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他主义是群体能够生存下去的要素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22

科幻小说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

利他主义是群体能够生存下去的要素(附照片)

  □罗伯特·索耶(Robert J Sawyer)
  如果说最近刚刚签约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出版公司的《三体》作者刘慈欣擅长探讨人类终极命运,在他的小说里,宇宙深处是黑暗而没有救赎,那么在著名的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J·索耶的科幻小说里,则永远充满了机会和相对美好结局的。带着自己最新出版的两本作品《触碰》和《人性分解》,索耶在上海书展上遭遇了中外粉丝们的“围追堵截”,甚至还有粉丝从内蒙古等地赶到上海来见他。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和北美科幻”,索耶有他的看法。
  ——编者
  
  在我的眼里,真正的科幻作品并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上帝是干嘛的,而是为了探讨“如果上帝存在”会怎样,以及“如果上帝不存在”会怎样。
  在我的作品《计算中的上帝》里,上帝是一个“程序员”或者说上帝是一个在实验室里造出了宇宙的科学家。作品的主角是位无神论者,他和外星朋友密切合作致力于寻找各自信仰的证据,也就是“冒烟的枪口”。其实科幻的价值并不在于阐明一个理论,而是就一个理论进行分解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设想和阐述。
  科幻小说是关于有可能的未来的故事,其大前提就是社会和人本身都可以改变。人的改变可以是肉体改造、头脑改造、长生不死、意识上传甚至人性的变迁,永恒的人性这种东西其实不存在。有两篇论文对我的科幻写作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一只蝙蝠会如何》和《作为一个认知科学家的海伦·凯勒》,后者激发了我创作《WWW》三部曲的灵感,在这套三部曲中,主角就是一个盲人女孩。
  科幻小说是一种很特别的分类,往大了说,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包括宇宙学、物理学、光学、信息科学、脑科学等……往小了说,可以回归人类的内心和感性,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
  内心世界对于我来说是创作的重要根据。人类把目光投向宇宙的深处以后,必然会把目光再转换回来。
  如雷·布雷德伯里所说,科幻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预防未来。科幻小说给出了一系列对未来的提案,其中也有一些如1984是失败的未来,我们藉此做出选择。未来学家艾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曾经提出过一个“未来震撼(future shock)”的概念,艾尔文同时提到,科幻小说也许正是我们面对“未来震撼”的唯一解药。未来总会到来,未来才刚刚开始,而科幻小说始终乐观的相信未来可以被我们扭转,这就是科幻最重要的价值。
  要预测未来,就必须了解过去。未来一定是历史的延续。科幻小说家并不是凭空想象未来,而是看到现实中已经存在的趋势,将其延伸至未来。从过去到现在就像一个向量,指出了未来的方向。可行的未来就像是现实轨迹的自然延续,不可行的未来则是种种分叉。科幻小说家还必须认识到变化是非线性的。
  科幻小说家并非总是成功的预言家,即便是科幻大师也是一样常常作出失败的预测。
  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科幻电影《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电影中设想的时间线上人类二十一世纪才登上月球,但现实中人类一年后就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五年后将加加林送上了太空,十三年后阿姆斯特朗就踏出了那著名的一步。
  科幻小说家要预测未来,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变化并非孤立,新事物总是连锁反应接踵而来。以最著名的科幻电影《太空漫游:2001》为例,其中也有若干对未来的错误预测。比如,没有预测到社会更加平等与多样化。因为在《太空漫游:2001》中,飞船上的成员全是白人男性,而同时期《星际战舰》中的舰桥成员就要均衡得多。事实上,当时现实中也已经出现了第一位女性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第二个预测不足的是没有足够多的国际视野,比如电脑屏幕上出现多语言选择界面时是“English/French/...”而不是有更多的选择。这以现在的眼光看是非常不专业的。而且还认为冷战会一直延续到21世纪,认为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会持续不断前进。而现实中人类自从阿姆斯特朗之后已经裹足不前好几十年了,难怪会有人抛出登月阴谋论。
  不过,科幻电影中当然也有更多正确的预言,比如连名字都惊人相似的平板电脑(newspad ->ipad),只不过是由IBM制造。MIT在1997年HAL9000设定中的生日那天出版了一本纪念文集,其中可以看到电影面世30年来计算机科学的走向几乎就是沿着预测的轨迹。
  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类似,关于未来也有三定律:一是已经发生的事将会继续发生;二是小事也会有深远的影响;第三点则是不仅要看到直接后果,更要看到间接后果。
  比预测汽车出现更难的是预测交通堵塞,比预测飞机出现更难的是预测劫机、常旅客制度。在科幻小说鼻祖《弗兰肯斯坦》中,不仅仅设想了人造生命的出现,更提出了由此引发的造物主的权利和责任的问题。如果以《弗兰肯斯坦》的诞生为原点,那么科幻小说即将迎来200岁生日(2018年),到时,我一定要好好庆祝一番。
