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百病求真》2

 tnj660630 2013-08-18
 

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依据

1、左心衰竭时可见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和劳力后发作,严重时可为端坐呼吸;咳嗽、咳吐泡沫样痰或咳血,伴乏力、心悸、头晕,嗜睡或烦燥,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为内脏瘀血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右上腹闷胀、尿少、下肢浮肿。

2、除所患心脏病有关体征外,左心衰竭时可有心率快,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增强。肺水肿时,两肺满布粗中湿罗音,可伴有哮呜音;右心衰竭时还伴有颈静脉充盈,肝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垂性水肿,腹水或胸水征,周围性紫绀,或有黄疸。

3、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肺瘀血或肺水肿(左心衰),上腔静脉增宽和胸腔积液(右心衰),心影增大。

4、心电图检查显示与所患心脏病相应的心率和心房、心室扩大,心室 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可见少量心包积液。可有QRS波群低电压。

5、心脏彩超检查:可见血液流变学异常。

中医辩证

1、心肺气虚: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2、气阴亏虚: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颧暗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带。

3、心肾阳虚:心悸、气短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溏,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4、气虚血瘀:心悸气短,胸肋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肋下痞块,下肢浮肿,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5、阳虚水泛:心悸气喘或不得卧,咳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烦燥出汗,额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舌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6、痰饮阻肺:心悸气急,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咯白痰或痰黄粘稠,胸脘痞闷,头晕目眩,尿少浮肿,或伴痰呜,或发热口渴,舌暗淡或绛紫,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7、阴竭阳脱:心悸喘憋不得卧,呼吸气促,张口抬肩,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唇甲青紫,尿少或无尿,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治则

逐瘀活络,行气活血,通脉定痛,宁心安神,温肾升阳,大补元气。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复压敏: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高血压病

 

诊断依据

1、大多数起病缓慢,症状可见有轻度头痛,颈项强直,头晕等,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常自行缓解,也可无症状。

2、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 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有条件时可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血压升高的严重程度和血压昼夜节律状况。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微量蛋白测定、血脂、血糖、水及电解质、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提供继发性高血压诊断线索,判断靶器官受损情况以及了解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4、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有无心脏损害,眼底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和视网膜病变。

5、必要时需测定血或尿儿茶酚胺,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作静脉肾盂造影,肾血流量和肾图,动脉造影术,作肾上腺等部位B超或CT检查,诊断和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中医辩证

1、肝阳上亢:头痛头胀,或见眩晕,急燥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而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有力。

2、肝阳化风:头目眩晕,肢麻,头痛耳鸣,舌苔薄黄,脉弦滑或弦细。

3、肝肾阳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涩口干,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4、肾阳亏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夜尿频多,阳萎遗尿,舌淡胖,脉沉迟弱无力。

5、痰湿壅盛:眩晕头痛,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舌苔腻,脉濡滑。

治则

平肝潜阳,重镇安神

1、清脉稳压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冠心病心绞痛

 

诊断依据

1、常在体力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食时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体上端或中端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或放射到上肢(左侧多见)、肩、背、颈、咽、下颌。疼痛历时较短暂,休息或去除诱因或含服抗心绞痛药物后能迅速缓解,可伴有气闷不适、冷汗或头昏等表现。

2、可无阳性体征,或可见心率加快和血压轻度升高,心尖双重搏动,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区收缩期杂音。

3、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和T波的降低或倒置。变异性心绞痛则为ST段抬高,严重者可见一过性Q波,部分患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4、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糖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中医辩证

1、气虚血瘀: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2、气滞血瘀:胸痛胸闷,胸肋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

3、痰阻心脉: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体胖多痰,身体困重,舌苔浊腻或滑,脉滑。

4、阳寒凝滞: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畏寒,四肢欠温,面白,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5、气阴两虚: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舌质红,薄苔脉弱而细数。

6、心肾阴虚:胸痛胸闷,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少津,脉沉细数。

7、阳气虚衰: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腰酸无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益心肾,镇静安神。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心律失常

 

诊断依据

1、自觉心搏异常,忐忑不安,神情紧张,心跳加速或缓慢,或忽跳忽中止。症状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常伴胸闷咽堵,头晕乏力,心烦等症,老年患者可伴胸部阵痛,气短,甚则汗出,肢冷,严重者出现晕厥或猝死。

