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古八景—东湖八景

 姚雨yaoyu 2013-08-14

 宜昌古八景—东湖八景 

    据同治《宜昌府志》和《东湖县志》记载,宜昌古八景一般是指宜昌市夷陵区的东湖八景,他们是:东山图画、西陵形胜、赤矶钓艇、黄牛棹歌、三游雨霁、五陇烟收、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作为宜昌八大景观,曾令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时光变迁,而今的“宜昌八景”或辉煌,或没落,或已不复存在。

    宜昌市历史悠久,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今夷陵区)、兴山、巴东(今属恩施州)、长阳、长乐(今五峰县)5县及归州(今秭归县)、鹤峰(今属恩施州)2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4县属荆州府。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宜昌领东湖(今夷陵区)、兴山、巴东(今属恩施州)、长阳、长乐(今五峰县)5县及归州(今秭归县)、鹤峰(今属恩施州)2州 这些地方山水形胜、源远流长,各有八景遐迩闻名、古今传诵。  

 

一、东山图画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东山,位于宜昌古城之东部,海拔高度仅127.8米,但其山峦起伏,连绵蜿蜒数十里,恰与奔腾不息的长江一动一静,婉若水、陆两条巨龙,千百年来呵护着古城宜昌。历代地方高官和文人墨客,站在东山之巅,眼帘中松柏翠绿、绿萝溪溪流潺潺,东湖、南湖与长江水波相映成辉,故有“东山图画”之辞,为清“夷陵八景”之一。

    东山上曾有慈云寺、东山寺、东山草堂等名胜古迹。东山寺始建于唐朝,它是宜昌早年的一座文化地标建筑。唐代之所以要修建东山寺,是因为作为古镇郡城的宜昌之东,山势蜿蜒低矮,而不及江对面的葛道山(即磨基山),则有“主不敌客”之势。根据风水先生的意见,须在东山之巅建一超越江南诸山的寺院,强化主山气势。否则。难以褐福西陵,此“则寺之所由来也”。

    东山寺建成之后,州府拨地43亩,有许多知名僧人供养侍奉,旦夕育经祈祷,裼福西陵。东山寺吸引了四方仙客骚人慕名来游,常年香火不断,栖迟瞻仰,热闹非凡。仅从可查询的史料看来,北宋的欧阳修、南宋的陆游和明代的雷思霈等人均是榜上有名。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期间留下了大量吟咏夷陵山水诗文,其中不少诗句是与东山、东山寺有关。

    因东山寺、古白龙神井、绿萝溪、竹林腊梅等构成如诗如画之景,曾引得陆游、欧阳修等众多文人吟咏。始建于唐代的东山寺在东山之巅,现烈士陵园偏南,即现湖心亭北,与古白龙神井隔塘相望。寺内有揽胜楼、东山草堂、铁因庵。与江南葛道山(现磨基山)对峙。登揽胜楼,可遥望江流东去、俯看黛瓦街市,犹如图画之中,寺毁于抗战中;又从城中望东山,暮鼓晨钟,竹木苍翠;东山日出之时为景物最美,旧宜昌县府衙门门额上刻有“东山旭日”,为宜昌旧八景之首。


二、西陵形胜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又名:西塞晚霞。西塞即西陵山庙(现复建成嫘祖庙),原为前后坪的分水岭,住有道士,毁于抗战中。

    西陵山,泛指从营盘岗至天灯包之间的山头,位于宜昌城区西北部、南津关之东南、长江与黄柏河之间,海拔105.7米,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当地群众把这座山头称作西陵山。

    早在宋代,西陵山被列为峡州(即宜昌)八处古迹之首。据传,明代曾在此山兴建西陵山庙,每逢农历三月十五(相传这天是嫘祖的生日)举行庙会祭祀嫘祖,世代延续。 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毁于战乱。又据《宜昌府志》、《东湖县志》记载:“西陵山在社林铺,县西北十五里,蜀江之险始此”,《宜昌府志》中还有“西陵山在社林铺前后坪”的记载。由此可知,西陵山庙当建于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以前。据传,清朝光绪末年,西陵山庙曾经四川张道人扩建,建有灵官殿、正殿等大小房舍十余间,山门正对宜昌古城,其上石匾刻有“西陵山”三个大字,为当时宜昌著名的寺庙之一。宜昌沦陷期间,西陵山庙被日本侵略军炸为废墟。1949年宜昌解放后,西陵山庙遗址处被辟为农田。1993年2月,为纪念嫘祖这位中华炎黄子孙的伟大母亲,又在西陵山庙旧址重建嫘祖庙,建筑面积1217.27平方米,庙高26.53米,共四层,多层重檐,棱角刺天,24组风铃悬挂翘角,随风飘动,传响天外。

