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通证券“互联网金融VS银行”专题:“阿里金融们”的野心——是如何渗透“银行业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8-17

提示:券商研报具有专门格式,转发成文章时站长尽力将全部内容转发,供大家阅读。券商不少的专题报告还是很不错的,对于理解其所分析的行业有很好的帮助。阅读时,建议大家整理分析师的思路,因为一般而言,写作顺序和思考顺序是不一样的,理清其基本思路才可以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一种分析的切入点。

日期:2013年07月31日

行业:银行业

评级:增持

摘要:l “阿里金融”渗透银行业务的历程。银行三大核心业务“存、贷、汇”;阿里金融通过“支付宝”实现由“电商”到“汇”业务,由“余额宝”实现“汇”到“存”,由“阿里小贷”实现“汇“到 “贷”。渗透未来会持续: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存”和“贷”联系;通过“聚宝盘”将平台嵌入小银行体系;通过微博切入移动支付与移动金融。

 l “阿里金融”成功的核心因素。通过对阿里金融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的梳理,其核心成功因素有:(1)平台上搭建平台,不断培育客户新体验;(2)差异化策略:依托平台 和互联网,集合小微客户;(3)创造新规则,切入传统金融领域。

“阿里金融”们的经营优势(vs银行)。(1)阿里金融们是平台经济模式,特点包括:双边市场模式不断增加平台的价值和粘度;平台经济的规模效用和长尾效应(规模增加→边际成本减少及边际效用增加→边际价值增加);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多点扩张,爆发性增长。(2)“入口”和“账户”的价值。“入口”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渠道之于。(3)大数据对金融的意义: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阿里金融”们做大会面临的瓶颈。(1)监管风险:目前阿里们没有监管,野蛮生长;而银行们监管重重。(2)流动性管理风险:银行有整个体系支持流动性,阿里们能否进入该体系。(3)短期难获取银行主要客户:银行“二八现象”的那20%客户强调信用安全和定制服务。(4)贷款仍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潜在贷款客户需在平台内从事主要业务。

 

 结论:“阿里金融们”通过新模式会快速成长;一定阶段会面临瓶颈;近期很难对银行有实质性影响;未来影响需持续观察。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和监管政策。


目录

1. “阿里金融”渗透银行业的历程... 4

1. “阿里金融”渗透银行业的历程... 4

1.1支付宝:由“电商”到“汇”... 4

1.2 “余额宝”:由“汇”到“存”... 5

1.3 阿里小贷:由“汇”到“贷”... 7

1.4 “阿里金融“渗透会持续... 9

2. “阿里金融”模式成功的核心因素... 10

2.1平台上搭建平台,培育新客户体验... 10

2.2差异化策略:依托平台和互联网,集合小微客户... 11

2.3创造新规则,切入传统金融领域... 12

3. “阿里金融”们经营优势(vs银行)... 13

3.1平台经济型的管理、营销模式... 13

3.2“入口”和账户的价值... 15

3.3大数据 对金融的意义: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16

4.“阿里金融”们做大会面临的瓶颈... 17

4.1监管制约的风险... 17

4.2流动性管理的风险... 19

4.3短期难吸引银行主要客户... 20

4.4  “资产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1

 

正文:

1. “阿里金融”渗透银行业的历程

 阿里金融是逐渐渗透到银行“汇、存、贷”。银行有三大核心业务“存、贷、汇”;汇主要是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 阿里金融通过“支付宝”实现由“电商”到“汇”业务,由“余额宝”实现“汇”到“存”,由“阿里小贷”实现“汇“到 “贷”。未来: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存”和“贷”联系;通过“聚宝盘”将平台嵌入小银行体系;通过微博切入移动支付与移动金融。

1.1支付宝:由“电商”到“汇”

电商平台是支付宝发展的基础:阿里巴巴通过电商平台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淘宝拥有5亿注册用户,年交易额达到1万亿)和支付应用的场景。但传统支付方式又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这就为支付宝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良机。从目前来看,线上支付最大应用仍在网购,占到总规模的42%。