2、常因情志变化,精神紧张,劳倦失眠,饮酒或咖啡及浓茶,外感,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

3、心脏听诊可闻及心跳节律不规则和频率快慢异常,部分病例有病理性杂音。

4、实验室检查:24小时的心电监测是各类心律失常和异常心律定量的诊断手段,必要时可重复多次,超声心动图是器质性心脏病的无创伤性检查,胸部X线摄片有助诊断。

中医辩证

1、心胆气虚: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弦。

2、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晄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

3、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烘热汗出,舌质红,舌苔薄或少苔,脉细弦数。

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闷胸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促或结代。

5、水饮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痰涎,面浮肢肿,目眩尿少,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6、心阳亏虚:心悸甚,动则加剧,胸闷气促,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而胖,舌苔白,脉沉而细迟或结代。

治则:

宁心安神,,活血化瘀,通脉活络。

方药

1、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临床约89%以心律失常为主要症状。轻者为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诊断依据

1、胸闷心慌、乏力、心悸怵惕不宁,或快速或缓慢。严重者可见有喘促、倚息不得卧,或烦躁不安,四肢厥冷,脉微数疾或欲绝,或血压降低。

2、症状出现前2周内可有感冒、急性肠炎等病毒感染史。

3、体格检查,常见为心律失常,尤以期前收缩为多见,此外,少数患者有心脏扩大,第一心音减弱,并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表现。

4、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在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部分患者尚有血清天冬酸转氨酶(AST)和肌酸磷酸激酶增高。

(2)特殊检查:心电图常见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为多。此外尚有T波倒置和ST段轻度改变。部分患者见有室速、室颤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危及生命;胸部X线摄片显示心脏外形正常,部分患者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可有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必要时可做病毒学检查,可从咽拭或粪便或心肌组织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检测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滴定度增加,特别是抗柯萨奇B病毒抗体。从心肌活可检标本中可找到特异抗体原或在电镜下发现病毒颗粒。

中医辩证

1、急性期

急性起病,病势较重,迅速出现胸闷、心慌、气喘、脉律失常等表现,伴有外感表证,一般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

(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心悸、舌苔薄白,脉浮紧或结代。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心悸,咳嗽。舌边尖红,舌苔淡白嫩黄,脉浮数或结代。

2、慢性期

缓慢起病,病程长,以胸闷心慌为主要表现,常伴有疲劳、乏力、头晕等症状。

(1)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弦或动数。

(2)心脾气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或结代。

(3)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烘热汗出,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数或结代。

(4)水饮凌心:胸闷憋气,心悸、头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或结代。

(5)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6)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白,脉虚弱或沉细而数。

治则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通络,镇静安神。

方药

1、普济清肺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特发性(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低。由于起病隐匿,早期可表现为心室增大,可有心律失常,静态时射血分数正常,运动后射血分数降低,然后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

2、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著,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2.7cm/m2,心脏可呈球型。

3、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弥散性减弱。射血分数小于正常值。

4、有条件者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类抗体,如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心肌球蛋白抗体,抗β1受体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

5、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检查对本病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与特异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用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或原位杂交,有助于感染病因诊断,或进行特异性细胞异常的基因分析。

中医辩证

1、心胆气虚: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弦。

2、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

3、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烘热汗出,舌质红,舌苔薄或少苔,脉细弦数。

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闷胸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促或结代。

5、水饮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痰涎,面浮肢肿,目眩尿少,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6、心阳亏虚:心悸甚,动则加剧,胸闷气促,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而胖,舌苔白,脉沉而细迟或结代。

治则

逐瘀活络,通脉活血,宁心安神,清心除烦。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心律平: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复压敏: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诊断依据

1、多见于20-40岁男性吸烟者

2、肢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最后发展为静息痛,以夜间为甚。

3、肢端皮肤呈紫红或苍白,皮肤温度渐低,皮肤干燥,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重者可出现肢端溃疡或坏疽,可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

4、肢体位置试验阳性

5、免疫球蛋白增高,抗动脉抗体阳性有助诊断,皮温测定、肢体节段测压、阻抗血流图检查。经皮氧分压测定,肢体红外线热图像检查有助于判断动脉阻塞部位及病变程度。多普勒超声检查能确定病变部位及程度。

