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节传统花草风俗

 沪学 2013-08-15
七夕节传统花草风俗
来源:巨像绿化 日期:2012-5-4 18:15:25 点击数:141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之夜,相传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人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夕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除此之外,七夕节亦有不少传统风俗,有不少还和花草植物有关:
    【采柏叶】
    柏叶,就是侧柏树的叶子,叶扁而侧生。性善,微温,能凉血、止血、去风、理湿、轻身、益气,使人增强抵抗寒暑的能力。可生肌,是治疗妇女崩漏和吐脉的重要药物。
    熬煎柏叶,取其汁来涂抹头发,可黑润发须。如果不生头发,将柏叶阴干研磨成末,以麻油和成糊状,涂抹于头上,即可生发。如果头发呈黄红色,可用生柏叶末一升,猪油一斤,和成药丸,弹子大小,洗发时,用布包裹药丸一颗,放在糖水中,待药丸化开后用以洗发,一个月之后,头发就会变得乌黑润泽。
    七夕时,妇女大多采摘柏叶桃枝,用以煎汤洗发。因夏季天气干燥,洗物易干,用它洗发就会清爽润滑,不垢不腻。黎明时候,旭日初照,凉风习习,采摘尤为便利。所以民间大多有七月七女子们采摘柏叶的盛大景象。 
    【折桃枝】
    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解虫毒,止腹痛,除疫疠,治黄疸,蚀疮杀虫。也用以洗发,可除污秽油腻。 
    【揉木槿】
    木槿,旧历五月方始开花。其皮根性甘平,能止血痢,治疗肠风,凉风解热,治疗疥癣。
    浙江的定海、开化、湖州等地的妇女,在七夕这天,大多在水中将木槿叶揉碎,滤取槿叶汁,用以洗发,俗名为“槿树条”。据说,用槿树条洗发可令头发长期保持光洁,而绝没有一点害处。而木槿叶的除垢功能,比肥皂等清洁用品还要好得多。
    【采野花】
    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为了表示祝贺,就称这一天为“牛生日”。山东禹城县,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于牛角之上,称为“贺牛生日”。直隶永平把这一天当做牛的生命日,用桂花挂在牛角上,并赏面饼给牧童。如此做法,无非是借此表示对牛郎的同情。
    【染指甲】
    吴地的风俗,七夕时,妇女捣取凤仙花汁,染无名指的指甲尖,把它称为红指甲。相传如果将红指甲保留到明春元旦,老人看到,能治眼睛昏花。武进地区七夕也有染指甲的习俗。山西临县的女子则在六月六日,采凤仙花染指甲。北平五月即取凤仙花瓣来染指甲,指甲染后,鲜红透骨,艳丽妖娆,很久才褪。
    【食巧果】
    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道:“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明代文学家何景明也有诗写道:“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门穿针。”七夕这一天大概没有什么是不寓意于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粉条做成花形的油炸食品。《北京岁华记》记载:“七夕宫中最重,市上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大概就是取合于巧夕的意思。
    江苏、上海一带,七月七这一天吃饺饵,用面裹馅油炸后食用,名叫“吃巧”。武进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传统习惯,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在吴地,七夕之前,市场上就已经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吃起来脆香可口。取名为“巧果”,就是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
    杭州的七夕风俗,要摆设时令水果,祭祀牵牛织女二星,也把水果称作“巧果”,有的还要给其配上鲜花。宋人孟元的《老东京梦华录》说七夕用油面糖蜜,做成笑靥儿,称之为“果实”,花样奇巧可爱。这些所谓的巧果,大概起源于宋代。
    另外,还有用面做饼的,称之为“巧饼”,流行于福建邵武地区。江西广昌则有巧水,山东荣城还有巧花。七夕这天,家家都必制做这种以“巧”为名的食物以应景,谚语也说七夕吃过巧花,能使人巧。种种命名,也都无非是寓意于巧罢了。
    【吃云面】
    七夕这天,因为要做巧果,因而凡是乡间,都要磨麦为粉,和面备用。山东沂州,七夕储存露水和面;堂邑县则于此日做云面,大概都是取巧云之意吧。
