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

 永生道人的附館 2013-08-21

《山海经-北次三经-太行山》研究

(2010-07-11 12:46:34)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地理考古

(不断更新增补修订中)
考证思想:以自我研究为中心,尽量少参考其他古今山海经研究资料,以少受其误导,因为俺发现不少研究资料对许多山的考证有问题,这个在正文中俺会时有指出。
首先,确定一下这一列太行山的标准现代参照物,以及根据标准参照物推算出来的古今里数的大概折算关系。
标准参照物(具体考证见正文):
1。景山,100%确定是现今孤峰山(万荣临猗交界)。
2。京山,100%确定是现今圆谷炉顶(垣曲绛县闻喜交界)。
3。谒戾山,100%确定是现今羊头山(高平长子长治交界)。
4。彭囟比山,100%确定是现今析城山(阳城)。
5。发鳩山,100%确定在今山西平顺与河北涉县一线浊漳河边,具体哪座山尚须去实地考证。(古今有些人说在浊漳发源地长子县,俺认为非是。《经》中的 “出”并非都指发源地,绝大多数只是流经的意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详见正文。)
6。泰戏山,100%确定在今河北平山县城附近滹沱河边,具体哪座山,90%应是现今小齐岭太齐岭,关于这一点,俺就是平山人。详考见正文。而不是原来不少学者是以为的现在也以“泰戏”为名的滹沱河发源地的山西繁峙县的孤山。
7。高是山,因为滱水就是现今唐河,所以可以100%确定高是山在现今河北保定地区阜平/唐县/涞源/曲阳交界一带,这正是古北岳所在地,具体哪座山,90%可能就是古北岳也就是现今的神仙山,并非在今唐河发源地的灵丘县。

由俺确定的以上几个标准参照物特别是距离较远的几乎成一条南北直线的发鸠/泰戏/高是三山,就可以大概确定一下古今里数的换算关系:
发鸠山在今冀晋交界浊漳河边,泰戏山在石家庄地区滹沱河边,高是山在保定地区唐河边。
1。现在从地图上可以量出浊漳河到滹沱河距离是224公里左右,《山海经》中,发鸠和泰戏二山距离是2010里,换算关系为224/2010=0.11, 即《山海经》中的1里约等于现今的0.11公里或110米左右。
2。现在从地图上可以量出滹沱河到唐边的距离是87公里左右。在《山海经》中,这泰戏和高是二山距离是800里。换算关系87/800=0.11,即《山海经》中的1里也约等于现今的0.11公里或110米左右。
从以上二个换算来看,《山海经》的1里都等于现今的110米左右,至少可见《山海经-山经》时代的量度是已经标准化了的,大地测量也必有其较高较准确的技术水平,并非古今一些所谓专家学者们认为的技术落后/荒诞不经/意想而为,要研究透《山海经》就必须充分的相信古人的记载,一山一水去考证看能否落实,当然古人的测量记载及以后的传抄也会有疏漏缺错之处,在实际的研究中也要有质疑的时候。


太行山其它各山及其它南/东/西/中山经中各山的距离标准,也将参照这个换算关系,有些还可以作为标准参照物来换算,据俺的研究,还没有不对的时候。其它各山经的研究,详见俺不断整理放上本博客的相关文章。


:前一山与后一山间,应该有道路可通,这些古代的道路,现在在县级地图上,绝大多数也应该是近现代的普通公路或乡间历代道路所沿路线,也就是说,现在搞这个山系的研究,也要沿着这些公路交通线来研究,这些公路交通线在现在的县级地图上绝大多数都有标注,不能在没有路的地方胡乱瞎指,现代人修高速公路可以尽量截弯取直,而近代以前的古人是不会飞的。

另:经的作者在经中经常用“无草木”的石头山来作地标,是因为当时森林覆盖率极高,用偶尔才出现的石头山作标记更易辨识。

下面转入太行山研究的正文: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第1 山:
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麢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军>,善还,其名自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是善惊,其鸣自。
  
2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 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3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名自,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4山: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5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6山: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尾,其颈,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鱼臽>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7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8山: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9山: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10山: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景山:可以百分百确定是现今山西运城地区的孤峰山,在此山周围的临猗和万荣县,现存有不少以景为名的村镇地名,如:北景乡/景庄/景村 /黄斗景/北景庄/王景/南景/景家卓/西景/东景/中景/新景。此山海拔1400多米,孤峰突起,很是壮观,向南可以看见三十多公里远的著名的运城盐湖即盐贩之泽,向北十多公里便是汾河西注黄河前的谷地,山海经的时代汾河可能在此形成一个不太大的湖泽即少泽。
可见,可以以景山为标准参照物进行太行山其他山的考证。