中医辩证

1、寒湿阻络: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冷,麻木疼痛,遇冷痛剧,伴间歇性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

2、血脉瘀阻:患趾(指)酸胀疼痛加剧,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指)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睡,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跌阳脉消失。

3、湿热毒盛:患肢剧痛或不痛,痛则日轻夜重,局部皮肤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漫延,溃破腐烂,气味臭秽,五趾相传,波及足背,红肿边界不清,或伴有发热等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4、热毒伤阴:皮肤干燥,毳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数。

5、气血两虚:面容憔悴,萎黄清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舌淡胖,脉细无力。

治则

祛风通络,胜湿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1、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闭塞性动脉硬化

 

诊断依据

1、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糖尿病。

2、早期患肢发凉、麻木、易疲乏间歇性跛行,后期趾、足静息痛。

3、患肢营养障碍,肢色苍白,皮温降低,感觉减退,趾甲增厚变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深动脉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重者肢端坏疽,溃疡,肌肉萎缩。

4、肢体节段测压,动脉波形分析有助于诊断,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中医辩证

1、血脉瘀阻:患趾(指)酸胀疼痛加剧,步履加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指)肤色由苍白转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红斑、节结、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睡,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

2、瘀极毒盛:患肢剧痛或不痛,痛则日轻夜重,局部皮肤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味臭秽,五趾相传,波及足背,红肿边界不清,或伴有发热等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3、瘀阻寒袭:患趾(肢)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冷,麻木疼痛,遇冷痛剧,伴间歇行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消失。

4、气血两虚: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舌淡胖,脉细无力。

治则、

活血化瘀,活络通脉,温通祛寒,益气养血。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痹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以血浆脂质浓度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或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高脂血症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痛风、甲状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可见头重如裹、胸闷、眩晕、嗜睡乏力等,有的可无任何症状。

2、体征可见形体肥胖,皮肤黄瘤,老年环,肝脾肿大等。

3、血脂检查可有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4、其他相关的检测指标:血糖、血尿酸、肌酐、尿蛋白定量、甲状腺功能、B超等可以明确病因,判断疾病的轻重程度。

中医辩证

1、脾虚痰滞: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头身沉重,眼睑虚浮,或下肢浮肿,舌淡或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2、湿热内蕴:口腻而干,渴不欲饮,或饮下不适,脘胀痞闷,便干或大便溏粘而恶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胆湿热、口苦、纳呆,呕恶,脘腹胀闷,胁肋胀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4、肝肾阳虚:视物昏花,眩晕耳鸣,口干,消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气滞血瘀:胸胁胀闷,走窜疼痛,心前区刺痛,心烦不安,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则

逐瘀活络,行气活血,通脉定痛,凉血降脂。

方药:

1、 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肢端动脉痉挛病(雷诺氏病)

 

雷诺氏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以阵发性四肢端对称的间歇发白与紫绀为其临床特点。常为情绪激动或受寒所诱发。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女性,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在寒冷季节发作较重。

2、手指肤色先变白,继尔紫绀,常开始于指尖,以后波及手指及掌。

3、局部冷麻,针刺样疼痛,发作持续数分钟后消失。局部加温、揉擦、挥动患肢可使发作停止。

4、部分患者呈进展性,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伴有指(趾)水肿,个别可间歇消失。

5、局部组织营养性变化,皮肤萎缩或增厚,指甲呈纵向弯曲畸形,指垫消瘦,末节指骨脱钙,重者可形成指尖溃疡或坏疽。

中医辩证

1、寒湿阻络:患指(趾)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冷,麻木疼痛,遇冷痛剧,舌苔白腻,脉沉细。

2、血脉瘀阻:患指(趾)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则

温通血脉,活血祛瘀。

方药、

1、 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血栓性深静脉炎

 

诊断依据

1、小腿血栓性深静脉炎,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屈时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垂则发绀,皮温增高,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盈,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个别病例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面色发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他血管病史者易患本病。

5、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均有助于诊断。

中医辩证

1、气滞血瘀:髂股静脉病变时,整个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扪之灼热,腿胯部疼痛不移,全身发热,舌暗或有紫班,脉数。小腿深静脉病变时腓肠肌肿胀疼痛,触痛,胫踝水肿,行走困难,全身可有低热,舌苔白或腻,脉数。

