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尖周发炎,会引起牙齿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吸收。西医认为牙髓坏死无法得到身体滋养,牙髓内炎症,分泌的毒素会持续攻击根尖周的组织,导致牙槽骨吸收(根尖周围骨头会变成一个洞)。一般治疗都要做根管治疗,就是在牙上钻洞,彻底杀死牙神经,然后填充其他物质在牙髓腔里。这样做的确有效,但是感觉毕竟牙齿永远死掉了,中医有不用在牙齿上开洞的好办法吗?
离线
离线
西医认为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而且这种吸收是不可逆的。如果不采用手术治疗牙槽骨是不能再生的(这种手术并不复杂一般是引导性再生术、植骨术)。下面是引用的一位西医专家的论述:“牙周炎存在不同程度牙槽骨的吸收,而这种吸收是不可逆的。牙槽骨好比生长著植被的水土结构,一旦出现水土流失,那么地面上的植被也无法存活。一旦牙槽骨被吸收,就再也不能恢复,牙齿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础,牙齿的根基越来越浅,越来越薄弱,最後松动、脱落。即使再进行任何修复治疗,也只能在这个薄弱的基础上进行。”而我阅读了很多医学文献后觉得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离线
李医生很忙,现在我先把我对李医生用药的粗浅的理解讲一下,后面希望李医生有时间进行批评指正。
先上图说疗效: 上面这张图是牙根尖的情况,黑影表示没有骨头,根尖发炎引起骨吸收。西医认为我这种情况,应该是牙髓已经死了,根尖的炎症难以控制,至少要做根管治疗才能保住这颗牙。我先做了洁牙和牙龈下的刮治(清牙龈下的结石),这些对炎症的控制都是必要的。但是仅仅靠这些是不能很好的控制炎症的。 2012年9月22日开始在李医生处调理,这是接近一个月的牙根尖处骨头的变化,可以看出来,通过调理,根尖的炎症控制住了。牙周骨组织有明显增长。9月底做过热试验,牙髓是活的,只是略微反应迟钝些。个人认为只要调理的方向对了,中医对牙根尖的炎症是比西医高明些的。用西医的方法,这颗即使保住了也是死牙了。 李医生对我的判断是:阳虚 理中汤 干姜 太子参 炙甘草 炒白术 肾阳虚加上脾阳虚,虚阳上浮?抄了一首药歌: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参、术、草、干姜,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第三次用药李医生开始用附子,感觉前两次是在投石问路。 干姜与黄连,干姜为阳,化脾湿之湿毒。黄连为阴,清解心脾热毒。估计对舌苔厚腻比用水陆二仙效果好。曾经看过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现在对他讲的湿这个字有了直观的认识,前面有医生曾经主要用芡实、薏仁来除湿,可是用药偏凉,除湿效果一直不好。用温热药应该叫化湿了,这个跟自然界的情况可以类比,通过提高身体环境的温度,将水这类湿的东西化成气,水不遇冷显现出来,这个水和显组成的字也就不存在了。可能水气还在,可是它已经化成气运转起来了。从用第三次用药,舌苔厚腻的情况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观。半夏,主入脾胃兼入肺,行水湿,降逆气,善祛脾胃湿痰。半夏、厚朴、苍术都有助化湿气的作用。关于黄连,我从中医认识还很浅。从西医角度说,曾经看过一些文献,它有很强的抑制牙周致病细菌的作用,在用李医生的药之前,我曾作为漱口的药用过。怕干扰医生用药,没有内服过。因为当时在内服汤剂,外用漱口的效果,不好单独评说。 参 当归 地黄 升麻, 是补元气,健脾养胃的组合。参、术都是补脾益胃,白术燥湿主要在脾,参补气而润重在胃。当归补血。用太子参补气力弱生津力强,用生地以益胃阴,可能是考虑用温药后的滋阴问题。脾气不生,胃气不降。前几个月胃口曾经的确不好,经前人调理感觉算一般了,可是用李医生第三次药后,饥饿感明显增强。胃口好了身体自然就容易好起来。用升麻生脾气,俾降胃气,厚朴和前面提到的半夏都能助胃降之力。升麻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经过上齿龈,对我现在的口腔状况很必要,很多口腔问题中医认为是胃气上逆造成的,配黄连常用治胃火齿痛。有人说:脾痹非升麻不能除。《素问.痹论》:“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 杜仲 骨碎补 补肝肾,强筋骨,固肾气。后来用的龟板、锁阳应该也是针对肾的。看病时问了李医生,龙牡和龟板的区别,龙牡主要针对肝,有骨蒸盗汗用合适,龟板针对肾,有引火归元的药性。我又查到龟板和龟甲是不一样的,龟甲是那个背,龟板是底下那个就龟腹,他们在龟的身上也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所以我认为是龟板更能滋阴引火归元,龟板和鳖板又不一样,通常我们说龟甲龟板它是往肾经走,鳖板鳖甲它更多的是往肝经走。 离线
我细细的把你的帖子看了几遍,感觉你已经把我的处方用药思路分析得很全面了。我也看到了你在QQ上给我的留言---希望就你病情的阴阳属性做进一步的分析。
离线
离线
找医生
离线
离线
离线
离线
离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