    【乞巧物】
    七夕特别注重巧慧,《琅嬛记》中记载:“七夕徐婕妤雕缕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极其精巧。”这种习俗沿袭到后世,就有各种精巧的玩具果品,供人娱乐,增加巧慧之思:
    摩喉罗:摩喉罗又叫磨喝乐,是用泥木雕塑而成的胖娃娃。穿着彩服,或者戎装。南宋时极其盛行。讲究的人,将其配以雕木彩装的栏座,或者用红纱碧笼,或者装饰以金珠牙翠,甚至还有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或者用金铸成,各护以五色缕金纱橱。宫中及官宦人家以至贫民百姓,都把摩喉罗当做时尚之物追求。清代北平,七夕则有摩诃罗巧神可以买到,泥塑人物,大小不等。江苏吴县所制的摩喉罗尤其著名。《方兴胜揽》中说:“平江府土人工于泥塑,所造摩喉罗,尤为精巧。”
    水上浮:以黄蜡铸成的凫雁水禽之类的东西。彩画金缕,可以浮在水上。
    谷板:在小板上覆土,然后种上谷种,让它生出谷苗,然后在上面放置小茅屋、花木等物,仿作田舍之家,还有小小的人物,都是村落的生态风情,仅次于现在的假山盆景了。
    花瓜:用瓜雕刻成各种花样。十分精巧。
    果食:用油面、糖蜜做成的“笑靥儿”等花样,奇巧异常,比如捺香、方胜之类。宋朝时候,在开封买一斤果食的,其中一定有一对披着甲胄的武将。如门神的塑像,称之为果食将军。
    种生:就是把绿豆、小豆、小麦放到瓷器内,用水浸泡,待其生芽数寸,便放置在红蓝彩锦上。
    双头莲:取未开的莲花,或者剪彩锦制成。
    连理花:就是异枝合开之花,或用真花配合而成,或用彩锦制作,或者用绫锻制作都可。
    化生:以蜡做成婴儿形状,将其浮在水中并可玩耍。是妇女求子的吉祥之物。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水拍银盘弄化生”说的就是这种玩具。
    泥美人:又名暮和乐,高约一尺,取年轻夫妇晚上和美快乐之意,山西朔州七夕乞巧,必做泥美人,没有泥美人则女孩子就会不高兴。
    以上种种果品玩具,都含有提倡种植,鼓励生育,增进伉俪间情爱之意。以这些器物做陈设,颇能引发独具匠心的巧思,增加工艺上的智慧。
    【点荷灯】
    湖北彝陵,七夕时家家树点荷灯。取完整阔大的荷叶,上面插上蒲烛,再往蒲烛内灌满油脂,点燃后,置于竿头,树在门外。相传秦国的白起想要夜烧彝陵,却看到灯火一片,就停止了行动,后来就流传成为点荷灯的故事。
    旧时北平也有莲花灯,用纸做莲花瓣攒制而成。也有卖带梗荷叶的,说是荷叶灯。七月十五中元节晚上,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各自举着莲花荷叶灯,绕巷而走,高声唱道:“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日扔。”
    七夕之时,荷花已经开放,用各种荷叶形的灯烛,在庭院中燃点,以作乞巧的点缀,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趣的方法。
    【赛巧芽】
    七夕所有的人事活动,大都偏重于男孩女孩,用以符合牛郎织女故事的主题。因此,儿童也有赛巧芽的活动。
    在赛事活动之前,七月一日早晨,趁朝曦未出时,小孩子各取盂一只,里面放上少许细沙和麦种,这叫做“生巧芽”。人们根据生的麦芽好坏,来断定小孩子的巧拙,因此小孩对于自己的巧芽,非常看重。白天用清水浇灌,晚上置放在露天之中,尽心侍弄,大有宋人悯苗的样子。
    等到七夕,麦芽已经渐渐长高,就从盂中将麦芽取出。如果麦芽根须长而繁密,就巧立花名,说是佛手金钱,是富贵不断头。如果根须短而稀疏,或者被水浸烂,不太雅观,就说小孩子愚笨不堪。然后将巧芽的嫩芽剪下,和糖包在面粉里,将其叫做“月牙”。男孩的“月芽”做成圆月形,女孩的做成半月形。晚上煮熟后,对着月亮吃。
    《钦定日下旧闻考》引用《燕石集》说,“燕京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五生盆'”。山西的《赵城志》载:“七月七日,童子侵谷于盆,使生萌蘖,及旬,取为水角,裹笔头于内啮之,视颖之向背,以别慧钝”。这些记载,正与赛巧芽相类似,也是培养儿童对于园艺兴趣的一种方法了。
   【淘井】
    古时候,井可灌溉农田,供给日常饮水,在我国没有自来水设置的地区,距离河道较远的,居民日常用水,大都要依靠井水。北方高原,如山西陕西等省,人们尤其要依赖水井生活。只是有时因为地底泥沙积存过多,常常导致淤塞。而如果在房屋稠密处,又常有混浊污水进入水井,如此不仅改变了井水水质,而且含有多种病菌,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如果在都市中,井水每每因为道路下水沟渠和建筑物等而容污纳垢,不适于饮用。因此,淘井很有必要。汉代在夏至,就有挖井改水的做法。
    七月七,天气渐趋炎热,水的用量增多,下井工作又十分便利,所以应当开始淘井,将井水提干,清除井底的污物杂物,并深挖井底,以使水源畅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