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百讲20:对联的源渊

 江山携手 2013-08-20
对联的源渊

 

    前边说过,对联中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严格点说,是汉语特有的,汉语属汉藏语系。世界各国有很多华人,都讲汉语写汉语用汉语,所以不限于中国;中华民族包括少数民族,所以中国话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开封市顺河回民区我是见过用回语(维吾尔语)写成的对联,读不懂,但其对联张贴与书写的形式与汉语对联相对,可以说是对联的延伸影响。这里说对联的源渊,只说汉语对联的历史与文学源渊,也说是说,对联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常用的对联,以七言为主,应该说出自七律,句式与平仄的讲究都与七律有关。放宽点说,对联源于旧体诗中的近体诗、今体诗,即格律诗。格律诗讲究对仗,七律与五律的其中两联即颔联与颈联都是对偶的句子,说是对联的非独立形式。有些律诗名句可以单独取出来当成对联应用。如: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出自杜甫诗。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出自王之涣诗。

   但律诗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它与汉语文学之骈体文相关。文学讲究文采,故有辞赋。辞赋讲究形式,故有骈体,骈体兴于六朝,而六朝人发现了四声,平上去入四声,有助于诗歌的抑扬顿挫,所以后世沿用,渐渐形成七律。

   骈体文是什么文?从骈字说,两马并行叫骈,写文章,两句并列,形式与内容都形成并列关系,叫骈句,全文都用骈句组成,就叫骈文。骈体文的形式特点,一是句式整齐,二是音韵和谐,突出了汉语文学之美。而对联,就像是骈体文中的一组句子或一对句子,有些十言联,干脆就采用骈体文一四一六的格式,有些骈体文名言,写出来就是对联: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宁失白首之心。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骈体律赋的要求与现代对联的要求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联的文学源渊应该是骈文与律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