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静呼应”教学模式追求的高效课堂

 木子奇智 2013-08-16

 “动静呼应”教学模式追求的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创新学习新体系的教育需求下,如何构建一种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可操作性,更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还能让一线教学老师易于掌握且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是“动静呼应”教学力主解决的问题。

 

    “大容量、强节奏、高成效、益学习、便教学”是“动静呼应”的课堂教学特点。课堂40分钟解决问题,不加班加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容易、便捷,这就是“动静呼应”教学模式所推崇的教学理念。

大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希望学生在上课时能安安静静的听课,在探讨问题时能安安静静的思考,在预习、做作业、复习等等学习过程中能安安静静的去看书、思索、记忆、求证、内化、创新、开拓。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轻松、有效、处于等待与思考中的安静。其实无论是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蕴含着“思考”的要素,而思考却需要集中注意力,所以一个安静的教学课堂才有可能把学习干扰减到最低程度。那么把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静静的去思考、创新,这样顿悟的情状才有可能实现。当然如果在“动”的教学过程中,即老师的“讲”、学生的实践、实验以及练习也能在一种安静的氛围中有序、有章、有法地“活”(动)起来,想必也是众多一线老师追求的完美课堂。

“动静呼应”教学模式就是让老师回归简单而朴实的教学课堂。

    安静就是专注, 是沉思;朴实就是精确简明、是有效的扎实;轻松是一种心态,有自信,有无限施展的空间;静能生慧,慧就是灵性,灵性则是智慧之光的闪现。在教学课堂中只有不断地开发出学生的学习因子,让学生有效参与,产生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喜欢思考,学会思考、喜欢学习、学会学习。

学生——学者——追求“静”也......

静者,心平也;

静者文明,知书达理,遵守纪律;

静能生慧,发人深思。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静气而去其燥气?

切以为:养学生静气,老师首先要有静气。一个老师若成天在课堂上做嚎叫,动辄颐指气使,吼骂学生,高分贝表达,学生的耳朵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轻微声音的敏锐捕捉,细小的声音听不到了,之后他们无论听老师表达,还是相互交流,都会以高声为手段。

当然,养学生静气,老师首先要有书生气,最是书香能致远。此处之“致远”有两个指向,一为外在致远,思维远行;一为心灵向深处的开掘,内心致远、思维的内省。如果学生能萦绕于书香的氛围,爱好读书,则精神受濡染,文明学风必将渐行渐盛。此过程非老师引导不可,教与学也唯此过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必如庸医看病,治标不治本。

看学生今日现状,读书习惯几无。阅读书目实在糟糕,漫画、卡通、八卦、绯闻、庸俗读物,这种快餐式阅读,娱乐式阅读,无聊式阅读,怎能将学生导向一个渊深的知识海洋?

    我们急切呼吁:让好书回归课堂,让简单、朴实、静谧回归课堂。让温馨的絮语(老师的教诲)、让礼仪、文明、经典伴随学生成长。

 

    中国的教学教育活动发展至今,模式层出不穷,究其根本,无不两种基本形态存在。所谓的形式,就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教师讲授新课,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教学活动。其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练。所谓,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进行预习、复习或其他形式的练习。既然是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便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相互呼应,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些学课堂里,由于对一致性研究的缺失,造成课堂效率低。由于活动设计与目标任务不相称,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落实,或教学代价过大,影响了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轻负担的实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了当下时髦的口号。还有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即分别记录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与教师讲授的时间,如果前者的时间多,就认为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好课,否则就不是好课。此类见解,不仅是对建构主义的一种误解,对各学科教学也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容易造成课堂教学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其实,之间就象是一个钟摆一样过去再回来,快要到顶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一会儿摆向,一会儿摆向,不过再怎么摆来摆去还是课堂这个范围,牵着它们的那条线就应该是教学目标了。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定向控制作用,努力让”“协调一致,逐渐由对立趋于靠拢和融合,产生更好的教学状态。

     也就是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每一阶段的都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目的明确的”“安排才是有效的”“呼应。其次必须有严密性,两者的轮换交替必须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的组织,每一环节紧密衔接,尽量避免全或全(考试课除外)。归结起来教学目标分以下几步教学活动实现:

    :上课时,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排空杂念,有范围的预习功课,约5分钟后,老师导入新课,讲解重点,给出理解的思路,需记忆的知识点出记忆窍门,学科式的知识能创设情景的用多媒体模拟展示或让学生自主地用思维波去学习体验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情感,进入一种忘我的学习氛围中去,在静中完成当堂知识要点的记忆。

 

    动:可以是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小组、学生个体与班级、学生个体与教师或小组与小组之间问答式、辩论式、探究式的互动学习;以此练新和析新,追忆和求证。

    在动中完成作业(已领会的不必再做),在范例的启示下学会仿学铺垫归纳尝试多角度的透析、学会提问。

 

 

     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教与学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1”“结合,张驰得当

      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而这个又是相对的,也需要。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再加上各学科都有身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科和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教学活动 的过程中 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学生的各种感观则难以得到充分感知。那样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全,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且缓而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快而不虚。”“结合,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的时间要扣准,的时间要适当,”“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中求中求

      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宜(听授、思考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学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等)。什么是中求呢?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递减,学生活动范围递增。所以在直接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在此期间以便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并且腾出手来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利用有限的直接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中求。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时,为防止学生出现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抓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力求中有中有”“结合,用更有效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结合自主探索、自主思辨进行学习

    通过结合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3  开路,以收果

     纵贯整个教学全局,”“的交替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具有特定的教学程序。比如在学习中不能简单模仿、机械记忆。抓住教材的脉络与重点扼要地进行示范讲解、点拨指导,从而排难解惑,重点突破,冲淡重点,实现一动一得。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建议教师留出一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允许学生有一个走弯路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疑问。这恰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带动全部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并为下一个作好准备。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动静呼应”这种模式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这就要做到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轮换交替,连贯衔接,同步进行。有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常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中自己探究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对当前现象或问题去加以分析解释,经历思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旨,就是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但其中要忌”“轮换过于频繁,这样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综上所述,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对某一种教学目标、某一类教学内容、某一个班学生不一定只有一种教学活动模式,而是有多种可以选用。没有做的最好,只有做的更好。不论的教学活动设计还是的教学设计,都必须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之内。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选择”“与组合”“,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真正协调好的一致性,做到真正的融合。

 

qq:2952498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