2、气虚血瘀:患肢肿胀经久不退,按之不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凉,颜色发白,青筋显露,倦怠无力,舌淡而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而涩。

治则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行气通脉,活络止痛。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普济清肺散:发热或低热者服用,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血栓性浅静脉炎




诊断依据

1、多发于下肢的浅表静脉,其次是上肢和胸腹壁浅表静脉。

2、患肢常有外伤,感染,静脉损伤史。

3、急性期,病变静脉处明显疼痛,有条状压痛区,继尔出现红肿灼热,可触及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一般局限在一条静脉,呈索状上下蔓延。游走性者多条静脉受累及病变呈片块状红肿,并触及多个结节,皮肤色素沉着。

4、慢性期,病变静脉呈条索状或结节状肿硬,并与皮肤粘连,表面色素沉着,牵拉时呈沟状,肢体活动时有牵扯感,发于下肢者,可有坠胀隐痛,胫踝浮肿。

5、根据病情作多普勒超声,血脂检测,血液流变学等检查。

中医辩证

1、 血热瘀结:相当于急性期,病变筋脉红肿热痛,

或有条索状物,上下游走,肢体活动不利,可有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2、瘀阻脉络:相当于慢性期,病变筋脉肿如硬索,粘连不移,牵扯不适,或呈多个硬性结节,皮肤褐黑,胫踝水肿,舌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脉沉细或沉涩。

治则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

1、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颈腰舒宁: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因内外多种因素长期反复相互作用,引起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且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呼吸系统常见病。

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风寒,风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而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急性期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

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中医辩证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咳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肝火犯肺:呛咳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咳血,舌质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6、痰湿壅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咳吐不爽,痰粘或挟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咳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微寒,舌淡嫩,舌苔白,脉弱。

治则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凉血利咽,益肾补肺。

方药

1、哮喘灵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星贝肺安: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外邪犯肺{证(1)、(2)、(3)、(4)、(5)}者给予普济清肺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哮  喘  病

 

哮喘是以喉间哮呜有声,呼吸急促,胸憋闷胀,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

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呜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 可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听诊时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实验室检查血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

7、肺部X线摄片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象。

中医辩证

1、发作期

(1) 冷哮:喉中哮呜有声,胸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2)热哮:喉中哮呜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3)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咳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紫暗,脉弱。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2)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

(3)肾气亏虚:平素气息短促,动辄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则

温补脾肾,固本培元,纳气定喘。

方药

1、哮喘灵秘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 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肺  结  核

 

诊断依据

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2、常有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

3、听诊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啰音。

4、痰液涂片、集菌或培养,结核杆菌可呈现阳性。

5、血沉增快。

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

7、X线摄片肺部可见结核性病灶,必要时可做CT检查。

中医辩证

1、肺阴亏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舌质红,舌苔薄,脉细带数。

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咳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舌苔薄,脉弱而数。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舌淡而少津,舌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治则

清热解毒,消瘀散结,培元固本,补益肺气。

1、复方重台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结核性胸膜炎

 

诊断依据

1、发病急缓不一、咳嗽、胸痛、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

2、胸腔积液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

3、积液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畅,少痰,迁延难愈。

4、少量积液时,患侧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患侧呼吸运动受限,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膈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的致密阴影,纵隔向他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检查有积液。

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1.018,蛋白含量>25g/L,白细胞分类计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杆菌培养可呈阳性。

中医辩证

1、邪郁少阳,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2、饮停胸胁:咳嗽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患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急促。舌苔薄白,脉沉弦。

3、 肺络不畅: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

不已,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

清利悬饮,消炎散结,益气补肺,纳气定喘。

方药

1、复方重台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喉源性咳嗽

 

诊断依据

1、咽喉部干燥作痒,引发咳嗽,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咳。

2、咳嗽无痰或少痰。

3、少量饮水润喉能使症状暂时缓解,遇到刺激性气体、粉尘等可使症状加剧。

4、 咽部检查可见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干燥。

5、 胸肺部各类检查阴性。

中医辩证

1、风燥犯肺:以咳嗽、咽干,咽痒为主症,口鼻干燥,咽中如蚁爬感,口渴欲饮,饮水后症状可稍减。咽部检查可见粘膜干燥,轻度充血,舌尖红,舌苔薄而少津,脉细数。

2、肺肾阴虚:咽干、咳嗽日久,咳嗽严重时会小便难控,腰酸乏力,五心烦热、溲赤便干,咽部检查可见咽粘膜干燥,色暗红。舌质偏红,舌苔薄或剥,脉细带数。

治则

清咽利喉,润肺止咳。

方药

1、喉症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七叶通窍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哮喘灵秘丹:(可用于喉哮即过敏因素者)每日2



