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诗填词应注意的几个地方

 江山携手 2013-08-19

写诗填词应注意的几个地方/网络

学写诗填词一段时间了,可是现在却感觉写出来的越来越空洞了。这让孤灯想起任评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最适合写诗的人:一是恋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孤寂的人,四是踌踌满志的人,五是无意为诗人的人,之外的人最好不要为诗。唉,孤灯一非热恋中人,也算不得失意孤寂,踌躇满志已是陈年旧事,唯一可说得上的就是无意为诗人吧。

好在在和博友唱和中可以打发无聊时光,在车马喧嚣的日子里增添了一丝温情。为此孤灯曾写道:。。。休言网络充虚伪,对语银屏有挚诚。曲赋诗词常榷论,哪知窗外已天明!

在和博友讨论中也让孤灯学了不少知识。从学写古诗词到现在,感觉每天都或多或少的增长了不少诗词知识。这让孤灯避免了一些出错。为让自己能更好的学习,现将一些写诗词应注意的一些地方写出来,以供大家共学:

一:初学古诗词应先了解平仄格律:

很多新学写诗词的朋友不明平仄格律,写出来的句子优美,意境非凡,妙句连连,可惜就是未按格律,令孤灯感到很遗憾。孤灯在初学时是看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http://www./poetry/gelu/gelu00.htm (点击可进入)在此孤灯不一一贴了,博友可自行去看。在此孤灯只说些易出现的错误:

1:失粘失对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 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 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 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摘自王力著《诗词格律》)

2:犯孤平

孤平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句子中平音只有一个。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 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3:下三仄,三平调

下三仄就是一个句子中最后三个字均为仄音。三平调就是一个句子中最后三个字都是平音。所有这些也都是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

4: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 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 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 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 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 是(c )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 )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 )(c )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 "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 )(c )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 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 )(b )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

(摘自王力著《诗词格律》)

二: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眀”的误解

看过诗词格律,了解了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http://hi.baidu.com/zgl868/blog/item/7c0123e9179f643eb80e2dd5.html)后,很多朋友都会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开始写了,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有些地方一三五不论(即可平可仄)二四六分明(即不可改)是不对的。在“平平仄仄平”句型中,如果第一个字为仄,那整句除了韵脚后就只有第二个字为平了,这就叫犯孤平,同理,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三个字如果是仄音,也是犯孤平。所以说一三五不论在此句式中是不适合的。对这种句型如是一句妙句改了一三就失去了那意境,是不是就无法挽救呢?不是的,在“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个字为仄了,那可把第四个字改为平来救,这叫拗救。同理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第三个字如果是仄音了,可把第六个字改为平音。因此,二四六分明在此也是不适合。

三:押韵

诗词必押韵,押韵的核心是让一个音韵通过某种节奏变化,某种时间间歇,某种感情渲泄,再回到原来地方,也就是说,音韵适时归位。,押韵可以使人发生音韵共鸣,进而变成感情共鸣,使人在共鸣中得到诗化美的享受。

但很多朋友写诗时都会押错韵,也以为可押邻韵,也叫通韵,比如一东二冬通押,这就错了,在古,律,绝中一般押的是平水韵(仄韵体除外),也即诗押平水韵,词押词韵。(新韵另说)但是也不是说一定不能押邻韵,在平起平收和仄起平收式的律诗中,首句允许押邻韵,其余地方一律得押同韵。绝句一般不允许押邻韵。

四:撞韵和挤韵

撞韵就是一首诗中,在不是押韵的地方用了所押韵部中的字。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子读起来拗口。

五:八病

八病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对这些孤灯查过不少书籍,诗词家们各说不一,有主张也有反对批评。在此孤灯觉得大可不必拘泥了。作一个了解即可。因为古诗词本就严格,再来了个这八病,那传世之作少有精品了。呵呵。。。

六: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写诗词的朋友都知道,律诗的中二联和一些词都要求对仗和对偶,但是却有不少人分不清对偶和对仗,何为对仗,何为对偶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如犯,即为律诗大忌,称为合掌)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孤灯认为,在要求对偶的地方写成对仗应是可以的,但是在要求对仗写成对偶却是不行的。

七:古仄今平的误用

很多朋友在写诗词时都会误用一些古仄今平的字,这是由于古汉语中有五声,(上平,下平,(也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拼音只有四声,已没有了入声。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江永说:“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康熙字典》载有一首歌诀《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大致是:平声随口平读,声音不高不低,尾音自然延长;上声向上高读,声音亢而响亮,并无尾音;去声向下重读,声音哀而且远,尾音较短;入声向直急读,声音木而且实。

也许这些对一些朋友来说好似很难把握,呵呵,不要紧,孤灯贴个字表,把一些常用的古仄今平的字贴出来。用到时对照一下即可,也不用去背,谁叫现代科技发达,有电脑,网络很多东西都不用死记了。

