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桥乞五福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15
行桥乞五福
□戴健

    有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引得无数才子佳人倾情歌咏。

    唐代的罗隐为它留下“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宋时的秦观为它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汤显祖为它写下“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这个节日就是——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称“少女节”、“女儿节”,定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这天织女是姑娘祈拜的对象。然而在福建邵武,七夕这一天非常奇怪,不仅是少女们的节日,也是老年妇女的节日。

    静夜时分,有女儿的人家,由家中的成年妇女领着家里的女儿,向月膜拜织女、穿针引线,乞求织女赐予灵巧,找个好郎君。而老年妇女却忙着参加“行桥”活动,乞五福。她们头戴花,穿红裤,手提花篮,内装糖果,小孩可以随时取食。

    七夕妇女行桥是邵武的传统习俗。“行桥”是邵武方言,即走桥。“行桥”习俗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大多称为“走桥”“踩桥”“走百病”等,唯有邵武和广东佛山称“行桥”。各地走桥的时间不尽相同,邵武是在“七夕”这天。

    邵武七夕走桥习俗的起源当在元代或明初,传承至今,主要分布于邵武城区及城郊镇。行桥须按顺序次第走过三座桥,首先是芹田的通济桥,又名父母桥;然后是南关外的白渚桥,又名夫妻桥;最后是东关外的三公桥,又名子孙桥。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川流不息,次第走过三座桥。行“父母桥”,是祈愿在世的双亲幸福长寿,悼念去世的父母;行“夫妻桥”,是祈望夫妻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行“子孙桥”,就是祈盼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子贵孙荣。祈五福是人们最朴素又最美好、最强烈的愿望,是心灵最美好的寄托。因此,参加祈福活动的妇女脸上写满虔诚。

    迄今,邵武七夕行桥的习俗依然保留着,只是作为子孙桥的三公桥,作为夫妻桥的白渚桥,已多年没有举行行桥活动了,但芹田村的父母桥却依然每年都举行七夕行桥这一古老的活动。每年旧历七月初六,来自邵武农村、城区,邻县光泽,甚至江西黎川、资溪的妇女们都会聚集到芹田村,参加七夕行桥活动。

    夜幕降临,行桥开始。参加行桥的妇女们手捻佛珠,在桥的两侧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之后口念弥陀在桥上缓缓地来回行走。看热闹的大人小孩穿行其间,人群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午夜后,行桥进入了高潮。僧侣口念佛经,手洒圣水,缓缓而行。乐队奏乐紧随其后。参加行桥的妇女,双手拈香,簇拥着僧侣缓行。在桥的两侧和栏杆上插满了燃烧的蜡烛,摆上各种水果,燃放鞭炮,给来看热闹的人们分发果品。爆竹声响彻夜空,跳跃的烛光映红了夜幕。妇女们在烛光与爆竹声交织的时空中,口念祝愿语,为父母祈福。

    夜深了,桥上的烛光渐渐地暗淡下来,当地的村民三三两两地往家走。远道而来的行桥妇女,心怀虔诚,缓缓地向芹田村的皇觉寺和报恩寺走去。在寺中的客房内,她们将安然入梦,梦一定很美很温馨……

    七夕行桥的民俗活动,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核心就是“祈福”,为父母祈福,为夫妻祈福,为子孙祈福。行“父母桥”的实质是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尊老敬老;行“夫妻桥”的实质是夫妻和睦,白头偕老,家庭幸福;行“子孙桥”的实质是把子女培养成人、成才。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