 

 

 

虚拟账户解决了线上支付的最大障碍。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最大的区别在于空间的不对称。线下支付可以当面做到钱货两清,但线上支付由于空间的距离,难以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传统支付体系中必然有一方要承担额外风险。而虚拟账户(支付宝、财付通等)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虚拟账户交易,由第三方支付承担信用中介的责任,从而促成交易的完成。

阿里巴巴与2004年创立支付宝,目前支付宝的年交易额已经接近2万亿,注册用户达到8亿,占据了第三方支付的半壁江山。目前除淘宝和阿里巴巴外,支持使用支付宝交易服务的商家已经超过50万家;涵盖B2C、网游、航空旅游酒店、教育缴费、公共事业缴费、传统行业(物流、保险等)、海外商户等领域。

 

 

 

 

 

 

1.2 “余额宝”:由“汇”到“存”

 “余额宝”=支付宝+货币基金。“余额宝”并不高深复杂,其本质不过是让支付宝用户购买了一款货币基金,使其不但能获得货币基金投资收益,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因此,余额宝具有高流动性和较高收益的特点。

“余额宝”的成功:平台资源+长尾效应。支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假设每笔交易的周转时间为5天,则平均沉淀在支付宝内的资金规模就超过200亿。此外,“余额宝”门槛低,起始资金1元,充值下限0.01元,这受到大量不被银行重视的小额资金的青睐。但集腋成裘,这些小额资金也有很强的理财需求,而“余额宝”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余额宝”的意义:从“汇”到“存”从支付宝的发展战略来讲,“余额宝”却有着历史意义。银行的主要是业务包括“存、贷、汇”三个部分,而以往第三方支付只能做其中“汇”的部分,这是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的本质区别。但“余额宝”的推出,标志着支付宝开始由“汇”到“汇+存”的转型。对于支付宝的客户,首先得到的一个信息是:“支付宝不但可以消费转账、还可以理财,能够获得收益”。对于客户而言,支付宝在功能性上与存款越来越相近。

美国版“余额宝”的陨落:仍是过渡产品。其实支付宝不是第一个推出货币基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早在1999年,Paypal就推出了其货币基金产品,初始金额和最低充值金额低至0.01美元,由巴克莱负责运营管理。2007年规模曾达10亿美元,但随着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行,收益和规模也不断缩水,甚至到了无法覆盖管理费用的程度,于是在2011年6月,Paypal宣布终止这项产品。与其他货币基金一样,“余额宝”也面临着着信用风险、收益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且“余额宝”中的资金离开支付宝账户体系进入基金公司,对于支付宝来说只能收到一些手续费收入,这并不如拿利息划算。因此,尽管“余额宝”有着战略性意义,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资产端做支持,支付宝也无法做大、做强负债端业务。而“余额宝”终究是第三方产品的简单嫁接,也只能是支付宝的过渡产品。

1.3 阿里小贷:由“汇”到“贷”

阿里小贷:小额、灵活、期限短。阿里巴巴于2010年6月成立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标致着互联网金融正式步入信贷领域。主要产品有两类,针对B2B的阿里小贷和针对B2C的淘宝小贷;贷款额度在100万以内,期限不超过1年;担保方式包括订单贷和信用;年息在18%-21%;授信额度可循环使用。

风控方式一:大数定律。截止2012年末,阿里小贷开业至今累计获贷客户数20.7万户,累计发放贷款508.7万笔,累放金额394.2亿元;余额客户数6.7万户,余额笔数16.4万笔,金额29.4亿元,平均每笔贷款1.7万元,户均贷款余额约4.4万元。阿里小贷不用与银行贷款,依靠网络平台的成本优势小金额、短期险、快周转的路径,目前不良率约为0.53%,低于银行的平均不良率水平。

 