古汉语入声字现代汉语读阳平的常用字表

B 拔、跋、白、薄、雹、鼻、荸、别、蹩、勃、渤、博、搏、膊、帛、泊、驳、伯、箔、舶

C 察

D 达、得、德、狄、荻、迪、的(的确)、涤、敌、嫡、笛、籴、迭、谍、堞、牒、碟、蝶、 叠、毒、独、读、渎、犊、黩、夺、度(忖度)、踱、铎

E 额、

F 乏、伐、筏、罚、阀、佛、弗、怫、拂、伏、茯、服、幅、福、辐、蝠

G 轧(轧帐)、阁、格、蛤、革、隔、嗝、膈、葛、国、掴、帼

H 合、盒、颌、核、涸、阂、閤、阖、貉、囫、斛、滑、搳、活

J 及、汲、级、极、吉、即、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荚、颊、嚼、孑、节、杰、劫、洁、诘、捷、竭、截、睫、局、菊、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獗、镢、蹶、爵、嚼、攫、孓

K 壳、咳、

M 没、膜、

P 枇、濮、璞

S 勺、芍、杓、舌、十、什、石、识、实、食、拾、蚀、孰、塾、熟、赎、俗

X 习、席、袭、媳、檄、匣、侠、峡、狭、硖、辖、胁、协、挟、穴、学、噱(噱头)

Z 杂、砸、凿、责、则、泽、择、贼、扎(挣扎)、轧(轧钢)、闸、铡、宅、翟、着、折、哲、蜇、蛰、辄、辙、执、 直、值、殖、侄、职、妯、轴、竹、竺、烛、逐、灼、酌、茁、镯、啄、琢、卒、族、足、昨

八:用字用典及标点

诗词讲究炼字,因为诗词只有聊聊几字,但是要表达出多种意思,多种意境,所以要求用字要精,准,简。

很多写诗词的朋友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生僻字,和一些典故。孤灯认为生僻字能免就免,用典之时也应注意要用常典,不然一首诗词写出来后让人看得莫名其妙。

诗词都有固定的标点符号,一般在用逗号“,”“、”的地方不可改变标点符号,在用句号“。”的地方可用“!”“?”等。很多朋友写了诗词后不标标点符号,这是不对的。诗词的标点符号很关键,诗一般就是逗句交差,但是词却有变化,标点符号的规定也是规定了它的节拍气韵。使得词有节奏变化,可谓余音绕梁(词本就是古时的歌曲)。所以得看清词谱的标点动笔,有些词是全部用句号的,也就是说每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果没看清,就是弄乱了此词牌的节奏了。。。

九:诗词的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写诗填词也就是写文章,有人物事件经过结局,有时间地点,有描景有抒情感慨。。。记得上学时老师曾教我们写出来的作文应是虎头,猪肚,豹尾。孤灯认为写诗词也应如此。诗有起承转结,词有上描景下抒情等等。写诗填词都得安排好时,地,人,物。例如描景,应有前后远近之分,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切忌东拉西扯,让人随着你的诗词感觉一片混乱,晕头转向。

一般来说可有如下几种表达方式:(以绝句为例)

1: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3:承对并列合用法

  一首诗词的前用起承法,后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并列合用法”。

4: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5:先景后抒或先抒后景法或夹景夹议

先写风景或事实,后写议论,风景或事实是议论抒情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

或先议,而后写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夹景夹议也是现代文章中所说的夹叙夹议。

十:诗眼和题眼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诗词中要表达的表现出来的内容。如果诗无诗眼,那这诗就变得空洞,变得不知所云。

当年苏氏兄弟在为母守孝期间到小时就读的学堂为学生讲诗,把他们写的诗来评论讲述。例如:咏梅(一)苏轼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

青果犹酸终须老,梅黄子落岂蹉跎?

这首咏梅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就是表现今日的酸梅小果终会成熟,成熟后必定坠落报效大地母亲,说它决不会在报效母亲上蹉跌脚步。同时,这也是苏轼怀念母亲的表现。

咏梅二

冼尽铅华见雪肌,何似尘俗艳猎奇。

檀心已作龙涎吐,闻酸止渴岂有疑。

这诗的诗眼就是梅花学习檀香槟熬制成龙涎香料的品德,呕心沥血奉献自己的洁白无暇。这也暗赞苏轼启蒙老师张简易。

一首诗没有诗眼也就是没有灵魂,也就是俗话说的无病呻吟。诗词也就空洞无味,不值一看了。所以写诗填词要按着诗眼去开掘,发挥

无论是诗还是词,作品表现出来的往往不单纯是字面上的描景抒情咏物,还暗藏着诗词家们所要表达的一些情感!!!

题眼,即是题目的中心,全诗全词按照此意展开描写,也就是说要紧扣题意进行扩展。

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就是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不愧是惊世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