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有多少条林荫路

 苏迷 2013-08-13

记者  肖寒  实习记者  许愿

都市人对林荫路总有着别样的情怀。不论高楼大厦如何林立而起,只要路上还有林荫,就仍然让人觉得,我们离大自然还不算太远。尤其是眼下这烈日炎炎的盛夏里,林荫路,不仅是室外的一处清凉,也是心头的一处清凉。

 

数十载生得一片荫

天这么热,到哪儿都火烧火燎,这个时侯到户外,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即使出了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怎么个走法,也成了学问。不少老苏州早在天气未炎热前就规划好了上下班路线:哪儿有林荫,就往哪儿走。

十年树木,苏州如今的林荫路,其行道树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的,经过二十多年的生长,如今已形成蔽日林荫,成为了苏州街头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盛夏里头林荫路可是市民们的大爱,我们测量过,一些遮阴效果好的林荫路,温度可以比烈日下的大马路降低五度!”说到林荫路,苏州市园林局绿化管理处科长陆春余如数家珍:“十全街、十梓街、人民路、新市路、养育巷、中街路、五卅路、公园路、东北街、西北街、园林路、东大街、枫桥路、留园路、西园路、虎丘路、白塔路、司前街、竹辉路、新市路、民治路……在古城区里,走这些路,一般都不怕太阳晒!”

陆春余讲到的这些林荫路,同不少老百姓概念里的有些差别。在不少人的概念里,所谓林荫路,就是道路两边的行道树的树冠枝桠能够相互碰及,形成绿色“顶棚”,而实际上,随着城市建设,尤其是车道越拓越宽,一旦变成双向各两条车道,马路的宽幅就要达到10多米,两侧树冠勉强能碰到。如果再加上机非隔离带,就碰不到了。“大部分市民反响比较好的林荫路都有一些特点:机非混行,旁边就是人行道,路比较窄,两边人行道分布两排行道树。因为一棵香樟树冠茎能达到5-6米,这样勉强可以搭上,就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林荫路。但是这种林荫路随着城市的发展必然越来越少。”陆春余告诉我们,目前国家园林建设的标准明确界定林荫路的概念:只要行道树能把人行道、慢车道达到90%的覆盖,就能算是林荫路。

概念发生变化,但都市人对林荫路的依恋从未改变。为此,园林部门也花费了一番心思:“一定要有机动车、非机动车隔离带,让马路宽去吧!”陆春余告诉我们,“如果仅靠人行道上的树木达不到很好的遮阴效果,那就在机非隔离带、人行道都种上树,以求达到人行道、慢车道的全覆盖。”机非隔离带上的这道绿化,让城市林荫路能在道路拓宽的同时仍得到相对完整的保留。

目前,苏州市人行道、自行车道共833.796千米,其中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为727.61千米,林荫路推广率为87.26%,达到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考核要求。

 

姑苏林荫自成一格

林荫路是古城风貌的一大特色。在道路改造时,苏州注重保留了原有成材大树,虎丘路、西园路、人民路、公园路、养育巷等法桐蔽日,香樟林立、重阳木遮天。道前街、临顿路重点突出水陆并进的沿河绿色走廊,干将路采用中央隔离带景观形式,配以苏州园林特色小品,尽显了精细秀美的城市道路景观。

老城区道路在历次拓宽改造过程中,注意了对原有行道树的保留,并根据实际拓宽后的道路新增了行道树,形成复式的行道树格局,成为古城区的一条林荫大道。

新建道路,既要考虑林荫效果,也要考虑到道路使用的具体情况,种植行道树,学问可不小。“苏州原来的道路比较窄,一排行道树可以基本覆盖人行道、机动车道;古城区中有些道路甚至可以达到全覆盖,如虎丘路、留园路之类。但现在的车流量较大,机动车道路为了适应现状必须拓宽,并且与越拓越宽,所以我们主要考虑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林荫效果。一些有条件的路段,我们也会结合机动车道做设计,像干将路的西段中分带,我们便种植了银杏。有条件的话,我们将不遗余力的“见缝插针”。苏州园林设计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新建的道路,能种植四排行道树的就尽量种植四排,我们力争做到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全覆盖。”但胸径10厘米左右的树苗栽种后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小树要长成树冠较大的大树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林荫路的数量在今后几年都会有增加。