  11山: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看现在的山西省地图,从万荣临猗孤峰山(景山)往东南量35公里左右,就正好到了夏县的禹王乡一带。有些古史资料说“禹开孟门”,现在叫孟门的山有二处,都在晋陕交界黄河干流上,一处在壶口瀑布上游5公里,一处在更北边的山西柳林县孟门镇,都传与大禹治水有关,但现在的这二处孟门山显然不是《山海经》中的这个孟门山,方位都不对。《经》中的这个孟门山,如果确实是禹所开泄洪的话,应该就在夏县禹王乡附近的河流上,看夏县地图,这一带的河流有涑水河/青龙河 /白沙河,具体在哪条河上哪个位置,还有待俺去实地考察,但孟门山出现在禹王乡应该绝不是偶然的,禹王乡正是有著名的传为大禹所都的禹王城遗址。
  12山: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在夏 县地图上,从孟门山所在的禹王乡一带往东南量35公里左右,正好有一座标有高度的山——即夏县泗交河边上的鲁山,标高为1566米。“鲁”有“平”的意思,所以俺认为平山八九不离十应该就是这座鲁山。但关于夏县鲁山的详细资料,网上竟然没有查到,查到的都是山东的鲁山和河南的鲁山,夏县鲁山只是一笔带过,根本没有详细介绍资料,唉,等查到后俺再补上吧。另:“平山,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显然应该是指此山有喀斯特类型的溶洞阴河或地下泉水丰富成河,是否就指泗交河呢?网查关于泗交河的资料,有这样的记载:“低山层基岩裂隙水区—— 中条山分水岭东泗交到马村北,北东向地带为中等富水区,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补给河水”,而泗交到马村正是鲁山所在,可见这平水就是这样形成的,当然不一这是指泗交河,也可能指其一条支流,鲁山边上的祁家河乡马村就正有一条这样的支流南入泗交河,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与日军的中条山大会战就发生这鲁山一带,国军指挥部就设在马村。
  
13山: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石肃>。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京山:即垣曲县城北面不远处的圆谷炉顶峰(1665米)一带。“京”即“亳”,高水即今亳清河,“京”“亳”也含有“高”之义。查垣曲县简介,垣曲曾名亳城:垣曲县历史悠久,商周为亘方,春秋为东山皋落氏部族。战国魏地称垣,西汉称垣县,东汉、魏晋时为东垣。北魏皇兴四年改名白水县,北周武成元年改为毫城县,隋复称垣县。宋代始称垣曲县,至今未改。一九五九年县治由古城迁至刘张西坡。史载商汤都亳,传即此处也,当然汤以后商族在不断迁移途中又留下了另外几处亳地,就不在此处了。现仍有地名上亳/下亳/王茅镇/高崖/皋落乡(吾意即高洛,高水边之义)等,且此处发现有较大型的商代早期城址,出土了不少文物。可见无论是故老相传还是考古发现都基本上可以证明此即汤之所都亳。
“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石肃”,现垣曲县是中国各种矿藏极为丰富的县域之一,有:氧化铜硫化铜赤铁矿硫铁矿铝钒土石英石重晶石、镁、 锰、钙、钴、石灰石大理石烟煤无烟煤、滑 石、板石、花岗岩、石榴子石、磷石、白云石麦饭石。宝石 有:叶腊石孔雀石墨玉玛瑙汉白玉水晶石、玉髓 石、蓝晶石鸡血石冰洲石、等等二十多种。其中以铜蕴藏量为最著,居全国第二位。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当前为中国最大的铜矿之一。商汤都此,应该与此处富有铜矿有关,很可能是著名的商代青铜器的重要铜料来源处。“玄石肃”可能是指水晶石/石英石之类。
圆谷炉顶之阳即南部,有村名铜矿峪。之阴即北部,有村名八宝沟,此沟中应该确实多有"玄石肃"之类的宝石或其他对古人生产生活有用的石质资源。
这里,要指出经文的一个错误:“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应该是又东北二百里,曰京山”,应该是漏了一个“北”字。
  
