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卫国 肝病治法荟萃解疑

 学中医书馆 2013-08-15

 杭白芍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桑寄生30克,香附12克,乌药12克,合欢皮12克,郁金15克,益智仁(制)12克,吐丝子30克,佛手片12克。桑枝(酒制)12克。泽兰15克,枳壳6克。

前言

前贤有云:“风为百病之长,肝乃五脏之贼”。因为肝脏在天应风,在季节应春天,五行属木,乃藏血之脏,魂居之所,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调畅情志;肝经脉为足厥阴经,绕阴器,抵少腹,布胸胁,达巅顶。冲脉为血海,与肝经相通。任脉主胞胎,属肝经调节。肝主筋;其华在爪,爪甲为血之余;膝关节为筋会聚之所。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与五脏关系密切:肝木可以生心火,肾水可以滋肝木。肝须脾土培之,肺金制之。肝胆互为表里,位居中焦,肝主左升,肺主右降,共同调节一身之气机。因此,一旦肝脏病变,必然会导致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经络,五官,七窍,七情,气血津液等失调,加之与六淫外邪呼应,使机体病变更加复杂。因此,抓住肝脏病理,生理环节进行研究,制定一系列治疗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肝脏的几种治疗方法以述管窥之见。

一:舒肝法:用于肝脏本身无有病变,其他脏器病变(如脾胃病),预防性应用药物,使肝脏处于舒张,

条达的状态。能更好的发挥其生理功能。药用;麦苗,谷麦芽,柳稍,柴胡(微量3克以内)。

二:疏肝法:肝脏已经处于病理状态,出现了功能障碍包括肝气不舒,疏泄失职,肝失条达和畅之性。表现在情志方面异常;肝经循行部位出现胀闷,疼痛;脾胃消化功能障碍。男性病,妇科月经失调。药用:醋柴胡{小量3—6克},醋香附,枳壳,香橼,佛手,绿萼梅,凌霄花,茵陈嫩苗《小剂量》.。

三:升肝法:肝在五脏系统属春,位在东方,主生发阳气,肝主左升,肺主右降,共同调节人体气机升降。故《内经》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可见,肝升则阳生,阳长。同时,肝升有赖于肺降。脾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因此肝气不升,可以见到肺气不降,脾不升清的病理表现。具体如下:

1:肝气不升:头晕,目不欲睁,巅顶闷痛,肢体末端发凉/麻木,但欲寐。阳痿。筋萎

肢体麻痹等。药用:黄芪,桂枝尖,柳树稍,桃枝尖,杏树嫩枝,羌活。

2:肝郁肺壅:咳嗽,喘促,便秘,癃闭,应用杏仁,瓜蒌,大黄,紫苑等药肃降肺气的同时,应适当配

合升发肝气的药物:桔梗,柴胡,茵陈嫩苗 。

3:脾气不升:清气不升,阴精失摄。表现为头晕,头胀沉困,四肢困重,白带量多,质稀。大便溏泻。

用药:醋柴胡,升麻,葛根,防风,荷叶,霍香,白芷,羌活。

总之,升肝法多用风药,具有驱风,胜湿,散寒等功效。古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医认为肝在六气中与风相应。风能够体现自然界在春天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能够驱除冬季的阴霾,挥发多余的湿气。因此,中医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认为风药能够生发阳和稚气,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另外,还有一部分药是在初春生长,萌发如茵陈,麦苗,柳树,杏树,桃树的嫩枝,竹笋,剑草笋等;或者具有生发潜质的如谷芽,麦芽,豆芽等。虽然不是风药,也具有升发肝气的特点。

四:散肝法:《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主疏泄,主筋,又主藏血。因此,散肝法除了散

肝气以外,还要散肝血,散肝筋。多见于风寒入侵肝经,出现肝气郁滞,肝血淤阻,肝筋拘缩的症候。药用:细辛,桂枝,薄荷,伸筋草,桑枝,苏木,吴朱芋,川芎,赤芍。散肝法用辛散温通之药,乃治标寒之法。温肝法用酸温辛热补阳药,乃治本之术。

五:调肝法:肝位中焦,与胆相表里,乃将军之官,与五脏关系密切。金克木,木克土,木生火,水生木,因此调肝法重在调理肝与心肺脾肾的关系。具体如下:

1:肝肺不调:

