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旧时的北京虽是京师所在,但先进科学医药事业却很落后。家祖缙桂先生擅长中医儿科,父张振啓先生亦是同仁堂皮科专家。故此笔者自幼对有关济世良医的故事耳闻目睹,但北京旧时有多少类行医者?他们是怎样的一种生存方式?本文以偏概全地做出介绍,因时代不同或许有些不当之处,权当抛砖引玉,敬请读者们补充。 明清以来,京畿郊县,除了儒、堂、乡、铃等四类行医者以外,还有几类当属中医界却又被排挤在边缘的医生。这些医者也是家传或师徒传承,因时代关系却不被当时的百姓们所接受,可是在社会上还不能缺少此类医生,这就是产科、骨科、牙科等专业的行医者。至于看香、跳神医病的“萨满太太”或“神汉爷爷”类巫医,则连中医界的边缘也靠不上。 近代,产科、牙科列入西医学科,骨科也早已定为中医传统科目。前些年,以气功、香功等特异功能应诊治疗的情况曾在个别医院出现,但只是探索性医学亦不能成为中医科目。目前,台湾、海南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利用跳神治病的情况,治疗惊吓以及精神分裂症方面亦有疗效,但此种医疗终归是以信仰而求助于神,更不会被医学界承认。 收生姥姥 “收生姥姥”是对旧时京城产科医生的尊称,也叫“吉祥姥姥”。对收生姥姥还有一些不敬的称谓,如“稳婆儿”、“收生婆儿”等,当时这一职业并没有划归中医界。 其实,中医界早在宋代的太医局就设有产科,还有专门培养妇产科的学生机构。宋朝杨子建先生早在元符元年(1098年)就著有《十产论》,而后的李师圣、郭稽、朱端章等都对产科以及婴儿保育方法方面多有著述。 明清以来,以收生为职业的姥姥一般都在自家门前挂有招幌,上写:“快马轻车,x 氏收洗”的木牌,在下面还有一块红布条。收生姥姥多是家传而成,先是打下手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挂牌营业。当时的姥姥们多是文盲,基本上全凭经验收生。有的也能背上几句《达生篇》口诀,她们还要提前向孕妇介绍经验,也是为了事先认门儿了解情况而提供机会。收生姥姥还要主持为新生儿降临世间的第一仪式——“洗三”,她将成为第一个与新生儿对话的非血缘关系者。 孩子的衣胞按照习俗是埋在院子里的,收生姥姥用布包紧捆好新生儿,只待第三天来做“洗三”的仪式,这就是孩子生平第一次受洗礼过程。即便是生活困难的人家,您可以不为孩子办满月,但“洗三”的仪式却是不能没有的。 旧时,收生姥姥只管接生,大人孩子的性命是由天而定,谁也不会怪罪收生姥姥的接生技术有什么问题,即便是出了事儿也只能认命。这就是俗语常讲的:“生孩子就与阎王爷隔着一层窗户纸,不是小孩死就是大人亡!”在收生姥姥为产妇接生时,产妇的婆婆要与家长等上香跪拜,求助平安顺产。 实际上收生姥姥在收生后只隔一天就来,本家儿还要预备“洗三面”的宴席来酬宾。最少也要请上几个至亲前来贺喜,坐席时一定要请收生姥姥坐在上座。“洗三”是收生姥姥收获最为丰富的时候,除了为收生姥姥准备的礼品外,亲戚们送来的礼品大多也要送给怹老人家。 亲戚们送礼多是油糕、桂花缸炉、破边儿缸炉等糕点,还有红糖、鸡蛋、小孩穿的衣服等。油糕就是类似现在的圆形小块儿鸡蛋糕。缸炉是洗三时必须送的点心,因为要用它做主要供品。其实就是用点心渣子和面烤制而成的,桂花味儿的“桂花缸炉”最好吃,其次是“破边儿缸炉”。 一般人家要在堂屋的祖宗板子前将碧霞、云霄、催生、送子、痘疹、眼光等几位娘娘的全份神马儿供好,用小米儿当成香灰放在香炉里插香,蜡烛台下压着黄钱、千张、元宝。收生姥姥在主持“洗三”之前还要在产妇住的炕上供上炕公、炕母的神马儿,再用三碗缸炉摆在前面做供品。 “洗三”是家里女人们张罗的头等大事,通常由产妇的婆婆和收生姥姥相继向各位娘娘以及炕公、炕婆磕头。然后,收生姥姥把孩子抱起,叫家里人按辈份往摆在炕上的铜盆里添水、放铜钱,这个仪式叫“添盆”。 此时,收生姥姥以干净麻利的动作,再有节拍的说什么:“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辈儿辈儿高!”这种边洗边说以及那种表演动作是非常好看的,在洗完后把孩子放到炕上,用鲜姜片贴在肚脐和脑门儿上用艾球灸。再用煮熟的红蛋在孩子的脸上滚一圈,嘴里还叨咕着说:“鸡蛋滚滚脸儿,长大细皮儿白肉的,细皮儿白肉的。” 