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朱江明老师说少林足球的文章以及其他有关武术、武林的文章,觉得真是相当有趣且有料。但在少林足球一文中谈及在下多年修习的八卦掌一门中某些高手善于轻功一事,因为对本派的功夫算是稍有了解,随便胡说两句。
先说一下在下的“武林身份”:本人为八卦掌第六代“强”字辈弟子,习梁式八卦掌二十多年,为正式入门拜师的弟子。上溯三代为李子鸣师祖、赵大元师爷、郑宝东师父,大概算是根红苗正了。所谓“字辈”是八卦掌门人弟子以一首诗的每个字作为辈分的排行,前十代是“海福寿山永,强艺定国基”,我这个第六代弟子就用“强”字排行。
我于13岁入门学艺,受到的是颇为传统的武术训练,到十六岁时才真正给祖师爷牌位磕头拜师,这三年是师父考察与打基础的时间,如果不能坚持的话,是不会收为入室弟子的,传个套路拳自己去玩儿吧。
八卦掌基本功是走圈,入门先练内功八掌,然后是老八掌、单操八式、八肘、三十六把小擒拿、七十二截腿、连环掌、六十四手,器械学刀剑枪三大主兵,独门有鸡爪鸳鸯钺、七星杆等。我们这一支功夫是八卦与形意的合流,连环掌更具备八卦的特点,而六十四手类似形意但更为阴毒、柔和。后来在下兼习截拳道与泰拳,师传的基本功也没敢忘却,以至于我打直拳的时候一直不习惯耸肩发力,而是一定要沉肩发力才行,拳速也因此有些慢。
本门功夫虽然在江湖上有轻捷灵动、变化无常的名声,但真的没有什么所谓“轻功”。本门转掌的功夫确实与其他门派的扎马之类不同,主要目的是训练步法、步态。八卦掌是游击战,不会站住了跟对手打,一定要走起来才行。转掌姿势比较低,是为了训练腿部力量与平衡,并且减少对手的攻击面。轻功训练从来不是本门弟子的功课。
就在下所知,轻功有两种基本训练方式,一种是朱老师说的“僵尸跳”,也就是膝盖不打弯儿地垂直跳起;一种叫做“跑板”,用木板靠在墙上,尽量快速地沿着木板跑上墙头,木板离墙会越来越近,最后去掉木板可以直接跑上墙头,一般来说蹬两步上两米多的墙、手一搭翻过去就算还行了。武当山目前有人可以在墙上蹬三步,加上伸手的距离可以上五米高台,这已经是轻功的极限。白云观有年轻的道长可以在墙面上横走三步,也算是高手。不过说实在的,这些东西比跑酷的高手大概在伯仲之间,训练方式与目的不同。
朱老师说本门高手善于轻功是因为创派祖师董海川当年是通缉犯,所以需要练习这些功夫保命,此事我没听师长说过,本门也从未传授过此类功夫,就我所知,至少本支的门人弟子无人习练这些技术,有可能是因为本门基本功走圈转掌而产生的误会。
入门弟子学的八卦掌是实战拳,有实战口诀“四十八法”存世,不是招式的用法,而是在各种环境下如何打斗的口诀,比如雨中如何、雪地如何等。八卦掌的基本步态战术与轻功的技术要求完全不同,所以不太可能有轻功训练。但如果把迅捷灵动、左右穿插等技术特征算轻功范围的话,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另:在下学艺不精,至今没有收徒传艺的资格,怕是没本事跟现代格斗术的高手叫板(一般人当然也打不过我),就别问我到底传统武术到底跟现代格斗谁强了。传统武术在训练等方面不够科学,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跟现代体育完全不能比,体能上就差一大截,让我上擂台的话,三局打完我就是没被打倒,也会累得爬下去。
可是传统武术既然能够流传,必然是经过实战的检验,他不死你就死的江湖曾经存在过,不能实战早就没意义了。那不是现代的竞技,而是以打倒、打伤、打死对方为目的的生存之道。再牛逼的现代格斗高手如果我存心取你性命,才不会跟你摆好架势对练,而是架势还没拉开,护身手就从腰里把镖拿出来了(借助起势的半个动作,你看不见的),两人对手距离不超过一步一拳,这么短距离我能连发两镖——不好意思,这就是真正的绝技,你只能死定了。
这,也是武术,上不了擂台的武术,而这种武术不过是我们学过的传统武术里的一个小技巧而已。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