(1):肝左升,肺右降。气机失调治疗参见升肝法之肝郁肺壅治法。

(2):木火刑金:肝火旺,上灼肺金,出现咳嗽,咯血,胸胁胀痛。------清金泻木---药用:青黛,桑白皮,知母,贝母,白芍。

(3)肝络不和:肝肺气机失调,殃及肝经血分,血淤肝络,胁下胀痛,名曰肝着---药用:旋复花,桃仁,茜草,葱管,元胡等。

2;肝脾不和:肝失疏泄,横克脾土,脾失建运。表现:胸胁胀闷,纳呆,腹胀---药用:薄荷,柴胡,枳壳,白术,茯苓,甘草。

六:柔肝法:使肝脏柔和。肝藏血,体阴而用阳。只有肝体柔和,肝用才能正常发挥效能。因此,柔肝法应该滋肝阴,养肝血。所谓柔,使人联想到“柔若无骨,柔情似水”,而骨和水都于肾相关。并且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因此,滋水涵木即为柔肝法的代表。这就理解了为什么柔肝药物大都能补肾。代表药物:当归,何首乌,枸杞,熟地黄,白芍药。

七:泄肝法:泄,有疏泄,开泄,发泄之意。能够使郁结透达于外。因此,泄肝法是能够使肝火,肝郁透达于外,或透达于上的一种方法。因为肝调畅一身之气机,肝又为藏血之脏,因此,泄肝又有泄肝经气分之火/泄肝经血分之热区别。肝胆互为表里,因此,泄胆火也能够泄肝火。代表药物:薄荷,蝉衣,菊花,白蒺藜《凡带刺者皆可以透邪外达》,柴胡,银柴胡,青蒿,丹皮,赤芍,白薇。

八:泻肝法:泻,有倾泻之意。其治疗趋向是向下。与泄肝向外,向上的趋向不同。泻肝法也分泻肝经气分,血分之邪两方面。又因为肝经抵少腹,绕阴器。因此,泻肝大都通过二便使邪气下行作为出路。代表药物:龙胆草,芦荟,青黛,茵陈《久放者佳,须大剂量》栀子,酒大黄,川楝子,犀角《水牛角代替》,

九:清肝法:清,有清醒,清亮旨意。因为肝胆互为表里之脏,感邪后互相影响。胆为奇恒之府,中精之脏,主决断。如果湿热蕴结中焦,由胆及肝,肝胆湿热,发为黄疸因为胆经为足少阳,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而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湿热由胆---三焦----心包发展,湿热蒙蔽心包,出现神志不清,神昏谵语,或嗜睡难醒,或面无表情,无欲貌,或扑翼样震颤等症状。此时应清利肝胆湿热,清畅三焦气机 ,清透心包郁火。经验药物:羚羊角,水牛角,栀子,薄荷,郁金,琥铂,莲子芯,白薇,秦艽,胡黄连,鸡骨草,半枝莲,重楼,苦参等。

十:抑肝法:抑,有压抑,抑制之意。五行之中,金克木,故抑肝法又称“佐金抑木”。临床上多见于肺

金虚弱,不能克制肝木,肝气疏泄过度,横逆无制,反而横侮肺金,同时横克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抑肝法有两种:一种为佐金抑木,经验用药:桑叶,桑白皮,旋复花,川贝,白芍药。另一种为扶土抑木:经验药物:白术,防风{顾名思义有预防肝盛生风之意},陈皮,土茯苓。

十一:平肝法:平,有平息,平定,平衡旨意。因为肝体阴而用阳,只有阴血充盈,阴阳相恋,肝阳不至于亢盛无度。反之,肝阴血亏虚,或肾阴不足,导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临床出现头晕,目眩,耳鸣,面目红赤,头痛,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经验用药:桑叶,菊花,天麻,钩藤,夏枯草,草决明。平肝法为治标之法,须配伍柔肝法以治本。

十二:潜肝法:潜,有潜藏,下行旨意。潜肝乃潜肝阳,熄肝风之谓。肝与风相应。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可以阳化风动,产生内风。除了肝阳上亢的症状以外,还出现晕晕欲扑倒,肢体振颤,肌肉瞬动,甚至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颈项僵直等肝风内动的症状。此时应该潜阳与熄风并举。经验用药:珍珠母,紫贝壳,玳瑁,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龟板,鳖甲,羚羊角等。 由于水族类生物大多潜行于海底,并且秉寒凉之性,得水气最厚,能滋水涵木,潜阳熄风,故潜肝药多选用贝类。又因为肝藏血,血动则风起,故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明训。牛膝,益母草,善于引血下行,故潜肝时多选用。