收生姥姥的这些身段动作完全近乎于戏曲表演,然后照旧把孩子用布包好捆紧,用大葱在孩子身上打三下,再接着高声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 打完把葱交给孩子的父亲,叫他把葱扔到房顶上去,人们在收生姥姥的率领下,高声说:“长大了聪明绝顶!”然后收生姥姥拿着秤砣向孩子晃几下,说:“秤砣小,压千斤!”再拿铜锁向孩子点三下,说:“长大以后呀,嘴紧、手紧、脚紧、头紧,好话多说,别说不好听的话!” 然后,收生姥姥再把盆里的铜钱捞出,分别放在孩子的身上,按照不同的部位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最后用镜子往孩子屁股底下照一下,说:“照照腚,照照腚,白天拉屎呀,黑天干净。” 这时才把孩子交给产妇抱着,收生姥姥把事先预备的各种小纸花儿 放在烘笼儿(烘烤衣服的笼子)里前后一筛,说:“茉莉花儿 、栀子花儿 、桃、杏儿 、石榴、晚香玉、天花儿 、痘疹稀稀拉拉的。”然后,再让产妇的婆婆把所有神马儿 、钱粮以及香根儿等都拿到院子里焚化,收生姥姥亲自把炕公、炕母的神马儿用筷子夹着点燃,嘴里再叨咕着说:“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全交给你,多送男来少送女!”然后,顺手儿麻利地将纸灰用一张红纸包起,压在产妇睡觉的炕席底下。 “洗三”的仪式结束后,收生姥姥必须把铜盆里的钱带走,鸡蛋以及撤下的供尖儿甚至连当做香灰用的小米儿,都应该拿回家。收生姥姥是主管降生于世间的“生”,此种职业本应属于传统医学范畴,在旧时的北京百姓们却从不认为她们是医生。 清?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说:“三日洗儿,谓之洗三。”说明这种仪式是收生姥姥的专利,而在皇宫内院以及王府宅门儿也离不开这一行。如今在雍和宫法轮殿的五百罗汉山前,还放着一个“鱼龙变化盆”,据说这就是当年乾隆出生后用过的“洗三盆”。现在,人们为了乞求生小孩顺利平安,除了到殿里跪拜外还有往盆里投钱的风俗。 因有传说乾隆是雍正私生子或是被浙江海宁陈家“狮子园”掉包,所以原来在承德避暑山庄里也有他的洗三盆,这就使乾隆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据说当年乾隆的儿子嘉庆也认为其父是在避暑山庄出生的,后来为了使乾隆的出生名正言顺又叫大臣们寻找资料。他命人查找乾隆自己说出生在雍亲王府的诗钞,还贴上黄签后再仔细审看。据内务府大臣英和的笔记讲:“经刘金门少宰凤诰奏,本圣制《雍和宫诗》,将圣集夹签进呈,上(嘉庆)意始解。而圣制诗注谓:‘予实于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则知‘狮子园说’其讹传久矣。”自此乾隆的确是在雍亲王府出生的史实才算找到出处。当年,宫中的妇产科既有太医又有收生姥姥以及跳神的萨满太太们,这是既要用药治病又要依靠神的力量,所以人们对收生姥姥在“洗三”时说的妈妈论儿能够通神没有任何质疑。 民国初年,在鼓楼北最有名的收生姥姥是冯氏姥姥,她不但手脚麻利,且对待任何阶层的产妇一视同仁。“文革”期间,京西卢沟桥大队卫生所有一位苏张氏老太太,她就是位民国以来的末代收生姥姥,曾在八十岁高龄时还能主持收生,且从来没有遇到过生命事故,在方圆数十里的区域内经她收生的孩子数千名,当时在丰台长辛店一带提起这位苏老太太几乎无人不知。 现在,京畿周边的一些外来人口聚居区,偶尔出现一些无证行医的收生姥姥们。她们的年纪多在中年,却是稍微有些医护经验的西医阿姨。他们为那些住不起妇产医院的民工家庭以及离家私生多胎产妇们组成服务群体,这完全是一种非法的游医行为,但她们的营业收入却比当年的收生姥姥们高多啦!目前,随着户籍制度的完善,这种西医收生姥姥们也逐渐地混入乡镇小型诊所,在有官方执照的庇护下打工营业啦!
全部博文(5747)
博主医案医话(47)
针灸精验直指(523)
推拿整脊正骨(425)
中医中药窍验(1250)
儒释道易国粹(762)
人文教育历史(212)
武术气功导引(299)
奇人异术绝技(208)
健康养生美容(705)
茶食药膳营养(267)
时事时论杂谈(278)
格物钩沉探源(167)
精品书籍辑汇(119)
书画音乐艺术(183)
生活趣闻理财(279)
|
|
来自: 木立 > 《医学 诊断 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