14山: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山西县域地图上,从圆固炉顶(京山)往东量20多公里,最到了著名的历山镇历山(2321米)南麓沇水与西洋河之间一带,当然此虫尾山不一定绝对就是指2321米的历山顶峰,也许是指处于顶峰南麓的同属历山山系的比它低些的某座山头。这丹水和薄水,应该就是指沇水和西洋河了。
《史记》所载的“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就恰好在这一带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舜的出生地诸冯山,位于垣曲古城镇北二十公里处,海拔867米,属中条山系,为历山之一峰,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山下的古村落,就是姚墟村(现宋家湾村)。负夏即现在的同善村,村名即取舜“善于人同”之意。这一带有关大舜的遗迹和传说甚多,不一一列举了,可以网查。
 另:这虫尾之山的“虫”字到底是指哪种动物呢?俺认为指蛇或虎的可能最大,查这一带现存的地名,确实有个虎坪村, “虫尾”就是“虎尾”,而“虫尾之山”应该就是“虎尾之山”了,意思应该是指这里的山势像是虎尾。

  15 山:又东三百里,曰彭(囟比)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从前述历山南麓一带往东量30多公里,就到了阳城县析城山(1889米)东麓一带。此处“毗”字误,当为“囟比”字,此字电脑打不出来。据本人详查太行山区山西河北各县的地名,意同“垴”或“脑”字,即“头”之意,“彭”又同“鼓”,则“彭囟比”意同“彭垴(脑)”或“鼓垴(脑)”,“囟比”字从“囟”是脑门之意,即“象鼓一样的山头,鼓起来但顶部较平坦的头山头”之义,“析城”也是此义(阳城县志析城山介绍: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主峰海拔1888米。山顶为坪,宽缓广阔,总面积12701亩,史载商汤曾祷雨于此,故又称圣王坪。)太行山区现存村镇或山峰名称有许多含“垴”者,如:鼓垴(河北沙河)/罗鼓垴(山西左权县)/彭坡头(山西平遥)/青龙垴/四县垴/大雨槐垴/土地垴/金黄垴/高垴/维垴 /任家垴//豆垴/羊毛垴/九垴/人参垴/大垴梁/松垴/松树垴等等。必须提一下的是南方也多有以“脑(垴)”命名的地名,如著名的湖南彭头山城址等等, “彭头山”与此“彭毗山”是完全一样的含义,可见类似的古汉语在南北都得到了延续传承,关于这个“囟比”字,在南次二经中也有:“浮玉山,北望具区,东望诸囟比”,这“东望诸囟比”的意思就是说“向东可以看到许多山头”,据俺研究,南次二经的方位就在江南湘赣浙一线,详见俺对南次二经的解读。
析城山有华北地区最大的罕见的溶洞群多地下阴河水。蚤林之水即为桑林之水,商汤大旱祈雨之处。现今阳城析城山区东南流的有蟒河,当即肥水,建有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专家们称为我国东部地区已知最大体量的石灰岩钙化峡谷、石灰岩名山自然风景景观中的佼佼者附近有多处以“桑”命名的村镇,如上桑林/下桑林/范桑沟/白桑镇等,蟒河自然保护区就在桑林乡。蟒河峡谷因为有大量溶洞地下河水汇入,古时可能确实有许多别处见不到的奇特生物如肥遗之蛇,肥遗之蛇即蟒也,蟒河当即来源于此。另阳城县还有许多似含古史信息的地名,此处暂略,容后再述。
关于“桑林”,详细的介绍请看一段网上搜到的内容:蟒河大峡谷位于阳城县桑林乡境内。关于“桑林”这个地名,那可是一个大有学问的问题。根据《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尧曾经命令羿擒获封于桑林这块地方;而还是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又记载说在商代第一个帝王汤的时候,天下七年大旱,汤乃“以身祷于桑林这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据说,后来又有名《桑林》的乐舞的专用名称。在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卜辞中,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即有《桑林》与《大菠》的乐舞名称。这显然又与阳城县这块地方有着某种关系,因为谁都知道,阳城这地方在很古的时候即是鼎鼎大名的“ 泽”所在之地。也就是说,在此商代甲骨文中的“桑林”应该就是阳城县的桑林,而所谓“大 ” 也应该就是古 泽了。许多专门研究商周历史的学者都认为桑林是殷商民族举行祭祀之地,所谓“桑林之社”则是他们祭祀祖宗及其男女会合的一种隆重的活动。清代的《阳城县志》上也有关于商汤所祷之桑林即当地桑林的记述,县中固隆乡汤王庙石柱上又有石刻对联曰:“ 泽久旱三灾夺走粮财命,桑林祷雨六事拘回地天心。”古人与我们的认识,在这里走在了一起,实际上我们从长长的蟒河之水中也已想象到了几千年前殷商时代的云雨热情。
  16山: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食之不灂。

