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龙县满族源流初考

 民族地志 2013-08-13

      青龙,位于长城北侧,冷口、界岭口、桃林口、义院口等关口之外,拥有满族人口二十四万七千七百三十四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点六四。据一些史料记载和现存文物考证,满族在青龙至今已有三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其源流大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建立王庄选派庄头
       青龙,在元代以前这里曾是东胡、山戎、乌桓、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明代令蒙古人沿长城北迁二百华里驻牧,这里成为中立地区和“边外空地”,致使林木丛生,人烟稀少,到处坡坨荒芜,鸟兽腾跃。满族入关以后,为了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在畿辅各州县开展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后来畿辅土地不敷圈占,便开始考虑于口外圈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六月,康熙皇帝谕户部:“东来满州旗人无地,亦难资生,应否以古北等口外空地,拨给耕种,著令议政王贝勒大臣确议以闻。”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正月,户部遵旨议复:“查今以古北口外地,拨与镶黄旗、正黄旗;罗文峪口外地,拨与正白旗:冷口外地与鑲白旗、正蓝旗;张家口外地拨与镶红旗、镶蓝旗。”

        出口圈地,这是满族定居青龙之始。首先出各口来青龙的是一些满族皇亲、王公派来的八旗庄头。他们为满族贵族在青龙各地建立皇庄、王庄、圈占了大量土地。招募庄丁耕作,征收租谷银两,佥派各种差役。他们中多数是王庄庄头,也有个别是皇粮庄头。现今居住在青龙河以东的大于杖子正蓝旗于氏、大巫岚大院的正蓝旗翟氏、木头凳乡大于杖子正蓝旗周氏、樊氏,牛角沟村正蓝旗丁氏等的先祖,就是豫王府派来的王庄庄头。仅木头凳一带,康熙九年就先后来了周、林、匡、李’樊、丁等六个正蓝旗庄头。他们分别出义院口、冷口、界岭口沿边圈地,统辖范围之大。

       大巫岚东干河子村正蓝旗于氏,原有弟兄八人,于康熙九年由山东省大水坡出冷口跑马占圈,分别在大于杖子、东干河子、大狮子沟、温家河子、马圈子西庄、小汇河等地落户。于氏始祖于德辉就是庄头,立号“德润堂”。

       木头凳镇牛角沟村正蓝旗丁氏,康熙九年从山东登州黄县经义院口来青龙跑马占圈,为木头凳、邱杖子、三星口一带庄头,立号“谒然堂”。

       大巫岚大院正蓝旗翟氏祖先于山东大水坡迁此,为豫王府管理田庄,是个较大的庄头。当时设有“古义堂”、“善德堂”、“九思堂”。每个堂院占地十亩。统辖的范围在今青龙中部的隔河头、大巫岚、土门子、双山子、大于杖子一带。

       除了王庄庄头之外,还有“皇粮庄头”。据写字洞乡草碾正蓝旗王氏家族至今保存的《皇粮庄头执照》记载:“。。。。。。顺治年间世祖章皇帝恩赏公主祭田,座落在写字洞草碾一带,”当时除派王德为“永平府属迁安县之冷口外草碾庄头”以外,另“派王宽充当庄头之差,于历年十月十五日自行进京交纳”租银。

       二、酬谢功臣各领旗地

       到青龙来的正蓝旗,还有一部分属满族功臣。据伪《热河省各县旗情况》载:“康熙八年,皇帝允许其部下十二名立过战功的出关到该地{指青龙}定居”,他们“各率领部下一百五十名到该地跑马占圈。凡一日内绕行一周的地土均归其所有,作为对他们旧功的酬谢。”这些官兵的圈地,主要分布在青龙河以东的官场、碾子沟、土胡同、楼子石、小岭西、张杖子、新庄子等地。

       据碾子沟乡歪顶沟腰庄张氏家谱记载:“始祖。。。。。系辽阳河工堡人,我清奋起,以从龙功屯田永平府滦州。康熙年间沿边圈地,分临榆县义院口外土胡同屯田住蓝旗界,先世即正监旗人。”

       南杖子乡庄窠董氏家族祖坟碑文记载:

       董氏前世祖一道生子三人,本籍铁岭人氏。随驾征讨,不惧锋镝,舍死忘生,勇往直前,出马当先。皇上念我祖辈有功,恩赏功勋地共三百余顷,座落口外。

       与其同宗的楼子石董氏家谱中也载:

       祖世祯、世杰、世英弟兄三人,随征进关,直赴京都。祖立建大功,分为正蓝旗。后吴三桂背叛,祖率领文瑞、文陞 、文运、文俊、文显、文进父子十六人,随之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褔建等处,扫灭吴三桂。祖得功牌十数面,恩赐行圈地。祖遂占滦州法宝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于家坨、围场共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今青龙境内},共地五沟。