十三:镇肝法: 镇,有重坠,镇压,镇定之意。镇肝偏于镇肝逆,镇肝魂。肝阳上亢,或肝疏泄太过。引起胃气上逆,冲脉上逆,导致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鼻出血。又因为肝藏魂,心主神志。肝魂不藏,心神逆乱,可出现轻则失眠 ,烦躁;重则癫狂,谵语。经验用药:生龙骨,龙齿,代赭石,紫石英,寒水石,灵磁石,青蒙石。由于金石类药物质地重坠下沉,金能克木。故镇肝法多选用金石类药。肝病治法荟萃解疑

 十四:化肝法:化,有变化,化解,教化,消化,化裁旨意。化肝法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化肝郁:肝主东升,应春天,乃新陳代謝之开始;万物变化之肇端。肝失东升,少阳被遏,生机萧肃。临床上可以见到外有寒象,内有郁热,阴阳不和,寒热不定之证。其病机乃肝郁不升。此时应化肝之郁热,兼升肝气。经验用药:升肝气:柴胡,青蒿,桂枝尖。化肝热:黄芩,大黄,竹茹,丹皮,栀子,茵陈,龙胆草。即化肝郁熔升散,清泻为一炉。

2:化肝胃:肝胆主疏泄,脾胃主运化。木旺能疏土,土兴能扶木。肝郁妨脾升,胆淤碍胃降。化肝胃乃化解肝胆脾胃之间的升降失调矛盾。化肝与调肝有别,调肝着重调理肝脾,脾以升则健,脾气升清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肝脾气机不畅容易酿生痰湿。因此,调肝脾多用轻清芳化之品。而化肝胃着重于化解胆胃,胃以降则和。胃的和降有赖于胆气的和顺。胆胃不降容易酿生浊热。因此,化肝胃多用降气清热之药。如竹茹,枳实,半夏,川朴,槟榔,大黄,栀子,丹皮。

3:化肝毒:肝乃将军之官,秉保家卫国之职。诸邪犯境,肝脏首当其冲。如果毒邪强盛,机体难以抵抗,则邪毒容易稽溜肝脏,着而不去。临床上多数烈性传染病侵犯人体,几乎都有肝损害,就是这个道理。治疗着重化肝毒。经验用药:重楼,紫参,半枝莲,鸡骨草,土茯苓,苦参,虎杖,皂矾,贯众,白花蛇舌草,郁金,灵芝草,冬虫夏草。

4:化肝瘀:肝乃藏血之脏,各种原因导致肝失柔韧,活泼之性,引起气滞血瘀。瘀血阻络,血不归经,可以引起多种出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可以出现肌肤甲错,肝掌,蜘蛛痣,贫血等。此时治疗竟用活血,破血更伤阴血;单纯补血又助淤血。尊张锡纯化瘀生新之法。所谓化肝瘀,乃使肝经瘀血缓缓消化,慢慢融化。不用寒凉攻伐,以防血得寒则凝;也不用燥烈消导,以防血得热妄行。用三七活血不动血,止血不留瘀。其他药如:花蕊石,蒲黄,丹参,桃仁,红花。

5:化肝积:各种原因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日久波及血分,肝血瘀滞。加之内生邪气如食/痰/火/湿/虫/毒/等与气滞,血瘀胶结不解,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形成徵瘕,积聚,导致右胁下癖块。此时邪气壅盛,正气已亏,治疗法则应该化肝积,使邪气缓缓消散,正气慢慢恢复。而不应该强攻猛打,徒伤正气。经验用药:浙贝母,泽泻,青皮,枳实,槟榔片,乌药,赤芍药,三棱,莪术,牡蛎,海藻,昆布,威灵仙,天花粉,元参,神曲,山楂,酒大黄,郁金。化肝积乃标本兼治之法。而破肝法乃急则治标之法,须细分辨异同。