风控方式二:封闭流程和大数据。依托电商平台、支付宝和阿里云,阿里小贷实现了客户、资金和信息的封闭运行,有效降低了风险因素。随着未来阿里自建物流的形成,可以实现平台内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闭环运行,从而更好控制潜在风险。

 

除此之外,依托阿里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对客户的风险进行更好的掌握。在贷前,阿里小贷可以调取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数据并辅以三方认证信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偿债能力;在贷中,通过支付宝、阿里云以及未来的物流系统监控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情况,为风险提前做出预警;在贷后,进一步监控企业的经营行为,深化信用评判,并对违约客户处以限制或关停其网络商铺等措施,并向其他网络客户通报其潜在风险。

发展的瓶颈:如何打通“存”、“贷”业务。目前阿里金融有重庆和杭州两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10亿和6亿,即便放大一倍杠杆,其业务规模也只能做到32亿。尽管阿里小贷有着海量的客户和需求,并且有较为完善的流程和风险控制能力。但是无法打通资产和负债业务的联系,阿里小贷仍难以做大做强。

 

1.4 “阿里金融“渗透会持续

资产证券化:连接银行的“存”与“贷 

2013年2月,阿里巴巴和东方证券合作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阿里巴巴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得证监会的批准。该计划存续期三年,发行规模上限不超过50亿;每期发行规模1.5亿-4亿,期限1-2年;优先级份额、次优先级份额和次级份额比例为7.5:1.5:1;优先级份额可在交易所平台上市交易,其他份额存续期内不交易。优先级的预期收益为6%。

尽管这并没有直接将“存、贷、汇”连接起来,但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是阿里小贷破解了非金融机构资本约束和无法融资的难题;资产证券化后,“非标”资产转为标准资产,从而为日后在支付宝平台上的转让消除了障碍。

“聚宝盘”:平台嵌入微小银行体系

阿里云将与支付宝联合将推动“聚宝盆”项目。阿里云拟为区域性银行提供强有力的云计算资源与网络环境,使得银行可以因此获得弹性扩展、低成本、安全可靠的特性,可极大地提升银行竞争力。支付宝则在金融技术与服务方面提供大量支持。双方将联合专业的金融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们(金融ISV),由后者为这些区域性银行提供具体的服务开发与维护。

“聚宝盘”一旦建立,小银行体系会嵌入支付宝平台,支付宝在向中小银行输出渠道、客户和IT管理技术的同时,利用金融机构获得产品开发、融资、现金管理和同业业务等方面的便利,从而破解金融牌照、资本等瓶颈对阿里金融的制约。随着平台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渠道、风控、管理等条线会逐渐嵌入至平台中,其品牌产品和自主发展意识会逐渐淡化,对平台的粘性大大增强,并且支付宝作为平台的创建者和标准的制定者,有着强势的话语权,从而使其真正打通“存、贷、汇”。 

微博淘宝版:切入移动支付与金融。

第三方支付更大的发展领域在移动支付,它不但是线上支付的延伸,更可以颠覆和替代线下支付领域。淘宝对于支付宝的成功不言而喻,但在移动金融领域阿里却一直缺少这样一个“入口”。新浪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使得阿里金融获得了一个切入移动金融领域的平台,获得了先发优势;此外,微博用户超过4亿,淘宝用户超过5亿,支付宝更是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两大平台强强联合,实现信息共享、账户互通,平台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2. “阿里金融”模式成功的核心因素

通过对其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的梳理,阿里金融能不断渗透银行业务的核心成功因素有:(1)平台上搭建平台,不断培育客户新体验;(2)差异化策略:依托平台和互联网,集合小微客户;(3)创造新规则,切入传统金融领域。

