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是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一、上三旗 1、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镶黄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3、正白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二、下五旗 1、正红旗 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 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由蒙古族组成,在清朝属于自治部落。 2、镶红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3、镶白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4、正蓝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正蓝旗建于此时,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5、镶蓝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扩展资料 旗人是明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八旗打破了原来分裂的局面,使得努尔哈赤直接掌管八旗,当时的旗人拥有一定的地位。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造的满族社会制度。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合起来称为八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旗人 同义词 旗人一般指八旗子弟(八旗旗人及其后代) 八旗子弟泛指八旗人的后代,又称旗人。八旗子弟并非贵族,只是兵丁,八旗中官员子弟多为纨绔子弟。 八旗制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各旗当中因族源不同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满洲、蒙古、汉军同属一旗,旗色亦相同,八旗军人数最多时有27万人。[1]
目录定义“八旗子弟”最初指旗人,八旗制度终结后,多指旗人的后代。 组成八旗根据组成成员亦可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演变创建努尔哈赤随后发展壮大,以五牛录为一札栏厄真,五札栏厄真立一固山厄真,固山厄真左右设立美凌厄真。原来的旗帜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在这四种颜色的基础上设立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种旗帜,八旗便由此产生。 [3] 成立评说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到的“八旗子弟”,应该说是一个特定名称,它指的不是清兵入关前后的旗籍青年;也不是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变成了劳动人民的曾经有过旗籍的青年;也不是指具有旗籍的一切人。“旗人”之中,也有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人物。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现代作家老舍,就是正红旗人。他们“旗下人”的身份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他指的是清末那些凭借祖宗福荫,领着“月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沾染恶习,腐化沉沦的人物。 老舍先生因为是满族的旗人(不像曹雪芹那样是原属汉族而祖先进了满洲旗的旗人),因此,他对于满族旗人,对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是知之有素的。在他的《正红旗下》那篇自传体的文章中,曾对早年旗人生活作了绘声绘色、入木三分的揭露。这里我想引他的两段话,以窥见不少旗人沦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准随便离开本旗,随便出京;尽管可以去学手艺,可是难免受人家的轻视。他应该去当兵,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来越多,而骑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这种制度曾经扫南荡北,打下天下;这种制度可也逐渐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还有多少人终身失业。“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浮沉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是呀,以大姊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注:一种小鸟)。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决不考虑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头上碰个大包。……他们老爷儿俩都聪明、有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 这类人物去当什么“参领”“佐领”以至什么名义上更大的官儿,自然没有办法不把事情弄糟。” 旗色含义女真人当时分成五种颜色:红、黄、蓝、白、黑。当时的女真人将: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水,黑色代表铁。铁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四种颜色:红、黄、蓝、白。 称:女真人靠天吃饭,靠天种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发展。 所以用:红—代表日,黄—代表土,蓝—代表天,白—代表水。因此用红、黄、蓝、白依次对应日、地、天、水。 上三旗与八旗旗主们及左右两翼分设 ⑴进北京后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⑵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⑶左右两翼设置: 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 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驻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 (京旗)、(禁旅八旗) ⑴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⑵八旗军队位置按“五行阴阳”划分: 两黄旗驻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 两白旗驻扎东方,东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两红旗驻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两蓝旗驻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 东西南北,金木水火,黄白红蓝,一伸一抑、一张一合,顺其自然的天理现象和崇拜。 旗的区别⑴八旗中正、镶旗的读音: 八旗中有正、镶区别,也称“整”、“厢”旗。正,当整个、全部讲;镶,在原纯色基础上镶的边。 ⑵区别:正四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镶四旗龙首向左,龙腹内有三朵祥云。 ⑶旗的样式: ①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②八色龙旗,均做龙图,镶旗形成,只是加边后,中间面积小,龙形小些; ③龙与旗色配合:黄旗配蓝龙,白旗配蓝龙,红旗配黄龙,蓝旗配红龙; ④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建立演变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15年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清太宗皇太极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清太宗皇太极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清太宗皇太极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8×3=24旗,24旗×7500人/旗=18万人。 四级组织⑴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⑶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梅勒=5×1500人=7500人。 ⑷2梅勒=1固山=7500*2=15000人。 15000*8旗=120000人 这就是满族1644年入关时的人数 词条图册 我们都知道,清朝赖以崛起和占领天下的根本就是八旗制度。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率领尚处于奴隶部落时代的女真人崛起于关外东北之后,以女真部落为根基建立的八旗制度,迅速席卷东北地区,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死后,其继任者皇太极更是将八旗制度发扬光大,又增设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进一步扩充了八旗势力,并为清朝最终入关占领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那么,八旗制度究竟是什么呢?努尔哈赤最先创立的八旗,其实并没有8个旗,而是4个旗,分别为正红旗、正白旗、正黄旗和正蓝旗。 随着他的东征西讨,不断征服其他女真部落,实力不断扩张的努尔哈赤又将新增的女真人编为了新的4个旗,分别为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和镶黄旗,合计起来一共为8个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
但是,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八旗内部依然是有上下等级之分的。而这八旗等级的区分,则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那么,这样的区分又是从何而来呢? 努尔哈赤时期,是八旗的草创阶段,根据努尔哈赤的设想,其实八旗就相当于8个大的女真部落,这些八旗的旗主对于统领下的各旗拥有巨大的权力,旗丁之于八旗旗主,更具有人身依附的关系。 而作为总旗主和最大的奴隶主,努尔哈赤统领了实力最为雄厚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显然,虽然十分仇视汉人,但是受汉人文化的影响,女真八旗内部依然视黄色为尊贵颜色。作为汗王的努尔哈赤,因此统领了正黄旗和镶黄旗。
努尔哈赤在其人生末年,将其统领的两黄旗分给了他最受宠的三个小儿子,也就是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皇太极继位之后,随即对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进行了置换。 但是,这种置换并没有形成多大的波澜,因为作为汗王的皇太极,统领两黄旗本身就约定俗成,再加上两旗置换之时只换旗帜并没有换人。因此,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原来统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旗色换为了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他并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此时的局面对于皇太极却是极为不利的,努尔哈赤留下的后金政权几乎内外交困,尤其是四大贝勒南面而坐,其他三大贝勒与皇太极的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自然令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的皇太极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开始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实力和势力。
他先是废除了四大贝勒轮值机务之制,使得三大贝勒的权利受到严重削弱,其次,他又借口阿敏的十六大罪,将其削去了旗主和大贝勒之职,禁锢在高墙之内,原由阿敏统领的正蓝旗旗主则由其弟济尔哈朗担任。 随后,对于三贝勒莽古尔泰,皇太极借口其拔刀欲犯上、对大汗大不敬之罪,削去了其大贝勒的名号。遭受重大打击的莽古尔泰于天聪6年12月“暴卒”。 在莽古尔泰去世后不久,有人告发莽古尔泰生前有不轨之举,皇太极借此机会将莽古尔泰和继任者德格类等人,以谋逆罪削除爵位,并将正蓝旗收归于公。
而所谓的公,当然是指担任大汗的皇太极所有。从此,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由皇帝皇太极直接统领。这三旗也跟皇帝的亲兵无异。而其他五旗则仍由相应的旗主统领,也因此,他们被称为下五旗,很显然,由皇帝直接统领的上旗级不但待遇更好、地位更高,也更受到皇帝的信任。 不过,在皇太极死后,上三旗再次发生了变化。皇太极去世之后,他的长子豪格并未继任皇帝之位,反而是由6岁的福临渔翁得利。不过,真正掌权的确是多尔衮。 掌权之后,为了打压豪格,多尔衮将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了下五旗,而自己所直接统帅的正白旗升入了上三旗。因此,名义上由皇帝统领的上三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
多尔衮病逝之后,终于掌握大权的顺治皇帝并未对这上三旗作为调整,从此之后,清朝皇帝直接统领的上三旗稳定下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作为上三旗,两红旗、两蓝旗、镶白旗作为下五旗,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满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下五旗居上三旗之后。由皇帝亲领的三旗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的五旗为“下五旗”。清朝入关前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入关后顺治皇帝凭借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力量,掌握正白旗,拨出正蓝旗,下五旗调整为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
目录相关信息详细介绍正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 镶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珍妃(光绪帝的宠妃) * 镶白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 正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 镶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
|
来自: yiyidaodao >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