       三、正白旗出口屯垦圈地

       除上述来口外青龙圈地的正蓝旗庄头和功臣外,另一部分出口圈地的就是属清内部府上三旗中的正白旗包衣。他们隶属于清内务府都虞司管辖,均为鹰手。这部分满族人入关后,开始驻扎在北京、滦洲一带,康熙八年又被调往口外开垦并狩猎。当时出关的有四大姓、十三户,通称“三肖四邵五马一支杨”。不久又被调移到马兰庄{遵化西}。康熙九年满族人大规模来此跑马占圈时,因正白旗包衣鹰手已先来屯垦狩猎,所以取代户部划拨的镶白旗,就地圈地定居。这次出关的共分十六大姓,即:“张、王、李、肖,佟、宋、满、高,刘、杨、谢、马,金、于、崔、邵。”具体分拨的边界,“东至青龙河,南至冷口上,西至擦岭,北至虎头石,”遍布青龙河以西各地。

       在今肖营子和大石门保存的杨氏家谱中,记有“内务府都虞司,正白旗鹰手苏拉”十六人名单。谱序中记载:“我杨氏始祖宗保本系铁岭人也,清初随龙定鼎标入正白旗,康熙九年出冷口,居住横河肖家营子至今已传十三世。”

       四、分丁拨户解决生计

       旗人在近京各府州县和边关以外圈地定居以后,由于人口逐年繁衍增加,原来定居地难以容纳,生活上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生计,又于乾隆年间开始“分丁拨户”,即迁居到别处另行定居生存。他们有的由关内来到关外,也有的在关外又移居他乡。

       据董氏家谱载:“祖随龙功劳数载,历经三世,蒙皇恩之浩荡,计功赏田。。。。惟择居于法家宝城宅之内的,因支派繁衍,幼丁众多,难以同居一处,故又居于五口之外。”大门在山拉嘎,二门官场,三门庄窠,四门捎枝峪。“子孙繁衍,确居不下三十余处,可谓盛矣。”

       据楼子店李氏家谱记载:圈地后,李门同宗家族散居于口外肖营子、西双山、王厂、逃军山、三榆树、大石门、湾杖子、夹道沟、唐花沟、八哈岭、石板沟、响水沟、杨树林子、肖杖子、头道杖子、岭后东、厂沟、小汇河等二十余处。除此,还有永平府迁安出冷口到高丽铺定居的马氏;乾隆三十六年由永平府滦洲迁到谢家岭的谢氏,如此等等。如果说清代由关里通过分丁拨户迁到关外,是青龙满族一方面源流的话,那么,在冷口外地的肖营子又是青龙满族的大本营。因这里距冷口较近,山势平坦地域开阔,许多满族人出关后就定居在这里,尔后又从这里分居他乡。从而,使满族更加广泛地扩散到全县。

       五、逃灾避难垦荒就食

       旗人自圈地之后,曾一度过着自耕自食生活,但到后来,尤其是自嘉庆、道光后的一百余年,由于各地庄头对旗丁的加利盘剥,名目繁多的租差之重,加之一些地方时遇灾荒,使得许多满族家庭日益贫困。他们有的出卖旗地,有的破产后“赴乡乞食”。

       如写字洞乡小岭西周氏家族保存的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日立的《文约老帐》中记载:正蓝旗阿穆常阿佐领下,满洲书贤,因周志宽、周志方祖先有功,多赴勤劳,于康熙年间出冷口外小岭西开垦地土。开成意欲共庄头永享其利,无奈后此家业凋零,便将此地出卖与金姓。土地己无,欲留庄头,无有赡养,何以度命?故令其自种自吃,其子孙任其出旗入民。周姓二户大小人丁一概放出,永不追究。可见家业凋澪到何等程度。

       在青龙农村,至今一些满族家庭还保存着乾隆、嘉庆、道光及各代旗地买卖的白契文书。大部分契约上都写着“因皇差无出”、“度日艰难”等字样。购买旗地者,同时要过地过差,特别要承但“死活鸡差”的义务,加上遇有荒灾之年,使得许多中原满族人不得不离开原来居地,纷纷出口逃荒,另谋生路。原来圈地在关外定居的满族也有移居他乡的。如张杖子乡石氏先祖,是于乾隆三十六年由永平府卢龙县逃荒至此立庄的;马杖子马氏先祖是于嘉庆年间由山东逃荒至此定居的;河南村王氏是于光绪六年由永平府迁安县逃荒而来的。如此等等。

       乾隆二年,青龙分属临榆、抚宁、迁安三县管辖。当时做过一次人口调查,其中抚宁分四堡,青龙境内就有三堡,主要辖今隔河头、官场、大巫岚、双山子、平方子、安子岭、干树沟、曾杖子等乡镇。当时总人口为一万二千四百人,其中满族就有五千五百七十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如果加上当时属临榆县管辖的东部和属迁安县管辖的西部地区,满族人口将更多。

       三百多年来,由于满族和汉族及其它各少数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联姻结亲,繁衍生息,发展到今天,青龙已成为一个满族集居的县,分布在三百余个自然村里。他们为开发青龙,建设青龙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1987年《满族研究》第三期 有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