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消化性溃疡

 

清化性溃疡泛指胃肠道粘膜等组织在某种情况下被胃消化液所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一空肠吻合口,以及含有胃粘膜的梅克尔憩室内,其中以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

诊断依据

1、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呈节律性和周期性,可被进食或服用抗酸剂缓解。

2、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饱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但这些症状均缺乏特异性,并发出血时,可出现呕血和(或)黑粪。

3、活动期溃疡者多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略偏右,少数患者可因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而有贫血。并发幽门梗阻者,可有胃蠕动波及振水音。溃疡穿孔时可有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4、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和取粘膜标本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

5、X线钡餐检查,龛影是溃疡的直接征象;局部痉挛、激惹现象、球部畸形和局部压痛等是溃疡的间接象征。

中医辩证

1、肝胃气滞:胃脘胀痛,攻窜胁背,嗳气则舒,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2、胃热炽盛:胃脘灼痛,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渴,口苦口臭,牙龈肿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3、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4、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沉细。

治则

行气止痛,清胃制酸,安神定志。

方药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宁志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胃炎

 

诊断依据

1、主要症状:脘腹不适,钝痛,烧灼痛或者隐痛、饱胀等。

2、次要症状: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胃粘膜糜烂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3、临床体征:上腹可有轻压痛,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舌炎和贫血等表现。

4、胃镜表现: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状、片状、条状),粘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或瘀斑;萎缩性胃炎可见粘膜呈颗粒状,粘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如同时见糜烂或者胆汁返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胆汁返流。

5、X线摄片表现:胃窦为主的慢性胃炎可见胃窦部不规则痉挛性收缩,粘膜皱襞增粗、迂曲、横行。胃粘膜萎缩时,气钡双重造影可见胃皱襞相对平坦和减少。不少慢性胃炎X线摄片检查可无异常。

6、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可达75-84%。

中医辩证

1、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肋,嗳气频作,嘈杂泛酸,常因情志因素而诱发。舌淡红,舌苔薄脉弦。

2、脾胃湿热:胃脘灼热胀痛,脘腹痞满,口苦口臭,喝不欲饮,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气虚: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满,纳呆食少,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嫩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4、脾胃虚寒: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纳差便溏。舌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

5、胃阴亏虚: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6、气滞血瘀,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胃痛日久不愈。舌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则

行气止痛,健脾和胃,活血化瘀,镇静安神。

方药

1、左金散: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宁志丹: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润肠更衣丹:每日一次,每次1-2粒,温开水送服,大便干结者可用。

 

 

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一般认为其属于多因素的生理心理性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障碍和内脏感知异常。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以及影响该调节功能的肠道免疫系统的异常,近年已受到重视。

诊断标准

1、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两项:

(1)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

(2)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

(3)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粪便性状的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肠易激综合症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则越支持肠易激综合症的诊断。

(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

(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

(4)粘液便

(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中医辩证

1、肝郁脾虚:腹胀腹痛,腹痛欲便,泻后痛减,常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剧,尚可见肋胀食少,肠鸣失气,情绪抑郁或焦虑,舌苔薄,脉弦。

2、寒热夹杂:腹痛或肠鸣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淡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脾胃虚弱:面色萎黄,纳食减少,神疲乏力,腹胀便溏。夹有不消化之物、受凉,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舌淡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脉濡缓。

4、阴虚肠燥,大便干结,艰涩难下,或数日一次,状如栗,伴粘液,腹胀作痛,少腹触及粪块,口干咽燥,舌质红少津,或苔光剥,脉细。

5、治则

健脾、清肠,舒肝理气。

方药

1、佐金散: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朱砂莲: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阴虚肠燥者去朱砂莲,改用润肠更衣丹,每日一次,每次1-2粒。

 

 

溃疡性结肠炎

 

定义:是一种可能属于免疫病理机制和遗传有关的不明原因的非特异性直、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肠道微生物感染和精神因素等可成为诱发因素。

