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地理几个优秀教案

 一寸大海 2013-08-16
 

中国地理词汇

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江河:“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古今地名: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
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
维扬、广陵--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成都--锦官城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格总结


  范围 地形、地势 气候 河流 植被 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面积占45%,人口占95% 二、三级阶梯。三大平原;辽东、山东、东南丘陵;黄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横断山区 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秦岭以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以南)热带季风气候(海南) 外流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森林为主,过渡为草原,人工树种、品种较多,土壤在森林作用下淋溶作用较强 受人类影响深广,无原始景观,多为人工景观;本区为农耕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祁连,长城以北;面积占30%,人口占4% 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米,内蒙古高原、准葛尔、塔里木盆地 深居内陆,夏季风影响小,气候干燥,降水在400—800mm,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多大风 内流河。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河流短小,季节变化明显,偶有暴雨形成地表径流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位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生物种类少 水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典型的绿洲农业,草原为畜牧业
青藏高原区 北起昆仑—阿尔金—祁连,南到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脉,西到国境;面积占25%,人口占1%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7000—8000米山峰 高山、高原气候①气温低②空气稀薄③冻土广布④太阳辐射强⑤风力强⑥输入水汽少 内流区,有很多冰川、湖泊、有大江大河的源地,内有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木丛,森林少,动植物稀少,土壤贫瘠 人类影响微弱,保存原始自然状态,农业以畜牧为主,少数林业、种植业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________,它具有一定的________,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则具有________特性;区域内各要素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________的特性;区域范围________,等级________。
2.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________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________的。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________。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3.一般依据地形、气候、________、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其中________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________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突出,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自然区域。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4.填下表比较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B.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D.区域划分的指标都是综合性的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3题。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比较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4~5题。
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少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区域有明显界线的是(  )
A.文化区域   B.行政区域 C.植被带  D.气候区域
2.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的划分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采用综合指标
3.通常,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  )
A.相似性  B.连续性  C.趋同性  D.差异性
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据此回答4~6题。
项目 (1) (2) (3) 地形 高原、高山 ① 高原、盆
地、山地 气候 ②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植被 森林、草
甸、荒漠 森林、森林
草原 草原、荒漠 农业 畜牧业为主、
河谷农业 种植业 ③  4.表中的①表示(  )
A.盆地、丘陵  B.平原、丘陵、高原 C.高原、盆地  D.高原、盆地、山地
5.②表示的气候主要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6.有关表中③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发达②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③借助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④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读下面材料、三大自然区图及其面积、人口比例表,回答问题。
材料 田晓同学在他的作文《我的家乡》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三大自然区图
地区 a b c 面积(%) 30 45 25 人口(%) 4 95 1 三大自然区面积、人口比例表
(1)图中A、B、C三地分别与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对应。
(2)图中A、B、C三地区相比,夏季气温最低的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A、B两地区相比,降水量较少的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B地区的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晓的家乡位于图中________区的________部,主要属________气候。
(5)西北地区与东北平原的纬度相当,但两地积温和无霜期相差很大,西北地区有些地方无霜期低于140天,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地理空间 地理位置 过渡的 相对一致 有大有小 有高有低
2.经济 综合性 差别
3.水文 地形和气候 土壤和植被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4.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广泛而深刻 农业 畜牧 发达 不便 发达 落后 水源 荒漠化 气温 崎岖 1.D 解析:区域划分的指标有综合性的,也有单一性的,如以植被、气候、地形为划分标准的植被带、气候区、地形区等。
2~3.2.A 3.B 解析:第2题,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划分的最主要依据。第3题,A区域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因气候干旱,牧草生长较好,畜牧业分布较为广泛,但在有河流经过的地方或冰雪融水灌溉的绿洲上,也可以发展种植业。B为青藏高寒区,C为东部季风区。
4~5.4.D 5.B 解析: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地势逐渐升高,但降水并非逐渐减少,人类活动渐次减弱。青藏高原以“高”“寒”为显著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极大的限制性,河谷地带因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风力较小而适合发展耕作业。
 1.B
2.D 解析:区域是客观存在的,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地区和区域不是一个概念,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来划分,如地形区、温度带等;也可以按人为要素来划分,如经济区、文化区等。
3.D 解析:一般说来,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尽管这种相似性是相对的,而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其内部差异是较小的,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例如,我国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差异就十分显著。
 4~6.4.B 5.D 6.C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  性    
差  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    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十单元《西气东输》教学设计