十五:敛肝法:肝五行配木,“木曰曲直”;肝藏血,主疏泄,体阴用阳;肝藏魂,相火内寄;肝胆乃表里之邻,雷火居胆;肝心乃母子之脏,君火位心;肝肾为子母之体,龙火藏肾;肺肝系制属之官,魄藏于肺。一旦肝阴血骤亏,或邪毒炽盛伤肝,导致肝阳气异常亢奋。治疗用平肝,抑肝,潜肝,镇肝或清肝,柔肝诸法用遍无效,发展到魂魄不藏,龙雷火动,阴阳将脱,甚至吐血,便血;冷汗淋漓渐到亡阴,亡阳之变。用敛肝法。分为以下几种:

1:敛肝魂:肝阴血亏{虚}耗{损},肝体失却荣养,相火妄动,不安本位,魂随之荡漾,心神不安,肾失封藏。失眠,多梦,易惊,烦躁,遗精,惊悸等症作矣。经验用药:煅龙骨,煅牡蛎,莲子芯{醋浸},莲子须,生酸枣仁,知母{酸枣仁汤用之},醋炒黄柏{坚阴泻相火}

2;敛肝阴:阴主润之。凡汗,津,唾,泪,尿液皆为阴所化。以上几种体液消耗过度,均能耗伤肝阴。由于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乃罢极之本,主筋,爪甲乃筋之余。肝阴耗损过度,可导致筋脉失润,拘挛转筋;目涩,口干舌燥等症。治以酸敛肝阴。故凡敛肝阴药多能生津止渴,敛汗,舒筋,润燥。经验用药:乌梅,木瓜,酸枣仁,五味子。

3:敛肝血:肝藏血,冲脉为血海。肝火内盛,热扰血室,上逆则为吐血,鼻血,齿龈出血,咯血;下迫则为便血,尿血,崩漏。所以敛肝血药多有滋阴,凉血之功,标本同治之效。经验用药:白芍药,阿胶,棕榈炭,藕节炭,蒲黄炭。

4:敛肝阳:肝虽为厥阴,但于少阳同位。以应春生之气,以达发陈之变。此处之肝阳指肝脏生生之阳气----乃初生之旭日,新发之少火----生生不息,周流全身。此处之“敛”乃是召集,聚敛之意。如果暴寒外袭,或阴寒内盛,或热病过用苦寒,导致肝阳耗损过度,阳气不能固守本位,无根之浮阳四散为患。因此,前贤有“少阳病多寒热往来,厥阴病多寒热胜复”之叹。能把四散,漂流的阳气召集在一起,非“乌梅”莫属。故仲圣乌梅丸用乌梅在大队温阳药中,即有此义。刘立宏《思考中医》中对此论述甚祥,直达堂奥,可参考。笔者认为,乌梅敛肝阳,乃从阴中求阳,颇得阴阳互根,异性相吸之妙。肉桂,医者只知其引火归元,导肾中龙火入海。笔者经验,肉桂醋浸能率雷火归于少阳之位,从而达敛肝阳之效。苏子降气汤中用肉桂,当归之意,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殊不知,肺气不降,除了肾阳虚龙火腾跃不能纳气之外,还有肝胆阳虚不能左升因素。肝胆阳虚,雷火不安本位,上迫肺金,肺失肃降,喘息作矣。

用苏子降肺,同时用当归滋肝体,以阴恋阳,从阴引阳;肉桂敛肝胆之阳,导雷火入海;补骨脂色黑入肾,温补肾阳,引龙火归元。此四味药,乃本方之精华所在。着眼于肺肾上下之间关系,同时更注重肺肝左右之间调节。扩展了治疗喘证的思维,使治疗更加立体化。从一元混屯(喘病治肺),到二维平面(喘病治肺肾),再到三维空间(喘病治肝肺)。五行中木数正好是三,八之数。笔者注重肝阳的调护,正象人们都喜欢春天一样。只有春风送暖,三阳开泰,才有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

