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

 nqj0108 2013-08-15
·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可以做为很多疾病的分析图。与太极一样,春夏秋冬为一个圆运动,生老病死也为一个圆运动,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等也都是一个圆运动,同样在人体也存在这么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圆运动图,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这个圆运动以脾与胃为中心点,脾与胃,一个主升一个主降。肝胆相随之,共同来运行水火,阴阳。以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行。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此圆运动的某一处失常,而使整个圆动发生障碍。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食进入胃,其中营养精微物质通过肾阳的温醺,在脾的运化升清作用下,与肝的疏泄作用上归到肺,在肺中与清气结合化为赤血传到心,再通过肺的肃降功能,通调水道功能传到肾,而糟魄入膀胱。胃主受纳,主降,糟魄物质则走肠而排出。这是机休整个对食物的新城代谢过程。也就是圆运动过程。
而糖尿病的异常与这个圆运动的那些方面有关呢?
第一,糖尿病消瘦快。肌肉,脂肪组织委缩。脾主四肢肌肉,所以与脾关系大。
脾的功能是吸收运化升清精微物质,脾功能失常后,精微物质无法运化,无法给机体利用,所以消瘦。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的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所以根本原因是胰腺的问题。而在中医里面,《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中医大辞典》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清·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3]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张山雷先生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
所以中医中的散膏应就是指胰腺,这样也就是在中医中把胰统称在脾的功能里面。的确,在消化吸收分解食物方面,脾脏没有此功能,而中医中附属脾的胰确是起这个作用。所以第一点,证明了糖尿病与中医中脾不能升的关系最密切。
第二点,饮水多而渴。皮肤病并发症与眼病并发症。
脾不升,则肝肾也不升,水不升,则火在上而热。这为上消,水不上升,则肺无水源,肺火旺,不能降心火,心火也旺,口渴重,常见糖尿病鼻干燥,舌干裂。肺外合皮毛,肺火旺,则皮肤干燥。易并发皮肤病。在上水道不流通,则渐血淤,火性炎上,到头到目则见眼睛方面的并发症。
第三点,多食善饥。
这往往是最初表现,能吃很多,但还是消瘦。脾土不主升,肺金无水源也不能降火下行,接着胃火也重,胃火重,则能多食善饥。胃火重,也会饮水多增。
第四点,尿多,或下肢水种。
脾不升,则肝肾也不升,水不升,则下面水就多,就出现尿多,或者是有些并发症,下肢水肿,也都是下面的水不能升引起。另外火不降,肾中无火,则也无法水精四布。
通过这个圆运动图,就可以了解整个糖尿病的病机,与脾,肺,肾关系最大,这样就可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开出各种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了。
按照黄元御的理论, 肺, 胃, 胆, 心应降,肾, 脾, 肝应升。如果升降不顺, 会有各种症状.现将已知的一些症状如下:
肺: 不降 - 大肠不降, 便秘
上逆/热 - 哮喘, 发热出汗, 人悲观
胃: 负责浊气下降
不降 - 吃不下饭, 腹涨
上逆 - 呕吐
心: 不降 - 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 火克金, 烦躁,咳嗽,口渴
上逆/热 - 吐血, 说胡话
胆: 不降 - 两胁痛
上逆 - 口苦

肾: 不升 - 上热下寒
反降/寒 - 遗精
肝: 不升 - 肝瘀的各种症状, 包括眼睛流血
反降 - 左肢冷, 左手脚蜷, 无知觉
脾: 负责清气上升
不升 - 吃后病重, 夏天潮湿时病重, 水肿
反降/寒 - 泻泄