2.1平台上搭建平台,培育新客户体验

阿里的商业模式:平台搭平台:阿里巴巴的发展路径,从阿里巴巴(B2B平台)→淘宝网(C2C平台)→支付宝(线上支付平台)→天猫(B2C平台)→阿里小贷和“余额宝”(网络金融平台)→未来的“聚宝盘”(网络金融和银行平台),一直围绕着“平台搭平台”战略发展。随着平台的发展,客户规模不断扩大,客户粘性不断加强,其业务创新和扩张能力又进一步的增强。

目前淘宝网拥有超过5亿注册用户,支付宝拥有8亿注册用户,强大的客户和平台资源为新平台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与许多推崇和凭借技术优势进军第三方支付产业的逐浪者不同,阿里在平台建设中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支付宝为例:它解决网络购物中的信用缺失问题。也因此,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成了支付宝经营和发展中的最核心问题。而反观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过于强调技术优势,反而很少关注客户需求和体验,科技不能以人为本,自然无法逃过淘汰的命运。其后,支付宝在其业务进化中也始终围绕着:客户需求+应用场景(平台)+解决方案(金融、技术)。首先,挖掘客户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其次,在怎样的应用场景(平台)下这种需求可以被实现;最后,通过金融和技术手段满足这种需求。

2.2差异化策略:依托平台和互联网,集合小微客户

小微市场空间巨大。传统银行主要从事批发银行业务,服务的是大客户,走的是“高帅富”的路线。反观网络金融:“余额宝”户均余额2600元,阿里小贷每笔贷款仅1.7万元,主要服务小微和个人客户。而我国目前有小微及个体商户8400万户,占到企业比例的99%以上,但获得贷款支持进展经营性贷款的24%,市场潜力巨大。

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小微需求:

l  小微企业及网店店主融资金额小、时间短、频率高,单次融资收益低,难以覆盖银行成本;

l  中小企业触达渠道少,银行无法投入大量人力市场拓展;

l  中小企业通常财务信息透明度较差,银行无法对之进行有效的资信评估和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依靠平台优势获得小微客户:

l  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适用与小微客户小额、短期、高频的理财和融资需求,电子金融化解决了传统银行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问题。

l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支付平台,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闭环运行,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l  依托阿里云计算能力,能够更好的对商户的经营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帮助进行风险控制分析。

未来金融服务的业态将分化:一方面是以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高最贵感的网点场所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另一方面是以电子化手段为支持的标准化、大众化、规模化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对于第二种业态更具优势。

2.3创造新规则,切入传统金融领域

银行和银联是传统金融领域的规则制定者:在传统金融领域,传统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网络金融机构作为新兴主体难以切入其中。以线下支付为例,银行和银联控制了发卡和交易流程,并占据了主要利润来源(发卡和转接机构要收取刷卡手续费的80%以上),因此第三方支付生存空间十分狭小。

但阿里金融依靠电子商务和虚拟账户,创造了新的市场,并改变了游戏规则,成为新市场的主体。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应用场景,由于买卖双方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易,传统的POS机刷卡无法在新场景中得到应用;而支付宝依靠虚拟账户不但解决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问题,并且摆脱了线下支付中对于银联和银行结算系统的依赖,彻底掌握了客户和账户。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商不仅仅是产业链的核心参与者,更是一个产业生态环境的缔造者和规则、标准的制定者。一方面,平台商可以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规则,减少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交易和信用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平台效应和规则的不同,平台参与者(小微企业和个人)有很高的转换成本,因而不会轻易违约。

3. “阿里金融”们经营优势(vs银行)

3.1平台经济型的管理、营销模式

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冲击无处不在:电商对传统商贸的替代;QQ、微信对传统通信方式的替代;以及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替代。互联网经济的魔力何在?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平台经济,主要经营特征有:(1)双边市场模式不断增加平台的价值和粘度;(2)平台经济的规模效用和长尾效应(规模增加→边际成本减少及边际效用增加→边际价值增加);(3)平台经济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多点扩张,其成长速度往往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

“入口”之于网络经济如同渠道之于传统经济,得“账户”者得天下。“入口”和“账户”的价值大数据 对金融的意义: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双边市场:平台经济价值的精髓

