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别解

 昵称7745844 2013-08-15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别解 (作者:韩秀芳)

http://www. 2011-02-15

作者:韩秀芳

【摘要】 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来有争,很多学者把“瘦硬”理解杜甫法的唯一准或者旧准,衍生出杜甫评书狭隘的点。实则不然,唐明皇、灵芝等人将展到肥俗、重拙的地步,杜甫的“瘦硬”是在此社会基上提出的,有着极的现实“肥”是唐代艺术的重要特点,杜甫的“瘦硬”的不是“肥厚”,而是“肥俗”,即分的“肥”,于肥厚、肥格是持肯定度的。

【关键词】 唐代 杜甫 瘦硬 肥俗肥厚

《李潮八分小篆歌》[1]

……山之碑野火焚刻肥失真。苦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开元以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吴郡张颠夸草非古空雄壮。……

杜甫对书法的研究是比深刻的,并且有个人独特的解,杜甫的关于法的歌有《中八仙歌》、《八哀》、《殿中杨监旭草书图》、《渊薛稷少保画璧》、《李潮八分小篆歌》、《醉歌行》、《赠顾少府请顾壁》、《送八分适洪吉州》。其中《李潮八分小篆歌》提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准,这对唐代当“以肥美”的向来有着深刻的影响意

一 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点的提出与真卿无关

关于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评书标准,从宋代开始,各抒己者皆是,多学者生了不同的解。如:范文先生《中国通史简编》提出的:“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颜书行世之前的旧准”。[2] 范文先生的价不敢苟同,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提出在大元年(766 ),而杜甫卒于大五年(770 ),而真卿的名作,如《麻姑仙坛记(771 ),勤礼碑》(779 )、《碑》(780 等多作于此后,而真卿前期法代表作《多宝塔感碑》(752 又是多骨筋的‘瘦硬”之。在杜甫有生之年,真卿的名并没有远扬真卿见载书论始于晚唐吕总续书评》。可,杜甫“瘦硬”点的提出与真卿无关,是有激于当而提出的正肥俗之准。

二 杜甫 “瘦硬” 的点并非与唐代社会尚相左

有些学者认为,杜甫的美趣味与唐代社会尚相左崇尚“瘦硬”,反 “肥厚”,不然,杜甫并不反肥厚,乃“肥俗”。是由于当唐明皇等人写字肥的很分,到了肥俗的地步,才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点。应该说“肥”是人们论唐代艺术风时爱用的一个种“肥”是唐代艺术的肯定性判断并无贬义即如黄庭的“肥不剩肉”之“肥”。人也常常以“肥”作唐代法的典型特征。其是和“瘦硬”相依承的共同体出一种“骨”的追求。杜甫里否定之“肥”当肥俗即“失真”的“肥”,分的“肥”。两者有本。可惜后世解了“瘦硬通神”的点,从中孤立出来使人们产生杜甫论书狭隘、偏、保守的错觉

们应该注意到,杜甫种理的提出,有一个特定的境条件问题。宋人魏泰《东轩:

唐初家得晋、宋之,故以健相尚,至褚、薛尤极瘦硬矣。开元、天宝以后,变为肥厚,至灵芝,几乎重。故老杜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其言篆字而,亦似有激于当也。[3]

但自唐玄宗开元、天宝以后,生了极大化,由瘦硬渐渐转向肥厚,甚至重如墨猪,杜甫特提出瘦硬的主,乃是时书气而下的眨。唐人作隶肥俗构僵化,恰恰失去了硬拙与天机故“瘦硬通神”的提出很有针对性。李斯有名的《山碑》就是瘦硬的,只是后来被野火烧毁世的《山碑》得丰盈,乃是因为枣刻失真所致。杜甫“山之碑野火焚,刻肥失真”,杜甫只是借山碑翻刻失真的例子提出点而已。

在子美所处时代,社会尚使然,书风“皆于肥”,异于初唐书风的爽健瘦,歌舞升平的盛唐期,书坛乃至整个社会尚都弥散着以丰肥腴美的气息,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四:

“唐初字得晋宋之,故以健相尚,至褚(遂良)、薛(稷),尤瘦硬矣,开元、天宝以后,变为肥厚,至灵芝,几于重。”[4]

于杜甫所“瘦硬通神”米芾也十分成,米芾《海岳名言》:

“开元以来,明皇字体肥俗,”“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5]

再如康有指出:

“开元御宇,天下平,明皇()极丰肥,故李北海、平原、灵芝,并趋时主之好,皆宗肥厚。”[6]