山东省烟台一中地理组   张浩
教学思路 现实生活中,每当国家出台大的决策,人们都会对之加以评论,网上论坛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受其启发笔者在《西气东输》这节课的教法设计时,就想通过模拟一个论坛的场景,教师作为论坛的坛主,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及时地对其做出评价,并适时地引导他们,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西气东输的资料,这样做既能保证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有参与论坛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并从中提取观点的能力。课堂上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加上有课时的限制,所以又培养了学生控制时间,精练自己观点的能力。再者,通过模拟对西气东输这一交通线路的设计分析,培养了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参与意识,从而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主要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鼓励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过程 [引入]  “十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先后制定实施了四大跨世纪工程:路—青藏铁路;水—南水北调;电—西电东送;气—西气东输。其中西气东输工程于2004年12月30日全线贯通,实现商业化运营。 (展示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向东依次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最终到达上海。打造了一条东西能源大动脉。 西气东输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又一过千亿元投资的大型工程项目。请问同学们是否想过,这些工程项目是如何提出并被国家发改委采纳的呢?如果咱们在某个问题上想搞一个提案,要为之做什么工作呢?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学习来探讨这一问题。 我们不妨营造一种气氛。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是2004年12月29日,西气东输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在座的是关心国家大计的有识之士,我们将在此组织一个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被采纳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我是坛主,负责整理大家的观点。 在讨论过程中,望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周边4到6人组成一个小组,有了观点就站起来说,不必担心说的对与错,我们就需要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 准备好了吗? [] 准备好了!
 [坛主] 一般一个提案的提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提案提出的背景、提案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设的意义。 我们首先讨论西气东输工程提出的背景。
[观点1]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及东北、华北地区都有分布。
[观点2] 目前,东北、华北的大部分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很大。而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大增,形成了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基本格局。
[坛主] 提到西气东输,大家首先想到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情况,这思路很好。通过分析,我国西部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已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可是,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我国煤炭资源量位居世界前列,为何还要在天然气上大做文章呢? [观点1]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具有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所以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能源。但煤炭从开采运输到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交通压力,及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例如酸雨。而天然气具有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料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优点。
[坛主] 哦,的确如此,现在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产量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在不断增长,其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上面我们刚说了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而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如何,为何想到要西气东输呢?
  [观点1] 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开发受到种种约束与限制。1、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西部地区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2、西部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3、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远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观点2]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紧张且主要以煤炭为主,以煤炭发电和运输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还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所以,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东部地区在未来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会大幅度增长。
 [坛主] 哦,我明白了。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的少,而东部地区既紧缺又急需,所以想到了西气东输。 据我所知,西气东输工程国家耗资1400多亿元,既然进行商业化运营,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环节应在市场调查。我有点担心:国家投如此巨资,作为卖方市场的西部地区资源能有保障吗?当天然气到达东部地区后市场能认可吗?因为东部地区不仅有人工煤气,还有进口天然气呀。
[观点1]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之一,从我国天然气的分布来看,主要气源在西部地区。资源可靠又有技术保证,所以卖方市场应该没问题。 [坛主] 听你这么说我还是不放心。
 [观点2] 塔里木盆地是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据专家计算,按年产天然气200亿立方米计算,可确保稳定供气30年。此外,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长庆油田可作为西气东输的补充气源和调峰气源。
 [坛主] 数字最有说服力,这样说来卖方的资源有保障了,那么买方市场呢?
 [观点1] 东部的市场广阔,主要表现在西气的价格优势上。有关经济学家做过测算,西气东输后的价格比人造煤气和进口天然气的价格都低。经过测算,进口天然气到上海约为每立方米1.6至1.7元,而西气东输至上海门站的供气价为每立方米1.3元,到南京、安徽、河南等地就更便宜了。而与人工煤气相比,按同等热值计算,西气东输的供气价格每立方米只相当于煤气的2/3。所以说,塔里木天然气东输的市场优势是明显的。
 [坛主] 是的,有专家计算过东部地区利用西气每年可节省燃料价值达13亿元之多。这样看来启动西气东输的条件已经具备。 西气东输工程为中国打造了一条东西能源输送大动脉。实现了东西经济和生态双赢。大家能否就这个问题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观点1] 经济效益上:1、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2、可以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尿素等化工工业。3、西气东输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对东部地区而言西气东输可以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观点2] 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能源短缺的困扰,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许多交通和污染问题,同时交通费、治污费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西部天然气这种清洁的能源的输入必将给东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坛主] 说的太好了!这位朋友从治污的角度分析了清洁能源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西气的输入,能有效地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朋友们,我们知道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数千千米的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管道三过黄河,经过我国最主要的水土流失区,这将对当地的生态带来多大的灾难!这个问题是不是被决策者所忽视了? [观点1] 管道修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确存在。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到位。
 [观点2] 西部地区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而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的。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和天然气管线向城市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延伸,将进一步促使这些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从而起到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的作用。 [坛主] 很好。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西气东输提案提出的背景、可行性分析、及建设实施的意义。朋友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观点也非常明了清晰。 通过上面的学习讨论大家是否学会了如何进行提案?课后要求大家对西气东输工程再进一步地分析、学习、巩固,并在此基础上每人对你身边的人或事提一个建设性建议,并要求你对建议提出的背景、可行性分析及其将产生的意义作出阐述。好了,谢谢大家,再见!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注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那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读图]读教材第6页图5。4,分析我国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农业景观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板书]