黄元御的圆圈论中各脏腑升降不力的症状
 
用药框架
(一)五象概论:
1.中土,象:缓解,温和,中正庸和。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温和,雨露飘摇。味酸,气臊,对照冲的一个味。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充足丰满,清透无形,气凝神闲,有镇静、稳重之势。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清爽,清透,敛降。味辛,气腥。代表药物,麦冬。
5.癸水,象:珍藏,蛰藏。味咸,气腐,腐朽的腐味。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
戊己调停,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天气为珍藏。
(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
1,中土
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解,温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全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获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
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
茯苓,象:平庸,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
2,乙木
乙木药:当归,乌梅,钢铁侠水杯,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
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摇。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临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端疏导,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
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
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息清透,敛降,获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降落。辛金戊土不降惹起的发烧,石膏是优秀的退烧的药。
麻黄汤,象:麻黄与杏仁,一升一降,互相合作。
五味子,象:敛肺补肾,从辛金直接转换到癸水,少用敛降,多用补肾。
麻杏石甘汤,退烧用的方子,象:麻黄升乙木,甘草培土坐镇中州,杏仁石膏敛降辛金。
白虎汤,象:知母沉降戊土辛金,杏仁敛降破气消痞,百合、麦冬润泽敛降。实用于有形和无形联结的淤结。
黄芪,象:其气清透。补肺气结果显著。
沉降无形之气,从石膏角度启程。沉降有形之气,从大黄、厚朴、巴豆角度上路。
4,癸水
癸水药:补骨脂,盐,猪苓,泽泻,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首乌,巴戟天,芦巴子,肉桂,附子
补骨脂,象:珍藏。盐炒用。
枸杞子,象:珍藏,润泽,收肾气、补肾气,阴阳双补。
菟丝子,象:珍藏,跟补骨脂相比,相对弱一些,从土生水。
巴戟天,象:润泽,味厚重,珍藏肾气的一同,有稍微的疏导作用。
芦巴子,象:珍藏中含有一股升发之气。
熟地、首乌,象:滋腻,敛固,沉降。脉涩、虚,肾气折损厉害时用。
附子、肉桂,象:生发元阳,使一气由癸水阳根中生发。
猪苓,泽泻,象:淡渗利水。
万一一一己纯粹的肾气虚,不曾邪气,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用盐制一下,结果更好。
万一肾精消费的太过了,能够妥当运用一些熟地、首乌这么地道润泽的药,能够润泽敛降。
5,丁火
丁火药:朱砂、龙骨、牡蛎、栀子
丹砂,象:凝神,养神色。
朱砂,象:安心境
龙骨、牡蛎,象:镇重潜降,敛镇心神。
栀子,象:清理三焦相火,尤清上焦相火。
5月,为什么要多按按手腕?
因为,进入5月,等于正式进入夏天,中医认为夏天正是保养心脏最好的时节,此时养心,事半功倍,因为“心通于夏气”,也就是说人的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保养心脏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它统摄着身体的五脏六腑,对于养生,只要把这个“君主”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若没有心君的主宰,就会群龙无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那么怎么保养人的心脏呢?其实按按手腕可保养心脏,因为手腕部藏着几个重要的护心大穴,养心大穴。按手腕只要按摩手腕上的3个穴位就可,因为这三个穴位,可以使我们安神宁心,还具有清热泻火的功能。这三个穴位是:大陵穴、劳宫穴、内关穴。

夏季为什么要养心?

夏天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气候干燥,根据中医的说法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因此,夏季养生的一大关键就是养“心”,但中医所说的“心”并非仅仅指“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

夏至起是真正的炎热到来,出汗量远远大于其他节气。夏季中医养生之道认为汗液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所以有“血汗同源”之说,而血液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言。夏至与心气相通,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生学说。

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的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因此为更好地从夏季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养心”除了能顺应中医理论夏季养生理念以外,也有非常明显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夏季,气温过高本来就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病人很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即便是健康人,也可能出现情绪暴躁等现象。所以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现代医学也发现,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新陈代谢会显着提高,从而加重心脏的工作量。同时,天热,汗腺开张散热,汗出过多,血容量降低,黏稠度加大,心脏泵血时会更加吃力。夏季,心脏很劳累,本身的营养供应又相对较差,一不小心就容易出毛病。因此,夏季养生重养心。