唐明皇善隶章草,世刻石有隶泰山》、碑刻有:《王仁皎碑》、《凉国公主碑》、《公主碑》、《益州畏史敬忠敕》、《观记》、《石台孝》。唐灵芝《田公德政碑》, 从唐明皇世的《凉国公主碑》、《石台孝》等迹来看,其字的确“笔体肥”,骨力不,清守敬《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熟之派。”皇帝的倡必然引起朝野美趣味的化。

可是,杜子美没有跟随此肥俗之,“众皆醉我独醒”。极地看,他正是担心书风在一片肥美歌中渐趋柔靡而骨力不振,才自提出“瘦硬”点来警示那些迷途之人。王州云:

韩择然犹屈有骨明皇酷嬖太真无所不似分隶都作丰容肌之状。老杜云‘书贵瘦硬方通神’概有感也。”[7]

宋人胡元任及唐代书风变时,曾杜甫论书标榜瘦硬美乃是“有激于当”,看来理解杜甫苦心的是大有人在。艺术如果一直在“肥”的路上向下展,必然会走死胡同,些唐代的践者最清楚。所以元和以后,书坛自柳公出,又向“尚清”以“肥厚之病”。

唐代法理张怀瓘有感于“今之,人或得肉多筋少之法”,曾借相评书法,其曰:“夫筋多肉少上,肉多筋少下,亦如之。” “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骀,在人肉疾,在书为墨猪。”[8] 从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张怀瓘的学思想是反肥俗的。杜、二人有无来往不得知,但他在世风趋肥的书坛潮流中都能看到并且大胆的提出的反对观点,是很有光价的,当的肥俗家都感犹如当棒喝,从整个法史的展来看都是很有极意的。

三 杜甫的“瘦硬”点非唯一

不等于瘦硬是杜甫法的唯一准。杜甫也没有把瘦硬作唯一的准,也不是所的旧准,因社会整体的趋势是肥美,以“肥”美是当社会的准。事上杜甫提出 “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点,并没有否定“瘦硬”之外的一切准。例如法并不具瘦硬特点但杜甫是很推崇拜旭的,他在《大娘弟子舞器行序》[9] 中写道:

“昔吴人善草书书邺县见大娘舞西河自此草书长进感激即公可知矣。”

杜甫很推崇旭的草在同是大初年客居夔州作的《殿中杨监见旭草书图[10]中,其价甚高,盛赞张旭狂草:

“悲生微万里起古色。锵锵鸣落落群松直。山蟠其与笔力。”仇兆鳌说:“此叙其法之神妙,微之上生万里以笔有古意也。玉状其疾徐松直状其苍劲山状其起伏,状其浩瀚。”[11]

杜甫《中八仙歌》为张:旭三杯草圣脱帽露王公前毫落如云烟。”[12] 杜甫对张旭的敬重是其一生的,其对张书之妙亦深有心。但如前所述,旭是以“肥见长的。由此可明,杜甫的准不仅仅限于“瘦硬”,只要是好的作品,无瘦硬、肥厚,都是赞许的。如至于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借李潮,目的无非是故意用夸大其辞的方式来突出所评对象,即仇兆旭名重当,故又借以相形”[13],并不意味着他对张的全否定。是一种“借定主”手法,即“以肥为宾,以瘦硬主”,在杜甫画批中非此一例。如若杜甫一味的批 .“肥”的作品,杜甫被人解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事实证明,杜甫的准并不狭隘。通杜甫对张法的价,更能有力的明“书贵瘦硬方通神”是“肥俗”书风正,之我们应当正确待,切忌望文生,歪曲事

发表时间:2010年9月

【参考文献】

[1] 全唐 卷二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99

[2] 范文·中国通史简编 一百零五,人民出版社,1978

[3] 魏泰著·李裕民点校东轩 八十九, 中华书局,1983

[4]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四,商书馆1937

[5] 米芾·海岳名言 三百六零,上海画出版社,1999

[6] 平·广舟双楫注 三百五十一,上海画出版社,1981

[7] 戈守智·法通解 一百八十二,上海画出版社, 1986

[8] 张怀瓘·断 二百零五, 上海画出版社,1999

[9] 全唐 卷二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99

[10] 全唐 卷二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99

[11] 全唐 卷二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99

[12] 全唐 卷二百十六,中华书局,1999

[13] (唐)杜甫著(清)仇兆 杜诗详(卷十),中华书局,19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