5:敛肝气:此处肝气指肝脏东升之春气,包涵少阳生机,与肺脏肃降之秋气相应。东升西降,左升右降,共同调节一身之气机。而宗气,张锡纯称之为大气,乃脾胃之精气与自然界清气之和。源于中焦,宣发于上焦,灌心脉以行呼吸。宗气的宣发有赖于肝气的左升。一旦肝气大虚,无力左升,则宗气无以依托,可以出现肺气不降,大气下陷之证。临床上出现胸闷,喘息,气短,眩晕欲仆,摇摇欲坠等症。用泻肺降气,化痰平喘,活血化瘀,平肝潜阳诸法无效,急用敛肝气法:《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既是指肝气虚极,无力升发,摇摇欲脱之内风。经验用生黄芪大量60克以上,张锡纯配伍少量知母防止伤肺阴,着眼于肝肺,实乃至贵经验。笔者临床上以黄芪伍知母,或人参配伍五味子以防止肺气的耗散。汗出如油伴喘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者,配伍山芋肉30克以上以防止肝脱。敛肝气与补肝气不同。补肝气适用于肝气偏弱,无力升举病机,尚未至宗气下陷,元气将脱。仅用黄芪,人参之类升补即可。而敛肝气适用于肝气虚极,宗气下陷,肺气不降,元气将脱。此时,单纯应用黄芪,人参升补,极易导致肝虚不受补,反助肺气更加壅满。若单纯清泻肺实则更伤肝气。因此必须升补肝气为主,敛降肺气为辅。通过调节肝肺气机,使虚散之肝气归于正途。前贤在应用黄耆或人参时,结合不同病机,或配合知母清泻肺火,或伍以五味子敛降肺气,或佐以麦冬滋润肺燥。著名方剂升陷汤,生脉散即为此而设。

6:敛肝脱:前贤张锡纯认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临床上肝性脑病前期即可见到“扑翼样振颤”既是明证。肝病或其他疾病后期,肝气,肝阳大亏,肝阴,肝血耗损。肝阴阳虚极,不能互根,虚阳外越,疏泄过极。又因为肝肾之间“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相辅相成,肝虚过度疏泄,势必导致肾虚失去封藏之职。肾藏元阴,元阳。因此,元阴/元阳随之外脱。初期戴阳症,既则形成亡阴,亡阳之变。张锡纯治此证用补肝,敛肝为固脱治法,实乃临床上得来的宝贵经验。笔者恩师李士懋临床上善于应用山茱芋治疗脱证,继往开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笔者经验,脱证时治疗若用参,附----既使单纯亡阳,也必须配合使用猪胆汁,否则极易形成格药拒纳之势,使得参附不但不能回阳固脱,反而形成火上浇油之变,加重亡阴进程。这是因为汗为阴血所化,亡阳大汗,必然导致阴液耗损之故----故用参附救脱时多加用龙骨,牡蛎,山茱萸。而山茱萸,得木气最厚,味酸咸性温,具敛涩之性,入肝肾二经。既能够温补肝气之虚,又能够酸滋肝阴,敛辑肝虚之亢;还能够咸填肾精,固涩肾虚之滑脱。一药而暗合脱证病机,故张锡纯独具慧眼,治脱独钟情山茱萸。良有以也。

肝病治法荟萃解疑

 十六:破肝法::乃急则治标之法。破,有打倒,推翻之义。肝胆位居中焦,乃气血津液升降出入之枢纽。任何原因导致肝脏徵瘕积聚,迁延日久,盘踞中州,导致三焦交通阻塞,津液代谢障碍,水湿蓄积腹腔,甚至弥漫全身。临床上见到肚腹撑胀膨隆,腹皮青筋暴露,全身浮肿,二便不利,喘憋气短,不能平卧。 治疗急用破肝法。

1:破肝气:有形之积不能速化,无形之聚可以速破。多用于聚证初起,以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经验用药:青皮,槟榔片,大腹皮,乌药,沉香,莱菔子,白芥子。成方如五磨饮子。

2:破肝滞: 弥漫之水从小便而泻,集结之滞导大便而行。多用于积证已成,气血凝滞,水瘀互结之徵瘕,臌胀。经验用药:猪苓,赤茯苓,商陆,水红花子,牵牛子,亭苈子,大黄,元明粉,甘遂《外敷肚脐》,蟋蟀,蟾蜍皮《炙干研细末装胶囊服》。

十七:缓肝法:缓者,慢也。与急相对而言。《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张锡纯认为:“所谓肝苦急也者,乃气血忽然相并于肝中,致脏有急迫难缓之势,因之失其常司,。。。。。。故其治法,宜重用甘缓之药以缓其急”。重用甘草,连连煎服。