  在一个群体内部,自私者更容易成功。但在群和群之间的竞争里,利他者组成的群更可能获胜。另外,人类里的一些群体会使其他群体改换观念,从敌人变成盟友,这个趋势是受群选择偏爱的。
  在中国很畅销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出了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我并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对未知文明的恐惧,以及对人类未来悲观的理念。这可能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把加拿大作为故乡的人。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曾经用长城把边境围起来的国家,所以对于陌生文明的恐惧可能会与我们不太一样。
  其实对陌生的恐惧也是西方科幻中常涉及的概念,所以不用特别担心。虽然不久前霍金也表示,人类应该谨慎与外星文明联系,但是我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因为,当狮子出现时,一群斑马中只有最慢的一匹才最恐惧,很遗憾霍金同学就是那匹老斑马。
  很多人认为,这种宇宙“黑暗森林理论”符合人类的生存本能的需求,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同意,自私是生命的本能,正如《自私的基因》中所写的那样,生存是一切生命的第一本能,自私也是一种人类所携带的先天的基因。但是智慧的目的就应该是超越本能、战胜自私基因。一个还不能战胜自身本能的智慧生物,一定会灭亡。智慧的发展,就是对动物本能的一种抑制。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利他主义开始替代利己主义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的原因。而任何文明,如果不能克服这种由动物本能衍生出的利己主义,以及由这种利己主义衍生出的种种恶习,都只会导致自我毁灭。
  科幻之于科学,就如同维基百科的链接。现实生活中,科幻小说家已经作为政府智囊,比如Sigma论坛,而我本人和斯蒂芬·巴克斯特也曾作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顾问。对于政府来说,有时候正需要科幻作家这种不受可行性限制的想象力。
  很多人乐于说科幻作家们在科幻作品中所写的一切都成为现实了,但我并不认同这一说法。相反,我认为科幻作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于推己及人,以为自己眼中的未来也是他人眼中的未来,而不考虑其实现成本,但成本正是决定未来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也很认同阿西莫夫科幻作品中所有说法。以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为例,说有时候科幻作家对未来的想象也会走得太远。基地中的心灵史学理论动辄预测上万年尺度的未来,本质上是基于大数定律。但可惜的是阿西莫夫写作的时候混沌理论还没有出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看起来,科幻作家比科学家预言的未来更靠谱一些?那是因为科幻比科学更自由——比如科幻小说家不需要签保密协议。在历史上,正是科幻小说家最先警告了核武器的威胁。比如《发条女孩》预言了全球变暖,我自己的《WWW》三部曲则预言了互联网隐私的问题。
  科幻自身不能脱离现实太远,因为一部完全超出读者想象的作品,很难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同。另一方面,过于脱离现实的科幻可能很难引起共鸣。所以科幻一方面是大尺度的,一方面又是和现实紧密关联的。
  如果把我的作品和我的生活联系起来看,会发现我的作品和我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在我最近出版的一些新作中,更是探讨了恐怖主义、家庭问题等和我们的生活更接近的事情。其实,最开始,我的作品都是描写遥远的未来,类似星球大战这样的故事,但是我发现只有那些最铁杆的科幻迷才会关注这样的科幻,而大多数普通读者不会因此而增加对科幻的兴趣。
  在北美,10多岁的孩子是科幻小说的读者主体,我曾经花费了很多时间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人们远离科幻作品呢?我发现,人们其实并不关注很遥远的未来和很遥远的空间以外发生的事情,而是更关心相对近一点的未来和相对近的空间所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现在的作品中更多地探讨了家庭问题,可以算是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了吧。
  科幻作品从来都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想象。在《计算中的上帝》里我讨论了肺癌给现代人的影响,这是因为当时我的哥哥正在经历肺癌的折磨。而在“9·11”之后,恐怖主义也成了我的新书中的元素之一。对于我来说,科幻更像是借由客观现实、科学理论或科学发展,推导出某种极端的情况,从而构成故事核心。
  自从我的作品《未来闪影》被改变成电视剧以后,我第一次发现媒体传播的价值,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喜欢上了替好莱坞写剧本的感觉,因为借助电视或者电影行业来传播科幻的理念,无疑比单纯地由小说来传播科幻的理念更有影响力。
  不过,好莱坞的影片希望能够用一句话就概括完整本书,但有些科幻小说,比如《计算中的上帝》、《人性的分解》这样的作品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所以,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够满足好莱坞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