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楼文化:韩江风月六篷船

 寒江读舟 2013-08-20

  清乾嘉年间,潮州曾有过畸形的繁华时期,“山海交错,物产珍奇,岭海诸郡,莫之与京。”“商族辐辏……俨然自成都会。”由此催生了“ 肠断王孙”“情斩骚客”的风月产业。潮州韩江湘子桥畔,六篷船上风月之盛,一时直逼秦淮。文载“绣帏画肪,鳞接水次。月夕花朝,鬓影流香。”而饶宗颐《潮州志·丛谈志》则说“而名士题咏,骚客品花,踵相接也”。

 

  六篷船是一种水上妓家游船,中国风月文化多与烟水鳞接,演绎了一种柔情如水,烟水天涯的文学色彩。据清人兴宁县典史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介绍,六篷船“昂首巨腹而缩尾,首长约身之半。前后五舱……几榻衾枕,奁具重笼,红闺雅器,无不精备。”有的船上还挂有对联,如:“春水三篙湘子渡,红栏一曲女儿花”等。船中的歌妓,半数为旦家女子,以舟为家。俞蛟书中共记录了20多名妓女,有“姿态丰艳、柔情绰约”的濮小姑; “丰姿枚粹、性情孤峻”的曾春姑;“工诗善唱”的濮九娘。还有“美而秀,善歌调,玉立亭亭,发长委地”的金宝娘等。金宝娘后来嫁给南澳司马宗芥飘,宗芥飘有定情诗八首留世,写得很香艳,时为同僚所传颂。
   

  六篷船上的狎客,上至官绅士庶,下至篙工民夫,似多有沾染。乾隆朝临安人吴颉云和道光朝吴川人林兆棠两位状元就曾光顾过六篷船。赵翼《檐曝杂记》写某修撰官员视学粤东,与其随从也“各就妓船”。清代对官吏狎娼有明文禁止,“宿娼者杖八十”(挟妓饮酒,亦在此例),看来此律不但屡禁不止而且也有执法不严之嫌。

 

  俞蛟在文中提到,六篷船上款客茶叶多用工夫茶,并介绍了品饮之法;按有关典籍,韩江风月虽不可断言为工夫茶发源之端,但对工夫茶茶饮文化的推动,确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官绅狎妓,一时繁荣了当地饮食,“沿江酒管林立……馔精酒醇。” 为潮莱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文字记录;此外还提到弹琵琶唱潮乐并考证了旦家的生活习俗,这些记载韩江风月的文字,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是清代潮州的风俗画卷

 

  韩江风月也衍生出诸多逸闻轶事,为韩江粉水增添了不少色彩,流香百世。文载韩江女史魏阿星,性情豪爽,人称侠妓。有一位文士落魄潮州,阿星解囊相救。文士得了重病,阿星为他求佛问医,服侍了三个月,病愈后又送盘缠作返家之资。文士发迹后重游旧地,然红颜薄命,阿星已于多年前香消玉殒,只在西湖山上留下一座“花冢”。文士于江边追往抚昔,涕泪交加,写下了:“重来阮肇逢仙处,不见崔郎乞水家。”的诗句。毗陵太守李宁圃为此作竹枝词赞叹云:“金尽床头眼尚青,天涯断梗寄浮萍,红颜侠骨今谁是,好把黄金铸阿星。”

 

  韩江风月名闻遐迩,一时引文人骚客趋之若鹜,清朝风流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久闻潮州六篷船人物殊胜,却不信,后读李宁圃竹枝词,“方悔潮阳之未到也”。可见韩江风月之盛,一时为世人所颂。
  

   到了近代,粤东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由潮州转移到汕头,韩江风月也就逐渐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