:通“披离”,纷乱的样子。鄣:同“障”,阻塞。这句是说,赤胆忠心想为国效力啊,形形色色的嫉妒却把道路阻拦。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yǎo咬)而薄天。瞭杳杳:高远的样子。薄:迫近。这句是说,唐尧虞舜行为高尚啊,象是在天上高不可攀。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被:加在身上。不慈:对子女不慈爱。伪名:捏造的恶名。按唐尧、虞舜都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了贤人,谗人竟因此诬蔑他们“不慈”。这句是说,谗人们嫉妒尧舜的伟大啊,竟强给他们以不慈的头衔。
憎愠惀(wěnlún稳轮)之修美兮,好(hào浩)夫(fú扶)人之忼慨。愠惀:心地实诚而不善于言词的样子。修:与“美”同义,指美德。好:喜爱。夫:指示代词,彼。忼慨:同“慷慨”,指善于发表激昂动听的言词。这句是说,憎恶的是忠贞的贤臣啊,倒喜欢小人们故作慷慨的伪善。
众踥蹀(qièdié窃蝶)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踥蹀:小步行走的样子。美:指贤人。超:与“远”同义。逾迈:远。这句是说,谗人们扭扭捏捏挤进朝廷啊,只能使贤人君子愈来愈疏远。

乱曰:曼余自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 尾声:放开我的眼睛向四方观看啊, 想回故都还不知在哪月哪年。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鸟终于要飞回故乡啊,狐狸临死还把头冲着它生身的小山。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我的确无罪而被放逐啊,日日夜夜怎能忘故都家园!

 

    《九章》共有9首,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吟唱,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思想内容大体与《离骚》相同。在创造上较多地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总题不是诗人自定,而是后辑录时所加。九篇为《惜诵》、《抽思》、《哀郢》、《涉江》、《橘颂》、《怀沙》、《惜往日》、《思美人》、《悲回风》。《哀郢》是《九章》之一,作于公元前278年秦兵攻陷楚国的京城郢都之后,全诗围绕“郢都”寄托哀思,哀故都之失陷,哀百姓之遭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怀念,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小人的憎恨。

 

 

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后皇:皇天后土。嘉:美,或释为生育。徕:同“来”。服:服习南国水土。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你的品性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céng层)枝剡(yǎn演)棘,圆果抟(tuán团)兮。曾:通“层”。曾枝,层层枝叶。剡棘:尖刺。橘枝有刺。圆果:指橘子。抟:通“团”,指橘子长得圆美。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青黄杂糅:橘子皮色有青有黄,相互错杂。文章:文采,此指橘子色彩。烂:灿烂。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精色:橘子外表颜色鲜明。内白:橘子内瓤洁白。任:担当重任。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纷缊yūn 宜修,姱(kuā)而不丑兮。纷緼:同“氛氲”,香气盛貌。宜脩:美好。姱:美好。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空廓,此指胸怀开阔。坚定不移的品性,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啊。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苏世:在世上保持清醒,或曰疏远俗世。横:横立世上,或释为栏木,以喻自我约束。不流:不随从流俗。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啊。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执,持。参:合。参天地,上合天地无私之德。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岁:岁暮。并谢:百花一齐凋谢。与长友:长与橘为朋友。橘树四季常青,不因岁寒而凋。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淑:美,善。离:通“丽”,附丽。淫:放荡。梗:直。理:纹理。此以橘之干直而有纹理,喻人之坚守直道、符合正理。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啊。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比:比美。伯夷:商末孤竹君之子,周灭商,伯夷与弟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中。是后世称颂的有节之士。置:植,立。像:榜样。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啊。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屈原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作对后世的文学有极大的影响。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对汉赋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江上吟》诗中的这一评价,最能说明屈原楚辞的价值、地位和影响。郭沫若在《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一文中指出:“《离骚》出来到现在二千多年了,文学方面,莫有不受它的影响的。后代的各种诗体,如五言、七言、长短句等,都可以在《楚辞》中找出胚胎的。这正是屈原伟大的地方。”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