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志智漫谈二十四节气养生——处暑:暑去寒来阳收阴长

 219ln 2013-08-16
 
       和很多节气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的是,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经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22日至24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的过渡期,正所谓“处暑找暑,暑去寒来”。
衣食住行应调整养阳护阴守正气
  处暑节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处暑十八盆,就是指过去人们大多在露天河塘中洗澡的时候,若到了处暑节气,由热转寒,最多还能洗18天的露天浴或者在露天游泳。露天的池水会越来越凉,再洗下去就会着凉受寒了。和气候阴阳交替相对应的是,人体也处在一个过渡期,阳气由疏泄转为收敛,阴气渐渐上升,如此一来,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适时的改变。比如夏天常吃的绿豆汤、绿豆糕此时就不要再吃了。老年人一般在立秋之后就应该把凉席收起来了,如果您很怕热,那么到了处暑,凉席也应该收了,不然很容易使骨关节受凉生病。在处暑这个阶段,人们的养生原则不仅重在养阳,也要护阴,这样才能使阴阳达到平衡,保证正气足而不受寒邪侵害。值得提醒的是,一些高血压、肥胖症患者会特别怕热,他们的新陈代谢与正常人并不完全相同,可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适度满足凉爽的需求。
春捂秋冻话在理昼夜温差需警惕
都说“春捂秋冻”,平时身体素质不错的人此时最好能冻一冻,若天气晴好,没有突然的降温,那么就不要紧张地穿上厚厚的衣服御寒。秋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人们的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对于平安过冬、抵御秋冬疾病很有好处。但秋冻并不是教条地一味受冻,随着气温的变化,尽量让自己感觉到有一丝凉意就好,不要咬牙硬扛着,遇到变天、降温,还是得勤加减衣服,万万不能犯懒。
  处暑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清晨和夜晚很凉,正午时也许还会暴晒炎热。这在山区体现得更明显,昼夜温差也许能达到十几二十摄氏度,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个时节也正是“早穿棉衣午穿纱”的时候。因此,人们在早晚出门时,一定要注意穿稍厚的衣服。出门旅游、赏秋时人们更要遵循“饱带干粮热带衣”的传统,多带一件厚衣服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在锻炼时,可以广泛参加户外活动,比如慢跑、爬山、踢毽子、跳绳等等,要注意避免大汗淋漓,这样不利于养阳护阴。
调养气血重睡眠不赖药物不贪凉
  睡眠是养生的一大法宝,一年四季都很重要。睡觉可以养血,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所以睡觉睡得好,血就养得好,精气神自然而然就好。秋季的睡眠原则不比夏季的晚睡早起,更应该早睡早起,但中午还是应该适当补觉。睡眠的好坏不应该依赖药物来维持,与其用药物改善,不如自己耐心地摸索出自己睡眠的规律,培养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自我休息方式。
  处暑时节,晚上的气温并不会很热,因此睡觉更不能贪凉。这就是说,睡觉时不可开着空调、电扇,也不要开卧室的窗户通风,与此同时,人们要开始盖薄被睡觉了,特别是用薄被盖好肚脐脾胃的位置,以免脾胃受寒。有的人认为,此时并不太冷,夜晚睡觉若不开窗会不会因为空气不流通而产生病菌等等。杨志智表示,这样的顾虑大可不必,因为秋季天气不再潮湿,所谓秋高气爽,白天最适合开窗通风,干燥的秋风对于杀菌很有益处,对于荡涤暑期潮热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更是大有裨益,所以白天通风透气杀菌足矣。
急慢性咽炎多发治疗不如早预防
  干燥的初秋时节,是急慢性咽炎最易发生的时期。患者如果没做好防护工作,犯了咽炎,轻则短期内嗓子不适、声音嘶哑,重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咳嗽,极难缓解。咽炎一旦发病,很难根治,但如果预防措施做得好,也是可以避免的。
  杨志智给出几点建议:首先,远离有害气体,比如汽车尾气,平时尽量少在马路边慢跑、晨练,不要去化工厂、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地参观,在上述单位工作的咽炎患者,此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戴好口罩。其次,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花粉过敏、飘絮过敏,小心瘴气,清晨锻炼时,如果看到树林中有隐约飘浮的烟气,最好绕道而行,这些烟气就是一些空气悬浮物与清晨雾气、水汽凝结之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瘴气的一种。第三,少吃辛辣之物、少饮酒、少抽烟,避免上火,也不要对咽喉有过多的刺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