学生讨论: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教师归纳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7页图5。5,思考以下问题: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板书]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9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A处种小麦B处养乳牛C处种花卉。

教师归纳:对。以上我们既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看几个实例:

例1:江西丘陵地区经人工修筑后,一层层梯田种上了水稻、果树等农产品。

例2:长江以北农作物楞一年三熟:据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报》报道,在长江以北地区,人们一直习惯于春种秋收,一年两熟。位于长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县的40万亩良田,却已连续5年实现“一年三熟”。这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个梦,但是河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却把它变成了现实。

提问]根据以上两个事例,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为什么?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人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当然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还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教师归纳]分析得很对,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下面我们学习本节最后一个问题。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板书]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文字和图5。8,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较为突出?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板书]

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同学说的很对。市场区位的变化是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农业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生命力,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举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种粮大户与企业订合同,即称为订单粮食。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心里就踏实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举例]1998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收后的该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政府出资在电视上播出了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网。1999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不仅要分析区位因素,更要分析其发展变化。另外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都有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中国农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三次税费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馈]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古巴的甘蔗、我国的河西走廊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学生讨论回答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布置作业]

1、    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以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某山区乡镇发展粟子生产,如果你是乡长,为提高粟子产量,你会采取哪些决策?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市场 5、交通运输 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最优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2.理解各种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状况。   
二、能力目标  识读简易天气图。   
三、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天气系统,初步学会解释天气现象成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锋面气旋的原理。   
 