保心护心的穴位,是这几个

1

心绞疼痛——内关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有疏导气血郁滞的作用。中医认为,内关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现代研究也验证,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方法: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按揉时,用指尖按压至有酸胀感即可,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尤其适合心脏不好的人日常保健。

【注意】急性心绞痛的病人,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可以辅助按揉内关穴,但不能只依赖这种方式,有药还是要用药,并及时就医,切不可错过心脏病发作最初的黄金抢救时间。


2心动过速——伏兔穴

我们形容心跳快、心慌时,会形容像怀里揣个兔子。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心跳每分钟在60-80次之间,在安静状态下如果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这时可以找伏兔穴来帮忙。



方法:伏兔穴位于大腿前面,正坐屈膝成90度,对方以手腕掌第一横纹抵其膝上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中指到达的地方就是此穴。

3

胸闷烦热——曲泽穴

在五行中,心包经属火,曲泽穴属水,因此,常按此穴有清心泻火,除烦安神的作用。如出现心胸烦热、头晕脑涨,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属于心包经之热症者都可以通过按摩此穴来进行调节。


肘微屈,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的内侧缘就是曲泽穴。 

4

胸闷气短——天泉穴

天泉穴的意思就是心脏之血会像高山流水一般源源不断供给全身。有些人经常感觉胸闷气短,去医院检查后诊断是心脏供血不足,就可以按揉天泉穴。


位置:掌心向上,握拳,屈臂时在大臂上会有凸起的肌肉,肌肉上方2寸的位置就是天泉穴。
刮痧--给各种瘀滞病症开个锁
有人问刮痧疗法。小说几句,虽是民间疗法,有时却能解决大问题。刮痧疗法暗含集推拿点**之长,及药物外用浸透法,虽是简简单单的刮弄几下,却如同给疾病开锁,打开各种瘀滞病症。(**代表穴字,下同)
 

图片

肩胸锁:心肺病必见此处有紫黑点或瘀疱成串

膝关锁:肝胆病膝关乃指内外侧,肝胆病日久其气血必瘀积在此处

三阴锁:三阴乃指三阴交,绝骨处,此处必须刮出瘀点疾病才见好转.肾脾病解开三把锁,脏腑才安宁。

以下四肢反应显示也必须重视:

心肺:四肢内侧上部;

泌尿生殖:四肢后下侧部;

胃肠:四肢前侧中部;

肝胆:四肢外侧中部。

刮出瘀疱或极痛之点后运用点**法一日一次,一次点按七、八分钟,10 日一疗程。可以极为显著的增强治疗效果。

按照中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的原则(原左右对治法:如病在左治在右)再加一条任督有病四肢冶,上下左右肢,经**对应治。

如坐骨神经痛.则在肩胛与臂的骨缝中刮出痛点或挤包,其痛即减!虎口痛刮太冲,手三里刮足三里,三阴交刮内关,外关刮绝骨,膝盖刮肘关节,手背刮脚背,劳宫刮涌泉,需悉心体认,不用认经识**,不管寒热虚实理阴阳五行.而且效果绝佳。这是初为医者首先必须记住的。

由于刮推必须等瘀点,瘀包退后才能再刮推,因此每天可在最痛点点**增强疗效.以上的这些不传之秘,是任何一本刮痧疗法所没有的,真正掌握这些秘法,才能真正达到治病的目的,否则仅能是保健而已。


疾病治疗举例

刮痧治痤疮

一、肺经蕴热

()症状

表现为痤疮丘疹多分布于鼻周。

(二)治法

(1)选** 合谷、曲池、尺泽、大椎、肺俞。

放痧:委中。

(2)定位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再刮尺泽、曲池、合谷,最后放痧委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 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然后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肺俞**,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 拭,30次,出痧为度。再分别刮上肢内侧尺泽**、外侧曲池**和手部合谷**,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委中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 液积聚于针刺部位,或直接按揉胭中有络脉瘀血之处,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位,右手持针,对准**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一)症状