诊断标准

1、临床: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血性分泌物。

(3)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映,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3、钡剂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假性息肉。

(3)肠管缩短,扭袋消失可呈管状。

4、病理检查可见肉眼或组织学的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特点。

中医辩证

1、湿热内蕴:腹痛腹泻,反复发作,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身热,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腹痛腹泻:痛有定处,拒按,泻下脓血不爽,血色紫暗,面色晦暗,腹部或有痞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弦或细涩。

3、脾肾阳虚:久泻不愈,下痢脓血粘液或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腹胀肠鸣,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纳差,腰膝酸软。舌淡,舌苔白,脉沉细。

4、阴血亏虚: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潮热盗汗,消瘦乏力。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治则

涩肠止泻,活血通络,行气止痛,止血化瘀。

方药

1、朱砂莲: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佐金散: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上药20天内一疗程。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1、青少年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可有腹泻和大量血便,色暗红或鲜红,有特殊腥臭气味。

2、全身症状:发病后1-2天可有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感染性休克。

3、随病情发展,腹部可有不同程度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炎征象或有肠梗阻表现。

4、表现在不同病例有所不同,临床可分为四型:血便型,腹膜炎型,中毒型及肠梗阻型。

5、X线腹部透视及摄片可见局限性小肠胀气和气液平面,以及小肠壁增厚,粘膜不规则改变。

6、术中可见小肠呈节段性急性炎症并与正常肠管分界明显,可发展为坏死、穿孔、也可为斑片状病灶。

7、病理检查证实

中医辩证

本病属中医便血症范畴,中医认为便血系肠络脉受损,以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表现。

1、诊断依据

(1)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单纯便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血鲜红或者暗红,出血部偏上消化道者,便血污浊而暗,或呈柏油状。

(2)可伴有腹痛,出血量多者可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甚则晕厥。

(3)消化道内镜,腹部B超、CT、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可以帮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

2、证候分类

(1)胃肠积热:便干夹血,色鲜红或暗红,口干口苦,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洪数。

(2)湿热蕴结: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暢或稀溏,脘腹胀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3)肠风伤络: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稀溏。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4)脾胃虚寒: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样,脘腹隐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面色少华,神倦懒言,舌淡,舌苔白,脉细弱

治则

止血活血,行气止痛,健脾清肠,补虚培元。

方药

1、佐金散: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培元延生丹:每日两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局限性肠炎(克罗恩病)

 

本病为原因不明的以年轻成人为主的、消化道各部位有纤维化,溃疡和肉芽肿炎症性病变。除消化道外,特别是皮肤有转移性病变自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各部分均可波及。临床上除有病变部位的有关症状外,还伴有发热、营养障碍、贫血、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和肝损害等全身性合并症。

诊断依据

1、急性发作时有酷似急性阑尾炎的腹痛,伴有呕吐、腹泻、发热、右下腹压痛或块物。

2、 慢性患者以腹痛、腹泻、渐进性肠梗阻症状,瘘管形成和发热等全身性症状为主要表现。

3、 腹痛多位于脐周和右下腹,一般为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缓解。

4、 腹泻正式开始为间歇性,以后渐成为经常性,每日3-6次不等,粪便质软或为半液状,可伴有脓血和粘液,少数患者有脂肪泻。

5、 X线钡餐检查以线样征,肠曲病变的分段分布及瘘管形成最具有诊断价值。

6、 肠镜检查可见到充血,水肿肉芽肿、溃疡、狭窄等。

中医辩证

1、 气滞血瘀:腹有块物,软而不坚,痛有定处,纳减乏力,时有寒热,舌淡、苔薄、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涩。

2、 肾阳虚衰:脐周及下腹作痛,绞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舌苔白,脉沉细。

治则

行气活血,温肾止泻,祛瘀止痛。

方药

1、期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 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胆囊炎

 

诊断依据

1、 右胁胀痛,常累及右肩背部,脘腹胀满,善太息,口苦恶心,嗳气等。

2、 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病发多有诱因,如饱餐油腻,恼怒,劳累等,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3、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血脂、B超、胆道

造影、CT等有助于诊断。

中医辩证

1、肝胆气滞:胁肋,乳房,少腹胀痛,连及肩背,善太息,情结抑郁、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胸胁脘腹胀闷作痛,偶有刺痛,痛处走窜或固定,或有痞块。舌紫或有斑,脉弦涩。

