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开拓·务实:可贵的家族精神 黄氏文化 贵州黄氏宗亲网

 广东黄汉光 2018-08-04
1、孝 道



中国文化最讲孝道,所以历代正史都设有“忠孝列传”,还有多种《孝子传》,对孝子大加表彰,对孝道极力弘扬,更有所谓“二十四孝”,被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而“二十四孝”中,黄姓就占有两名,即黄香和黄庭坚。

传说黄香自幼就知道孝敬父母,当他9岁时,兹母便去世,他伤心欲绝,终日哀啼哭泣,以至身心憔悴,凄楚感人。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极尽孝心。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为父亲扇帷帐,使枕席清凉,蚊虫远避,好让父亲安寝,而到严寒的冬天,又以身为父温暖衾 枕席,好让父亲睡得暖热。他孝敬父母的动人事迹,后来传闻遐迩。当时太守听说此事后,对黄香大加称赞,并召他为门下孝子。后来黄香更加发愤读书,为父母争光,终于官拜左丞、尚书令等显赫职位,使家门荣耀一时,并被时人誉为“江夏黄童,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因此,黄香被后人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在《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即列为一孝。而在近千年来用作中国人启蒙课本的《三字经》中,更以黄香为中国孝子的第一代表,故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之语。可见,黄香的“孝”,在老一代中国人中,的确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黄香之后,黄氏子孙多能继承孝的传统,将孝道发扬光大。因此,历代黄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许许多多大孝子。如亚朝时,在今广东东莞出了一个孝子叫做黄舒。传说黄舒家贫,靠自己的发愤工作来侍养双亲,父母去世之前,尽力满足他们的最后要求,凡父母想要的东西,就是远在千里也要买到。其父母死后,起庐于墓上,坚持为亲人守护墓庐,虽深野无人,猛兽出没,也安然处之无异。在今天看来,这种为死去的亲人守墓的做法未免过分,但在当时却是至孝的表现。

迄至唐代,黄氏孝子众多,见于《新唐书·孝友烈传》的就有资阳人黄异、贵溪人黄舟、邵武人黄桓、泉州人黄嘉猷、歙县人黄芮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安徽歙县潭渡黄氏的始祖黄芮。据说黄芮天性纯至,侍奉父母极为孝敬,而当时医学著作《本草拾遗》中说人肉可以治病,黄芮于是割下自身的一块肉作羹,母亲喝下果然病愈。父亲去世后,黄芮又号泣哀鸣,昼夜不绝,后终身为父守墓。

到了宋代,又产生了黄庭坚,将黄姓宗族的孝发扬至善。史称黄庭坚天性笃孝,母病逾年,他都坚持昼夜探视,虽官至太史,也坚持每日亲手为患病的母亲洗涤便溺器物,从无间断。母亲过世后,他又结庐墓上,为母守孝,因哀痛过度,以致大病了一场。黄庭坚虽是名显一时的大文人和官吏,却能有如此深笃孝心,实为难得。正因为如此,后人尊他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

历史上的黄氏孝子孝孙,见于史传、方志、家谱等文献记载者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诚如明人顾清所言:黄氏“盖纯孝一脉,累世相承,所以根于心而发之事者,固有自来也”。

恪守孝道,是黄姓家族独特的姓氏文化的最具代表性之一。黄姓之所以忠孝辈出,是因为黄姓宗族非常重视对族人的孝道教育和培养,把“孝”当作黄姓的传家之宝,代代相承不绝。

早在东汉时期,始祖黄香之子黄琼,便首定“孝梯”为黄氏家教,此后黄氏族人无不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在各地黄氏家谱等文献中,都会极为突出“孝”的地位,将孝作为家规家范的最重要内容。陡 黄氏谱有《族训》十四条,其中“敦孝友”一条,内容、篇幅最多,是其他各条的数倍,对孝的意义、作用、形式、内容均作了详细论说。此条开首即言“父母恩同天地,是报不尽的”,又说“孝贵及时”,即在父母在世时竭力孝敬奉养,粤西武缘黄氏谱在《家训》中也强调“孝为百行之原,父母生儿,养育教诲、竭尽精力,人子难报万一,若能和于同气以慰其心,则孝即在是矣”。湖南渠阳谱载:“为人子孝,当内尽其心,外竭其力,供养适宜、温饱安乐,事亲顺意,方足以报恩于万一”。广东潮州谱更明确指出:教悌是黄姓的优良传统,愿吾宗亲以孝悌为楷模,使吾族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在我们谈到黄姓的孝时,不能不触及到历史上的黄氏祖先特别是其精英们对孝道的精辟论述和对孝德的弘扬。

中湘黄氏谱《家训》认为“孝”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尽力奉养父母长辈;第二个层次是立身行道,光耀门楣。慈溪黄氏的代表人物黄震在《东发讲义》中对此有更精确的论述,他说:“始于事亲是谓之孝,而推之为百行,是孝也者,其体源于造化流行之弊,其用达于天下,国家之仁,本来一贯,皆此物也。”强调孝德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

