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雁塔碑》拓片

 鸿墨轩3dec 2013-08-18

唐代《小雁塔碑》拓片 

小雁塔介绍

小雁塔    这就是著名的唐代佛塔小雁塔。塔起源于古印度,小雁塔就是我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密檐式塔层数比较高,檐层比较密集,每层砖砌迭涩挑出,檐底有棱角牙子作装饰,每层在南北正中还开有半圆形的券窗,塔体由下向上层层内收。可以看到小雁塔的五层以下收分不大,六层以上急剧收杀,使塔的轮廓曲线圆和秀丽,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挺拔、修长、俊俏。
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也就是公元707年至709年,原有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今天看到的小雁塔因历经千年磨难,塔顶、塔刹损毁,残存15层,高43.3米。
“雁塔“由来    小雁塔是荐福寺佛塔的俗称,那“雁塔”之称由何而来?椐《大唐西域记》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早期分为大乘和小乘两个宗派,区别就是大乘戒肉食而小乘不戒。一天,小乘佛教的僧人(小乘佛教信奉菩萨)看到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他们仰天长叹说:“我等诸僧多日没有肉吃,菩萨知道吗?”话音刚落,大雁中领头的雁自折翅膀掉落到僧众面前,僧众见此情景,明白是菩萨显灵教育他们,急忙跪拜并把大雁葬于院中,建了一座“浮屠”取名为雁塔,以表赎罪,而且从此以后小乘佛教也戒荤食。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时把“雁塔”二字带回了中国,便有了“雁塔”之名。 
“神和”之说    小雁塔建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饱受了战火的洗礼和地震的憾摇。在历史上西安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会发生一次地震,小雁塔作为高层建筑在多次破坏性地震中保留下来,有力的证明了唐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神和之说。
     为了能科学解释“神和”之说,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进行了考古钻探,发现小雁塔的地基呈半球体,塔坐落于半球体的正中,地震时因塔受震的应力均匀分散,简单的说与“不倒翁”的原理一样,这就是小雁塔屹立千年不倒的科学原理。根据最新发表的关于小雁塔地基的探测的学术论文,有一种说法是:考古人员发现小雁塔地基深度不足4米,均厚3米左右,工程上讲,是地面的垫土找平的结果,浅表性的地基应不会有“不倒翁”现象出现。至于三裂三合的“神和”之说,缺乏一定的严谨性,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使用这样的“神和”之说呢?我想是因为我们伟大的先民太喜欢这个美丽的传说,也太看重着美丽的传说背后那悠远的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回忆和记忆的线索。
     塔顶毁后的小雁塔曾多次修葺,可历次维修中都没有将其完全的复原,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古代留存历史证据要么是书籍,要么是石刻实物,或者墓葬中的壁画等等,在史料相对缺乏的古代,完全复原唐代的塔顶缺乏参照依据,于是人们一般会按照当时的现有证据恢复“旧貌”,或者完全按照当时形式“改造”,于是今天的我们很难确定当时的塔顶形制。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的修葺是因为当时资料有限,并不知道完整的小雁塔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梁思成大师建议的“修旧如旧”保护方式下,就保有了小雁塔塔顶现有的样子“如旧”。1980大殿东侧发现了几块碑,其中一块明代的碑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小雁塔的塔顶,和大雁塔一样是宝瓶顶。
     藏经阁、义净   藏经阁,是寺院内存放经书的场所。其实,藏经阁又叫法堂,这里面既有供僧众学习的佛家经典,也进行讲经秘传的相关佛法要义咒诀活动,并且是佛教仓储佛家珍宝的场所,在我们现知的寺院结构布局中,藏经阁是离寺院住持住所最近的一处“宝库”。一来便于管理,二来就是便于就近秘密开展相对应的佛家活动,进而成为了寺院中很隐秘的“宝瀚”之地。
义净, 是唐代著名高僧,他立志效仿玄奘到印度取经,他从海路出发到印度,义净在印度求法学习25年,历经30多座城市。公元695年义净回国,带回400多部佛典经卷和300多颗佛骨舍利,他是继玄奘之后在佛教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僧人。 特别要提出的是义静在年幼时就立志效法先贤大德,求取真经普渡慈航,进而不畏艰险的去过玄奘法师去过的所有地方,并且一一记录,最终写成两部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为我们考证当时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力证据。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坐公交车到小雁塔的北门,可惜不让从这里进去,只能从西门领票进入。小雁塔及其所在的荐福寺现在和西安博物院在一体,要进去参观已经免费,但要登塔则需购买30元的门票,不过个人觉得如果对塔内不感兴趣的,倒完全可以不用登塔,因为可以到塔下,并不影响参观小雁塔。大雁塔就必须得单独购票才能到塔下。我购票后进去就直奔小雁塔而去了,不是从山门开始,不过整理照片还是从山门开始吧。

    荐福寺坐北朝南,一改传统朝向,建筑修建的年代都不远,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提及的。看到钟楼的时候有些纳闷。楼额上写的很清楚是关中十景的“雁塔晨钟”,并且在说明牌上明确的写到“关中十景的雁塔晨钟即是指此钟”,不过第二天去大雁塔,钟楼下也写着“关中十景的雁塔晨钟即是指此钟”,晕了!有人做过专门的考证,说关中十景大概在清初形成,那时大雁塔所在地早就是荒郊野林了,而小雁塔处还处于城边上,所以雁塔晨钟应该是小雁塔这里。搞不清楚,不管了。寺内存了很多拴马桩和抱鼓石,雕刻很不错。寺东院没有去,所以把经幢给落下了。小雁塔门楣上明代人的题刻太多,早已看不清楚那些线刻。明人的题刻真是赤裸裸,就和现代人的“到此一游”几乎一样。


山门-清代,不开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钟楼-清,里面存放了金代的大钟,不过没有看到,旁边有口新铸的钟,撞钟要钱。[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慈氏阁,明代建筑,应该是荐福寺内除小雁塔外最古老的建筑了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大雄宝殿-清~现代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小雁塔及藏经楼,藏经楼说是清代的建筑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小雁塔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这是小雁塔北边的门,说是清代加的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最后一座建筑,白衣阁-明清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开始登塔,其实里面确实没有什么,只看看内部结构吧。塔内的楼梯越往上越窄,越难登,不过还好,我上去的时候整个塔内就我一个人,下到中部的时候才碰到另外两个人。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从这个小口出去就是塔顶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顶部,露天,写着“14F-15F”,就是被关中大地震震塌的。砖是新换的,有防护栏,有避雷针,登高远望也还不错。上面也有各式各样的“到此一游”,还有些垃圾,不免还是要叹一下。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小雁塔门楣上的题刻-明,资料上说有唐代的线条画,不过已经实在看不清楚。明代的人一点诗意也没有,题刻和现在的“到此一游”基本上一样。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重修地藏王殿碑线刻-明,这座碑在小雁塔的北边,碑额上的弥勒佛像很好玩。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藏经楼南院里的拴马柱(年代不详),这个表情太有趣了。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大雄宝殿南院内存有很多抱鼓石,门枕石等。
[转载]【重走西安】荐福寺及小雁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