3、胆经郁热:右胁灼热疼痛,烦燥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4、肝胆湿热:右胁胀满疼痛,或肋下有痞块、身热、口苦,或有肤目发黄,纳呆,呕恶,厌油腻。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5、阴虚气滞: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大便不暢,尿黄,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则

舒肝理气,通络止痛,利胆渗湿,活血化瘀。

方药

1、利胆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系指胰腺的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性病变,胰腺呈广泛纤维化,局灶性坏死,腺泡和胰岛组织的萎缩和消失,假囊肿形成和钙化,临床上可有腹痛,腹部肿块,、黄疸、脂肪泻、肉脂下泄,糖尿病等表现。

诊断依据

1、以男性为多,年龄大多在30-50岁之间,有急性胰腺炎病史,且有反复发作经过。

2、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痛可放射至背、肋缘、前胸、肩胛等处。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3、不耐油腻食物,食后上腹饱胀不适、腹泻、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每日大便3-5次,粪便量多,多淡而发油光,有恶臭。

4、显微镜粪检可发现脂肪球,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纤维。

5、腹部X线平片:胰腺钙化和导管结石。

6、胰腺超声扫描:胰腺钙化,胰管结石,胰管扩张,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或萎缩,胰腺假囊肿。

7、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与胰腺癌相鉴别。

中医辩证

1、瘀血阻滞:脘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经久不愈,舌紫暗,脉细涩。

2、气机郁滞: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时聚时散,遇忧思脑怒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3、饮食停滞: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痛则欲泻,粪便奇臭,舌苔厚腻,脉滑。

4、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

清心利胆,解郁止痛,活血通络。

方药

1、利胆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系指除了器质性疾病外,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证候群。

诊断依据

1、上腹正中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空腹痛或餐后痛等,上腹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

2、体征多不明显。

3、体表胃电图表现胃动过缓或节律失常。

4、胃排空功能测定:表现胃排空延迟。

5、胃腔内压力测定:常有近端胃容受性舒张障碍和餐后胃窦运动减弱。

中医辩证

1、肝气郁结: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精神抑郁、烧心或泛酸,腹胀纳呆或呕吐,舌淡红或尖边红,苔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纳差而饱,大便溏软,泛吐清水,嗳气不爽,口淡不渴,头晕乏力,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3、肝气犯胃:胃脘痞满,闷胀不舒,胀及两胁,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嗳气呃逆,烧心泛酸,心烦急躁,两胁气窜走痛,口苦口干,小便淡黄,舌质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或弦细。

4、湿热滞胃: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苦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细数。

治则

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清胃除热,行气止痛。

方药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药物、酒精、自身免疫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其病程一般在半年以上。

诊断依据

1、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手术史或输血史及不洁针刺、注射史。

2、可见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胁痛,尿黄、寐差、关节酸痛,腰酸等。

3、可见面色欠华或晦暗,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

4、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增高,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或可出现异常。

(1)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检测病毒指标:HBV-M、HBV-DNA、抗HCV、抗HDV。

(2)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免疫指标及有关的特异性抗体。

5、其他相关的检测指标: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透明质酸,甲肝蛋白,III型胶元、IV型胶元,层粘连蛋白等以明确病情的轻重程度,排除慢性肝炎基础上的肝硬化和癌变可能。

6、影象学检查:食管及胃X线摄片、B超、CT可以了解门脉高压,局部静脉曲张情况,并协助诊断,进一步排除肿瘤及肝硬化及其它科疾病可能导致的肝损害。

中医辩证

1、肝胆湿热: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差、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

2、肝郁脾虚: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叹息,精神抑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脉沉弦。

3、肝肾阴虚: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经少闭经,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4、脾肾阳虚: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腰酸,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完谷不化,浮肿少尿,阳痿早泄,舌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5、瘀血阻络:面色晦暗,或见红丝赤缕,胁肋痞块作痛,女子行经腹痛或经有血块,舌紫或有瘀斑,脉细涩。

方药

1、木圣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益气升阳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4、如有瘀血阻络,可用脉络通,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