教学设计   
【引言、设疑】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你能识读哪些天气图,听懂天气预报吗?激发学生思索导出本课的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新课】   引出重点:要掌握识读天气图和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一、锋面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因而可采用电脑动画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锋面结构与特性:   
1.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之间产生分界面,分界面闪动定义为锋面。  
2.演示软件:几组冷暖气流交汇之后相互运动图,学生分析画面,总结锋面的共同点均为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提问:为何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学生思考得出:暖气团暖而轻密度小,冷气团冷而重密度大,因而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4.设疑:一上一下的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5.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后产生天气现象,学生观察画面分析总结得出因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二)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提问:观察画面,冷暖气团哪个主动运动而来?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一图为冷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暖气团相遇,一图为暖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冷气团相遇。   
讲述: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生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②演示软件:冷锋暖锋结构。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冷锋、暖锋与天气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中冷暖气流的运动。   
提问:对比画面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冷锋的暖气团因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因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   
②演示软件:暖锋、冷锋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现象。   
提问:暖气团运动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暖气团快速抬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因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降雨强度大,时间短;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降雨强度小,时间长。   
提问:观察画面结合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  
 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并绘制于笔记本。   
③演示软件:冷锋暖锋过境后,控制该地的气团及带来的天气现象。   
提问: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   
学生讨论总结: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的暖气团位置,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原来的冷气团位置,气温湿度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④设疑: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这些灾害性天气主要是由冷锋引起的。   
总结: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系,且主要是冷锋。   
3.学生列表总结冷锋、暖锋异同。
气流运动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降水时间 降水位置
冷锋 冷气团主动运动 阴天、下雨、大风 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时间短强度大 锋后
暖锋 暖气团主动运动 连续性降水 气温湿度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时间长强度小 锋前
  4.巩固练习:   ①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_锋天气图,在图中标出冷气团和暖气团,并画出而带位置。   (2)该锋过境时________加厚,多形成________降水;该锋过境后,气温_______,气压________,雨过天晴。   (3)暖气团沿锋面上升的形式是:A.徐徐爬升;B.被迫上升。(     )   (4)随锋面移动B地天气会有___________变化。   ②读表回答;下表为天津市某年11月上旬的天气观测记录,分析天津市11月1~5日受_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
日期 气温(℃) 气压 (百帕) 风力风向 阴晴
最高 最低 均温
11月1日 18 7 12 1002.5 1~2级偏北
11月3日 12 1 8 1005 6~8级偏北 小雪
11月5日 5 -4 2 1008 2~3级偏北 多云
  二、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这部分知识课文讲述比较简练。
因此教学时注意:   
(-)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的关系在第3节中已做好了铺垫,这里主要是应用:   
(二)低气压(气旋)和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特点和天气状况可以采用对比法,以突出特点加深印象,便于掌握。   
1.讲清概念:从气压分布状况看,有低气压和高气压,从气流状况看,在北半球低气压气流是由四周向中心按逆时针方向辐合的(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所以叫气旋;高气压气流是由中心向四周按顺时针方向辐散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2.读投影图:课本47页图2.23。  
 3.填表总结:
气压 气流 气流特点 天气状况
低气压 气旋
高气压 反气旋
  4.进一步引申:引导学生分析课本48页图2.24。锋面常常与什么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   学生观察分析出:常与低压系统即气旋结合在一起。   提问: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   学生回忆分析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图6.5–5中AB、C三地,目前有降水的是_________地,锋面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通过读图、引导逐层分析将锋面知识与气旋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较难懂的知识。   5.巩固练习:    (1)读图,判断以下说法的对错:   甲锋由B向A移动。(       )   乙锋由B向C移动。(       )   A处比B处气温高。(       )   甲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现象。(       )   乙锋过境后气温骤降。(       )   (2)图中①②处的阴影区表示锋面活动造成的雨区,其中___________处的位置是错误的。   板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案
济源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①热力环流;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 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 (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 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一、        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同时也验证一下以上几个知识点是否正确。这部分也是我们本课的一个重点。 1、点击“热力环流”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生齐读)热力环流的定义。 在研究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有个对比的模子。 显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热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生观察、师点拨得出结论) (1)     显示示假如地表性质均一,当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情况下空气将会放生什么样的变化? 也就是说会怎样运动?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观察思考,师点拨得出结论): 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2) 显示热力环流全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清热力环流中各个环节的产生顺序、因果关系。) ①由图中演示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热力环流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那么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②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也就是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空气的垂直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地面冷热不均)。 所以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正个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重点,也是热力环流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根据受力不同,风的状态也不一样,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风的方向。 1、风的原始状态: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生齐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师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 (师引导)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也就是有气压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一个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它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流向低压。那么请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受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师引导)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受到了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结果。 (师边演示动画边点拨):二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的时候风向稳定,由图上可知: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和等压线平行,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结果在风的方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伸开和四指成直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3、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引导)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气和大气之间以及大气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它的方向和风向相反。 (师演示动画)由图上可知:三力作用的是: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一夹角,和等压线也成一夹角,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其它二力作用,做了小幅度的偏转。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近地面的风向上也有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微张和四指成锐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随堂练习     作针对性点评。 课后小结: 展示本节内容,进一步强调重点难点。  

(留课后思考题,为下节准备)等压线呈同心圆状时,风向是什么样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