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黑龙江当农民 说话都带京腔

 等待MYLOVE 2013-08-16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黑龙江当农民 说话都带京腔

2013年08月16日 08:31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现在的双桥子村就是镶红旗的头屯,和珅后人和英琦家就住在那里……村民们讲话一点没有东北口音,年轻人的普通话很标准,而上些年纪的人,说话都带着几分京腔。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和珅后人和英琦和妻子展示和珅“老影”)

本文摘自:国际在线,作者:佚名,原题:《记者探访八旗子弟后代:和珅后人黑龙江当农民》

哈尔滨向南60公里,黑龙江五常市第一大镇,拉林。

时间向前推移262年,公元1744年,农历八月廿三,乾隆皇帝一道圣旨,3000户八旗子弟相继离开皇城根儿下的百年老宅北上来到拉林。在乾隆的圣旨里,称其地为拉林阿勒楚喀。

此后,包括索额图、和珅、鳌拜、谭泰、付恒等八旗子弟的族人们,在拉林地区按各旗方位建起24个旗屯,称为“京旗24屯”,这些戍边的八旗子弟,一边守护着清朝的北大门,一边务农自立,过起亦兵亦农的“兵团”生活。

而今,大清已成历史,旧时的八旗贵族已成地道的农民,然而,他们还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京旗文化”的历史。

1月4日,记者走进拉林,记录八旗子弟的后现代生活。2006年1月4日,农历腊月初五,索额图第十二代孙何玉歧卷了支旱烟,又和邻居付英儒杀了几盘棋。

63岁的付英儒其先辈是乾隆九年戍边到拉林的,但他已不知道自己的满族姓氏了,付老说,自己家是小族没什么名气,他对何氏家族很是羡慕:“早年,老何可是正宗的正黄旗贝勒爷,索额图那是康熙的老丈人,像我们这样的人见着都要问安。”

付老说的“早年”是262年前的乾隆年间,那时的何氏姓赫舍里,何氏祖谱上记录着何玉歧是赫舍里·索额图的第十二代孙。那时,赫舍里氏在京城的主要生活就是遛鸟、喝茶、听戏。

如今73岁的何玉歧是拉林镇红旗乡孤家子村的农民,他的主业是种地,但在农闲时,下棋、抽旱烟、和族人们唠唠祖上的事儿,就成了何老的主要营生。

大年三十拜“老影”家史口口相传

“满族以西为大,‘老影’都放在西墙,所以在我们这儿,西炕是不能坐的。”

2000年,一本叫《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清朝档案被发现,档案记录262年前索额图、和珅、鳌拜等家族大移民的整个过程。

拉林的八旗后裔们从没忘记那段辉煌的家族史。每到大年三十,何氏家族就会跪请出“老影”(即祖宗的画像),族人会从各处赶来,一起祭祖。那段历史也通过这种方式,一辈辈地口口相传。现生活在拉林镇双桥子村的和珅后人和氏家族亦如此。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八旗子弟 和珅 后代 农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