“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在行道树种植里体现得颇为透彻。每个城市有各自的特点,随着地形、土壤、气候、文化的不同,对于行道树的种植与管理也各有不同。如杭州山地颇多,因此大片树林较多;南京城市大、文化深厚,这里的绿化也讲究大气,适合粗放式管理;上海则较多引进国外树种,一派洋气的“海派”风格。苏州绿化做得较好,也同城市氛围有关。苏州自古就是园林城市,苏州百姓对花草树木有着独特的情感,因此苏州在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上也被赋予了苏式古典园林风范,巧于因借、因地制宜、极其精巧。“古典园林是苏州古城区的特色。我们将古典园林的艺术外延,街头绿地被烙上苏式印记,更多的亭台楼阁元素点缀其间。”苏州的行道树正在往苏式盆景的方向发展,如果说每一株苏式盆景都是苏州人对苏式生活的解读和体现,那林荫路就体现了这座城市里人们的一种共识:以人为本,亲近自然。

 

守护街头这片绿色

韦习毅在苏州园林局下属绿化站工作,他的工作职责便是守护这座城市里每一片绿色。养护城市绿化、参与中心城区改造中涉及的城市绿化、进行环境整治和规划性建设组成了他繁忙的工作。

“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对于能够保留的树木,我们都尽量予以保留,哪怕给施工带来麻烦、增加环节、费用;对于确实给施工造成一定影响的树木,我们会将它移至他处,待时机成熟,再将它搬迁回来,使得道路风格依旧。回迁的树木能激起市民情感的共鸣,林荫路让生命和记忆都得以延续。”韦习毅说,守护绿荫的工作虽然繁琐,却也得到了市民的支持。然而在一些专业性的操作上,依然容易引起争论。

“之前的法国梧桐‘剃头’事件相信不少人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不少市民都不能理解,而实际上,那样的做法却是为了这些法国梧桐能更好地生长。”但并非所有树种都适用于这种方法,香樟等树种就只能稍稍修剪,一旦动作太大,树木便会死去。所以很多行道树的保育工作只能逐步进行,一段一段、一年两年的累计修剪。

很多市民总觉得树木枝叶参天就最好,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理想,目前的城市环境约束了树木的生长。有限的土壤环境无法支撑过高的树木,现在城市中的行道树最多长到10米,再拔高的话便没有了质量。毕竟城市环境容量只有这么大,树木不可能无限制的长大。目前不少城市绿化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盆景。所以,并不是树越大越好,人与绿化的和谐更为重要。城市绿化为我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果城市中没有那么多树,那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就会下降,人们就会产生真切的窒息感。市民爱护树木,大多是出于对环境的考虑。树木多了,空气就越清新,污染就相对被控制得较低,人们就能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感。

 

林荫路系统进行时

苏州的林荫系统是苏州城市绿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提到道路绿化,主要是指整个道路的配套绿化,主要包括行道树的绿带、分车道的绿带、交通道的绿带、交通广场、停车场的绿带。

“我们依旧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丰富林荫路系统,沿着苏州的街巷,能种四排的尽量种四排,甚至还有可种六排的道路。同时在道路拓展过程中逐步把道路绿化原有的行道树进行保留与互动。同时充分利用苏州城市绿化成果,利用原有的成才大树。苏州50-60年代种植的法桐,已见成效,随着道路的拓展,这些树木都有所保留并进行合理利用。在城市的街巷改造中,也依旧要保留小桥流水的风貌。”苏州市园林局副局长邵雷告诉我们,如今苏州城的房屋都“长高长大”了,幸好道路景观树都大多在12米左右高度,所以整个城市的景观效果还是比较协调的。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林荫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城市建筑相融合。硬线条的建筑与线条柔和的行道树完美的结合形成了非常好的城市景观。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人为本”:林荫路系统为市民出行遮阴挡阳。

“一个优秀的城市林荫路系统,必定是一道高质量的城市绿色风景线,是生态的绿色廊道,同时也是市民休闲活动的号场所,具有良好的综合绿化防护功能。”邵雷说,“下一步,我们还将提高郁闭度,实现部分道路全覆盖,发挥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最大生态效益,建设生态型、节约型、景观型、实用型社会。”另外,更多的城市林荫广场、树阵、生态停车场等,也将和道路绿化、林荫路系统一起,形成综合生态效益,构建多功能复合型的城市绿色网络。

城市绿化工作就是把文脉挖掘,把历史彰显。林荫路系统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然而我们依旧坚信,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不断努力及延续下,会有更多的行道树茁壮成长起来,最终浓荫蔽日,绿树参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