     从阳城析城山往东20公里左右,
 
17山: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泰头山:本人经过详查县域地图,在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和泽州交界沁水附近,有不少含有“头”字的地名和一些与尧有关的地名和其他一些似含历史信息的地名,如:上龙王山村/卫山村/尧头/尧沟/西尧/西神头/头南/头东/神子头/望头/大安头/小坡头/马坪头/坪头庄/安岭/神坪/神树岭等,所以本人暂定 “泰头”是指帝尧之头,按此则有历史故事隐含其中,在此不再详细揣测,只是泰头山90%可能在此地域,或即为泽州李寨乡上龙王山村附近,则此处之“共水” 当即为沁水,当然,关于共水,山海经中就有两处,以后还有好几种说法,所在地域各不相同,或都与共工氏有关。有专家认为此处之“虖池”, 是指现今的澽沱河,理由是滹沱河曾名“虖池”,所以把泰头山安在了北部的五台县。但经本人研究认为,“滹沱”这个词,应该是古时太行山区域先民们的一个通用词语,如山西南部平陆县黄河边上就有“徐滹沱村”,再如河北南部邢台县也有滹沱村,甚至山东即墨也有滹沱村,这三个滹沱都远离现今的滹沱河,可见滹沱这个词应该是古时形容水势的一个通用的形容词,当然,把“滹沱”作为河名,还是唯一的。所以,本人暂定此处之“虖池”是指沁水下游的一个古代曾存在的不太大的湖泽。
  18山: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再往东北20多公里,就到了泽州与沁水县高平县交界的下村镇一带,在这里俺欣喜的发现了一个叫“车山”的小村庄。我们都知道“黄帝号轩辕”,而“轩辕”又与车有关。所以俺就80%的认定此“轩辕山”就在这个车山村附近。“其上多铜”,俺又在网上查了一番,发现一条“下村镇庵头村铜矿招商”的信息,这庵头村就挨着车山村,可见这一带是有铜矿的。此处的山叫武圣山,是泽州最高峰,著名的长河就发源在这里。可见这武圣山极有可能就是轩辕山。只是没查到武圣山的具体来历。等查到了再增补资料吧。

      另外,泽州这一带与“车”关的地名除下村镇车山村外,还有高都镇的车岭村,晋城市辖区的大车渠村/小车渠村,泽州晋庙铺镇的车峪村/拦车村,在其它省市县的地图上,俺还真没发现比这里更多的以车命名的地名。

      另外,泽州的矿产以铁煤最著名,铁矿很多是露天的,可以说是遍地都是铁矿石,而铜矿反而少有,上面那条铜矿信息是俺费了很多心思才在网上搜到的。可见《山海经》时代甚至黄帝时代,只对此处的铜矿进行了发现开采,而当时此处的铁矿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更详细的考证,有待实地去泽州阳城一带考察。
  
19山: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从上述下村镇车山村附近往北20多公里,就正好到了高平县神农镇羊头山附近,这羊头山一带方圆二三十里的地方就 100%就是谒戾山所在。沁水的一条主要支流和丹水就确实发源在这一带,还有源于山北边向北流的长子县境内的浊漳河的几条支流,婴侯之水当即在此间,汜水当即是浊漳南源。关于羊头山的资料在网上很容易查到,比如百度百科“羊头山”:

羊头山在长治县长 子县高平市交界处,海拔1297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此山似乎是炎帝部落的大本营,仅炎帝遗址就有神农城、炎帝行宫和炎帝陵等,历代 典籍和当地志书对此多有记载。北魏风土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炎帝行宫在羊头山故关村,庙院门楣条石上刻有“炎帝行宫”四个大字。庙殿规模可观,庙内和院内分别竖有明清时的五通石碑,记载着几次重修炎帝行之事。炎帝陵碑在羊头山下换马石村东南的庄里村,原镶在五谷庙院东厢房一面墙内,当地干部揭开层层遮盖物,洗去碑的尘方才露出真容。碑身高95厘米,宽66厘米,座基长90厘米,碑面正中刻有“炎帝陵”三个大字,为明成化年间刻。相传炎帝就是在此尝了断肠草气绝身亡的。