双边市场的特点在于它的需求是交叉网状的,即双方对平台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相互依赖和互补性,平台对于一类客户的价值在于另一类客户的规模。一类客户增加,会吸引另一类客户增加,循环往复,价值不断膨胀。

苹果通过Appstore,建立了一个以程序设计者和消费者为主的双边市场。程序设计者所设计的应用增加吸引更多消费者使用,而消费者的增加又吸引更多优秀的程序设计者。最终提升了苹果的价值,使其产品得到消费者追捧。截止到2013年6月,Appstore累计程序下载次数超过500亿次,年收入超过24亿美元。

规模经济和长尾效应:赢者通吃

许多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和长尾效应,固定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边际收益提升,企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定价上更大话语权。而平台经济的规模效应则更为突出,体现在:

更低的边际成本:平台经济的边际成本往往近乎为零。因此,与传统行业相比其能够获得更大长尾空间。

更高的边际价值:传统经济的规模效用是单因素驱动的:规模增加→边际成本较少→边际价值增加(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而平台经济的规模效用的是双因素驱动的:规模增加→边际成本减少、边际效用增加→边际价值增加。就是说平台经济随着规模的提升,不但有更低成本,还有更大效用(腾讯QQ使用的人数越多,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越大)。这就使得强者恒强,而弱者被淘汰出局。

更高的转换成本:对于传统行业,消费者选择一家的产品后再选择另一家的产品并不需要的多大的转换成本。但是对于平台经济则不然,以IPhone为例,目前开发iphone应用程序的公司必须遵循苹果公司提供的语言和标准,但如果他试图为其他平台提供程序时,就会因平台的巨大差异而产生额外的费用。

因此,平台经济往往有更强的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特点。而平台经济行业的最终格局往往是垄断或者寡头。

多点扩张:平台经济膨胀的速度

平台经济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点式扩张。传统经济是以企业为核心进行单点扩张,结果是其成长速度只能以线性发展;平台经济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多点扩张,其成长速度往往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就如细胞分裂)。

传统企业中企业自身是拓展的唯一主体;但对于平台类企业,当客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客户也会成为其拓展的主体,比如腾讯QQ,现有客户会主动代替企业向其朋友推荐,从而成为业务拓展的主体,而在市场存在空间的情况下,现有客户越多这种成长速度越快。

3.2“入口”和账户的价值

尽管互联网金融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人们只会在互联网金融上花费了很少的时间,根据统计平均每个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而每个月花在网银上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也就是说,客户不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比较、体验不同网络不同金融工具的特点,那么客户怎样选择呢?

“入口”之于网络经济如同渠道之于传统经济。人们把大量时间使用在诸如淘宝、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中,也就自然而然的更容易接受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而这就是网络活动的“入口”。拥有“入口”的网络金融企业就如同拥有渠道的传统金融企业,能够更容易获得客户,并使客户对其产生粘性。而传统银行尽管也有网银产品,但由于缺乏“入口”则很难与具备平台的网络金融机构进行竞争。

得“账户”者得天下。客户的账户有双重作用:商家根据客户账户的“信息价值”准确掌握营销广告的投递对象和投递内容,并通过账户的形式把客户的“货币价值”纳入自身的体系,并为商家所利用。网络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一个重大的冲击和替代就是虚拟账户的设立,从而摆脱了对传统银行账户的依赖。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虚拟账户替代网银网关也是大势所趋。

 

3.3大数据 对金融的意义: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大数据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银行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

大数据对金融的意义: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在贷前,阿里小贷可以调取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数据并辅以三方认证信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偿债能力;在贷中,通过支付宝、阿里云以及未来的物流系统监控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情况,为风险提前做出预警;在贷后,进一步监控企业的经营行为,深化信用评判,并对违约客户处以限制或关停其网络商铺等措施,并向其他网络客户通报其潜在风险。