诊断依据

1、剑突下烧灼感,吞咽食物时食管刺痛感,胸骨疼痛,咽下困难,反流致烧心,反酸。

2、X线检查:食管钡餐见食管轻度狭窄。双重造影见粘膜面小颗粒状变化。

3、内镜检查。

(1)轻度:红色条纹和红斑,累及食管下1/3。

(2)中度:糜烂<1/2食管周围,仅累及食管中、下段。

(3)重度:I级:糜烂累及>1/2食管周围,或已累及上段,或形成溃疡<1/3食管周围,在食管任何部位。II级:溃疡累计>1/3周围食管,任何部位。

4、活组织病理检查

(1)急性炎症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2)糜烂性炎症所见上皮层破坏。

(3)慢性炎症所见间质纤维化。

(4)次要所见: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乳突延长,上皮再生,基底细胞增生,肌层纤维化,肥厚及瘢痕形成,除中性粒细胞外的其他炎细胞浸润、水肿等。

中医辩证

1、肝胃郁热:脘胁胀闷,胸骨后疼痛,烦躁易怒,吐酸嘈杂,嗳气呃逆,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2、脾胃湿热:胃脘灼热,脘腹痞闷,口苦口臭,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胃热炽盛:胃痛痞满,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治则

清胃降火,降逆止酸,行气止痛。

方药

1、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期白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慢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有典型急性阑尾炎病史,遗留右下腹部疼痛。

2、右下腹痛反复发作,排除其他病变。

3、右下腹固定性局限性压痛。

4、X线钡餐检查:阑尾充盈并有压痛或未充盈但有随盲肠位置而变动的压痛;阑尾充盈不规则,呈分节状或扭曲固定;阑尾充盈但排空迟缓。

中医辩证

气血瘀滞:右下腹肿胀,痛有定处,拒按,气滞重,则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重,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1、普济逐瘀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肛门失禁

 

肛门失禁系指肛门完全或不完全失去控制排便的能力。

诊断依据

1、有肛门损伤或手术病史。

2、肛周皮肤感觉迟钝,不能随意控制气体、液体,稀便者为不完全性肛门失禁,不能随意控制成形粪便者为完全性肛门失禁。

3、肛门闭合不全,粘膜脱出,肛指检查可触及瘢痕,缺损,肛管直肠功能障碍。

4、肛管压力测定,收缩压,静息压下降。

5、肌电图检查,肛周肌肉兴奋性下降。

中医辩证

1、脾虚不固:大便不能完全控制,伴有神疲乏力,纳谷欠佳,或有泄泻,脱肛,肛指检查肛管松弛,舌淡,舌苔薄,脉弱。

2、肾虚不固:大便不能控制,病程较长,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耳鸣,肛指检查肛管松驰,舌淡,舌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则

温补脾肾,升阳举陷,固脱缩肛。

方药

1、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益气升阳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脱     肛

 

脱肛主要指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脱垂,少数可发生部分乙状结肠脱垂,又称直肠脱垂。

诊断依据

1、多见于排便或努挣争时,直肠粘膜脱出,色淡红,长度小于4cm,质软,不出血,便后能自动回纳,肛门功能良好者,为不完全性脱垂。

2、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色红,长度在4-8cm,圆锥形,质软,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粘膜皱襞。便后需手法复位,肛门括约肌功能可下降,为完全性脱垂。

3、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大于8cm,圆柱形,表面有较浅的环状皱襞,触之很厚,需手法复位,肛门松驰,扩约肌功能明显下降,为重度脱垂。

中医辩证

1、脾虚气陷: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则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弱。

2、湿热下注: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烂、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

升阳举陷,清热利湿,补脾益气,纳气固脱。

1、升阳益气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2、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湿热下注者加用普济清淋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便      秘

 

诊断依据

1、排便间隔时间延长,3日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中医辩证

1、肠道实热: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2、肠道气滞:大便不暢,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舌苔白,脉细弦。

3、脾虚气弱:大便不畅,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舌苔薄白、脉弱。

4、肾阳亏虚:大便秘结,面色萎黄无华,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淡,舌苔白润,脉沉迟。

5、阳虚肠燥: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纳呆,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治则

润肠通便,行气除胀,健脾补虚。

方药

1、润肠更衣丹:每日次,每次1-2粒,晚临睡前温开水送服。

2、佐金散: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3、肾阳亏虚者加服培元延生丹:每日2次,每次5粒,温开水送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