  羊头山上有石窟40余洞,均建于北魏太和所间(477-499 年),北齐、隋、唐间屡有凿造,今殿宇残坏,其址可辨,石窟造像尚存。洞窟大小不等,其中第六洞最大,面积约10平方米,窟内长方形,洞口上部雕印度尖拱状,内部龛面整齐,龛壁雕一佛二菩萨,面形丰满,衣纹流畅。洞外雕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自如,按其造像风格应是唐窟。山腰千佛殿有碑一通,高约6米,四面雕满佛像,中心一龛作火焰形,内置坐佛一躯。山巅山腰雕石塔6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

只是,俺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山海经》的作者把炎帝神农所居之羊头山称为谒戾山呢?这个“戾”字可是个贬义词啊,“谒戾”的意思也是贬义的。难道经作者对炎帝神农一族有不敬不屑之意么?可见上古的族际之间还是时有争斗的,不过,也许只是对埋葬于此的末代炎帝神农的不敬吧,末代主一般都比较乖戾不肖.

 

  20山: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在山西分县地图上,从前一山谒戾山即高平羊头山一带, 顺着乡间公路往东走30多公里,就到了陵川县城以东六泉乡马武山(1673米)和侯庄乡棋子山(1488米)之间一带,著名的淇水(濝水)就确实是发源在这一带。棋子山与商末箕子有关,马武山与东汉光武帝名将马武有关。
查字典,“
沮洳”的意思是“低湿之地”。网上搜到一段关于此地区的描写,请看:

“陵川县绝大部分海拔都在 1200-1600米之间,最高海拔1791.9米。此地海拔虽高,但由于地形独特,加上植被完好,因而降水较为充沛,年均值在700-1000毫米之间,居山西省首位。该县东北部六泉乡一带年均降水更多,达1100毫米左右。淇河的三个主要源头就集中在这一地区。置身此处,但见峰岭相连,一座座山峰如斧劈刀削,拔地参天,举首仰望,犹如泰山压顶而来;但见沟壑纵横交错,山谷幽静深邃,神秘莫测;但见一条条冰清玉洁的小溪,如鸣响着的环佩,又如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童,瞪着明亮清纯的眼睛,欢笑着、蹦跳着从千沟万壑间跃出;但见一处处涌泉,从山根或洼地中涌出,形成一串串拖着长尾巴的气泡,到水面又形成一圈圈细密翻滚着的波纹;但见一汪汪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水潭,如九天撒落在人间的明镜,它们折射着、晃动着太阳那浅黄色的光线,飘动着虽在初冬却仍绿意葱茏的细发一样的水草或弯弓一样的藤蔓,倒映着白杨树伟岸的身姿或垂柳婀娜迷人的身影;但见一幅幅从悬崖间飞身下泻雪也似的瀑布,或纤细如线,或粗大如柱,或宽似帘幕,它们初如九天银河直挂崖壁,继而在空中又变成了千万条雨柱,变成了朦朦胧胧的雾霭,伴随着震天彻地的轰鸣,如喷珠撒玉般洒将下来。还有那随山势蜿蜒的公路,如龙游蛇行,它时而铺在谷底,时而挂在山间,时而又跃身峰顶,行在其间,仰看绝壁千仞,怪石耸天,俯视崖谷深邃,泉水长流,前望山横路阻,后视欲退无门,真是既险且美,令人且惊且喜;还有那飘在谷底、山间、崖顶的薄雾,无论远观抑或近视,犹如飘飘仙境,若断若续,那的确是一种只能心悟而不能言传的至美境界;还有那在背阴处到处可见的尺把长、二尺多长的冰锥,在阳光下寒光闪闪,和着近旁潺潺的流水和天上洁白的云朵,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可见,因为降雨量大,山间低地长年润湿是肯定的。

但经中的这个“沮洳山”到底是指这一带的哪个山头,还得详细实地去考察才能确定。陵川县的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是山西省最高的,在全国也算很高的,可见当地的政府和民众还是很有环保意识的。在几千年前的《山海经》时代,这里的植被应该更好,绝大多数山头应该草木繁盛,草木稀少的石头山应该很少,所以实地考察时可以按经中所言“无草木,多金玉” 的特征来找,应该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经的作者在经中经常用“无草木”的石头山来作地标,就是因为当时森林覆盖率极高,用偶尔出现的石头山作标记更易辨识。