    登上西陵山顶,远眺西陵峡口,群山连绵起伏,愈远愈高。而脚下的山头,海拔不过百余米,果真是“高山至此而陵”。山下奔流而去的长江被葛洲坝工程拦腰截断,大坝上的宏伟建筑历历在目。山脚下的前坪和后坪,在葛洲坝工程1981年蓄水以后已被淹没,形成人工湖泊。西陵山与湖泊碧波映衬,更显得山清水秀。

 

三、赤矶钓艇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原在葛洲坝与西坝之间(又有称现西坝三江口),有巨形红色矶石露于江心,故名赤矶。向为渔舟泊于此,百年前被洪流冲消。

    葛洲坝位于宜昌市区西北部,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略呈梭子形,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面积约0.6平方公里。其北端石矶正对西陵峡口,东隔二江与西坝相望,葛洲坝北抵镇境山,南接江南狮子包。葛洲坝距三峡大坝38公里。

    据《东湖县志》记载:“葛洲坝在现西北八里滨大江内连西塞”(今西坝)。葛洲坝历史悠久,据传,洲头二江边,施工中曾挖出一棵古树,经鉴定距今已有六千多年。据《东湖县志》载:三国东吴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吴西陵都督步隲曾在洲上筑步隲城;凤凰元年(272年),其子步阐继为西陵都督,据此城降晋,故又名步阐城。距今已有1700多年。

    “葛洲”一名的来由,其说有二:一说洲上原多郭、邹二姓,故名郭邹坝,后逐渐演变为葛洲坝;另民间传说古代有两位勇士,化为青、白二龙在川江上运木材,帮助修建东山寺,不料在峡口遇上水妖,发生一场恶战,使船在沙洲上搁浅,故名“搁洲”。后来,因“搁洲”与“葛洲”谐音,遂称为葛洲坝。

    民间另有“长链锁金船”之说。据传,葛洲坝本是一条金船。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去,都不得而知。当这只金船顺流而下,刚刚流出西陵峡口,正好被开江治水的禹王看见了,他站立山头用手一指,水底顿时出现一条金链,一头飞去拴住了金船,另一头便饶在岸边的木桩上。从此,这只金船便被系在江心,汹涌的波涛也不能把它卷走。

    又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这木桩竟渐渐转青生出枝叶,又长成了一棵又粗又大的青檀树,撑开巨大的绿伞,为行人遮阴挡雨,而那水底长链则化成了大小相连、很长很长的一大串礁石。因为那堆大礁石有斑烂的花纹,很象一只卧虎,遂得名老虎礁。金船呢,它变成了一座宝岛,正对着雄伟的西陵峡,日夜闪着金色的光彩。后来,就有了“长链锁金船”之说。

    1970年12月30日,举世瞩目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葛洲坝被全部挖除,仅留下“葛洲坝”地名。为纪念毛主席1958年3月30日视察长江三峡,这个宏伟又名三三○工程。葛洲坝工程与三峡工程相比规模虽小些,但要比三峡工程复杂。工程上马两年后,暴露出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而被迫停工。1972年1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葛洲坝工程会议,决定成立由林一山为主任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林一山提出的方案终于将困境中的葛洲坝工程引向成功。1974年10月主体工程施工, 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1986年6月第一台17千瓦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是我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拦河大坝,是长江三峡工程的实验坝。

    西坝豆芽湾在宜昌曾经十分有名。早些年,人们在街上只要看到水灵肥嫩的豆芽,就说是西坝豆芽湾的。西坝豆芽湾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声,据说远与汉昭烈帝刘备有关呢。

    话说关云长被东吴孙权杀害之后,急于复仇的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亲率数十万大军从四川飞奔而来,东征孙吴。

    蜀军出川后,连战皆捷,兵临吴境宜都界口,蜀军士气旺盛,势如破竹,先后击破李异、刘阿等。吴将孙恒困于夷陵城中。是时,西坝上围城蜀军少说也有万余。自古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成千上万的将士屯聚于此,粮草虽然不愁,可是要吃菜呀!蔬菜供应一时成为蜀军中十分头痛的事。

    一天,刘备巡视营垒,只见有几个挑担担儿的人躲避不迭,便派人找来盘问。原来这是西坝上几个做豆芽生意的人。刘备一听说他们是卖豆芽菜的,笑曰:“此乃利军利民之事,汝等何不广而为之,以济吾军焉。”

    于是,这几个农民回家便邀约左邻右舍大干起豆芽生意来了。大军在此一驻数月,不少人竟因此而发了财。从此,这里的农民便长期以种豆芽贩豆芽为业,延续千百年之久。豆芽湾也因此而出了名。

 

