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句与改诗 文/松下客

 深山木槿 2013-08-18

我不会用标点符号,母亲检查我作文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毛病。便对我说:标点符号点在不同的

地方,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使用标点要准确。随之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穷困潦倒的

书生,去一个亲戚家串门儿,谁知正好赶上梅雨季节,雨下起来没完没了,书生耽搁下来,住了两

三天。亲戚很不高兴,便在墙上写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意在赶他走。书生解其

意,但外面大雨涟涟,实在是出不了门。他略加思索,修改了标点,变成: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标点符号一变,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几年前看到网上有人将杜牧的诗《清明》重新断句,变其形而不失其意。

    杜牧的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春天图画!

    重新点标点就变成了词,也蛮有意思。   

    版本一:《寻酒家》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版本二:《访牧童》

 

       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版本三:《清明五言诗》

    纪晓岚还曾将这首诗压缩成五言诗: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这个修改较原诗逊色多了。去掉了“清明”这两个字少了时间感,删除了“牧童”这个人物,

画面大为逊色。这个修改并不成功。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有人提出异议,并修改

为“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去掉了“与”“共”二字。这一修改优劣双分。“优”更为

简洁,“劣”不如原诗更为上口。

    著名的“推敲”故事也源于诗句的修改。贾岛原诗本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

觉“推”远远不如“敲”更有味道,便把诗句改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写诗讲

“苦吟”,讲究反复揣摩。比如《送无可上人》中的两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他就

了整整三年。有诗为证: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由此可见,好的诗句是要经过反复修改,千锤百炼才能打造出来的。

    几年前看过一位网络朋友写的一首诗:

 

      寂寂秋夜月如霜,耿耿星河更漏长;

      寻寻径曲路百转,青青草低泪千行。

 

    这首诗写的不错。但我感觉该诗每句前面的叠字有点像人身上的赘肉,大有减肥之必要。但我

并非好为人师之人,便只留了赞美的语言。看别人的留评,竟然有人与我想的一样,毫不客气地删

除了八个字,把七言诗变成了五言诗:

 

      秋夜月如霜,星河更漏长;

      径曲路百转,草低泪千行。

 

    作者看后回复说:“甚好!点石成金了。”

    客气也好,谦虚也罢。修改后确实好多了。循着足迹,到了那位朋友的博客。清爽的界面,细

腻的情感,丰富的阅历,老练的文笔,让我享受到了精神大餐。你来我往,竟成为网络上的好朋

友。古人以文会友,大概就是如此吧!

    修改他人的诗歌是中国文人的习惯,有率真坦诚的一面,也有清高自负的成分。现在这样的人

已经不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