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体》看科幻魅力

 简易乾坤 2015-09-07

文事聚焦

从《三体》看科幻魅力

作者:胡平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7日 13版)
 
 

    刘慈欣《三体》的获奖,既靠实力,也靠一些偶然性。偶然性是说不清的,实力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传统文学界,应该打破对科幻文学样式的沉默,对其进行认真的评价与研究,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学与科幻文学的分野,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现实精神与幻想精神的不同的文化内质;纯文学以揭示真实为最高目的,现实主义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世界,包括再现外部世界的真实,因此目前绝大部分传统文学作品都是“写实”的,又被称为严肃文学——倘若莫言主要致力于幻想小说,相信是不大可能荣获诺奖的。不过另一方面,人类的审美意识又从来不限于现实观照,人们在认清现实之外还需要做梦、幻想和超越现实,因而奇幻、科幻、玄幻、穿越等小说类别冲破写实主义的大一统天下另立山头,借助大众市场,也借助网络媒介畅行其道,声势显著,也是再合情理不过的事。国内大量很有才华的传统作家中,倘若有百分之一不轻视这类写作并投身其中,还将大大提高今日幻想文学的整体水平。

    另一种不容忽视的趋势是,现时代里纯文学与大众文学、写实文学与科幻文学的界限正慢慢变得模糊,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大都同样具有现实的理性精神,《三体》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三体Ⅰ》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取自实际生活,我们看到,科学家叶文洁向地外三体文明发出求援信息,引来三体人的远征,初始动机源于家庭在“文革”中遭到的不幸,父亲在被批斗中惨死;母亲在会上公开揭发父亲;一些年后,打死父亲的几名女红卫兵仍不肯忏悔。当然,还有其他,如目睹人类彼此间无休止的争夺、地球生态遭到毁灭性破坏等原因,促使她背叛了地球。当三体舰队向地球出发时,地球上也有对人类失望的人们成立“三体教”,里应外合迎接入侵者的到来。这些内容,构成了开展想象的基础和前提,赋予作品以鲜明的现实性品格,只不过,作品是将镜头焦距大大拉开,将人类的处境视为浩瀚宇宙中一个星球上出现的危机,它无法靠自身化解,导致来自星际的干预和惩罚,引起全球的末日恐慌。《三体》击溃了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给地球人类以警醒。它的成功,说明科幻作品同样可以是严肃和富于深度的,有它的厚重感。与之对应,浅薄和炫技的科幻写作则难以成气候。

    此外,《三体》在处理星球大战题材的方式上颇有寓意。在《三体Ⅱ》中,地球被三体派遣的智子全面监控,基础物理学研究彻底停滞,无法对抗科技水平远高于人类的三体能量,最终,解救地球的居然主要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名叫罗辑的中国社会学家。罗辑被赋予重任看似荒唐,他自己也搞不清能做些什么,四处胡混,形成作品里长久的悬念。结局是出人意料的,罗辑从叶文洁处受到启示,领悟了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意即宇宙像个黑暗的森林,隐藏着大量文明,彼此构成生存的威胁。在罗辑的要求下,人类向三体舰队发出信号,告之与地球的决战将同时暴露他们自己,招致其他文明对三体的毁灭性打击,终使三体舰队为自保暂时放过了地球——作为科幻小说,《三体》克服了技术中心主义,没有将推进情节诉诸对高新科技手段的无节制构想,而是将宇宙文明整体视为与人类社会同构的社会共同体,以社会性规则发生作用终结全篇,是十分高明的,也说明作者深谙文学性。联想一下,书中残酷的“黑暗森林法则”,实际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现存秩序的隐喻。

    当然,对未来科技发展面貌的大胆推测与描摹,是作者从事科幻写作的一个重心,构成了作品的特色。科幻文学是科学与文学的综合价值体,其趣味也来自科学。尽管刘慈欣不是科学家,作品中会存在某些禁不起专业检验的成分,但他的创作仍然显示了他所积累的科技素养,它们与想象力相混杂,形成了令众多科学爱好者着迷的写作内容,特别在《三体Ⅲ》中,科技想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使飞船达到光速的曲率驱动技术、神秘的二向箔武器、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跌落的理论等,都有力地扩张了读者的视域,激发起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探究欲望。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是人的胸怀——正由于人的胸怀如此宽阔,才需要刘慈欣写出这样的小说。