四、黄牛棹歌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夷陵西境的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西陵峡中的险峻地带。郦道元曾经在《水经注》中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这一地带山势险峻,河道曲回,水流湍急,礁险漩翻,行如登天的情景。

    黄陵庙在黄牛岩山麓,古称黄牛庙、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是长江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庙在本市上游九十里的江南岸,高岩之上一大片石形,状似躬耕农夫赶牛扶犁,故名黄牛岩。黄牛岩在西陵峡中,帆棹浆橹,上下唱号子,名曰棹歌。古人唱云: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现黄陵庙依然屹立在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长江南岸黄牛岩下,矗立于波澜壮阔的长江江边。属湖北省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

 

五、三游雨霁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宜昌市三游洞位于城区西北7公里处,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三游洞早在1956年就被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宜昌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风景区。

    三游洞是长江三峡西陵峡的起始点,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石灰岩溶洞山洞。坐落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长江西陵峡口,依傍于“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的下牢溪畔,它的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5亿至6亿年。在闻名遐迩的葛洲坝工程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这两座坝之间海拔170多米,洞深30余米,洞室宏敞,高约9米。入洞约15米处,有两根巨大乳石自洞顶垂下,恰如门楹一般,把此洞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明敞,后室幽秘,各有其趣。洞内还有一个耳洞,它仅容一人扶壁贴身、弯腰曲腿而行。出此耳洞,即可一眺万里长江的壮丽景色。洞壁高低起伏,奇异多姿,或如云飘水泻,或如蛇舞兽奔,变化万端,难以名状。游客感悟三游洞用耳朵听比用眼睛看更有韵味。洞内外的石壁上,名人题刻甚多,它们都是重要文物,此外,明重刻《三游洞序》石碑弥足珍贵。

    三游洞的由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王朝平息“淮西叛乱”不久,白居易、白行简与元稹在各自奔赴新任驻所的途中,于三月十日夜偶然相遇于夷陵(今宜昌市),共叙离别之情,往返相送,他们攀悬崖、登峭壁,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和两崖相廞间,发现一个奇洞。他们探访奇洞,始游奇洞,命名奇洞为“三游洞”。三人在洞中各赋二十韵古调诗一首,由白居易作序,称《三游洞序》,一并书于石壁,以兹纪念,亦供后来者登临共赏。所以当地称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白居易、白行简与元稹三人的游览,由于这篇序和他们的诗,使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的这个崖间山洞成了名胜古迹,诗题“三游洞”,也成了这个洞的名称。之后,宋嘉祐元年(1056年)冬天,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从故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县)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途经夷陵来洞中游玩,并各有《三游洞诗》一首,刻在洞壁上,史称为“后三游”。

 

六、五陇烟收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五龙山,又名五陇山。位于宜昌长江南岸,与天然塔隔江想望。因五峰连峙,蜿蜒如游龙奔江,故名。山下有五龙溪。据《东湖县志》载:“期间,清流潺潺,村落参差,林木荫翳,凌晨薄暮,岚雾扑地,莫识津涯。迨清风科徐起,微烟缥缈。独袅晴空,碧峰洗扫如黛,春华疏密,秋色丹黄,风景如画。”

    此山与天然塔相对的江中有一江心坝,雾景如烟,故名烟收坝,它随江水的涨落而沉浮,江水涨高坝就被淹,俗称淹子坝,也称胭脂坝。五龙山与烟收坝的江景在古代就被称为“五龙烟收”,清代列为东湖八景之一。

 

 

七、雅台明月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公元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出生于官宦之家,璞父郭瑗为建平郡太守。郭璞深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自幼苦读经书,研究古文奇字,而且妙通阴阳算历、天文、卜筮诸学,特别擅长诗赋,人称郭璞词赋为东晋之冠。郭璞于元康七年(297年)携妻带儿,来到三峡中晋属的建平郡郡治巫山,看望在此任太守的父亲。并选择夷陵定居。尔雅台是郭璞著书立说的地方,北宋以来,人们钦佩郭璞,民间又称郭雅台。

    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载:“尔雅台,在城西北隅锁堂街。”即城区北左门与镇川门之间,(今沿江大道东侧西陵一路下段的三峡建行大门处)。郭璞定居夷陵,专心为古书《尔雅》作注释。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大约在太兴二年(319年),郭璞惜别夷陵山水和父老乡亲,东下建邺(今南京)。后来,镇东大将军王敦爱其才,通过其堂弟王导把郭璞调到武昌(今鄂州市),任记室参军。太宁二年(324年),因直言而惹怒了王敦,一代文豪奇才郭璞竟被杀于荒野,陨年49岁。平定王敦之乱后,郭璞被追赠为弘农(古县名,今河南灵宝北)太守。后郭璞之子郭骜任临贺太守时,才得将其父改葬。