除丘疹外,常以结节囊肿为主,皮肤出油较多,治愈后常留瘢痕。

(二)治法

(1)选** 脾俞、丰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l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再刮手部合谷,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至丰隆。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 刮痧油。先刮背部脾俞**,宜用刮扳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出痧为度。再刮手部合谷**,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至皮肤 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至丰隆**,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应一次到位,中间不宜停顿,30次,可不出痧。

三、瘀血阻滞

(一)症状

以口周丘疹为主.兼有黯斑。

(二)治法

(1)选** 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庭、支沟。

(2)定位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3)刮拭顺序 先刮前臂曲池、支沟,手部合谷,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重刮足部内庭。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 刮痧油。先刮上肢外侧曲池**至支沟**和手部合谷**,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再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遇关节部位 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内庭**,用刮板角部,30次,出痧为度。

刮痧养肝三步

通畅肝经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刮痧。经常用刮痧板刮拭两肋部,从期门、章门开始,经过腹部两侧,从腿部内侧一直刮到脚背太冲、行间、大敦止。这样一条经络刮下来,对于保持肝经的通畅,气血的正常循环非常有好处。

治肝三步曲--三步解决中医肝系病症的方案

三步曲主要取后背的背俞**和胸腹部的募**以及肘、膝以下的本经**(五俞**为主)相配合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背俞**是五脏六腑在背部的"窗口",五脏六腑的气都汇集在此;而募**则是脏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本经**(五俞**为主)则是采用远端取**的原则,取每条经络肘、膝以下的**位。三者互相配合,综合治疗各个脏腑出现的问题。

所以,治疗肝系病症用刮痧、拔罐的方法在三个部位施术就可以了。当然,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因为肝与胆相表里,所以中医在治肝的问题时,常常肝胆同治。

第一步:背俞**。

肝脏之气汇集在背部的腧**是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分)。因为是刮痧,所以只要找到大概的位置,手掌心紧贴刮痧板,和背部皮肤呈45~90度,从上至下用合适的力度进行刮拭就可以了。

第二步:腹募**。

以期门**为中心在两肋部进行刮痧、拔罐(留罐)。期门**是肝之募**,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同时,用中医三焦定位的方法,肝胆居两肋部,在这里刮拭,可以更好地疏通肝胆。在胸腹部进行刮痧时,要从中心往两侧刮拭,也就是一种横向刮拭法。

第三步:下肢**。

重点刮拭太冲**和行间**。太冲是肝经的原**,也是引气血下行,防治肝阳上亢的重要**位,在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行间**是肝经的荥**,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荥**是火**,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这两个**结合起来对于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一般来说,肝的问题,用以上三步即可解决。如果叠加有其他症状比较突出的,就可以在以上三步外加一个或几个**位(部位),以增加效果。

刮痧治感冒

感冒,头痛、发热畏风、四肢乏力、身体困重酸麻,刮痧是治疗此病最好的办法。

1.头部按摩:点按抓捏印堂,抓眉弓,上推前额,分推前额,揉按太阳,十指梳头皮,揉按医风,拿桥弓,拉耳垂。

2.刮痧: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油,先刮拭风府到大椎,接着刮拭风池到肩井,接下来刮拭双侧太阳经(胸椎两旁),督脉(轻手法),然后在胸背部位两边顺肋骨方向各刮2~4道到腋后线。

3.腰椎两边用刮痧板钝边刮拭(不起痧)。

4.抓筋:先在腋前抓拿胸大肌1~2下,接着用拇指按压住腋下神经处往前拨动1~3次,拨尺神经1~3次,按摩手臂,按压合谷。双侧同法。

5.有恶心呕吐者刮拭膻中**。

刮拭结束后,让病人饮热开水一大杯(150~250ml)。

自己配制刮痧油(酊):

生姜150 葱白150 丹皮30 薄荷30 红花15 连翘30 薄荷脑3 冰片3 95%酒精1000毫升,甘油300毫升。

将葱姜切碎,另4味打成粗粉,浸泡于95%酒精中7天,过滤后加入薄荷脑冰片,再加入甘油,摇匀即可,用小瓶分装使用。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