同时,黄姓孝道还对传统的孔孟孝德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正与批判。孔子《论语·里仁》曾讲述“父母在,不远游”,又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此言在其原始含义上并非毫无道理,但渐成积习,其负面的消极影响便导致一种保守传统。前者导致自我封闭,目光短浅,妨碍开拓进取意识的形成;后者更易造成国民性格中某些丑陋的东西,如明哲保身,见斗不劝、见死不救、贪生怕死等。

针对前者,黄姓宗族积极鼓励子女向外发展,因而有黄峭山送子别徒的壮举,强调好男儿开拓发展、建功立业,以行壮大宗族,光显祖宗之孝,而视过分眷恋浅池窄檐,庸碌苟且为不孝。针对后者,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一文中提出了革命性的独到见解。他说:“怎么守住孝道呢?守孝如守城。若只讲为父母而爱惜身体发肤,城池失守,羞耻加身,虽生犹死,孝也沦丧。反之,血战孤城,慷慨赴义,守住城池就守住了孝道,即便牺牲了性命,虽死犹生,在世人眼里是父母的光荣,对自身而言,也只当是将父母生我的一切全部归还而已”两种孝道观之高下,不言而喻。

2、开拓

纵观黄姓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都是贯穿着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当初,黄人由华北燕山地区一个崇拜黄鹂鸟的狩猎小氏族向东南远徒,进入山东半岛,跻身东夷之间,后来异军突起,成为势力、地位仅次于凤鸟氏族的凰鸟氏族,并在氏族图腾由黄鹂鸟改为金凤凰,靠的就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断适应,进而历起和不拘泥过去的开拓精神。随着东夷集团的主支迁入中原大地,黄氏族人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新生活,并建立起一个以善于玉器制作著称的黄国,在这种社会大变迁中,许多群体都被淘汰了,只有那种具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社会大演变中生存和发展起来。

当黄国被楚灭亡后,黄国遗民又是靠着他们的开拓精神,一部分向东南沿海发展,形成著名的邵武、金华黄氏;一部分“浮诸江南,以实海滨”,形成闻名的黄洞蛮;还有一部分留在黄国故地,在新的环境中作为普通的族姓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演变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夏黄氏。

在中华民族开拓东南的浪潮中,黄姓又走在最前列。正是其不断向外拓展的宗族精神,鼓舞着一批又一批黄国后裔向东南未开发的地区移民。可以说,黄氏族姓对我国东南闽粤沿海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黄姓在开发闽粤的过程中,自身又不断壮大,成为当地的大姓、望族。

951年,邵武大始祖黄峭山送子出征的壮举,更是黄姓开拓精神最典型、最完美的体现。请听听峭山公的豪迈声音:“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这种开拓精神,这种豪迈的声音,鼓励着峭山的子孙,从邵武走向闽粤,走向东南,走向中华大地,也鼓舞着无数黄姓子孙拓展南国,奔身海外,将黄人的种子撒播于全世界。

这种永远激励着黄姓子孙的开拓精神,归纳起来有:(1)远大的目标,经常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志在四方,不恋故土,积极向外拓展。(3)顽强的适应能力,适应、征服、改造新环境,创造新生活。(4)艰苦奋斗,经过亡国之痛的黄人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生命不息,劳作不止。(5)人定胜天的思想,有着强烈的自信心。

3、务实

黄人不尚虚华,特别注重脚踏实地的创造生活。当黄人初到淮河大地始创黄国时,那里草榛荆莽,一片荒凉,他们就凭自己的双手,用一滴滴的血汗,开辟了这块土地,滋润了这块土地,不仅较早创造出成熟的农业经济,还很快发展起畜禽饲养、植桑纺织、冶铜制玉等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的相关产业,使得黄文化根基深厚,内涵丰富。

亡于强楚后的漫漫岁月,背负家破国亡的打击,经历生死存亡的磨难,黄人终于度过劫难,再创辉煌,就是依靠这种坚忍实干的群体精神。

翻开一页页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位黄姓名人都是历经艰辛挫折,用自己的智慧与意志,一点点地铺垫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春申君黄歇幼年忍饥苦读,尽览群书,稍长后外出广游,主动接受社会洗礼,直至博学多长,为楚王所用。后又甘愿吃人质之苦,伴太子完于秦国十五载风霜雨雪。他以实干为阶,终于步入楚相的辉煌。声震天下的江夏黄氏代表人物黄香,更是一位靠坚忍实干起步的典型,史称他幼年家境贫寒,一切家务活计,全由他“躬执勤苦”。正因为他历经磨难,博学经典,精研道术,才成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为后人称道的元代纺织家黄道婆,早年从上海流浪到海南打工,凭着勤奋实干,获人信用,学得黎人的纺织技术,才使得“乌泥泾被”扬名天下。

近代海外的黄氏英才巨子,如印尼糖业大王黄仲涵,美国第一位华人市长黄锦波,加拿大第一位省级华裔部长黄景培,新加坡金融巨子黄庆昌等,更是以他们的苦干实干而成就一番事业,也一再印证了古黄文化务实精神的恒久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