4.“阿里金融”们做大会面临的瓶颈   

4.1监管制约的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几乎不受到监管制约。但是对比银行的监管环境,随着互联网金融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模式不但丰富,势必受到监管的制约。对比银行现有的监管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准入:设立商业银行需经过银监会严格审批,并达到注册资本(全国商业银行10亿、城商行1亿,农信社5000万)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但互联网金融除了第三方支付有牌照管理外,基本无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资本监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守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应达到7.5%和10.5%的标准(不考虑逆周期监管和系统重要性指标)。而我国目前对于网络金融的资本监管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呆账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和资产集中度:一般商业银行需提取:普通风险准备、专项风险准备和特别风险准备,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拨贷比不低于2.5%。此外,商业银行还受到信贷额度、投向和资产集中度的严格监管。

金融牌照制约:传统金融机构具有牌照优势,并且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在资产端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互联网金融没有相关金融牌照,开展资产业务受到制约。此外即便在获得牌照后,在资本和监管双重制约下能否发挥互联网便捷、灵活善于创新的特点还不得而知。

一旦网络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监管,势必遭到一轮洗牌。而留下的企业在重重监管约束下,还能否持续发挥灵活、轻便的特点,仍需观察。

 

4.2流动性管理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流动风险有放大效应。①虚拟账户的产生使网络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甚至有可能摆脱真实货币的约束,从而增大的潜在风险;②互联网金融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风险扩散的速度更快。

银行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防范机制。而银行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有着严格的管控标准:如流动性比率高于25%;存贷比低于75%;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60%;流动性缺口率大于-10%等。

此外,银行有着多级流动性风险防范体系:①银行内部,三级备付金储备;②银行间市场拆借;③中央银行作为最后借款人。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讲,在这方面基本处于“裸奔”状态:缺乏内部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防范体系;无法参与银行间市场;得不到央行的紧急支持。一旦风险爆发,将难以应付。

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防范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一旦流动性风险爆发可能对其产生致命的打击。

4.3短期难吸引银行主要客户

银行存在“二八”现象,即20%的客户提供80%的利润,阿里金融们主要服务80%中更细小的客户。互联网服务银行主要客户会面临两方面的障碍:信用问题、如何实现定制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大额资金存放更多会考虑“安全”,而银行有五层信用保障体系:①较为成熟的风控系统;②资本和风险拨备;③融资保障(吸收存款和同业市场);④央行作为最后借款人。此外,在中国银行体系实际是政府信用隐形担保,因此实际具备最高级别的信用保障。而网络金融在信用保障方面较传统金融机构仍有较大差距。

难以提供高端定制服务:大资金往往希望得到更专业和更个性化的定制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有丰富的资产端业务,具备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拥有更强的金融资源整合能力,因此可以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服务。而互联网金融一方面缺乏差异化服务的能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就是标准化的低成本扩张,定制化服务与其经营方式相悖。因此,互联网金融未来将是金融超市,而无法成为高端定制店。

4.4  “资产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缺乏足够解决信息不对称手段: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和大数据优势完全体现在对于平台内的客户,但对于平台外客户或者跨平台客户(如B2C模式中,商家可能在传统、网络的多个平台中进行经营活动),互联网金融就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传统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方式,包括征信系统、贷款卡、尽职调查、抵质押担保等。

潜在贷款客户需在平台内从事主要业务。例如阿里金融的贷款审批,对于C to C(淘宝)的模式,可以大数据处理部分信息不对称;但对B to C(天猫)的模式,只有商铺的部分交易等信息在平台上,不一定有银行的信息有优势。而平台之外的客户,就更难了解其资信情况。

4.5 结论

       “阿里金融们”通过新模式会快速成长;一定阶段会面临瓶颈;近期很难对银行有实质性影响;未来影响需持续观察。

 

 

 

 

 

本报告作者:

海通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银行业分析师刘瑞、银行业分析师林媛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