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重新认识气、骨髓与肾精(张志辉)

 tnj660630 2013-08-18

【转载】重新认识气、骨髓与肾精(张志辉)  

2013-03-20 07:17:00|  分类: 医学名著欣赏 |  标签: |字号 订阅

《立体经络》第六章 第十二节重新认识气、骨髓与肾精(张志辉)

曲黎敏在《中医与传统文化》中说到《内径》的气本论时说,《内径》不谈宇宙,而称太虚。认为天地都是由“太虚”中的大气生成的,天地只是整个太虚的一部分。但《内径》不强调太虚寂寥沉静的特性,而重视太虚中运动着的气。在《内径》看来,太虚中的大气才是宇宙的本源。首先天地万物之生源于气。它指出太虚是充满了生化能力的气的宇宙,一切有形之体皆由气的化生而发生。生长、发展,并由此生生不息。其次,天地万物之构成本于气,它指出太虚大气分为两类:阴气、阳气。阳动而散故化气形成天;阴静而成形,形成地。阴阳中和之气化生万物,《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天地和气,命之曰人。”再次,天地万物的变化也由于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形成有一个演化过程,是由太虚中阴阳二气逐渐积累而成,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物之生,从于化”。最后,万物之毁灭复归于气,幽为气,显为形,形气转化是气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天地万物后,其升降出入继续作用于万物,聚而成器,器散而复归气。因此,一切有形类的物体,包括天地,都有从生长到灭亡的过程,都有生有息,这就是《黄帝内经》关于宇宙中一切物体演化的根本看法。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无形但又无所不在,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之间,是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是充塞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阴阳二气的交感升降运动,推动和促进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由于精气的渗透和沟通,使宇宙成为一个万物相互感应、天地一体的有机整体。人类和宇宙万物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精气,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在各个有形之物之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即中医学“天人相应”思想。中医学基于精气的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中介联系作用,把人体、自然和社会,人体脏腑与生理功能,生命物质和与精神活动之间构成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运用精气学说说明生命的起源,生命体的构成,及生命活动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说明机体及其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说明“天人相应”相互联系的本质;揭示人体气化和形气转化的运动特点,从而说明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的特点及内在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时时刻刻进行着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如《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学特别注重肾气、肾精,同样认为肾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前所述,肾藏精,这个精,主要是肾精,又叫“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伴随一生,是人生的根本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肾精不仅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同时也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人体的生、长、壮、老、死、已。主生殖功能,是繁衍生息种系的精微物质,肾精可以化生为肾气、肾阳、肾阴,这几种物质在人体发挥功用又不相同。主要作用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具有温煦,激发、兴奋的作用。

封神榜里有一则很残忍的故事,即“砸骨验髓”。纣王和妲己一天在摘星楼上欢宴,时值隆冬,天寒地冻,远远地看见岸边有几个人将要渡河,二三个老年人挽裤腿正在水中,但一些年轻人却逡巡不敢下岸。纣王问妲己:“河水虽然冰寒,但老人尚且不畏,年轻人却那么怕冷,这是怎么回事”,妲己回答:“妾听说人生一世,得父精母血,方得成胎。若父母在年轻时生子,那时他们身体强健,生下的孩子气脉充足,髓满其胫,即使到了暮年,耐寒傲冷。假如父老母衰时才得子,那他们的孩子气脉衰微,髓不满胫,不到中年,便怯冷怕寒。”纣王极为惊讶:“竟然有这种事?” 妲己说:“大王不信的话,就将此一起渡河的人,砍断他们的胫骨看一看便知。”纣王就命人将过河的几个人活捉到楼下,一人一斧断去两腿,果然老年的那些人髓满,年少的却骨空。纣王大笑说:“爱妾料事如神!”故事的真实性暂且不论,但说的骨髓与肾精的关系是值得探讨。骨髓现代医学认为是人体的造血器官,以扁骨即长骨的两端为主,长骨骨髓里主要是脂肪成分,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认识,并不是那样简单,它与肾气、肾精一样重要,如果从立体经络,中心体和传统中医学结合来重新认识骨髓,则它是人体“气——精气”的主要储存场所,“气——精气”由细胞的中心体吸收、升华,成为生命可以利用的物质,从每一个细胞到相应的组织单位,再到组织器官,通过经络体系的六级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一步经过“肾间动气”的升华作用,成为人体的肾气肾精、或称为人体的元阳元阴、真阴真阳,通过主骨生髓,将部分经过转化的“气——精气”储存于骨髓,骨髓成为这一特殊能量的能量库。肾气充盈,骨髓殷实,骨骼坚固,生命力旺盛,是一脉相承。看看现代西医对于男子和女子的精液、阴津的认识:精液主要是由精囊腺分泌的精囊腺液,(占精液的60﹪),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液(约占精液的20﹪)和睾丸产生的精子、雄激素组成,精囊腺液为淡黄色黏液,内含果糖、前列腺素、无机盐、抗坏血酸、纤维蛋白原等多种物质,主要为精子活动提供能量;前列腺液是一种乳状碱性液体,内含较多的草酸盐和酸性磷酸酶等物质,主要是中和射精后精子遇到的酸性液体,从而保证精子的活动和受精能力;女子的阴液主要是“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正常时像稀薄、透明的蛋清,部分来自子宫颈腺体,部分来自阴道壁,还有一部分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阴道口两旁的大腺体分泌的。在排卵期,宫颈内膜腺细胞分泌“阴道分泌物”也会增多,它的作用可以造成阴道腔内的酸性环境,能阻止外来病菌,使之不能生存和繁殖。从以上观点来看,人们在进行了性生活后,男子射精和女子分泌“阴道分泌物”,只是丢失了一些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等物质,普普通通。对人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不是那样简单。