21山: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地图上,从前一山沮洳山所在的陵川县六泉乡一带沿县间公路往北三十多公里,就到了平顺县杏城镇北边一带,这一带与河南林州市交界,正是著名的林虑山风景区所在,这一带是太行山风景最盛的地区之一,著名的流经安阳殷墟的洹水确实就发源在这里。

查字典,"囷"这个字的意思有三:
1。本义为:圆形的谷仓。2。引伸义:聚集,围绕。
“神囷”也就有可以有二意:1。神人们的谷仓。2。神人们聚集的地方。或者就是形容山势山形象高大雄伟的谷仓,林虑山这一带的山形确实就象这个。
可见,这个神囷山应该是古时一个神秘的地方,或即是古代的一处部族祭祀中心。“其上有文石”,是说此山上有刻有文字图案符号的石头,这很象是古人做的岩画之类,内容应该与祭祀有关。不知道现在的林虑山有无岩画石刻之类?若无,应该是有待实地考察以期发现。

林虑山,原名隆虑山或龙虑山,东汉时应避殇帝刘隆名讳改为林虑山。这一带与“神囷”有关的名称有:洪谷山/谷仓河(现名露水河,漳水一条支流)/南谷洞水库(林县)/谷咀上(平顺)。
至于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俺以为这里应该是传抄错了位置,在漳河北边的滏水不应该出现在漳河南边的这里一带。这段文字应该出现在下文第24山锡山.

  22山: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从前一山往20北多公里,就正好到了平顺县石城镇浊漳河边一带,发鸠山应该就在这一带,而不应该是现在长子县漳河发源地的那个发鸠山。漳水出焉,是说漳水流经这座山,并不一定指漳水发源于这座山。具体是这一带的哪座山,还得实地考察。
  
23山: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从前一山发鸠山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漳河边一带,往东北15公里左右,正好就到了清漳河边,河北省涉县固新镇和西达镇之间,这二镇都在清漳河边,二镇之间有座山叫“长林山”(988米),少山应该就是这座长林山。网上搜不到长林山的任何资料,看来还得实地去考察才能确定了,“其上有铜”,如果能在这里发现古人采铜的遗址,那就更可以说明问题了。
另:从地图上看,涉县的清漳河基本上是东南向流注入浊漳河的,恰好只有固新和西达之间有一小段约几里是东流的。
另:从从这里顺着清漳河往西北方约30公里就是著名的古中皇山娲皇宫。

  
24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从前一山往东北20多公里,就到了武安市著名的鼓山(846米),此山原名滏山,滏阳河确实是从这里发源的,另还有南洺河也流经这里,看来南洺河就是牛首之水了。鼓山有著名的响堂山石窟。
离此山不远处还有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

  
25山: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从前一山鼓山往北20多公里,就到了武安市西土山乡一带,具体是这一带的哪座山,还得实地考察。景水无疑就是北洺河了。
  
26山: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从前一山往北10公里多,经过武安市矿山镇,就到了沙河市刘石岗乡一带,该乡渡口村北有一座道教名山广阳山(718米),据中国老子研究会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得出了老子在涵谷关写下《道德经》之后去所就是这座广阳山。
  
27山: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藭。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鳠、黾。
从前一山往北十公里多,就到了沙河市与邢台县交界处的朱庄水库一带,洧水应该就是大沙河了。到于绣山到底是这一带的哪个山头,还得实地考察。
  
28山: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从前一山往北十五公里左右,就到了邢台县西黄村镇一带,这里有一条七里河,应该就是阳水了,但此水是东南流,经中“东北流”应该有误。至于松山到底是哪个山头,还得实地考察。
  
29山: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从前一山往北十到二十公里,就到了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三县交界一带,著名的与神医扁鹊有关的鹊山,以及张角创立太平教的凌霄山,就在这一带。中国道教神仙故事中玉皇大帝的天宫凌霄宝殿,原型就在这凌霄山,山上有许多散乱的古迹。发源于这一带的河有:白马河/汦河/李阳河,其中汦河确是在这一带的北部(阴面)发源,
  
30山: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31山: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32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33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34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东々,其鸣自。虖沱之水 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