    郭璞其人其事,自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唐贞观年间编撰的《晋史》,其中“卷七十二,列传四十二”都是写郭璞的,详细记述了郭璞生平及其业绩,因而郭璞名扬海内外。夷陵是郭璞的第二故乡,为缅怀故乡贤人,夷陵百姓在城之北隅筑台,取名“尔雅台”,供奉郭璞神位,岁岁祭祀。并在台内凿了一口半圆形小池,取名“明月池”,寓郭璞生前在此注《尔雅》时洗墨之池。 “雅台明月”成为“夷陵古八景”之一。

    历代过往夷陵的文人墨客,名人志士乃至寒士布衣,仰慕郭璞的丰功伟绩,均到“尔雅台”游览、凭吊。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篇章,乾道元年(1165年)7月,王十朋调任夔州知府,途经夷陵,写下《尔雅台》诗:“隐迹江山郭景纯,学兼儒技术通神。虫鱼草木归笺注,何害其为磊落人。”

    “尔雅台”由于年代久远,其间废而复,复而废,又废而又复,至宋代尔雅台仍然屹立于夷陵城内之北隅。北宋年间,“东坡居蜀,往来峡中,曾同山谷(黄庭坚字号)学书于此”,说明此时尔雅台及其附属建筑仍然是完好的。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10月,大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通判,路过夷陵,他在《入蜀记》中写道:“遍历尔雅台锦障亭,亭前海棠二本,亦百年物。”也说明这时尔雅台安然无恙。但到了明代“尔雅台”曾荒废。明洪武年间国子博士詹同入峡,拜望尔雅台,并作《尔雅明月二台》诗一首,诗曰:“尔雅台前草木疏,明月台前月影孤。试问当年著书者,二台留得此间无。”感叹尔雅台的沧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东湖知县林有席一到任即倡修尔雅台,以培养人才,至此尔雅台一直成为鄂西教书育人的场所。咸丰九年(1859年),新任东湖知县刘浚鉴于尔雅台年久“颓废略尽”,便召集邑绅商议,募资重建课士。经过一段时间营造,新台终于建成,并命名为“尔雅书院”。尔雅书院与墨池书院、六一书院并列为宜昌的三大书院。

 

八、灵洞仙湫

宜昌古八景鈥敹八景

 

    石门洞,俗称龙王洞,又名灵洞。位于点军联棚乡干溪村。石门座落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四周群峰丛青,林木苍翠。洞口在山下岩壁间,分三层,旧有两石下垂如门,故称石门。洞内大自然神奇造化,自然作品随处可见。洞中建有庙宇,内有龙潭,传说水深千尺,龙王居潭底龙宫,统领水族,兴云布雨。每遇天旱,官民头戴柳枝,脚穿草鞋,手执神香前往灵洞求雨。

    相传在宋代就有人在该洞修建建筑物,道教始祖张三丰在这里修练过,还留下了手书真迹;在明朝洪武八年,久旱不雨,一些庶民用龙王洞的水求雨,很灵验。在得到朱元璋皇帝的“御赐灵济”的美名,在石门洞从此开始大量修庙宇,香客不断。以后600余年,石门洞成为万民朝拜,有求必灵的“灵洞”。可惜在文革中,文物被毁,直到1995年石门洞重建。目前是宜昌市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景点。

 

宜昌各县古有八景

  东湖八景: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古名月、灵动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艇、黄牛棹歌;
  鹤峰八景:八峰耸翠、紫烟辉霞、龙潭古渡、印石成基、龙期夜月、果老仙洞、莲石砥柱、天泉保障;
  长乐八景:松岭涛声、城河水韵、石鱼呈瑞、纱帽晴光、隍庙晓钟、书院夕照、西山云景、南坡烟雨;
  长阳八景:龙门春水、凤台秋月、东峰樵隐、西沙古渡、鳖渚渔歌、军岭晴云、泉水春耕、杨溪夜读。
  兴山八景:屈洞含烟、妃台晓月、珠潭秋月、仙女春云、双戟摩空、五峰列指、橘林驯鹿、扇岭猿啼;
  巴东八景:巴山夜雨、村市晓钟、鹿洞春色、牛口滩声、壤西草堂、风火水塔、莱柏甘棠、石称横江;
  归州八景:牛角朝云、楚台暮雨、鸡笼返照、冢树连枝、野渡横舟、秋涛洋月、九龙戏珠、三洞参佛。
  注:①长乐还有城外八景。其内容是:螯洲火树、湾潭秋月、鱼关晚唱、石柱排云、壶瓶滴翠、石桥天生、白溢水晴岚、菩提霁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