一般人特别是年轻人,在没有泄精之前,浑身充满了活力,全身有饱满的感觉,有使不完的精力在身体里储存、涌动,好像每一个细胞充满了张力,但在泄精后即刻便会感到大脑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这一点同《黄帝内经》所说:“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是一致的。性生活之后,无论男女都会耗费大量的元气。特别是肾气,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脑与整条中枢神经皆为包藏在脊椎骨中之髓,肾精的丧失会导致脑髓的空虚。现代研究发现,脑脊液的组成与精液组成十分相似,泄精所丧失的物质与营养中枢神经的物质非常相似,自然有一种抽空的感觉。《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一个肾精充足的人,其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都比较高,精于构思技巧,智力超群。反之,经常泄精就会导致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影响思维和记忆下降,反应迟缓。精气亏乏或超过四十岁的人,在泄精之后通常都会有一种身心空虚、情绪低落、身体疲劳的感觉,泄精会导致人体能量大量丧失,阳气亏乏。如果性生活过度或纵欲,就会精神疲惫,疲乏无力,工作学习力不从心,记忆力衰退,思考问题缺乏连贯,进一步会使性生活的欲望和功能明显下降,人生的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其实就是肾精的透支,肾精透支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远比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的身体透支更严重。结合立体经络和微管经络理论,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收集并通过气化作用利用、储存宇宙的精气,成为人体之元气,而生殖现象是生命体四大特征之一,是种族延续的必然保证,中医讲的元气、肾气、精气,西医讲的营养等物质,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正常生命体除了保持自己本身所需的一切物质外,其提供于生殖细胞方面的物质也处于优先的保证,这是生命的特征所决定的。从立体微管经络模型理解这一现象就有独到之处,经络系统就像城市中的自来水系统一样,有储水池,有网,有出水口处,人体之精气就储存和运行在经络系统内,能具体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脏腑,每一个穴位,在细胞层面是存在于中心体,每一个细胞中的中心体是人体采集、储存宇宙元气(宇宙真空)的最小单位,所以说中心体是生命的元气之泵,经过进一步的转化而成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命之气,和现代医学的营养素一样,是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通过经络的六级结构而通达全身,生命体是浸泡在“气”中,人体之“精气”主要藏根于肾脏之中,这和生命种系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性”有最直接的联系,“气”在人体内的存在有一定的张力,或具有一定的张力平面,每个人的经气张力是不同的,生命力强,张力旺盛,与传统中医学的肾气理论相一致,而性生活如同水龙头一样,肾精的泄失可以使经气张力下降,性生活后就有被抽空的感觉,所以性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精液等简单的蛋白质成分的丢失,更是人体肾气和肾精的失去,当然,没有性生活,经气、精气的张力到一定的的时机也会寻出路的,“精满自遗”就是这个道理。什么事物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