笔者认为,人体猝然感受暴戾之气,瘟疫之邪。或者误服毒药,或者吞毒自尽。均能侵犯肝脏,致使肝脏气血相并,急迫不宁。此时清肝,平肝,伐肝,徒伤肝气。应该应用甘缓之药物,厚脾胃,建中焦,助运化。所谓厚土扶木。味甘而性缓者,莫过于甘草,既能补益脾胃,又能解百毒,调和诸药。肝急用之,一能补肝,又能解毒,标本兼治。现代医学从甘草里面提取有效成分“甘草酸二胺,又名甘利欣”,治疗急性肝损伤,有很好的保肝,降酶,退黄疗效。

十八:搜肝法:搜,有搜索,搜寻,深入追查旨意。因为肝主筋,其应风;脾主肌肉,易生痰。临床上肝脾病变,风痰阻滞肝脾之络,出现急惊风,慢脾风病候,可见筋惕肉瞬,角弓反张,肢体振颤,四肢麻木,甚或双目上吊,口角流涎,昏扑不省人事。多用此法。选用白附子,蝉衣,防风,天麻,天虫,全虫,蜈蚣,地龙,土元,半夏,南星,穿山甲,威灵仙,鸡血藤,络石藤等。虫类药具有辛散走窜之能事,最能通经活络,息风止惊,故为首选;而风多夹痰,故化痰药为佐助;植物藤类最善于攀援缠爬,柔蔓纤质,与人类经络相似,故藤类药为引经报使。

十九:温肝法:温者,暖也。在天应旭日;在地应少火;在季应三春。肝虽为厥阴之脏,但是内寄相火,与足少阳胆相表里。温肝者,所以温胆也。肝之所以能东升,赖胆少阳冲和之阳气温煦。由于少阳胆府为一阳,稚阳,嫩阳,最容易受寒邪制约,压抑,蒙蔽,侵袭,伤害。失去温养五脏六腑之职(《内经》有“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论述,即说明了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胆府少阳之气的温煦)。因此,后世医家有“胆易常温”之说。胆温肝暖,春阳丽日,则万物发陈,生机盎然。反之,阴霾密布,冰封大地,风刀霜剑,则万物萧条肃杀。据此立温肝法。温肝重在补阳气治本为主。散肝强调散外寒治标为先。

肝有气血阴阳之分,在经,在络,在筋之别。故有以下之分:

温肝气:用于寒邪伤肝胆气分,疏泄功能失常。用药:黄芪,桂枝。

温肝阳:用于寒邪伤肝胆阳气,温煦功能失常。用药:肉桂,良姜,吴茱芋。

温肝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用于寒邪伤肝胆血分,血瘀不行。用药:乳香,苏木,没药,鹿含草。

温肝经:女子以血为用。肝藏血,冲脉为血海。妇女经期受寒,经脉不畅,致月经后期,经行腹痛。或男子寒疝,少腹寒痛。用温经法。药用:艾叶,小茴香,桂枝,川芎,香附,当归,炮姜。

温肝筋:肝经绕阴器,阴茎为宗筋所聚。男子房室后受寒,导致阴缩囊收,阳痿,四肢挛急,或四肢发凉。用温肝筋法。药用:乌药,沉香,吴茱萸,木瓜,枸杞,伸筋草仙茅,仙灵脾,鹿含草,牛膝,蚕砂。温肝筋法与散肝法有别。散肝法用于寒邪入侵肝之经络,多用辛热药物驱散外寒;而温肝筋法用于寒邪入侵肝之筋脉,多用辛润温通药物助阳外托寒邪。正如《内经》所云:“阳气者,精以养神,柔以养筋。”之谓。

综上所述,治肝法则名目繁多,令初学中医者无所适从。笔者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博采前贤王旭高,岳美中,张锡纯等论肝病治法,以及恩师李士懋治肝病经验。对临床上治肝法则条分缕析,分门别类,鉴别异同------简言之:舒肝,疏肝有生理,病理之别;泄肝,泻肝有上下趋势之异。温肝着重内温阳气;散肝重点外驱寒邪。潜肝多用水族介贝;镇肝常选金石重坠。抑肝从五行木金土相克相侮入手;平肝从阴阳失衡体用分离着眼。调肝脾常用于肝脾不升;化肝胃多适宜胆胃不降。敛肝有阴阳魂脱之辨;温肝有气血经筋之分。化肝有郁毒瘀积之论;破肝有气滞血瘀之别------其中化肝法,敛肝法多有创新,前人未见论及,使肝病治法更趋完善。君相龙雷火论,亦为自己心悟,更能适应临床所需。愿以管窥之见,萤火之光,与同道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