    但科学想象仍不能代替文学想象。科幻小说是呈现作家想象力的独特领域,科幻小说中的文学想象建立在科学想象的基础上,而文学想象需要超越科学想象才成为审美对象。令人欣慰的是,刘慈欣的想象是全面的。在《三体Ⅲ》中,我们能读到这样的情节:患癌症的男孩云天明决定接受安乐死,并同意联合国情报局的请求,将自己的大脑发射向三体舰队。他暗恋着一个女孩程心,离世前又用一笔意外之财为她购买了一颗距太阳系286.5光年的恒星。程心也爱上了他,在三体舰队克隆出他的身体后含泪与他视频,约定未来在他为她购买的恒星上见面。这次见面跨越了几个世纪,程心来到恒星时,只见到了云天明为她刻在石头上的留言——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与古往今来无数作品写过的故事相似,但读到它,我们仍不能不为这种建立在科学想象之上的文学想象格外感动,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体验前所未有,也使爱情故事骤然生辉。可以说,刘慈欣确是写科幻小说的高手,不仅在于他善写科技,也在于他善于凭借科技放大文学的魅力。

    (作者胡平为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为什么是刘慈欣?

作者:姚海军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7日 13版)
 

科幻被认为是超越国界与语言的文学,它的主题关涉的常常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美国作家保罗·巴奇加鲁皮的雨果奖获奖作品《发条女孩》,讲述泛滥的基因改造生物对全球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中国作家王晋康的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逃出母宇宙》,描写人类在面临宇宙突然收缩的大灾难前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以及创造出的科技奇迹。这或许正是科幻这种类型小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拥有大量的读者的重要原因。

如此看来,世界科幻应为相互交融的一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每年出版科幻图书约140种(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其中美国、英国、日本和俄罗斯科幻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中国科幻却鲜少出现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读者的视野中。即使在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想象世界的认识停留在《猫城记》(老舍著,我国最早被译成英文的科幻小说)的时代。

在电影领域更是如此,美国科幻电影在中国大行其道,我们甚至已经习惯于美国英雄在幻想的世界一次次拯救世界,而我们至今仍未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片。

好在这并非永远的定格,刘慈欣的出现,让一切都发生了转变。

在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前,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差距的讨论就已经持续多年,整体的调子算不上乐观,比较客观的描述是:中国不乏最顶尖的世界级科幻作家,只是这样的作家太过稀少;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是整体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差距。《三体》获奖以及我国原创科幻近年的整体表现验证了这一判断。刘慈欣在他的随笔集《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中坦言,优秀的科幻小说犹如金字塔的塔尖,但塔尖离开了塔身便失去了意义。《三体》无疑属于中国科幻金字塔的尖顶部分,但整个金字塔却显得过于瘦弱:我们目前的核心创作队伍不会超过50人,每年科幻小说发表量不足200篇;我们培养新人的科幻杂志目前只剩下了《科幻世界》一家。

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注定会非常漫长,获得一次雨果奖也许并不能一下子对现状有太多改变。但最起码,它提振了科幻创作者和相关产业工作者的信心:《三体》电影获得2亿元的追加投资,不少出版社又开始制定新的科幻出版规划。从长远看,这种推动一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美国热销,有效地改变了中文科幻与英文科幻长期以来单向交流的局面,不仅增加了中国科幻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对我国的文化输出战略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国科幻在1980年代的热潮中有“四大天王”之说,用以指代郑文光、叶永烈等老一代科幻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始于1991年的最新一次科幻热潮中,也有类似的提法,指的是王晋康、刘慈欣、韩松和何夕四位最受读者欢迎的新一代科幻作家。更新的一代中,也有陈楸帆、宝树、张冉等佳作不断,表现不俗者,因此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出回答:为什么是刘慈欣取得了这样的成功?这个问题也许有很多答案,但笔者认为最核心的有三条:

第一,刘慈欣的科幻,特别是《三体》代表了中国人在幻想的世界里能走出的最远距离。1991年之前我们的科幻多以技术发明为主,1991年后,展现某项技术对现实的影响的作品大幅增加,但整体而言,中国科幻缺乏对全新未来世界的构造。刘慈欣的科幻大气磅礴、富有激情,奇绝的想象震撼人心,构建出了中国式的未来或宇宙图景,其中更包含着中国关切。中国的读者对这样的图景充满期待,其他国家的读者同样对这样的图景充满期待。

第二,刘慈欣的科幻不仅空灵奇绝,更有坚实的现实之根。他作品中的人物在宏大的宇宙事件面前所做出的抉择,超脱现实却又真实可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中国太阳》。在这个短篇中,作者描写了一个名叫水娃的农村娃,从向往城市的灯火到走进城市,再到成为太空清洁工,直到驾驶“中国太阳”驶向宇宙深处,谁能说这不是最现实的中国梦?

第三,刘慈欣对科幻创作始终保持着虔诚的心态。他不习惯于自称作家,而总是称自己为科幻迷,称最幸福的事就是为科幻迷写作。当下中国,不仅仅限于科幻,整个文学界都能感受到一种浮躁之气。只有静下心来,保持纯净的梦想之心,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文学价值、能够留存后世的佳作。

(作者姚海军为《科幻世界》副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